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54|回复: 25

东莞民工三十年——记实报告文学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5 09: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民工推荐三.jpg

引子

“民工”是一个说起来有点沉重、又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民工是指那些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他们的户籍身份属于农民,实际身份属于工人。改革开放之初,进城打工的民工曾一度被称之为“盲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东莞市政府如今把外来民工被称之为“新莞人”。

绝大多数民工在出门打工几年之后,又将重回故乡农村,但也有不少民工,踏出了离开农村这一步之后,就再也不回头,并最终由农民彻底蜕变为市民。透过民工张大海进城打工三十年的蜕变轨迹,也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进城打工民工的一个缩影。

农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出来打工?他们原来在农村的生活状态怎样?他们对城市有怎样的向往?城市里的人们怎样对待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在与城市里的人竞争的过程中有那些优势,哪些劣势?他们可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吗?他们的子女,即民工第二代的命运又会是怎样?

本文将分十个部分为你介绍民工张大海三十年的故事:

引子
“民工”是一个说起来有点沉重、又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民工是指那些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他们的户籍身份属于农民,实际身份属于工人。改革开放之初,进城打工的民工曾一度被称之为“盲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东莞市政府如今把外来民工被称之为“新莞人”。
绝大多数民工在出门打工几年之后,又将重回故乡农村,但也有不少民工,踏出了离开农村这一步之后,就再也不回头,并最终由农民彻底蜕变为市民。透过民工张大海进城打工三十年的蜕变轨迹,也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进城打工民工的一个缩影。
农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出来打工?他们原来在农村的生活状态怎样?他们对城市有怎样的向往?城市里的人们怎样对待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在与城市里的人竞争的过程中有那些优势,哪些劣势?他们可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吗?他们的子女,即民工第二代的命运又会是怎样?
本文将分十个部分为你介绍民工张大海三十年的故事:
《东莞民工三十年》引子: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76703.html
1,无端遭报复,辍学当农民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78995.html
2,老乡骗老乡,砖窑打砖坯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88159.html
3,流浪在他乡,工地做小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93791.html
4,出卖血和汗,车站搬运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95443.html
5,低薪求发展,工厂当徒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03119.html
6,老板挖墙角,跳槽当技工
7,夫妻共经商,惨败大商场
8,阳光不锈钢,夹缝中生长
9,买车又买房,依然无保障
10,民工第二代,前途在何方
结束语

(未完待续)
2008/10/15


(未完待续)

2008/10/15

[ 本帖最后由 佟平 于 2008-10-25 12:2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5 1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佟老师为民工立传呢,期待着,一定很精彩耶。
发表于 2008-10-15 17: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0-15 19: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人分三等乎?社会公平乎?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9: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无端遭报复,辍学当农民——东莞民工三十年

张大海1961年出生于潮州市归湖镇神前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老大,一家六口靠父母辛勤劳作,勉强维持着半饥不饱的生活。童年留给张大海最深刻的记忆是贫穷,家中的一间土屋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肚子总是吃不饱,每年能有干饭吃的日子屈指可数。只在过年过节的日子和偶尔有亲戚来家的时候,父亲才会烧一锅干饭,并向邻居借点钱去买点荤菜来吃,平时都是喝粥、吃杂粮。

好在虽然家中贫寒,上学的费用却很低,张大海至今依然记得很清楚,他上小学时的学费每学期只要一元五角钱,上初中的学费是每学期两元五角钱。

张大海的学生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在课堂里并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尤其是文/革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缩短了学制,将原来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为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尽管如此,张大海对学习依然很感兴趣。也许因为他是家中的老大,父母又是普通的农民,这个家庭以后要有发展,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所以学习非常认真。

1976年张大海初中毕业,满怀希望准备上高中。当时学校虽然不重视教学质量,却非常重视教学数量,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自动上初中,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能上高中。没有什么升学考试,连学期结束的考试也是开卷考试,只要会抄书,没有不及格的。但是没有想到,张大海居然被剥夺了继续上高中的资格。

原来在张大海所在的公社学校,初中毕业生继续上高中必须得到当时管理学校的“贫宣队”的推荐,有了推荐和批准,学生才可以继续上高中。这原本是体现文革中“贫宣队”管理学校的一种政/治形式,从实际用途来说,主要是从政/治审/查上对学生把关。张大海家三代贫农,根本不在被审查之列。可是由于在“贫宣队”的成员中,有人与张大海的父母有一些上一代的恩怨,因此公报私仇,借故拒绝推荐张大海上高中。

张大海的父亲虽然只是普通农民,但也知道上学对儿子的前途至关重要。同时又觉得因为自己和上一代的恩怨让无辜的儿子失去了上学的机会,非常内疚。闻讯后,不惜贱卖了家中的一口猪,买了礼物,通过七拐八弯的亲戚关系,到文教局去求情帮忙,想让儿子继续上高中。但是所有的努力依然归于失败。

1976年9月1号,同学们都走进了学校开始高中学习。张大海也一大早就离开了家,但他没有去学校,而是来到了距离村庄不远的韩江边。只上了7年学、还只有15岁的农家孩子张大海一个人站在高高的韩江大堤上,面对着滚滚不息的江水,在内心悲愤地质问:江水啊,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他们要剥夺我继续上学的权利?命运啊,你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正?苍天啊,我的前途在哪里?

潮州九月的阳光依然酷热,张大海从头到脚很快被晒得发红、晒得发亮、晒得发痛。但他对这一切仿佛毫无感觉,就那样静静地看着滚滚江水从远处涌来,又向远处奔去,悲愤和绝望在内心激荡。正午了,上学的同学放学回家了,张大海一动不动地站在高高的江堤上。太阳落山了,鸟儿也不见了,张大海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高高的江堤上。

月亮升起来了,把他的影子长长地投入江中,那缓缓向江中蔓延的身影,仿佛一个死亡的魔鬼在向绝望的盛张大海发出了诱惑的微笑:跳下来吧,一切就都解脱了。

突然,那伸向江中的身影由一个变成了两个,张大海回头一看,才发现父亲满头大汗、一脸着急地看着自己,忍了一天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父亲默默不吭声,等张大海哭够了,才拍拍他的头说:孩子,我知道你委屈,可是,我们不能屈服,不能让那些整我们的人看笑话啊!他们越是与我们作对,我们越要活得比他们好!没有书读怕什么?城里人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下放来我们乡下种田!

一个多月后,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到这个远离北京的小乡村,也震动了不少人的思想。村里的生产小队长立刻对张大海的不公正遭遇表示了主动的同情和关心,并决定为张大海提供一个挣工分的机会,让他为队里放牧一条出生两三个月的小牛。

每天为生产队放牛,每个月可以记5个工分,收集小牛的牛粪,交到队里积肥,可以根据牛粪的重量多少,另外追加工分。牛粪越多,得到的工分就越多。张大海是家中的老大,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很珍惜,也很认真。几乎所有的牛粪都被他一次不拉地全部收集起来交给队里。结果每个月收集牛粪得到的工分比放牛的工分还高,能得到10个左右,加上放牛的5个工分,每个月能得到15个工分,抵得上半个强劳力挣的工分了。

就这样,15岁的张大海整整放了2年牛。两年之后,17岁的张大海已经初步形成了小伙子的块头。同时也想为家里多挣点工分,便提出与生产队其他农民一起下田干活。

在参加干农活之前,先要参加村里一年一度的评工分大会。这是根据当时“农业学/大/寨”的要求做的。全村下田干活的人都参加评议,评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每个农民的年龄、体力、健康、能力、态度等评定每个农民的工分值,即每参加一天生产队里的农田劳动,记多少工分。最高的可以记一个工,张大海是第一次参加,年龄又小,只评了0.6个工,也就是说,每参加一天的农田劳动,只能记0.6个工分。张大海至今还记得,到了第二年再评工分时,他才提高到0.7个工分。

张大海的村里,一个工分只有三毛钱。也就是说,假如张大海干一天农活得到0.6个工分,只能得到0.18元钱。张大海一家六口人,依靠两个半人干活,所得的工分,还无法领回全部口粮。也就是说,张大海一家干了一年,除了从村里领取了全家口粮外,还欠村里的钱。张大海记得,直到1981年村里实行承/包制的时候,家里还欠村里几十元钱。

