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8|回复: 3

蜱虫(壁虱)能咬死人!河南3年已发现245例(江苏半年致4人死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09: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0-9-10 17:44 编辑

[tr]
河南发生蜱虫叮咬人致死:3年共发现245例

发布时间:2010-09-08 17:21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蜱也叫壁虱,信阳当地俗称草别子。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资料图)

    新华网郑州9月8日电(记者单纯刚)据河南省疫控中心负责人8日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自2007年5月首次出现疫情以来,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和报告245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死亡2例,主要集中在信阳市商城、浉河区、光山和平桥区。
    据了解,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省份也先后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硬蜱叮咬人体而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
    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和河南省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据了解,首次疫情出现在2007年5月,疫情发生后,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印发《医疗机构无形体病例监测方案》《无形体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无形体病例诊疗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无形体病防治工作。2010年,此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病例监测,及时发现类似疫情,并对相关诊疗、报告、采样、流行病学调查和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提出了要求。

蜱虫(资料图片)


    为进一步探明信阳蜱媒疾病的病因,2010年5月31日,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罗山县、新县、息县和光山县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目前监测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由于无形体为新发传染病,各地医生对其临床表现及特点缺乏了解,为避免出现病例的误报及漏报情况,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4月、5月和6月分别派人到疫情发生的信阳开展督导,了解病例的发现及报告情况,同时要求基层严格按照病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河南省卫生厅负责人表示,目前是无形体病的发病季节,他们将进一步加强无形体病防治工作,做好人无形体病疫情管理,提高疫情监测质量,及时准确掌握无形体病流行规律,提高救治能力,更好地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蜱虫(资料图片)


  鲇鱼山乡下马河村村医周世瑶的诊所门口,贴着泛黄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问答》,经过培训后他才了解毒虫危险。


    提醒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所以不要直接用手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
     
发表于 2010-9-9 12: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太恐怖了,现在的虫子都这么厉害,都能要人的命呀!
     
发表于 2010-9-10 17: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蜱虫凶猛:内地12省份“中毒” 至少33人死亡


河南18人被蜱虫叮咬致死 追踪


蜱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但就如蚊子一样,你明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却没办法将它灭绝
国内有12个省份已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
一旦被蜱叮咬,千万不可强行拔除,可在蜱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被“麻醉”,就自行松口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18名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9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卫生局疾控专家告诉媒体,正在当地传播的疑似无形体病,目前尚无法从根源上预防。国内有12个省份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
对于信阳市未公布具体蜱虫咬伤病例遭质疑一事,前日,河南省卫生厅回应信阳蜱虫传疾病疫情疑问时表示,不存在瞒报疫情,信阳等地卫生部门从2007年就已将疑似无形体病例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发现:4年前安徽现首例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资料显示2006年,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近年来,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四川、云南、江苏,都出现过病例。
近半年来,江苏省接诊的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共有13例,其中4例死亡。同样的情况在山东省蓬莱市也出现过,蓬莱一家医院的医生透露,仅截止到7月14日,他们一家医院接收的蜱虫叮咬致死患者就达到11例。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吴超科长昨晚表示,云南近年来也有蜱虫叮咬人散发病例报告。
传播:可通过血液传播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但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据专家介绍,信阳山区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蜱虫学名叫全沟硬蜱,以吸血为生。这种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信阳当地盛产“信阳毛尖”绿茶,大多数茶农的腿上,都有被蜱虫咬后留下的伤疤。在村里每条狗的肚皮上,也经常可以翻检到蜱虫。除了无形体病,蜱虫还可以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和莱姆病等,这些病症状有部分类似之处,也给蜱虫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在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看来,蜱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但这就如蚊子一样,“你明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却没办法将它灭绝”。
卫生部专家今日赶赴信阳
为做好该疾病的防控工作,专家将疾病的名称暂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家表示,蜱虫叮咬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防可控不必恐慌
前日,记者从河南省卫生厅了解到,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今天将赶赴信阳,到达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因。据悉,这次卫生部专家组共有3人,其中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王贵强,他曾多次到河南、山东等地,为蜱虫咬伤患者进行会诊,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到达信阳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患者病因。
目前,河南省卫生部门已指导群众清除居舍周围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利用敌草隆、茅草枯、毒莠定等杀虫剂对野外游离蜱、畜舍、畜体开展灭蜱工作。同时,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被蜱虫叮咬。(新华社 新京报 河南商报)
近距离认识蜱虫
一旦被蜱虫叮咬
千万不可用手强拔
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危害
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临床特点
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虫。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幼儿身上,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虫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防治
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5、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
     
