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未言

清明插柳难见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6 19: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未言 发表于 2012-5-6 17:27
毛毛版主肯定是看到了河边插柳难见柳有感而发。握手。

是的,在原创和丹阳报上看到未言老师的美文,喜欢杨柳依依的感觉。
抚摸着那棵被折断的柳树,(甚至被剥了皮),很是愤愤与不解。
     
发表于 2012-5-7 10: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寻花问柳,柳渐成荫,梦寻桃花,魅力芬芳!
发表于 2012-5-8 02: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融于自然,而不是 违背自然
发表于 2013-4-6 2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又至清明,深有同感!好在我们这儿位于运河岸边,还能经常在河边看到杨柳。
发表于 2013-4-13 16: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又读了遍《清明插柳难见柳》,顺便贴上以前写的一篇小稿,反映的是您曾任父母官的导墅镇夏夜情景。
发表于 2013-4-13 16: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故乡的夏夜
    故乡在丹阳导墅镇,童年的我便是在那座古老的江南水乡小镇度过的。那种年代,小镇的家庭是绝没有空调、电扇之类的“奢侈品”的,亦没有如今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可看。因而,每当日薄西山之后,摇着芭蕉扇,三五成群纳凉的人们便组成了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记忆中,那时小镇的西面有一座废弃的老桥,横跨于运河两岸。夏夜,桥下波光鳞鳞,桥上清风徐徐,老桥便成了小镇人们纳凉的绝好场所。
    夜幕初降,一切收拾停当,各家各户的人们便会夹着凉席、扛着躺椅之类的物什,三三两两地来到桥面纳凉。劳作了一天,此刻躺在凉席或躺椅上伸几个懒腰,舒展一下筋骨,间或还能享受几阵夹杂着水面潮气的夜风,浑身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所有的劳累和闷热也就自然消失于夜风中了。纳凉时,男人们自然最好海阔天空地乱侃一阵,偶尔还会冒出几句粗话,或者对哪家俊俏的小媳妇开几句虽粗俗却无伤大雅的玩笑。女人们则多半舍不得让这宝贵时光在家长里短、油米醋盐的闲扯中白白浪费,大都会带上只鞋底什么的,就着桥头昏黄的路灯“闲里偷忙”地做些针线活,那“哧啦——哧啦”的拽线声,伴着周围此起彼伏的昆虫鸣叫,顿时组成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整个纳凉的人群中,最快活的还当数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了。他们可以在路灯下逮蚱蜢、斗蛐蛐,或是听大人们讲些天上地下、古往今来的故事。记忆中,那时最善讲的故事的当属补鞋的“老蟹”。这“老蟹”的外号从何而来,一直无人去考证,但当时小镇的人们都这么称呼,久而久之,其真名反倒鲜为人知了。那时,“老蟹”是那么地受欢迎,每次他一到,孩子们便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游戏围上去,七嘴八舌地催着“老蟹”快讲。而此时,“老蟹”照例是不会马上开讲的,通常要摆摆谱:让孩子们给他打打扇,或是回家沏壶茶来什么的,然后咳嗽一声,清清嗓子,这才正式开讲。讲至精彩处,连大人们都禁不住围拢来听。
    月亮升得很高了,耐不住瞌睡的便会收拾东西,回家睡觉;一些兴致高的则还会继续神侃;更有些人则会在桥面上搭个简易床铺,清风洞户,一觉至天亮。
    一晃30多年过去,故乡的老桥早已不在,那条曾经孕育了我们无数梦想的老河也早已是死水一潭,接近干涸了。听说补鞋的“老蟹”倒是还健在,只不过不补鞋了,改开花圈店了。也许是有了空调、电视机、电脑的原因,亦或是歌厅、电影院、酒吧等现代娱乐场所越来越多之故,如今晚上纳凉的人群是难得一见了。
    然而,空调的舒适、电扇的凉风似乎远不及故乡夏夜的自然舒畅;那纷繁众多的电视节目好象也不如“老蟹”所讲故事那般引人入胜。每逢夏日来临,故乡夏夜纳凉时那份悠然自得的情趣,仍会从记忆深处向我姗姗走来……
     