1981年包/产到/户,张大海家每人分了6分田,全家六口人,有三亩半多。但是自家人种自家田,反而觉得比以前在生产队里轻松多了,自由多了。到了年底,收入也比以前多了。尤其是吃得比以前好多了,想吃干饭就吃干饭,再也不用担心口粮不够吃了。

1982年,张大海的父亲利用包抄到户后第一年的余钱,与张大海的叔叔合伙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张大海也就开始跟着叔叔一起养鱼。养鱼的收入比承包种田收入又多了不少,到了年底,居然分到了800多元钱。这是张大海第一次领到这么多钱。当时在张大海的村里,建一间新的砖瓦平房,只需要1000元左右。

(未完待续)

2008/10/16

[ 本帖最后由 佟平 于 2008-10-25 12:2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6 09: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0-16 11: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南充
     
发表于 2008-10-16 18: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必须要狠狠顶下,因为我也是民工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9: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谢谢各位关注,与民工朋友握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0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老乡骗老乡,砖窑打砖坯(东莞民工三十年)

正当张大海准备与叔叔在养鱼方面发家致富的时候,1983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大海走出了生活了22年的小乡村。

张大海村里有家人的亲戚在与东莞石龙隔江相望的博罗承包了一家砖窑,来村里招聘十几个打砖坯的工人。来人说,打砖坯很来钱,每打一块砖一分钱,生手每天可以打300多块,熟手每天可以打500多快,假如每天都打,那么每个月可以100元到150元左右,另外,将砖坯从外面挑进砖窑,烧好后再从砖窑里将砖挑出来,会另外再加钱。

这个赚钱的机会对村里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张大海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参加了,然后花费了12元半的车费,从潮州来到博罗与东莞石龙隔江相望的那家砖窑打工。从此跨出了他人生命运中决定性的由农民到工人、由农村到城市的历史性转变中关键的一步。

打工之路并不是一个遍地黄金之路,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张大海到了砖窑之后,很快就学会了打砖坯。他戴着一顶草帽,穿一件短袖衫和短裤,围了一条化肥袋做成的防水围裙,站在露天打砖台边。双手将和好的砖泥高高地举过头顶,然后用劲摔进台面上的砖模,再双手按紧砖模上的钢丝,用力快速拉过,钢丝就能将多出砖模外的砖泥像刀似地平整切掉。取下被切的多余砖泥,再取出砖模,台面上就留下了一块打好的砖坯。将砖坯叠放在身边的木板上,顺手撒一把沙在砖模上,以防止湿砖泥粘在砖模上,然后继续重复前面的动作,再打第二块砖。

当连续打好了20块左右砖坯的时候,将木板上的砖坯一块块码到外面的空地上平铺着凉晒。等砖坯干透了,再将砖坯堆成砖墙或砖墩,等窑主来确认数量之后,才能得到每块砖坯一分钱的工钱。

张大海第一天打了200块左右砖坯,也就是可以得到2元钱的工钱。这个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与村里种田一天才得0.7个工分,只值两毛钱相比,已经整整高了十倍。因此尽管晚上躺在简陋的工棚里累得不想动弹,心里还是觉得比较满意,并对将来充满希望。他想,我有的是力气,很快就能把日产量提高到300块、400块、500块、甚至更高,我就可以挣更多的钱。

可是,尽管张大海是在农田里干过几年农活的壮劳力,也正是最有力气的年龄,但连续打了几天砖坯之后,还是累得够呛。一块湿砖坯大约有5斤重,从和泥坑搬到大砖台上是一次,高举过头顶摔进砖模是一次,将砖坯搬到地上平铺晾晒是一次,再堆积起来又是一次,等于一块砖要搬四次,完成一块砖坯合计需要搬举起20斤的重量。打200块砖坯就要搬举起4000斤的重量,打500块砖坯就要搬举起10000斤的重量。而且,是从早到晚一直站在南国炎炎烈日之下。

很快,和张大海一起来的十几个同乡中有人受不了这份苦和累回家了。张大海坚持着,他期待着到月底,看看自己第一个月究竟能领取多少钱的工资。同时心里念着第一次拿到工资后,正好可以寄些钱回家给父亲过生日。

可是当他坚持到月底的时候,却被告知,工钱并不是按月结算,要等到年底才一次性结算给大家回家过年。平时每个月只发20元零用钱,如果有事需要用钱,可以到砖窑老板那里去借支。另外,每个人的伙食也必须自己出钱分担。所有在砖窑打工的工人,合伙请了一个厨师给他们做饭,但是每天买米菜和支付厨师工资的钱,都要从工人的工钱中扣除。

张大海对这样的结算方式很失望,他找到砖窑老板坚持要领更多的钱。老板知道他是想寄钱回家给父亲过生日,不但立刻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了他50元钱,还破例放他半天假,专门指点他怎样过江到东莞石龙镇邮局去的线路,让他顺便去石龙镇开开眼界。老板是希望用城市的繁华来留住来自乡村的张大海。
来到东莞石龙镇,张大海才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城里的繁华。当时虽然还是改革开放之初,但已经给石龙镇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尤其是当时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出现,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输主要还是靠铁路和水路,而石龙镇就是这样一个水陆交通转换的中转站。

张大海从邮局给父亲寄了30元钱,口袋里还有19块多,看看天色还早,又是很少有机会能穿得这样干干净净的,于是便逛起街来,店铺里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他目不暇接,街道上的行人都穿戴得那么整齐、那么时髦,也让他感到很兴奋,很羡慕。青春的热血很快就在体内膨胀起来。想想自己每天在太阳底下又脏又累地打砖坯,看看这些大街上悠闲自在的行人,张大海的心里好像忽然钻进了一个虫子,痒痒的。
汽水,多漂亮的汽水啊。“来一瓶,”张大海颇有几分儿自豪地喊道。“三毛钱。”店铺老板边应边收钱边“砰”地一声开了汽水瓶盖。张大海抬起头一口,几乎喝下去了小半瓶,哈哈,真爽!张大海一高兴,决定再买一包烟。太贵的抽不起,挑选了半天,买了五毛钱一包的“银球”牌香烟。转眼间半天打砖坯的工钱就花掉了。

再回到砖窑,表面上看,张大海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张大海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他看到了石龙的繁华,更加觉得在博罗砖窑打工的凄凉。砖窑周围什么也没有,一到晚上,四边一片漆黑,什么娱乐活动也没有。尤其是看过了石龙的繁华,更加觉得自己工资的低下。要去石龙打工、下班之后像石龙镇上的人一样享受城市现代文明的念头从此在张大海的心里扎下了根。

当时石龙还不是很开放,外地人在那里的工作并不好找,没有熟人介绍和引荐,没有厂家愿意雇佣。所以不管张大海多么向往去石龙工作,依然只能是愿望而已,第二天,张大海继续在砖窑打砖坯。为了能去石龙镇消费,去逛街、看录像、看电影、品尝小吃等,必须努力打更多的砖坯,挣更多的钱。

然而,靠打砖坯挣钱并不那么容易,也不是只要肯吃苦就可以那么容易。打砖坯最怕的是遇到台风或下雨,一遇到这样的天气,就得停工,而且还要担心已经打好的砖坯会被风雨毁坏。第一次遇到下大雨,张大海没有经验,盖砖坯的塑料布没有压结实。大雨中,塑料布被刮开,前两天打出来的一堆砖坯全部泡汤,望着两天的心血化为乌有,张大海欲哭无泪!

