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包围和封锁之下 新四军的神秘交通线 来源:新浪读书 发布时间:2011-01-01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处于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包围和封锁之中。但是,新四军仍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外,还与它建立了秘密交通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回眸这段当年秘而不宣、至今尘封多年的历史,不能不使人敬佩革命前辈斗争策略的高明和斗争艺术的巧妙。
长江天堑变通途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横贯华中腹地,两岸大中城市星罗棋布,物产丰富,是侵华日军重要的补给线。因此,日军在长江各个口岸都驻有重兵,并派舰艇在长江巡弋,控制极为严密。日军声称:“统治长江者,即能统治中国。”
新四军从苏南挺进苏北,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造成了跨越长江两岸的战略态势;另外,苏中抗日根据地又和上海隔江相望。但由于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和敌人的封锁,造成新四军南来北往的极大不便。因此,建立一条穿插于敌人心脏地带的秘密交通线,使长江天堑变通途,遂成为新四军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长江工委在长江两岸建立起了许多秘密交通站
1941年10月,苏南区党委(新四军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为书记)决定成立长江工作委员会,彭炎任书记。长江工委的活动范围是东起丹阳、西到南京的长江两岸和京(南京)沪铁路两侧。谭震林规定长江工委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立下脚跟,做好敌伪军工作,搜集政治、军事情报;第二,建立地下党组织;第三,在长江两岸建立小型游击武装。要求保证长江秘密交通线的畅通和安全。
长江工委成立后,把工作重点放在镇江焦山寺附近的和尚洲,南京附近的八卦洲和高资、下蜀火车站及其附近的世业洲。
和尚洲是焦山寺的庙产。住持为了收取租米,成立了一个自卫团。虽然自卫团成分复杂,但颇讲江湖义气。团长陈安义原系上海一个资本家的儿子,不愿呆在大城市,到和尚洲拉起一支队伍,周旋于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汪精卫之间,各方面都不得罪。新四军第六师路西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早和陈安义有了秘密联系。彭炎拿着韦永义的介绍信找上门去,后来又派王大中打入陈安义的队伍。半个月后,新四军就在和尚洲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向四周扩展。陈安义后来被发展为中共党员。
镇江是长江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地点。长江工委以当地有很大势力的青帮为掩护,工委书记彭炎还成了青帮“通”字辈的一员,下面一些徒子徒孙都尊称他为“叔太爷”。彭炎利用这一身份,争取了世业洲自卫团团长洪为灵,打开了世业洲的局面。
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新四军终于控制了驻守长江两岸的自卫团以及一批有经验的船工,建立起跨越长江南北的秘密交通线。陆上的镇江有秘密交通站,江中的和尚洲、世业洲,以及三江营、四墩子、新志洲、大桥、嘶马、仙女庙、六圩、瓜洲、十二圩等处,都建立了新四军的秘密交通站。
在敌人严密封锁的长江口岸渡江往来的,除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外,还有从苏南去苏北新四军军部联系工作和学习的干部,以及投奔新四军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长江工委派人接送这些人员,使他们安全地通过了宽阔的长江及设在两岸的敌伪哨卡。1944年底和1945年初,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一师主力南下开辟苏浙抗日根据地,也是在东起扬州西到十二圩各个点上分批渡过长江的。敌伪苦心经营和严密控制的长江封锁线,变成了新四军大部队的坦途。
七师把敌工、情报、交通三项工作交由联络部统管,使其紧密相连,互为运用。
新四军第七师兼皖江军区地处皖中平原,滚滚长江将其分隔为皖北和皖南两大块,因而建立长江秘密交通线也成为七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早在新四军成立初期,从皖南军部到江北指挥部的交通联系经常受到国民党顽军和日伪军的干扰和阻碍。如张云逸的夫人韩碧以及携带军部拨给江北部队7万元经费的工作人员,在通过长江抵达无为县襄安镇时,被国民党顽军扣押。叶挺和张云逸把官司一直打到蒋介石那里。后来,新四军建立了若干条跨越长江的秘密交通线,从皖南军部到江北部队的联系才得以解决。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许多同志,也经过这些秘密交通线渡过长江,重新投入了对敌斗争。
1943年初,根据精兵简政和一元化领导要求,第七师撤销了敌工部的建制,敌军工作合并于皖江区党委联络部。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兼任联络部部长,段洛夫任副部长。
为了确保长江两岸及其他秘密交通线的畅通,段洛夫提出了一套新的机构设置方案:各支队(旅)的敌工科也合并到地委联络部,县设联络大站。区党委和地委联络部下设敌工、情报、交通三个科。敌工科负责做敌伪军和伪组织的工作,使情报有了来源。
取得的情报必须依赖交通员迅速传递,但敌伪对长江、铁路、公路都严加控制,特别是往返长江天堑更为艰险。于是,七师把敌工、情报、交通三项工作交由联络部统管,使其紧密相连,互为运用,经过从1943年2月至1945年8月两年半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
