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4|回复: 5

国务院发文 丹阳董永传说正式晋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0 15: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发〔201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现予公布。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的台阶,为构建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积极的贡献。
                               国务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8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I-1  苗族古歌  湖南省花垣县
8  I-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莒县
9  I-9  董永传说  江苏省丹阳市
522  I-35  尧的传说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523  I-36  牛郎织女传说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528  I-41  徐福传说  江苏省赣榆县,山东省胶南市、青岛市黄岛区
537  I-50  木兰传说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561  I-74  司岗里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5: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董永传说以扩展形式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永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奇故事之一,故事中歌颂的忠孝、淳朴、真情、善良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为流传。如今到珥陵、延陵等镇,仍然可以寻访了董甲村、望仙盼母等民间古迹,听村民们讲述了“老槐树做媒”等有趣故事。在延陵镇与金坛交界处,可以看到了传说中的望仙桥。相传,董永和七仙女被生生拆散后,七仙女在天上产子送到人间,董永独自抚养其长大。董儿长大后盼母心切,在“望仙桥”跪盼母亲,整整跪了七七四十九日,终于盼来了母子相会。“望仙桥”上留下了一对深深的小膝印。在司徒全州董阁庄村,活动小组寻访到了董永的墓地遗址。据当地村民讲,董永逝世后便葬于该地区,董阁庄村石家人为董家人看守墓地。石家人的后代至今仍居住于此
      在这次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丹阳市共申报了5个项目,分别是“董永传说”、“后巷九狮舞”、“延陵季子庙会”、“丹阳啷当”和“天鹅绒织造技艺”。其中“董永传说”作为重点申报项目。“董永传说”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传奇故事”之一,故事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丹阳市、金坛市、东台市,湖北省孝感市,山东省博兴市等地,尤以我市历史最为悠久,地名遗迹较多,在百姓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2002年,国家邮政总局在丹阳举行了“董永传说”特种邮票首发活动。2007年央视八套播出的35集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新天仙配》剧中三次提到董永的家在丹阳。
     “董永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丹阳连续开展了四五年,共申报了三次。这次我市从2009年8月开始申报,市文化局收集了大量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用大量历史资料佐证了“董永传说”在丹阳的深厚历史基础。同时为了证明“董永传说”在丹阳流传范围广,有群众基础,去年市文化局还与《丹 阳 日 报》社联合举办了“董永传说”故事征文大赛,征集到各种版本的传说二十余种,并出版发行了《董永传说故事集》。这些努力使得“董永传说 ”终于在第三次申报成功
     
发表于 2011-6-10 15: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1_318:}{:1_316:}回复 1# 齐梁君子


    好好。家住丹阳姓董名永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录!(最新版)
一,国家级
第二批新入选 928  Ⅷ-145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             江苏省丹阳市(2008年6月13日公布)
第三批扩展             I-9    董永传说               江苏省丹阳市(2011年5月23日公布 国发〔2011〕14号文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03-1416  Ⅷ-145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江苏省丹阳酒厂厂长许朝中

二,省级
第一批        65   JS-9     乱针绣          江苏省丹阳市
第一批        101  JS-21    天鹅绒织造技艺  江苏省丹阳市2007年3月24日公布 苏政发〔2007〕28号
第二批(新入选)175  JSⅤ-11    丹阳啷当        江苏省丹阳市
第二批(扩展)  34   JSⅢ-11    丹阳九狮舞      江苏省丹阳市
第二批(扩展)  120  JSⅩ-4    九里季子庙会     江苏省丹阳市(2009年6月20日公布)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乱针绣传承人吕存
                                                                       天鹅绒织造技艺传承人戴春明
三,镇江市级
             第一批 2006年12月8日公布 镇政发[2005]118号)
        3 Ⅰ—3 丹阳曲阿美酒传说  丹阳酒厂
     
4 Ⅰ—4 丹阳汤展文传说  丹阳市文化局
     
5 Ⅰ—5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丹阳市文化局

        8 Ⅲ—1 马灯阵舞  丹阳市文化馆
        12 Ⅳ—2 丹剧  丹阳市文化局
        13 Ⅵ—1 花毽  丹阳市云林中心校
        19 Ⅶ—5 剪纸(字)丹阳市徐龙泉
        22 Ⅶ—8 面塑 丹阳市沈建国
        24 Ⅶ—10 烙铁画  丹阳市张铜初
     