遇到台风或雨季,没有活干,就没有收入,但是人还要继续吃饭,烟得继续抽,其他的一些花销也省不下来。停工的日子一旦多起来,不但领不到工钱,还倒欠砖窑老板的钱。到了年底,当初一起来砖窑的十几个同乡,走得只剩下张大海和表弟两个人了。张大海和表弟之所以还坚持留下,已经不是指望在砖窑挣钱,而是等待机会去石龙打工。

由于人工打砖坯的工人越来越难招,劳动强度大、工资少、即便是最能吃苦的农民也不愿意干。同时随着广东对外开放的逐渐展开,市场对砖的需求量直线上升。砖窑的老板在1984年春天,购买了自动打砖机,这样可以用较低的工钱录用女工来开机器打砖,砖坯产量还比以前高了许多。张大海的工作也由打砖坯改为将砖坯挑进砖窑烧制,烧好后,再从砖窑里将砖挑出来等工作。

(未完待续)

2008/10/20

[ 本帖最后由 佟平 于 2008-10-25 12: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4: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3,流浪在他乡,工地做小工——《东莞民工三十年》

1984年6月,张大海终于与在石龙火车站当搬运工的老乡搭上了关系。这位老乡答应做介绍人,介绍张大海和他的表弟去火车站当搬运工。心急的张大海立刻就辞掉了在砖窑的工作,带着表弟过江来到了石龙。谁知火车站虽然答应接受张大海当搬运工,却并不是立刻录用,而要到年底的搬运工大调整之后才能进去,也就是最快也要到1985年元旦才可以进去。

这样张大海和他的表弟刚到东莞市石龙镇就遭遇了失业。看看还有半年时间才能进石龙火车站当搬运工,这段时间干什么呢?再回砖窑实在没面子,回家去又不甘心,于是决定在石龙镇临时找份工作。反正没有事做,就整天围绕石龙镇到处转。果然天无绝人之路,一天他们转到石龙镇体育场附近的一个南桥建筑工地时,意外地找到了一份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苦力活,不包伙食,3块钱一天。

所谓小工,是相对于那些有建筑专业技术的师傅而言,小工就是为那些师傅们做帮手。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有力气,肯吃苦就行。为砌墙的师傅搬砖头,按照师傅的指示、将自动搅拌机搅拌好的水泥、用手推车送进水泥浇铸槽,为师傅搬运做水泥槽的铁架、夹板,此外还有装卸、石头仔、水泥、钢筋、砖块、预制件等。

在所有这些力气活中,大海觉得最辛苦的是将一包包水泥拆开,然后倒进自动水泥搅拌器里去的工作,不但劳动强度大,要紧跟机器的速度,而且有许多粉尘呛得人很难受。一天下来,不但全身从头到脚都是水泥粉尘,连嗓子眼都斯哑了。虽然戴着帽子、口罩,但几乎挡不住无孔不入的水泥粉尘的侵入。

尽管如此辛苦,张大海还是无怨无悔,并为天无绝人之路而感到高兴。尤其让张大海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原来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也比在砖窑打砖坯的收入高。在这之前,虽然他觉得在砖窑打砖坯比较辛苦不赚钱,总还以为是沾了同乡的光,才有了出来挣钱的机会,心里对介绍他去砖窑打工的同乡心怀感激。现在才知道是受了砖窑老板同乡的过度剥削。砖窑老板正是利用了他们对打工行情不了解,才用低廉的工资雇佣他们在砖窑打工。

在建筑工地做小工,除了为搅拌机灌水泥的活比较辛苦之外,其他活的劳动强度比在砖窑打砖坯还轻松一些,尤其是,在这里干活总是一阵一阵的,干一阵可以休息一下,不象打砖坯,一分钟都不敢歇,因为多一歇一分钟,就少打一块砖,就少得一分工钱。建筑工地稍微偷一下懒也一样有工钱拿。

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下雨天也有工开,只要开工一天就能得到3元工钱。那时候建筑老板都还比较规矩,不拖欠工人的工资。张大海每个月都能及时领到工资。

张大海很块就喜欢上了这份工。最让张大海满意的是下班之后,能立刻享受石龙繁华的城市夜生活。穿得整整齐齐地走在大街上,即便什么也不买,也有一份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民工张大海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但也一样有对爱情的向往,尽管他心目中的爱情与网上小资们所理解的爱情不是很一样。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总之,23岁的民工张大海开始恋爱了。用他的话说,这时候开始谈女朋友了。

张大海的女朋友是同在砖窑打工的同乡邓姑娘,他和她不是一个村,是同一个镇。邓姑娘刚刚出来打工不久,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尤其是对张大海这位打工老大哥很有好感,尤其是对于张大海居然敢于放弃砖窑的稳定工作,自己跑出来寻找新的工作的闯劲和冒险精神、非常敬佩。

张大海尽管对邓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却还没有正式表白,严格来说,还处于对邓姑娘的追求之中。邓姑娘刚从农村出来,年纪又轻,外形也不错,还不是很能接受自由恋爱的事情。在他俩的家乡,男女青年的婚姻当时主要还是靠相亲,必须由父母双方做主相亲定下来之后,男女青年才能正式开始恋爱。

中秋节的夜晚,建筑工地也放假了,张大海和表弟,特意过江去博罗砖窑将邓姑娘邀请来石龙镇一块过节。他们买了一些简单的食物,其中包括石龙的莲蓉月饼还有张大海平时经常喝的汽水,并破例买了两瓶珠江啤酒,在大排挡买了一些熟菜,来到东江边的草地上聚餐、赏月。

望着一轮皓月照耀下的滚滚东江,他们想起了故乡的月亮和故乡的韩江。张大海躺在江边的草地上,深深地吸了一口五毛钱一包的“银球”牌香烟,然后猛地将一口浓烟喷向天上的明月和星星,然后感慨地说:假如我们有一天能找到一份每个月有150元工资的工作,就可以过上一个真正的城里人的生活了。每个月自己花掉七、八十元,还能存个七、八十元,存几年就可以回乡下盖房子娶老婆了。

张大海这话是在阐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在向邓姑娘委婉地表达爱慕之情。他是在向她暗示:虽然我喜欢你,但是只要我一天还没有挣到足够的钱,我就不会向你表白,不会去向你的父母提亲,因为我不能让你跟着我受穷,我们再也不想过父辈那样的穷日子了。

邓姑娘听懂了张大海的潜台词,含羞而又意味深长地举起汽水瓶对张大海说:大海哥,我相信你一定行!祝你心想事成!干杯!

可是、尽管张大海与邓姑娘已经“郎有情,妹有意”,由于彼此都没有点破那层纸,他和她的关系依然只能是同乡关系。与此同时,张大海的父亲眼看着儿子已经快25岁了,心里着急,自作主张在家里为张大海安排了相亲。

春节回到家中的张大海知道父亲已经安排了相亲,实在无法反对。村里自从实现承包之后,不但生活改善了,结婚的年龄也一下都提前了,以前人民公社的时代,管理比较严,晚婚的比较多,人民公社解散后,政府对农民的管理在许多方面都松了下来。没有出来打工的农民子弟,20刚出头就相亲、结婚了。

张大海心里已经有了邓姑娘,但还没有来得及向邓姑娘表白,更没有得到邓姑娘的任何承诺,所以也无法向父亲说自己已经有了女朋友。只好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去相亲。女方是邻村的,好在不是与邓姑娘一个村。张大海想,相亲不过是去看一下,最多吃顿饭。谁知女方一下就看中了张大海,不但一起吃了饭,还立刻就要求张大海在女方家住了下来。

相亲的女孩长得也不错,假如张大海不是因为心里已经有了邓姑娘,也许就接纳了这位相亲的姑娘。可是,感情这东西,真是让人说不清、道不明。张大海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心里很清楚,他已经在心里喜欢邓姑娘了,其他的女孩就不考虑了。因此在勉强住了一天之后,就谢绝了女方的盛情挽留,迅速离开了女方家。为了防止父母的劝说,也立刻离开故乡返回了东莞市石龙镇。

(未完待续)
2008/20/22

[ 本帖最后由 佟平 于 2008-10-25 12:2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23 08: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handshake :lol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1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4,出卖血和汗,车站装卸工——《东莞民工三十年》

1985年元旦,张大海和他的表弟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了东莞市石龙镇火车站的装卸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将船上的大宗货物搬运到火车上,或者将火车上的大宗货物搬运到船上。水泥、煤炭、废钢铁、沙石、大米、糖、原木等,什么都搬。

石龙镇火车站的装卸工是24小时不停工,日夜搬运。这里一共有三个大队,每个大队又有12个小队,每个小队12~15人。每个大队每天工作12小时,一个大队上白班,一个大队上夜班,一个大队休息,这样三个大队轮流,保证每天每个小时都有搬运工在搬运。