发表于 2013-4-13 16: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多见绿色,多见柳!柳枝摇曳那才是春天!
发表于 2013-4-13 16: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故乡的夏夜
    故乡在丹阳导墅镇,童年的我便是在那座古老的江南水乡小镇度过的。那种年代,小镇的家庭是绝没有空调、电扇之类的“奢侈品”的,亦没有如今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可看。因而,每当日薄西山之后,摇着芭蕉扇,三五成群纳凉的人们便组成了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记忆中,那时小镇的西面有一座废弃的老桥,横跨于运河两岸。夏夜,桥下波光鳞鳞,桥上清风徐徐,老桥便成了小镇人们纳凉的绝好场所。
    夜幕初降,一切收拾停当,各家各户的人们便会夹着凉席、扛着躺椅之类的物什,三三两两地来到桥面纳凉。劳作了一天,此刻躺在凉席或躺椅上伸几个懒腰,舒展一下筋骨,间或还能享受几阵夹杂着水面潮气的夜风,浑身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所有的劳累和闷热也就自然消失于夜风中了。纳凉时,男人们自然最好海阔天空地乱侃一阵,偶尔还会冒出几句粗话,或者对哪家俊俏的小媳妇开几句虽粗俗却无伤大雅的玩笑。女人们则多半舍不得让这宝贵时光在家长里短、油米醋盐的闲扯中白白浪费,大都会带上只鞋底什么的,就着桥头昏黄的路灯“闲里偷忙”地做些针线活,那“哧啦——哧啦”的拽线声,伴着周围此起彼伏的昆虫鸣叫,顿时组成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整个纳凉的人群中,最快活的还当数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了。他们可以在路灯下逮蚱蜢、斗蛐蛐,或是听大人们讲些天上地下、古往今来的故事。记忆中,那时最善讲的故事的当属补鞋的“老蟹”。这“老蟹”的外号从何而来,一直无人去考证,但当时小镇的人们都这么称呼,久而久之,其真名反倒鲜为人知了。那时,“老蟹”是那么地受欢迎,每次他一到,孩子们便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游戏围上去,七嘴八舌地催着“老蟹”快讲。而此时,“老蟹”照例是不会马上开讲的,通常要摆摆谱:让孩子们给他打打扇,或是回家沏壶茶来什么的,然后咳嗽一声,清清嗓子,这才正式开讲。讲至精彩处,连大人们都禁不住围拢来听。
     月亮升得很高了,耐不住瞌睡的便会收拾东西,回家睡觉;一些兴致高的则还会继续神侃;更有些人则会在桥面上搭个简易床铺,清风洞户,一觉至天亮。
     一晃30多年过去,故乡的老桥早已不在,那条曾经孕育了我们无数梦想的老河也早已是死水一潭,接近干涸了。听说补鞋的“老蟹”倒是还健在,只不过不补鞋了,改开花圈店了。也许是有了空调、电视机、电脑的原因,亦或是歌厅、电影院、酒吧等现代娱乐场所越来越多之故,如今晚上纳凉的人群是难得一见了。
     然而,空调的舒适、电扇的凉风似乎远不及故乡夏夜的自然舒畅;那纷繁众多的电视节目好象也不如“老蟹”所讲故事那般引人入胜。每逢夏日来临,故乡夏夜纳凉时那份悠然自得的情趣,仍会从记忆深处向我姗姗走来……
     
发表于 2013-4-14 17: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4-14 20:4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很喜欢柳树。我大姐住的村庄叫柳茹,一条杨柳依依的大道通向村里,池塘边到处却是柳树,一阵风吹过,柳条拂过水面,真是美极了!
     
发表于 2013-4-14 2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曲阿学童 于 2013-4-14 21:19 编辑

池水清清,杨柳依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铭刻于我们的心中。
     
发表于 2013-4-14 21: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曲阿学童 于 2013-4-14 21:16 编辑

如此好帖,拜读恨晚!
     
发表于 2013-4-14 22: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又是一年清明过……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5: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APNIC
老鼠东东 发表于 2013-4-13 16:22
故乡的夏夜
    故乡在丹阳导墅镇,童 ...

故乡的夏夜也是我们的夏夜{:1_628:}
     
发表于 2014-4-5 21: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清明节阅读清明美文。
发表于 2014-5-12 2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杨柳虽少毕竟还有。再往后去,不知杨柳还有没有?抓紧欣赏,莫留遗憾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2-2 01:03 , Processed in 0.0768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