25 Ⅶ—11丹阳刻瓷  丹阳市邵同义
     
26 Ⅶ—12丹阳泥塑  丹阳市安有芳
     
27 Ⅶ—13正则绣  丹阳市吕存

        32 Ⅷ—1 丹阳黄酒酿造技艺  丹阳酒厂
     
33 Ⅷ—2 丹阳漳绒织造技艺  丹阳市春明漳绒厂

        38 Ⅷ—7 丹阳风筝制作技艺  丹阳市李锁林
        40 Ⅷ—9 邮票拼贴画技艺  丹阳市韩荣庆
        45 Ⅹ—1 “上茅山回九里”文化活动  丹阳九里风景区管委会
                     第二批2008年12月23日公布 镇政发〔2008〕90号)
         5 Ⅲ—1 九狮图 丹阳市
        12 Ⅷ—1 东乡羊肉制作技艺  丹阳市
    13 Ⅷ—2 恒升酱醋酿造技艺 丹阳市

                          第三批2011年1月14日公布 镇政办发〔2011〕12号)
5 Ⅷ—16  陵口萝卜干制作技艺   丹阳市腌制厂

四,丹阳市级
第一批丹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7项)
2008年6月30日公布 丹政发[2008]90号)
一、民间文学(共计4项)

1   Ⅰ—1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丹阳市文化馆
2   Ⅰ—2   丹阳汤展文传说            丹阳市文化馆
3   Ⅰ—3   丹阳曲阿美酒传说             丹阳酒厂
4   Ⅰ—4   白龙娘娘的传说             皇塘镇文体中心
二、传统音乐(共计2项)
5   Ⅱ—1     丹阳锣鼓                   华南实验学校
6   Ⅱ—2     丹阳“老三乐”          导墅镇文体中心
三、传统舞蹈(共计2项)
7   Ⅲ—1    马灯阵舞                    丹阳市文化馆
8   Ⅲ—2     九狮图                     后巷镇文体中心
四、传统戏剧(共计1项)
9   Ⅳ—1     丹剧                       丹阳市戏剧总团
五、曲艺(无申报项目)
六、传统美术(共计7项)
10   Ⅵ—1    剪纸(字)                     徐龙泉
11   Ⅵ—2    面塑                             沈建国、符国俊
12   Ⅵ—3    烙铁画                          张铜初
13   Ⅵ—4    邮票拼贴画技艺               韩荣庆
14   Ⅵ—5    丹阳刻瓷                       邵同义        
15   Ⅵ—6    丹阳泥塑                       安有芳
16   Ⅵ—7    正则绣                          吕  存
七、传统技艺(共计9项)
17   Ⅶ—1   丹阳封缸酒酿造技艺             丹阳酒厂
18   Ⅶ—2   天鹅绒织造技艺                丹阳春明漳绒厂
19   Ⅶ—3   丹阳风筝制作技艺                李锁林
20   Ⅶ—4   香醋酿造技艺(访仙、珥陵)访仙、珥陵镇文体中心              
21   Ⅶ—5   延陵鸭饺(皎)                 延陵镇文体中心
22   Ⅶ—6   丹阳大麦粥                       丹阳市文化馆
23   Ⅶ—7   埤城东乡羊肉                   埤城镇文体中心
24   Ⅶ—8   陵口萝卜干                       陵口镇文体中心
25   Ⅶ—9  丹阳珥陵梨膏糖                  珥陵镇文体中心

八、传统医药(无申报项目)
九、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项)
26   Ⅸ—1     花毽                             珥陵镇云林中心校
十、民俗(共计1项)
27   Ⅹ—1     上茅山回九里                   延陵镇文体中心
发表于 2011-6-10 15: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1_45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09: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齐梁君子 于 2011-6-24 09:59 编辑

