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6-2 11: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据2011年5月31日《法制晚报》消息,距离高考只有几天了,虽然教育部还未公布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最终数字,但法晚记者根据各地公布的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发现,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在920万人左右,较2010年的957万人锐减30多万人。
面对连年锐减的高考报名人数,众多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人数减少的原因背后隐藏着诸多矛盾。因为报名人数的减少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而这又是事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性事件。试想,在人数锐减的情况下,无论是处于中国高等教育顶端的高校还是处于夹缝中生存的民办高校,都会面临着“生源危机”。“生源危机”的出现考验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局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
从目前的形势看,造成高考人数锐减的原因不过是两个:一个是适龄入学人员总量的减少;一个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弃考人数走高。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直接导致1990年代左右的人数直接减少,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都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第二个原因中又可以分为几个原因,其中之一是出国热的因素,一个是经济的因素,一个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出国热导致很多高中毕业生直接出国留学;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无力支撑的情况下,选择不读书;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读书无论论”观点导致很多学生将参加高考之后的“毕业就失业”的现状联系起来,从而放弃高考。这样的例子在河南表现尤为突出,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是高考人数却比2010年减少了近10万人。从中可以窥见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上而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生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争夺生源将会出现在各个高校内。从中国高校的录取看,第一批次的录取之后还会有持续几个批次。这样的批次录取的方式给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然,此时应该更加规范招生工作的整个流程。杜绝出现一些违法违规招生的现象。因为在争夺生源的大潮中,难免有高校会浑水摸鱼。各个高校只能在合法的情况下,积极行动起来,无论是民办高校、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还是如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办学模式都应该对自身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当然,在面临挑战的同时,高考人数的减少也是一种机遇。当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候,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层面上看,也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去思考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
机遇之一:对于高考公平和教育均衡的意义。随着生源的总量减少,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高校可以顺势减少在本地的招生名额,增加对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投放比例,以此逐渐缩小各地招生指标差距,促进高考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2010的数据显示,西部省区招生计划共161.4万,较前一年增加约12万;中部省份招生计划共安排184.5万,较前一年增加约11.6万,增幅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减少在属地招生计划6000余名,调出计划主要投向河南、安徽、广西、河北等省区。
机遇之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意义。既然总量学生减少的前提下,高校在招生指标上会宏观把握,不会将招生指标看做是一项行政强制性的任务。当入学压力减轻,高校才有更多空间完善学科发展的基本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进一步创新机制,培养拔尖人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不妨加快调整专业的步伐,力求与市场吻合,优化现有主干专业,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生命力。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才会向着一种资源优化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机遇之三: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适时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进行必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实验。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风起云涌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宁波诺丁汉大学,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再到上海纽约大学。众多国外的知名院校开始在中国设置分校或者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日本、韩国都经历过高等教育高度扩招时代,前期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规模,后期学生人口减少,造成高等教育生源短缺。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吸引留学生,以弥补本国生源的不足。当然,这些都须以提升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为基础。只有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才能吸引众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就读,缓解国内生源锐减的现状。
作者:王传言
稿源: 天山网作者来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