搬运工的上班时间非常规范,工资也很及时,每个月底准时发工资,一天搬运12个小时,可以挣10~12元,扣除休息天没有钱,每个月可以挣200~300元。张大海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自己当城里人的愿望。

奇怪的是一连干了几个月,张大海有一天忽然发现,虽然现在的工资比以前高了一倍多,但是并没有存下什么钱,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都花掉了。以前收入少,花费也少,以前一个月难得有一两天休息,现在三天就休息一天,休息天多了,花钱的机会就多了。以前伙食吃得不好,现在干的是大力气活,每包大米有200斤重,一个人要用肩膀扛上扛下,不吃好根本没有力气干。

感觉到钱不够花,就想到了怎样多挣钱。这就注意到他们的小队长从他们的工资中抽取的人头税比其他小队高得多。其他小队的队长,只从队员的工资中抽取3%,但是张大海的小队长却抽取5%,而且,小队长每天的工分值也比队员高许多,这样一来,小队长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比张大海他们这些普通装卸工高一倍。

队员们起初还是暗中埋怨,渐渐地就开始正面与小队长谈判,要求他少抽一点。没有想到,小队长断然拒绝了,他蛮横地谴责说:“给你们这么好的挣钱机会,还不老老实实地干?不想干就走人,想干我就抽这么多!”

队员们见小队长如此欺负人,愤怒地集体罢工不干了。有些队员甚至干脆就离开了搬运队,去找其他工作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队长只好将这个小队长辞退了。然后,大队长找到张大海说,我平时观察你工作表现不错,我觉得你完全可以来当这个小队长,你愿意不愿意?

张大海当然愿意,在这里干了半年左右,对整个装卸、搬运流程基本已经熟悉了。于是张大海接替了原来的小队长,由于队里原来的装卸工大部分都走了,张大海只好回村里重新找来了村民来当装卸工。

当了队长之后,每天上班后先去车站调度室领取派工单,然后根据派工单的指示去装卸搬运货物。装卸搬运结束后,让验收员在派工单上面盖章签字,然后将其中的一联送给车站记工员,一联自己留着,到月底作为领取工钱的凭证。只上过七年学的张大海做这个装卸搬运小队长绰绰有余。

张大海当了小队长之后,工作几乎与原来差不多,但是工资却比原来多了许多。这让他朴素地体会到智慧比体力更能赚钱。他原本可以继续在小队长的位置上做下去,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故,将他刚刚积累起来的这一打工资本在顷刻间打得粉碎,让他一下子又回到了打工的起点。

事情发生在那天凌晨三、四点,石龙火车站上像往日一样繁忙。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装卸工们的脸上充满了疲惫。一辆长6米宽2米的大平板车,堆码了高高的废钢铁,正从站台上缓缓经过。两个搬运工在板车前面拉,几个搬运工在板车后面推。突然,缓缓前进的车轮被地面的凹坑挡了一下停住了,在后面推车的小队长大声喊“一、二、三!”指挥全体装卸工一起发力,将陷进凹坑的大板车推动起来。板车被推动的同时,突然叠在板车最上面的一大块废钢铁猛地往车后迅速滑了下来。正埋头推车的小队长听到旁边惊呼的声音刚抬起头,就看到废钢铁像一把大砍刀似地猛地迎面砍来,还没有来得及喊出声,就随同巨大的废钢铁一起仰天向后倒去!

张大海听说,那位小队长在开往广州医院抢救的路上就已经去世了。这次意外事故,吓坏了刚从潮州乡下来石龙镇打工的同乡。他们虽然在这里当装卸工比在家里挣钱多,但比在家里辛苦多了,现在又看到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当天就有两三个人不干了。

其实,这样死人的事故在当时的石龙镇火车站虽然并不经常发生,但在装卸中被砸伤、砸残废的事故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次死人的事故只是一个导火索。张大海原来还想招工补充人手继续干下去。可是回乡的人过分渲染了当装卸工的危险性,让张大海的父亲放心不下,专门赶来阻挡张大海继续干下去。

父亲对张大海说,你要强,你想争口气,我知道。你一个人在这里干,我也不反对。但是你领着乡亲在这里干我不同意,万一出了事,无法向老乡家里交代。张大海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只好辞去了小队长的工作。张大海辞职之后,这个小队就散了,张大海也就再次失业了。

这时候,父亲再次趁势要求张大海回家与上次相亲的姑娘结婚,并教训张大海说,你不要出门打了几天工,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女方能看上你,是你的福气。你出门打工两年,也没有看你挣到多少钱,不过是在外面出卖苦力而已。这几个钱,在村里也能挣到。

张大海知道父亲说的是实情,也理解父亲希望自己早日结婚的心情。但是东莞市石龙镇的现代城市生活对他更有吸引力,尤其是还有邓姑娘在这里。虽然这两三年的打工没有能挣多少钱,但这两三年的打工生活让他看到了与父辈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活法、不一样的希望。

张大海对父亲说,家里的情况确实比以前好了,但是家里承包的那点地、那点鱼塘,要保证我们兄弟俩结婚成家,还是比较困难。我是老大,我到外面来闯,你们就不用管我了,家里的那些地和鱼塘能挣一些钱,全部让给弟弟吧,他也不小了,你先安排弟弟结婚吧。不要为我耽搁了他。

父亲听了这话,不再勉强,也暗自松了一口气。确实,父亲催张大海回去结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张大海的弟弟已经在家谈了个女朋友,急于结婚,但是老大还没有结婚,父亲很为难。有了张大海这句话,父亲可以放心为二儿子安排结婚了,同时也替张大海退了那门亲。

(未完待续)
2008/10/23

[ 本帖最后由 佟平 于 2008-10-25 12:2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24 21: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觉得民工很辛苦
发表于 2008-10-24 22: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0: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5,低薪求发展,进厂当学徒——《东莞民工三十年》

送走了父亲,张大海开始设法在东莞市石龙镇寻找其他的生存机会。张大海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性格很开朗,也善于与人打交道,用他的话说,就是喜欢交朋友,善于交朋友。哪怕是萍水相逢的人,他也能慢慢与对方套上交情,只要有机会打过交道的人,都能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石龙镇火车站当装卸工小队长的时候,他就曾经与火车站的一个李会计套上了老乡的交情。李会计是土生土长的东莞石龙镇人,怎么可能与几百公里之外的张大海套上同乡关系呢?原来李会计的爷爷是潮州市人,张大海的故乡也是潮州市。

这时候,张大海想到了去找李会计帮忙,找一个学技术的工作,也就是进工厂当学徒,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可以。张大海当时对工厂并不是很了解,他以为只要进了工厂的人,都是有技术的。其实绝大多数在劳动密集型工厂打工的工人,都只会简单的重复劳动,工作几年、十几年之后,也并没有什么技术性可言。

好在张大海运气不错,李会计不久就为张大海找到了一个当学徒的机会。李会计在石龙镇有个姓邓的朋友开了一家五金电器厂,厂不大,只有10个人左右。当时主要的业务是为铁路上加工铁制周转箱等,同时兼营不锈钢、白铁加工产品,诸如防盗门窗、电动大门、凉台衣架、货架、食品柜、广告牌等。所谓朋友,也就是因为这种业务上的往来认识的。

李会计将张大海推荐给邓老板,并愿意当张大海的担保人,谎称是一个远房亲戚。说张大海是嫌做装卸工太危险,想去工厂当学徒,学技术。邓老板当时正好又新接了一笔业务,是为变压器厂冲压芯片,人手不够,就答应了。

五金电器厂的邓老板第一次见到张大海,不相信张大海会真心当学徒。他对张大海说,你这么好的一身力气,不去挣大钱,来我这里学什么徒?你又是李会计的亲戚,嫌装卸工危险,让他为你找其他可以挣大钱的工作也不难啊。确实,当时干力气活比进厂当学徒工的收入高,连在建筑工地做小工都比当学徒工资高。

张大海不好说自己不是李会计的亲戚,但实话实话说,是想来这里学技术。邓老板说,假如你真想学技术,在我这里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我这厂虽然小,但各种技术要学会了也不是那么简单。只是你来我这里当学徒工,能不能学到技术还在于你自己的努力。但首先要做好安排给你的工作,假如连简单的操作工都做不好,还学什么技术呢?