我省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新特点 重申报转向重保护  2011-06-24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丹阳市的董永传说、兴化市的茅山号子、如东县的跳马伕、苏州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等24个项目成为国家级“非遗”。和前两批国家级“非遗”相比,入选项目总数大幅下降,对此,专家表示,随着全国非遗普查的结束,重大项目早已在前两批审查通过,非遗获批数量减少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标志着非遗保护从前几年的重申报阶段过渡到重保护阶段。
  非遗特色:传统表演多、传统技艺强
  “先生不来我就来,山伯思想祝英台,山伯家住浮桥口,祝家庄上等英台……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梁山伯唱段,不过不是越剧,是茅山号子,我们兴化的国家级非遗。”电话那端,70后茅山号子非遗传承人陆爱琴兴奋地哼唱。
  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茅山号子成为新当选的国家级非遗,和它同时入选国家级非遗的还包括我省传统舞蹈跳马伕、滑稽戏、国画颜料制作共5项,而丹阳董永传说、徐福传说、泗州戏、杖头木偶戏、盆景制作、扬州评话、小热昏等19项入选拓展名录
  说起茅山号子,陆爱琴的语速顿时变快了——“从小就跟着妈妈唱,长大了在地里插秧,一天总要唱上七八段,越唱干活儿越有劲儿。”
  “像茅山号子这样的表演型非遗是江苏一贯特色。”省文化厅非遗保护处冯锦文处长以茅山号子为例说,“茅山号子音调旋律舒缓平实,音乐节奏明快有力,演唱速度快慢自由,演唱形式分合有致,形成高低曲调咏叹自如的民歌特色。”
  和茅山号子类似,流传于如东地区的传统舞蹈跳马伕是迎神赛会中的祭神舞。跳马伕是男子群舞,无音乐伴奏,主要靠马伕身上佩戴的马铃声伴舞,舞蹈机动多变。每逢祭祀日,舞者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三千余人,他们头戴黄色纸帽,身着马伕服装,脚蹬草鞋,腿裹素布,腰系铜铃,手执铁钎,口衔银针,在祭祀的庄严而神圣的气氛中,跳着刚健质朴的舞步,渲染出古代将士们纵马厮杀的悲壮。
  除表演艺术外,传统技艺是江苏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非遗类型。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对媒体说,江苏此次入选第三批非遗的新批项目只有5个,传统技艺中的国画颜料制作、毛笔制作就占两项
  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因原料不同,制造方法各有讲究:有的要椎磨,有的要浸泡,有的要取其实质,有的只需上提浮膘。即使同一原料也有优劣品位之分,以花青颜料为例,其制作工序就有粉碎、水漂、研磨、下胶、沉淀、革脚、煎煮、摊膏、剪膏、冷干、称量、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制成的颜料有颜色鲜明、纯净光润、轻细若尘、入水即化、与墨相融、着纸能和、经久不变的特点,是中国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件瑰宝。
  贺云翱教授认为,江苏在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方面人才辈出,精英众多,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精英文化不断影响着大众文化,进而影响到老百姓生活中的审美,由此也促进了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的发展,可以说江苏非遗体现出了强烈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的特点,这与江苏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崇高有着紧密的联系。
    “重申报”转向“重保护”
  今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无论从全国还是全省角度来看,数量都大幅减少。
  对此,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认为,“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有历史传承的文化遗产,非遗不可能越申报越多,特别是通过普查以后,基本上公认的非遗项目都已申报审批通过了,因而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是合情理的。”
  据了解,2005年起我国启动国家级非遗申报,每两年申报一次,前两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每批均超过500项,而第三批只有355项, 属于历次最低。
  “除了非遗申报的自然减少”,贺云翱教授认为,“从国家层面减少通过数量,其实也暗示着非遗已从重申报向重保护转向。”
  他说,这就是项目减少的积极意义。
  据了解,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以及工业化替代手工业生产的转变,对许多非遗造成了巨大冲击,不少非遗在转型中消亡、淹没了。冯锦文处长举例说,在1967年之前,全国经常能演出的剧种有370多项,到了2009年非遗普查结束后,只有240多个剧种能整场演出,40多年时间100多个剧种消失了,非遗保护压力可见一斑。
  “此外,眼下很多非遗不按照非遗规律去保护,使得遗产脱离所依托的环境、空间,造成非遗保护表象化、表演化。”冯锦文深感忧虑。陆爱琴也说,“茅山号子就是在水田插秧时唱的,眼下虽然也有不少孩子在学,但都是在课堂上,已经脱离了茅山号子真实的情景。”
  “与无当保护相比,过度的商业化对非遗伤害最大,部分地方将非遗当做一张名片,希望递出去一张文化名片,收回来一打经济名片。简单地将非遗作为赚钱工具,不仅让非遗失去了应有的保护机会,更让文化失去了尊严。”贺云翱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
  依法保护,让非遗走近普通人更重要
  就在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示前几天,《非遗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非遗领域首部国家大法,《非遗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把非遗保护上升为国家责任。特别是退出机制的引入,为各地申报非遗敲响了警钟。
  徐艺乙教授告诉说,许多地方对非遗保护存在功利思想,认为非遗保护级别越高越好,弄到最后大家都挤破头去申请国家级非遗,其实我国在审批非遗过程中早已形成了四级保护体系。特别是《非遗法》出台后,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都属于国家非遗保护范畴。对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都有了明确规定。
  贺云翱教授介绍说,许多体制内的非遗项目如昆曲,有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昆剧院这样的演出机构,演员也是传承人有生活保障,有各种剧场、小剧场的演出平台,用市场化的角度促进非遗发展,其实对于非遗的保护更多的是靠市场引导。但是像茅山号子这样体制外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来说,走市场不现实,只有先靠资金养起来,而有了《非遗法》的政策、资金扶持,原先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冯锦文说,“加强保护并不是把非遗供起来,更主要的是加大对非遗的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非遗,来张扬、传播非遗身上所附着的传统文化。”
  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非遗认知率不到20%。而去年南京举行的一次选美比赛中,一位参赛选手竟不知中山陵是国家级文化遗产。
  贺云翱教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白了,就是把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保护使其变成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年轻人对非遗感到陌生是因为宣传还不够,应该让非遗成为大中小学的课程,更要通过遗产日、民族节日让非遗定期复活,走进公共视线,这样非遗才能从保护中走向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2-30 02:15 , Processed in 0.0522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