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心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性格也是反映,它反映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所给予的影响。当然,这种反映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地。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积极深刻地反映着生活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性格。
对儿童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生活环境则是家庭,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实现的。儿童在2岁左右显露出性格的萌芽,对父母的爱有依恋感。4岁左右具有想独占父母并讨父母欢喜的感情,6岁左右,孩子初步形成性格的特征。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难改变。因此,儿童早期形成的性格往往可能成为他一生性格的雏形。早期亲子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首先,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怀、照顾、哺育与抚摩,婴儿从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和心理的愉悦,感到了安全。具有安全感的儿童能够毫无惧怕地离开母亲自如地到处探索,他们相信可供他们依赖的人不会丢弃他们,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和他们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护。这样,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信任,儿童就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未建立起安全感的婴儿,他们就会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一项对孤儿院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研究了二组孤儿,一组孤儿很早就被人领养,有机会对养母表示依恋,另一组孤儿在孤儿院生活了三年后才被领养,这些儿童在3岁半、6岁半、8岁半和12岁时对他们进行观察测验,结果发现后一组儿童不适应环境,缺乏自我控制,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自我封闭,情绪上退缩等。
其次,安全依恋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从而会帮助其逐渐建立起自信心。研究者发现,对父母或幼儿园阿姨依恋较强的儿童,其自我认同感也较好。如果儿童缺乏依恋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他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也就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最后连他自己也会对这些想法和行为产生怀疑。缺少自我认同感的孩子,很难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恐惧心理。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行为退缩,产生自卑的性格特征。
第三,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地不依恋和不追随他人,而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分不开的。1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具有独立行事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不得不依赖父母或照料者。只有当父母对婴儿的爱护和感情上的亲密联结使他们感到安全,相信在他们需要时父母能出现在他们的身边,在遇到困难时父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他们的活动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这样儿童才能放心大胆地独立去探索陌生的世界,并从中体会独立行动带来的欢愉。如果缺乏依恋的安全感,他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情绪,或过分依赖父母,不肯主动探索事物,独立行动,其独立自主性无法得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