张大海连声称是,并表示愿意一切听从老板安排。然后谈到了工资待遇,当学徒工,每个月的工资是80元,不包吃住。

住宿的问题好解决,当时在石龙镇的乡村租一间小屋一个月只要10钱。吃有点麻烦。以前打工都是与其他打工者一起合伙请人做饭。现在这家五金电器厂的工人除了张大海之外,都是本地人,厂里也没有食堂,自己做饭很麻烦。好在邓老板很快替张大海想了个办法。当时五金电器厂隔壁有一家1000人的电子厂,通过邓老板的联络,允许张大海可以在电子厂的食堂搭伙。伙食很便宜,早餐两毛钱,午餐和晚餐都是四毛。张大海记得但是物价便宜,每天三餐一元钱,吃得已经很好了。

这家小小的五金电器厂有几台冲床,主要加工的产品是变压器的芯片,另外承接一些门窗、货架、栏杆、作业台、中转箱等不锈钢、白铁加工业务。小厂的好处是什么活都要干,也就什么技术都能有机会学到,开冲床、烧电焊、电切割、敲打、卷压、电工等。

学徒工资虽然不高,上班时间也短,正正规规地只需要上8小时班。假如晚上或星期天有活要做,算加班,邓老板另外支付加班费。这样每个月的工资也能拿到110~120元。邓老板看张大海工作表现不错,于是一个月后,就主动在厂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宿舍,这样每个月又能节省了10元钱。

几个月后,张大海在这里迎来了1986年,邓老板给张大海加了一级工资,但是加一级工资是参照国营单位的标准,5元钱。这样,张大海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就有85元了。张大海的工作热情更高了,除了上班时间用心看师傅做,跟师傅学,下班之后,也独自琢磨起三视图来。他发现,每次师傅加工什么产品之前,都要与客户谈论各种要求,然后随手画下来,最后在做的过程中,还要对着图纸检查各种尺寸。看不懂图纸,什么产品也做不出来。

1986年,来深圳、东莞办厂的外资企业开始迅速增加,五金电器厂的邓老板很快抓住了一个新的商机——做工厂所需要的简易载货电梯。这是一个附加值高、利润也高的产品。邓老板从内地的电梯厂高价挖来了一名高级电梯制造工程师后,立刻就开始大量制造和安装这种简易载货电梯。

载货电梯并不复杂,主要有钢架结构和电动部分构成,电动部分的电器配件,市场上都有现成的买,钢架结构利用原来的五金加工能力就行。也就是说,只要电梯工程师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画出设计图纸,选购相关的电器配件,再造出钢架结构,然后派人安装就行了。

张大海做事认真,又肯学习技术,很快被邓老板安排去学习安装电梯。开始,邓老板只有一个安装队,很快发展到几个安装队。业务开始主要在深圳的西乡、新安、保安、布吉、沙湾一带,但很快发展到东莞各乡镇。电梯安装小队四、五个人一队。张大海从厂里的第二个安装队成立之后,就被提拔为其中一个安装队的队长。

随着业务的迅速增长,张大海在外面的时间超过了在石龙镇居住的时间,石龙镇的工厂宿舍好像成了他的旅店,一个月只住几天,其余的日子就是在不同的工厂之间安装一架又一架载货电梯。

眼看着邓老板做电梯生意赚了大钱,让张大海越发认识到了技术和知识的价值,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学习技术的热情。他在安装电梯的同时,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相关技术,甚至偷偷将图纸复印回到宿舍里去学习、研究。

只上过七年学的张大海第一次看到电梯的电路图时,只觉得满纸的线条粗细都差不多,只看了一会儿就眼花了,仿佛走进了迷宫,每条线都绞到了一起。幸亏在这之前已经在五金电器厂学了一些简单的三视图,对图纸有了一点基本的概念。然后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咬紧牙继续学下去。在晚上学的同时,白天的工作中,只要有机会就去跟着技术员看图纸。渐渐的,原来在张大海眼中一团乱麻的电路图逐渐清晰起来,并与手中安装时的具体电线联系到了一起。

1987年,东莞市最偏远的桥头镇也引来了大发展的高潮,投资者纷纷涌入,简易载货电梯需求量也随之迅速增加。桥头联生五金厂的罗老板看到了这个商机,可是他自己并没有做电梯的技术。聪明的罗老板想出了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主动去石龙找到了张大海厂里的邓老板,建议与邓老板合作赚钱。具体做法就是邓老板提供技术指导,罗老板负责接单和资金,赚到钱后双方分成。

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方案,简易载货电梯的市场那么大,邓老板一个人也吃不下,假如邓老板放弃,罗老板也会去找其他人合作。所以邓老板立刻就接受了罗老板的合作建议,并派了张大海和另外一位电梯技工大虎来到桥头,并带领罗老板的几个工人,一起开始安装桥头镇的第一家简易载货电梯。

这时候,张大海已经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电梯安装技工,除了会安装电梯之外,对电梯线路图,怎样购买相关的电器设备,怎样制造电梯的钢架结构等都已经了然于胸。他的基本工资也从学徒时的80元增加到120元。除了基本工资之外,他还有出差津贴、安装奖励等,合起来有400~500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年前的中秋节所期待的工资标准。

这时候,张大海所爱慕的邓姑娘也已经离开了博罗砖窑,并且在张大海的影响和启发下,去了东莞市茶山镇的一家服装厂当学徒,她也要想张大海一样,学会技术赚大钱。茶山镇与石龙镇相邻,假如张大海在厂里上班,两个人交往很方便,很快,彼此就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两个人的稳定而幸福甜蜜。他们在东莞看到了希望,看到他们的愿望在逐渐成为现实。同时,他们所渴望和追求的目标,也随之逐渐提高。不只是满足于每个月有150元工资了,他们有了更大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想到了要在东莞安家落户。

张大海1987年第一次来东莞市桥头镇的时候,觉得桥头镇完全还是个乡下地方,与石龙镇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当时桥头镇的中心大道桥光大道才刚刚开始建设,推土机已经开出了一条土路,但遇到下雨,一片泥泞,根本无法行走。

他们在桥头建的第一家简易载货电梯是桥头镇富林电子厂,随后陆续为桥头镇的春日厂、日线厂、发泡包装厂、家私厂、中星电子厂等安装了简易载货电梯。

随着业务的增加,眼见着钱赚得如此容易。联生五金厂的罗老板心里开始有点不平衡。他觉得,石龙的邓老板等于什么也没有投入,只派了两个技术工,就白白获得了一大块净利润,假如,我把这两个技工挖过来,不是可以不与邓老板分割利润了吗?

罗老板开始游说张大海和他的同事大虎,大虎立刻就答应了,觉得这正是一个获得更大发展的极好机会。可是张大海却一口回绝了。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觉得,他今天所能得到的一切,都是当年邓老板愿意收留他当学徒工。而且,这几年来,邓老板也一直对他不错。他才做了三年,基本工资就提升到了120元,这在当时已是厂里的最高工资了,再加上各种奖励和津贴,他每月能有500元左右的收入,已经比普通打工者好很多了。后来还提拔他当了安装小队的队长,现在的工作也比以前打砖坯、做建筑工地的小工、当搬运工轻松多了,工资还比以前高许多,尤其是现在走到哪里都受人尊重。

张大海一方面觉得邓老板对自己有恩,自己也应该对邓老板忠诚,另外一方面,朴实的张大海还没有习惯商场的冷酷,总觉得罗老板这样挖人不厚道。张大海虽然因为来桥头安装电梯很多次,已经对桥头很熟悉了,可在内心里,他始终不是很喜欢桥头镇,觉得这里太乡下,他更喜欢石龙那样富有文化韵味和城市气息的地方。他不喜欢桥头,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他舍不得离开在茶山镇打工的邓姑娘,桥头镇距离茶山镇虽然都在东莞市,但两地相距很远,交通又不方便,当时坐中巴单趟也要三个小时左右。茶山镇到石龙镇相邻,平时两人约会,骑自行车就可以了。

罗老板并没有因为张大海的拒绝而放弃,他干脆去找石龙的邓老板摊牌,要求将这两个人挖过来。作为条件,罗老板将继续从邓老板那里采购相关的电梯电器设备。邓老板当时除了继续安装简易载货电梯之外,还另外又开设了专门经销电梯电器设备的门市部,业务越做越大了。

邓老板知道张大海因为知恩图报拒绝了邓老板的挖脚,更加欣赏张大海了。不过邓老板是个见多识广、有气度的人,他不但没有因此与罗老板翻脸,反而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主动对张大海说:“罗老板看中你,主要是你自己的努力,也是你的一个机会。你能被人重视,也是我的骄傲,所以假如你愿意去,我支持你过去。过去之后如果做得不开心,我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在罗老板的继续劝说和高薪许诺下,张大海终于动了心。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准备去说服邓姑娘允许他去桥头镇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邓姑娘不但没有表示反对,反而主动支持他跳槽去桥头镇,她说,“树挪死,人挪活”,这样的机会怎么能放弃?我现在已经是个服装熟手工了,算是有了一定的服装技术,随便去哪家服装厂,都能找到工作。假如你去了桥头,我也干脆跳槽去桥头,重新找一家服装厂打工,不是两全其美了吗?