发表于 2010-9-10 17: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河南下马河村因蜱虫陷入恐慌 几乎所有村民都被咬过
2010年09月10日 03:14新民网

下马河村的田野上到处是蜱虫。

现在,周文德只能从照片里再见到妻子。

何茂菊幸运得救,如今的生活让她满意。


河南省商城县鲇鱼山乡下马河村,去年10月以来有两人因蜱虫叮咬而死
■文图 新快报特派信阳记者 王剑平
2010年9月9日,河南省商城县鲇鱼山乡下马河村。
金色的稻田里一片生机,往年,每到这个时候,山村的老少爷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但今年,人们因恐慌而犹豫不决。恐慌缘于一种被称为“蜱虫”的小虫子,当地人则称之为“草鳖子”。自去年10月以来,仅在这个村的火庙和前湾两个村民组,就有人被这种虫子咬过而生病,其中两人死亡。
村民下地要全副武装
“我们很害怕,不敢上山弄柴火,也不敢下地干活,怕被虫子咬。”昨天下午,41岁的火庙村民组村民王霞面对前去采访的记者,毫不掩饰自己心中的紧张。
据王霞称,这种恐慌心理从去年10月开始出现:相邻的火庙和前湾两个村组在一个月死了两个女人。“那时候,我们不敢去有病的人的家,外边很多人也不敢来我们这两个村,好像来了这里就会得上瘟疫。”现在,这两个村组的村民每次下地,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都穿一双高筒雨靴,还把裤脚和上衣袖口扎起来。“担心被虫子咬,一有头疼脑热,就吓得要死。”
王霞让记者看她的腿和膀子:以前被蜱虫咬过后留下的痕迹。她告诉记者,火庙村和前湾村出现因虫咬死亡事件后,她极度害怕,到商城县人民医院抽血化验,没有发现被感染等其他异常现象,这让她稍感安慰。但今年春天,她在田间插秧时,再次被草鳖子叮咬,“做了好几次噩梦”。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被咬过
几位村民们告诉记者,在整个下马河村,几乎所有人都被草鳖子叮咬过。“这种虫子冬天不出来,春天暖和后开始活跃,一直到秋天结束。它们趴在茅草或稻茬里,小毛毛爪,很难看。你稍不留神,它就趴到了你的腿上或其他部位,短时间内就能吸不少血,肚子喝得鼓油油的。”不过,村民们也谈到,这种虫子一旦吸到身上,也很容易抠掉,“大家现在很痛恨这种草鳖子,有人发现后,就用火烧死它们。”
既然很多村民都被蜱虫叮咬过,为何有的患病死亡,有的人却没事?当地人认为,这主要跟虫子叮咬的部位有关,“如果叮在腿部、手臂上,问题不大,但如果叮在耳根下、胳肢窝或裆部,毒性很容易扩散,发起病来也很难治”。
不过,村民们说,具体的原因还有留待专家们认定。
蜱虫为何这两年猖獗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蜱虫并不是这两年才突然在商城县一带出现的,多年前都有。那么,为何它这两年突然兴风作浪起来?对此,村民们也大多疑惑不解。他们告诉记者,前些年,这种草鳖子山里最多,尤其是茶园里。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两年,无论是稻田里,还是河边的茅草丛中,到处都是。
一些老人则提供了这么一种说法:过去,一到秋天,各家各户都去割草,用这些草喂牛,或留待冬天烧火做饭。现在条件好了,没有人愿意下地割草,地里的茅草越积越多,而一直以茅草为生的草鳖子就越繁殖越多,以至于今天弄得无法收拾。
那么,蜱虫的毒性为何近年来也越来越强?当地有村民认为,是因为这些年化肥农药使用得越来越多,“害虫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其毒性也越来越大”。
王霞说,他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被虫子叮咬后,用手使劲挤,试图将毒液挤出来,然后用清水清洗。“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蜱虫叮咬 村妇联主任不治
