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未言 于 2012-5-2 15:26 编辑
清明插柳难见柳
古人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显示了杨柳强大的生命力。老百姓说:“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古人送别友人也多以“折柳送别”,以道珍重。《诗经》上更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凄美婉转之句。形容女人的身材也有“细如杨柳”之美誉。形容春天之美有“倒挂杨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等等等等。每到清明前一天,很多地方,家家户户都会在屋檐下插上一束柳条,也成了一种古老而美好的习俗。而泉城济南则以“家家泉水,户户杨柳”引以为豪。我们丹阳的地名也是因古时遍地赤柳,兼取丹凤朝阳吉祥之意而得来的。 总之杨柳是人们最常见、最喜爱,也是最容易栽插的一种树木,同时人们对杨柳又寄托最美好的祝愿和向往。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常做这样的事,每到春天,总会剪下一枝柳条,插入水塘边,看它成活,而自己则为此而陶醉。到了清明前的寒食节都会割下一束杨柳插在屋檐下,用于趋吉辟邪,也有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之意。 可是近几年清明回家,却难得看到杨柳了。过去那村头路边、池塘河沿随处可见的杨柳,以及过去常有的槐树、苦楝等杂树,都已很难看见。今年清明回家,家兄竟然要我从城里带点杨柳枝回家,以作老家屋檐插用,真有点阴差阳错,不可思议了。 现在城市已经没有特色了,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模样。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也快千人一面了。怪不得建设部领导疾呼:一棵树、一口井、一个村庄,都是农村特色的印记,都记载着农村的人文历史、传统习俗。在城市化进程中,请手下留情。多种树,少种草,多栽“百姓树”,少栽“富贵木”。多给我们留存一些历史的记忆,儿时的印象,让我们尚能心存一些返璞归真的希望,也让“杨柳依依”的诗意韵味千古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