张大海大喜过望,于是答应了罗老板,并在1988年作为被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式加入了桥头联生五金厂打工。张大海的基本工资也由原来的120元,一下提高到500元。此外,同样还可以根据安装电梯的数量提取奖金,平均每个月可以挣到1000元左右,等于是比在石龙打工,收入翻了一翻。

只上过七年学的张大海从1983年离开乡村出来打工,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长为一名电梯专业技工,还被老板作为专业人才挖过来而倍受重视。有了较高的工资和稳定的职业,回到村里,也有了一种成功人士的感觉,很自然地受到了村里人的羡慕和尊重。

正是在这种美好的心情下,28岁的张大海结束了与邓姑娘几年的爱情长跑,1989年的春节,与邓姑娘在家乡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婚礼结束后,张大海带着妻子一起重回桥头。张大海在桥头联生五金厂打工,妻子则进了桥头富盛制衣厂打工。

罗老板为了让张大海能更加努力地工作,专门为张大海提供了免费的夫妻房。房间虽然小,但总算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家。


(未完待续)
2008、10、25

[ 本帖最后由 佟平 于 2008-10-29 10: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原帖由 静子 于 2008-10-24 22:02 发表


为了生计都不容易啊,民工兄弟更苦,社会应给他们多点关爱!!



是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6,夫妻共经商,惨败大商场——《东莞民工三十年》

1988年,张大海与同事大虎作为简易载货电梯的专业技工被桥头联生五金厂的罗老板挖来桥头,从那以后,不但只安装,还开始独挡一面地设计安装简易载货电梯,所谓设计,其实就是将原来在石龙的现成的设计图纸复印出来,然后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开始的时候,这两位技工还不能完全胜任这样的调整和修改工作,好在石龙的邓老板,为了将电梯的电器设备卖出去,所以会主动让工程师在关键的地方指点一下,这样经过几次之后,他们两个也能依葫芦画瓢地独立设计安装简易载货电梯了。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货福”,打工路上,同样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更多的是好不容易努力得到的好机会、好环境、好的结果,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突然消失。正当张大海陶醉在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喜悦之中时,几千公里之外突然爆发的一场政治运动,给他刚刚起步的事业蒙上了阴影。

从来不关心政治的民工张大海怎么也没有想到,1989年6月北京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会那样严重地影响到自己普通的打工生涯。很快,来东莞投资的外资企业几乎立刻就停止了一切运作,尤其是正在兴建的工厂,全部停了下来。连已经正常开工的企业,也在议论着是否要继续办下去的问题。更多的投资者是在观望。连续好几个月,桥头联生五金厂没有接到一单安装电梯的业务,张大海的工资收入也一下减少了一半。

好在观望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到了1990年,政治气候逐渐回暖,东莞的外资投资热潮也逐渐开始回升。桥头联生五金厂又有了新的订单,张大海的收入也随之多了起来。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危机过去之后不久,又遇到了新的危机。

随着简易载货电梯的增加,其运转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并引起了东莞市政府的关注。很快,东莞市劳动局将载货简易电梯的安装纳入了许可证管理,规定必须获得牌照才可以从事设计、安装载货电梯的业务。要想获得许可证牌照,不但要进行复杂的申请手续,还必须在人员资格、生产设备、测试设备、生产场地、管理体系等各方面都达到规定的标准。

联生五金厂的罗老板顿时傻了眼,他衡量了一下,要想继续从事这个业务,其他的投资不说,仅从人员资格这一项来说,根本就不合格,因为这两个主要技工,除了有一张电工证书之外,其他什么专业资格证书也没有。他必须重新花、花更多的钱,才能聘请到专业的电梯工程师。此外,对制造电梯的专用设备、检测设备等的投资,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与其自己投资,还不如退回到以前的状态,背靠大树好乘凉,继续以过去的合作方式与石龙的邓老板合作。那样虽然利润比现在减少很多,但不需要增加投资,因此还是划得来,只是白白挖来的两个电梯技工,现在变得多余了。

好在石龙的邓老板闻讯后立刻表示随时欢迎他们回去。经过这样的电梯市场整顿,许多像罗老板这样没有资质的简易电梯制造厂纷纷退出了电梯市场,像邓老板那样已经形成了规模经营的电梯制造厂则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然也就更需要熟练的技工了。桥头的罗老板经过思考,决定留一个,放一个。一来原来安装的那些电梯还需要承担维修售后服务,另外,厂里也需要一个电工。

从张大海的内心来说,他是渴望重回石龙镇的,他对那里有着特殊的好感,觉得那里比故乡还亲切。可是妻子已经在桥头镇有了工作,收入比以前在茶山镇那家服装厂的好要高一些。自己与桥头镇的罗老板合作也很愉快,罗老板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给的待遇也不错,于是就把回石龙镇的机会让给了一起来桥头镇的同事大虎。

在东莞,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打工者,通常只在东莞干几年,到了结婚年龄,就辞职回故乡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直到前几年,东莞这个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流水线上的工人都很年轻,工人的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内地第一此来东莞工厂的人,看到那些年轻的工人,会觉得这里像学校一样。他们通常在17岁左右从故乡出来打工,到了20岁左右,开始谈对象,然后回家结婚。一个女工假如到了25岁还没有找到男朋友,会感到有压力。

中国的第一部劳动法是1995年才颁布,在那之前,在东莞外资企业打工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不要说是女工享受产假,只要看到你怀孕了,企业就会立刻将你辞退。

假如夫妻两个人都是普通打工者,每个人的工资也只有两三百元,如果妻子因为生孩子而失去工作,那么不要说在外面租房子,一个人的工资连夫妻两个人单独开伙的生活费都负担不起。

通常的做法,假如丈夫进的厂待遇比较好,那么就只让妻子一个人辞职回家,假如丈夫进的工厂待遇不是很好,就干脆两个人都辞职回家,从此不再出来打工了。也有回去之后结婚生了孩子再来东莞找工作的,但是由于当时内地来东莞打工的人太多,一个职位有四五个工人在抢,许多工厂的招工年龄都掐得很死,招工年龄限制在17岁到23岁。过了23岁,企业就嫌你老了!

张大海现在已经属于有一技之长的人了,因此可以放心地让妻子在桥头生孩子。当时在桥头医院生孩子还比较便宜,连住院费一共只需要300元。1990年底,张大海的儿子在桥头医院顺利诞生。

妻子属于技术工人,制衣厂还欢迎她生完孩子再去工作。张大海与妻子商量决定,先让妻子在桥头镇家中带孩子,等孩子断了奶之后,把孩子送到乡下家里给父母带,妻子再重回服装厂工作。

1991年,就在妻子快要给儿子断奶的时候,桥头镇联生五金厂附近的马路边,有一家桥头本地人开的士多店要出售。张大海想,假如能把这店盘下来,那么就不需要将儿子送回乡下去,可以一直留在自己身边,让妻子边带孩子边开店,不是一举两得吗?