下马河村的罗林英,因为蜱虫叮咬而死,生前她是村里的妇联主任,名气较大。
昨天下午,她的丈夫周文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赤脚医生当感冒治
罗林英家在下马河村前湾组。2009年10月19日,时年49岁的罗林英出现发烧症状,“最高烧到40多摄氏度”。家人带她找村里的赤脚医生看。“赤脚医生当成感冒治,之后两天,每天下午去输两瓶。”可到了第三天,罗林英依旧高烧不退,家人急忙将其送到商城县人民医院。周文德告诉记者,“医院检查了一下,说她(指罗林英)没啥大病,说不用住院,回家到村里治疗就行。”
当天,周文德把妻子带回家,继续让村里的赤脚医生治,依旧是输液。
到了10月23日,罗林英还处于高烧状态。当天早上8时,周文德再次把妻子送到商城县人民医院。医院未能使罗林英退烧。据周文德讲,这时,他和家人开始怀疑罗林英得的可能不是感冒,而可能是其他病。
而周家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一个亲戚刚刚因为发高烧死亡。
病情拖延回天乏术
这名亲戚名叫季德芳,下马河村火庙组人,时年68岁。2009年10月初,季德芳因发高烧,在村里的诊所输了几天水后,病不仅没好反而日渐加重,后被送进商城县人民医院,几天后死亡。罗林英与季德芳家是亲戚,当季德芳生病住进县人民医院的时候,罗林英还专程前去探望,季德芳去世后,她还参加了葬礼。
因感到问题严重,10月23日傍晚6时,罗林英被送到了位于信阳市区的154医院,医院当即确诊为无形体病例,但由于病情被拖延,院方回天乏术。5天后,周林英去世。
无论是罗林英还是季德芳,两人生病后,都查出血小板减少。据其家人称,两人都被蜱虫叮咬过。周文德感慨道,在商城农村,“被蚊虫叮咬很正常,不算啥,人们也大多不在乎,如果有一定的警觉,早些知道是这种病,对症下药,她(罗林英),包括亲戚季德芳,绝对不会死。”
表妹哭了 她得救了
染无形体病的何茂菊因救治及时逃离鬼门关
昨日,何茂菊坐在家门口,看着不远处那片美丽的稻田。
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她感叹,自己很幸运。去年10月,就在罗林英去世后第三天,她也染上了“无形体病”,但由于一个偶然因素,她逃过了这一劫。
她向新快报记者讲述了这一经历。
最初仍当感冒看
今年55岁的何茂菊与罗林英家是邻居,还是亲戚,2009年阴历九月初九,她成了继季德芳、罗林英后,附近村庄第三个发高烧的女性。
何茂菊回忆说,那天早晨,她做了早餐,就开始感到浑身无力。老伴周文进觉得她可能是帮助操劳罗林英的后事累着了,就让她躺到床上休息一下。何茂菊照做了,但上午10时许,她发起烧来,而且口渴得厉害,“一连喝了三大杯水”。
尽管之前已经有了两个病例,但无论是何茂菊本人还是她的家人,依旧没有太当回事。直到下午,何茂菊烧得厉害,家人这才带她去看病。但去的地方依旧是村诊所,赤脚医生依旧当她患的是感冒,给她输了三瓶水,让她回家了。
表妹哭声救了她
是一个人的出现挽救了何茂菊的生命。
何茂菊有一个表妹名叫王友萍,在商城县林业局上班。当天傍晚,她到何茂菊家走动,听说表姐发高烧,联想到这段时间出的事,便力劝何茂菊到县医院看一下。但何茂菊觉得天快黑了,怎么也不愿意去。王友萍赶回县城当晚,又一连给何茂菊打了三个电话。打第三个电话时,已是晚上10时许,得知何茂菊依然没出发,当时在电话里哭了。
何茂菊大受感动,当晚赶到商城县人民医院,一检查,血小板显著增加,当晚就住院了。县人民医院对何茂菊按无形体病例来治疗,但到了第三天,何茂菊的病情还是加重了。阴历九月十四,她被紧急送到154医院救治。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经过一周的治疗,何茂菊逃离了鬼门关。
救治及时,病情明确,是何茂菊生存的关键。(来源:新快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15 22:59 , Processed in 0.1178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