铜陵地区至长江北岸的秘密交通线主要有两条。为了确保在江北的师部和皖南支队及皖南地委的交通联系,七师从五十五团调洪亮、章家元两位营以上干部到铜陵建立沿江地下交通站,二人分任正、副站长。该交通站直属师敌工部领导,不与地方党组织发生关系。
章家元采取向日军假投降的办法,拉起了一支20多人的“伪军”,后来五十五团又派去三名同志任小队长、班长。这支穿伪军服装的小分队,实际上是秘密交通线的保镖。与此同时,洪亮在长江中心的老洲开办了一家小商店,以经商为名掩护地下交通线。他还以统战方式建立了一个两面政权--老洲乡公所。
为了进一步站稳脚跟并迷惑敌人,七师敌工部故意在该师出版的《大江报》上发表了师部的通缉令,称“章家元叛变革命,投降日寇,七师决定下令通缉”。这样一来,日军更加信任章家元。章家元站稳脚跟后,在他领导的“伪军”里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还发展了党员。后来又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分驻于胥坝、土桥、小天门山。这样一来,老洲这个江心跳板,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军都无法插足,从章宗洲到大通将近20公里的长江南岸沿线,全为新四军控制。
津浦京沪任我行
日军为了保障占领区的安全,大力加强了对铁路交通的控制。尤其津浦铁路和京沪铁路,是它的命脉所系,因而采取了十分严密的保护措施,铁路两旁挖了很深的护路沟,架有铁丝网。在每隔十几里的小站和铁路通过的桥梁旁还修筑了碉堡、岗楼,派驻日军或伪军,配备了轻机枪等武器和探照灯。
每到夜晚,两个小站之间不仅有伪军或民夫高喊“平安无事啰”,而且日军还经常派铁甲车在铁路上巡逻,车上装有探照灯,不时照射铁路及其两侧,一发现情况立即开枪射击。那时,新四军人员要穿过日军的铁路封锁线困难重重。
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地跨津浦铁路南段两侧,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地跨津浦铁路蚌埠至徐州段的两侧,第六师则地跨京沪铁路两侧。因此,开辟铁路及其沿线的工作遂成为上述三个师的重要任务。
二师的铁路工委
第二师兼淮南军区于1942年6月成立了铁路工委和武装保卫大队(便衣大队),下辖三个区:第一区和便衣大队第一中队,分管明光至小王郢路段;第二区和便衣大队第二中队,分管小王郢至滁县路段;第三区和便衣大队第三中队,分管滁县至浦口路段。
铁路工委和便衣大队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津浦铁路南段沿线日伪军的工作,保护路东和路西人员、物资往来的安全畅通,并保障二师和七师及军部之间的联系。谭震林等二师领导强调指出:对该地区的日伪顽要区别对待,注意政策和策略。我们的力量要挤进去,不靠武装斗争不行,但更重要的是宣传党的政策,研究和运用党的策略,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由于坚持对日军小打狠打,对伪军打拉结合,因而逐步在敌人眼皮底下建立起了新四军的地下联络站、工作站、情报网,开辟了地下交通线。伪军中队长、小队长,伪乡长等被我方争取过来后,为新四军送情报,搞弹药,购买短缺物资。当新四军人员过铁路时,伪军不但让路放行,而且还站岗放哨进行保护,从而使二师建立起了跨越津浦铁路的安全走廊。
1943年秋的一天,二师师长罗炳辉要过铁路封锁线,并提出过路时要见一见伪军。在铁路工委和便衣大队的护送下,罗炳辉先到靠近铁路的一个秘密联络站休息。晚上过铁路时,在铁路沿线放哨保护的两个伪军中队奉铁路工委之命集合起来。伪军看到罗炳辉过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首长好”的喊声。罗炳辉看到铁路工委工作做得这样成功,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不愿当亡国奴的!”
一次,谭震林夜间骑马过铁路封锁线。突然,他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叫护送的铁路工委负责人把护路的伪军叫来。伪军见了新四军的“大首长”,连忙立正、敬礼。谭震林一一问了他们的姓名、家在哪里、生活情况怎样,告诫伪军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并勉励说:“你们保护我们过路,也是支援抗日嘛,也是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嘛!”
在津浦铁路浦口至蚌埠段上,新四军第二师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搞得日军胆战心惊,尤其是在夜间,铁路及其两侧地区几乎成了新四军的天下。
四师的铁路交通线
第四师对津浦铁路蚌埠至徐州段的工作,同样开展得很出色。
1940年秋,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彭雪枫指令敌工部部长刘贯一做好津浦铁路沿线敌伪军工作。刘贯一先后派出张文华、姚克、刘滔、邵光等敌工干部开展了津浦铁路宿县至蚌埠段沿线对日伪军的工作,随后又开展了宿县至徐州段沿线对日伪军的工作。
当时,工作的重点放在湖沟据点和任桥车站,湖沟据点驻有日军1个小队、伪军1个团,共有1000余人,任桥车站也驻有不少伪军。新四军要越过该段铁路封锁线,从任桥车站过路比较有利。为此,除争取任桥的伪军外,还必须争取湖沟伪军1个团中立。于是,张文华奉命进入该地区开展工作。后来,刘贯一又到宿南做工作,从而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1941年4月,国民党第九十二军一四二师四二五团团长陈锐霆(中共地下党员)率部起义,通过内线关系,起义部队顺利越过津浦铁路封锁线和敌占区,到达路东抗日根据地。5月,第四师主力和豫皖苏边区党政机关几千人从路西到路东,也是由秘密工作人员掩护,顺利通过铁路,未受到损失。
二师政委郑位三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进入淮北地区后,由泗(县)五(河)灵(璧)凤(阳)敌工站派人护送,进入敌占区后从固镇火车站上车,取道徐州去延安,一路上越过多道险阻而安然无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