妻子也非常赞同这个主意,只要还有一线机会,哪位母亲舍得将刚断奶的孩子扔到遥远的乡下给别人带呢?但是盘下士多店需要6000元,他们原来的一点积蓄,在生完孩子后,几乎消耗一空。没有办法,只有向家里求援。老父亲立刻将家里的一条小牛卖了1000元借给他,妹妹借给他2000元,还差3000元,只好向联生五金厂的罗老板借,然后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扣还。罗老板爽快地借给了他,让张大海至今感激不尽,并从此彻底扭转了对桥头镇的感觉,觉得石龙镇的人好,桥头镇的人也很好。

士多店的生意比他们预期的还要好,虽然人很幸苦,每天从鸡叫做到鬼叫,晚上差不多要做到一点左右才关门,不但很快还清了全部贷款,收入甚至比妻子原来在制衣厂打工的收入还要高。一年以后,士多店只靠妻子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了,张大海也干脆辞掉了联生五金厂的工作,与妻子一起全力经营士多店。

谁知命运再次与张大海开了个玩笑,让他的正在赚钱的士多店遭遇了关门的厄运。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桥头镇为了满足投资发展的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修路架桥工作,计划新建的桥东大桥,正好通过张大海的士多店。所以做得正火红的士多店必须拆除。

好在这时候张大海夫妻也有了一些积蓄,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些经商的经验。这个危机没有让他们夫妻倒下,反而成了他们的契机。1993年张大海夫妻在现在的桥头镇松景酒店旁边租了一个铺位,开起经营夫妻百货店。

在邓小平92南巡讲话的激励下,东莞的发展更加火红,张大海的夫妻百货店生意非常兴隆。张大海想,假如按照现在这个趋势,再过个十年八年,自己也可以踏进桥头镇的富裕阶层了。所以,到了儿子上学的年龄,他没有像其他打工者那样让孩子回故乡免费上学,而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儿子在桥头镇最好的高价民办学校上学。

民工张大海自从经历了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已经逐渐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他知道,政治不稳定,也会影响到他这样的普通民工的生活。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太好,也会影响他的生活。

1997年,在香港顺利回归的利好消息促进下,华润等大型超市纷纷进入桥头镇。这是桥头人的福音,但却成了张大海这样小百货店的克星。大型超市开张后,张大海的小百货店生意一落千丈,生意最淡的时候,连每个月2400元的铺位租金都赚不回来。开张几年来,第一次遭遇了亏本。

(未完待续)
2008/10/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阳光不锈钢,夹缝中生长——《东莞民工三十年》

面对小百货店亏本的经营现状,尤其是面对小百货店与大型超市的竞争,张大海夫妻俩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也知道竞争不过,或者说,正是因为没有读过多少书,觉得竞争不过,于是决定选择转行。在选择转行项目时,夫妻俩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做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事,那样才能有竞争性。说起来,夫妻俩还都是有一定的技术,张大海会五金电工技术,妻子会服装技术。妻子曾经想开个服装店,但是后来发现,商店里现成的衣服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担心开起来后,没有足够的业务。最后决定开一间五金铺,做白铁、不锈钢加工业务。

为此,张大海不但花了不少时间了解行情,还专门购买了一本《钣金工放样基础》的书,再次系统自学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将原来零星学到的五金加工技术,又提高了一个档次。然后将经营了5年的小百货店盘给别人,另外以每月1800元的租金租了一个相对便宜的门面房,于1998年创建了“阳光不锈钢、白铁、水电工程部”,承接五金加工、水电安装等业务。

他们将这几年经商赚下来的几万元钱全部投资进去,购买了相关机器、设备,还聘用了两个工人。就连张大海的妻子,在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也跟着丈夫学习不锈钢、白铁加工技术。夫妻俩密切配合,决心依靠技术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这间加工铺,是他们的工作场所,也是他们的家。前面半间是铺面,后面半间是厨房和夫妻孩子三人的卧室,在前面半间铺子的上方搭个小阁楼,就是两个工人的卧室。

加工铺开张后,一连十几天,一笔业务还没有接到,可是税务、工商、环卫、治安等的税费却等着张大海去交纳,到了月底,还有房租、水电、工人工资等着支付。张大海夫妻有点着急了,得想办法,不能再这样坐在铺子里干等。于是张大海骑上摩托车,去桥头工业区的工厂,一家一家推销业务。

张大海推销业务很简单,他没有印刷什么宣传单,实际上,这样一个加工铺也没法印什么宣传单。唯一可以推销的是自己的名片。名片正面打上名称、地址、电话、BP机号等,反面印了一大堆业务范围:承接冷气通风槽、喷油槽、排气管、油烟罩、火烟通、蒸饭柜、锌瓦棚、五金水电安装、电焊工程、不锈钢厨具、不锈钢门窗、扶手、防盗网等各类不锈钢和白铁工程。

这上面的许多工程,张大海自己根本做不了,但假如真能接到这些业务,可以转手给其他有能力的工厂做。名片多印一些业务,能给客户一个“很有实力”的印象。

业务推销并不好做,虽然自己有一辆摩托车,跑起来比较方便,但最大的难关,在于到了企业门口,保安不让进门。客气一点的保安,会收下名片说转给相关负责人,但一转眼可能就扔进了纸篓,不客气的保安,连名片都不接,直接赶你走。

张大海不放弃,他也不能放弃。走访了一家,再走一家。在碰了许多次壁之后,他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发现在晚上去工厂推销,比白天推销的成功率大一些。给保安香烟,保安也愿意接了,也愿意和你攀谈了。后来张大海才知道,白天保安之所以那么凶,连递上去的香烟都不接,并不是不想接,而是怕被老板看到惹麻烦。

这样的广泛撒网式推销并不能很快见效,他忽然想起了几年前在桥头安装简易载货电梯时认识的那些桥头工厂的管理人员。然后重点去拜访那些人,除了拜访之外,还请他们吃饭,然后承诺一旦有了业务之后,还可以给回扣。

跑完了工厂,再跑其他的商店、商铺、酒店,甚至机关、学校、医院等,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放过。同时还与销售不锈钢、白铁、水管等材料的店铺连续,要求他们帮忙介绍业务。许多企业自己有施工人员,小的业务自己做,大的业务会请外面的施工单位来做,这时候,这些企业的施工人员,往往比较有选择和决定施工单位的权力。

辛勤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好歹争取到了第一笔业务,是桥头东方娱乐城的食堂要做一套白铁皮的烟通。张大海夫妻对这笔业务如获至宝,带上两个徒弟做帮手,整整忙了好几天,才把几个大烟筒都做出来并安装好了。

第一笔业务完成得很好,价格也公道,尤其是张大海做事很认真,什么都亲力亲为,给对方留下极好印象。烟通做完后,东方娱乐城又给了张大海一笔不锈钢排水盖的业务。两笔业务做下来,张大海夫妻悬着的心,才有点放了下来。通过这两笔业务,不但在经济上有了收益,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可以做好这一行业务的自信。

张大海的转行,正赶上了桥头工业大发展的好机遇。虽然是新开张、新入行,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比较大,再加上做了充分的推销工作,逐渐有业务主动找上门来。在这些主动找上门来的业务中,有些是客户自己主动找上门来的,有的则是其他同行介绍来的。那些比张大海先入行的同行,由于业务充分,对于一些利润比较小的业务,不愿意做,但又不想得罪客户,就转给张大海做。也就是说,其他同行大块吃肉的时候,他也可以跟着喝点肉汤等。

张大海对于这些利润不大的业务,只要是转过来的,一笔也不放过,都认真完成,尽量做到最好。同时在价格上还稍微优惠一些。东西做好之后,他更是不管多忙,都亲自去送货或安装。这样他就能顺利通过保安的阻拦,直接与业务单位的相关担当者取得联系。见了面,送上一张名片,聊聊天,套套近乎,也许就能带来下一笔业务。

张大海并没有学过什么管理知识,他把做业务都当成是交朋友,主动、热情、真诚、认真、负责。他朴素地知道,为了生存,为了多赚钱,他必须交这些朋友,朋友越多,他的加工铺才能越有保障。

交朋友,接业务,也并不是只要吃吃喝喝就可以的,关键还在于做好服务。事实上,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是很好,他会对你乱发脾气、甚至指手画脚地当面训斥你,或者对你提出各种苛刻、蛮横无理的要求,或者故意找茬刁难你。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一项业务从最开始的报价到最后收到货款,要经过许多部门和人员。每经过一个部门一个人,都像是过一到关。只要是经手的人,都想捞点好处。一旦捞不到,就会找你的茬。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的人员素质很好,从报价到收款,一点也不为难你。但是这样的企业,往往管理也很严格,对加工的产品验收也非常严格,稍微有一点达不到要求,也会毫不容情地退货或要求返工。
张大海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况,都能态度非常诚恳地对应,不管你怎么说,他也不发火,记住一句话,和气生财。你怎么说都可以,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直做到你满意为止。

张大海也算是做老板了,可是做老板有的时候比当雇员还要低声下气。因为当雇员受不了气还可以跳槽,当老板受不了客户的气,就可能要倒闭。

由于张大海工作认真,质量好,服务周到,价格公道,一年以后,他已经在这一行里站住脚了。业务量充足之后,他也开始选择客户,对于那些企业里的管理人员素质不太好,总是想通过刁难找茬索要回扣的,即便业务的利润比较大,他也加以拒绝或介绍给其他同行去做。

业务增加之后,他雇佣的工人也在增加。生意最好的时候,张大海雇佣的工人甚至超过10个人,赶上了当年接受他当学徒工、如今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的石龙电梯大亨邓老板1985年时拥有的五金电子厂的规模了。

(未完待续)

2008/10/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0: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9,买房又购车,依然无保障——《东莞民工三十年》

张大海的阳光不锈钢、白铁加工铺业务增加后,人员增加了,但设备和厂地都没有增加。因为他的业务并不稳定,忙的时候需要很多人,但是一单工程做完之后,也许只需要两三个工人就够了。他也知道他以前石龙的邓老板之所以可以做大、做强,关键在于他做出了自己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

张大海并没有太大的雄心,对他来说,最理想的是只要每个月都能有足够的业务做就可以了,从来没有想过要扩大生产,或自己专门开一个加工厂,或组建一个施工队。那样做需要比较大的投资。

对于张大海来说,桥头镇只是他赚钱的地方,换句话说,假如再像以前那样,一旦由于形式变化,加工铺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他随时可以离开桥头,回故乡,或去其他地方赚钱。一旦在桥头镇买了房子,就要在桥头镇安家落户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他一直没有考虑在桥头镇买房子。尤其是自己作为外来打工者,每年在这里办理暂住证等已经习惯了,有没有桥头镇的本地户口,完全无所谓。

可是张大海的儿子对此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张大海的儿子是在桥头镇医院出生的,但是因为没有桥头镇的户籍,在这里出生,并长到了十几岁,却不算本地人。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每年都要比本地人多交数千元的学杂费,才能在桥头镇的学校上学。好在张大海这几年收入不错,也还可以负担得起,因此一直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眼见着孩子要上初中了。桥头镇的公办中学,只接受本地户籍的学生,没有本地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去上初中。张大海的户籍和他儿子的户籍都还在潮洲乡下,让儿子离开自己再回故乡的乡村中学读书,实在不甘心。

正好在这个时候,桥头镇一家房地产公司成功获得了政府的配合,凡在该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住宅区购买房子,可以将户口迁移过来。于是,2002年,张大海为了保证儿子可以在桥头镇的公办中学继续读书,花了18万,在桥头镇新开发的住宅区小区正丰豪园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的三室一厅的住房,并以购房入户的方式,将一家三口的户口,全部从潮州乡下迁移来到东莞市桥头镇。

张大海也第一次从法律上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距离他离开故乡、踏上打工之小路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年。

将户口落户到桥头镇,成为了桥头人之后,才发现了拥有桥头镇户籍的许多好处。首先是在户口迁入之后,出示了独生子女证,立刻可以每月从政府领取独生子女奖励金,然后,政府又为张大海的妻子免费办理了养老保险,即每个月由政府全额交纳养老保险,此外,政府举办了各种就业培训班,外地户籍的人需要交费才能学习,本地户籍的人学习全部免费。孩子上学也不再需要交纳额外的学杂费,仅此一项,每年就省下数千元。从长远来看,以后孩子在东莞找工作也方便许多,比如说,本地招聘公务员,就必须拥有本地户籍。

2004年,张大海的业务继续旺盛,随着业务的扩展和需要,张大海在这一年又购买了一辆私人小轿车,淘汰了跟着他创业十几年的嘉陵摩托车。汽车虽然不算很高档,但也算迈入了有车一族。

2005年春节,张大海终于以成功人士的崭新形象出现在故乡亲友邻里的面前:他是开着自己的私人小轿车,带着老婆孩子回家过年的。唯一让张大海感到遗憾的是,他的父亲没有看到他荣归故里的这一天、已经在几年前病逝了。春节后,张大海用小轿车将年迈的母亲接来东莞桥头镇的正丰豪园安享晚年。

然而,民工张大海在村民面前的成功形象只是短暂的,甚至是比较空虚的。事实上一回到桥头镇,他依然还必须像其他打工者一样去干活。事实上即便在他雇佣的工人超过10人以上的时候,他也一直是一个主力技工,从来没有脱离过生产第一线,成为坐在办公桌前动动嘴就能挣钱的“老板”。直到今天,他都还没有自己的办公桌,更没有什么办公室。他的办公桌就是他敲打不锈钢、白铁皮的作业台。

他的工作场所还是那一间开业时租用的门面,面积和装修都没有改变过。门面房的后半部分,依然是建着简单的阁楼,作为工人睡觉的地方。从2006年开始,他的加工业务量开始下滑,甚至出现了连续一个星期接不到一单业务的情况。2007年,业务量下滑得更加厉害,他所雇佣的工人已经从最多时的10人以上,下降到只有两个人。他叹息说,其实现在只要一个工人就足够了,之所以多请了一个,是因为自己的亲侄子想在这里学徒,没有办法拒绝。

10年前的1998年他创办加工部的时候,雇一个工人只需要给300元的工资,10年以后的今天,雇一个工人需要支付800元的工资,还要包吃住。东莞市的最底工资标准这几年连续爆涨,从几年前的4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770元,据说明年还要继续涨。提升工人的基本工资标准当然是必要的,可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基本上不涨,这几年又突然猛涨,实在让雇主难以承受。政府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很简单,只要发一纸公文就可以了,但是雇主必须为此支付连续增高的成本。

比如说,东莞市2007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是690元,2008年提升到770元,提升80元,涨幅接近12%。事实上,由于提升的是基本工资,再加上因此而引起的加班工资计算系数的增加,实际工资涨幅远远超过12%。再加上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企业必须全面支付工人的五大保险费。这一项对于许多以前从来不为工人购买保险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2008年以来,再加上石油价格上升而引起的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引起的外向型企业收益下降,已经使得桥头镇的中小型企业内外交困。正在这种情况下,东莞市政府又提出了“双转型”的政策,也就是说明确号召要将那些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出去。这样的政策对于那些正在生存中挣扎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许多中小企业,包括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即便不即刻关闭或转移,也普遍缩减开支,这样一来,直接给张大海这样的附属性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张大海的阳光不锈钢加工铺再次面临创办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能否坚持下去,非常不明朗。因为张大海的业务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他将因为业务不足而濒临倒闭。接下来,美国的金融海啸将怎样影响东莞市的外向型企业的生存,目前谁也说不清楚。

已经经营了10年的加工铺要不要再次转行?转行干什么?已经是张大海夫妻不可回避、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他们在思考、在探讨。从感情上来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年近50的张大海都想继续做下去。但是感情的力量再强烈,也还是敌不过经济的力量。假如经营下去面临持续的亏本,那么他再怎么舍不得、也不得不关门。

张大海目前想到的最可行的对策之一是,假如加工铺实在维持不下去,又没有找到好的行业可以转行,也许会去干个体出租车,反正小轿车是现成的。问题是,出租车行业也是一个依赖性行业,假如桥头镇的景气不能迅速恢复,原本做出租车的人都吃不饱,怎么还能让他这个新手在来分一杯羹呢?

张大海最大的希望,是他的儿子能上大学,将来有出息,他能依靠儿子。

(未完待续)
2008/10/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2:35 , Processed in 0.0855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