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秋思 于 2012-7-19 21:52 编辑
当我随着人流走出岳阳火车站时,一直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就要看到心驰神往的岳阳楼了,心中竟萌生一阵激动。 岳阳,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知道岳阳还是源于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的优美散文,几乎为所有学子所喜爱,而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成为人们抒发理想和抱负的座右铭。 在中学时,《岳阳楼记》是指定须背诵的古文,那时,我们都能背诵得滚瓜烂熟,直到几十年后的现在,对于喜爱文学的我来说,仍能脱口而出,念念不忘。 历史上,曾把黄鹤楼、縢王阁和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而黄鹤楼和縢王阁我早些年已登临过,唯独岳阳楼一直留在梦中,未能如愿。一千多年前,崔颢在黄鹤楼遥看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慨然题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让我也徒生出一种淡淡的乡思来,而站在縢王阁上俯瞰浩荡的赣江在眼前流过,似乎又能回味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意境。那么,此时正是初春时节,登岳阳楼是否能观赏到范仲淹笔下“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风光呢?思绪绵绵,带给我的是无限的憧憬。 三月末,前往武汉大学参加博友的樱花诗会,“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几天的相聚,大家诗酒和唱,难舍难分。在依依惜别之际,我决定与来自湖南岳阳的博友漫步芳林同去岳阳,他是回家乡,而我则专为寻访岳阳楼,游览洞庭湖。 离开武汉市,列车一路向南,只两个小时车程,于中午时分到达湘北名城岳阳市。漫步芳林是岳阳人,对岳阳楼可谓了如指掌,熟门熟路,走出火车站,他带领我乘公交车直奔岳阳楼。 岳阳城并不大,公交车很快就到了洞庭湖边,两座古朴的城楼呈现在眼前,其中一座城楼题有“瞻岳门”字样,我在想,这一定是古时进入岳阳楼的必经之地。周围辟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巴陵广场,而洞庭湖也一览无余,远望之下,烟波浩淼,让人心襟舒展。广场中央,一尊巨大的“后羿射巴蛇”雕塑映如眼帘,英姿勃发的后羿鼓张怒弓,正搭箭射杀张牙舞爪的巴蛇,这是相传古时发生在洞庭湖的故事。 后羿射日的传说为人所尽知,但对后羿射巴蛇却知之不多。原来这出自《山海经》: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读yayu,古代传说的一种凶兽),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狶(读xi,大野猪)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后羿射杀了这条潜出巴山,又经长江入洞庭湖兴风作浪,涂炭生灵的修蛇,修蛇死于滨水后,抛尸如丘,积骨成陵,后来人们便将此地称为巴陵。环绕瞻仰这尊雕塑,了解了岳阳古称巴陵的来历,更为洞庭湖增添神奇的色彩,足以让人产生神话般的联想。 巴陵广场依着衔远山,吞长江,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已成为岳阳人的休闲处所,到处可见扶老携幼的人们在这放风筝和漫步嬉戏。沿着湖畔,修建有蜿蜒的环湖小径,春花碧草,柳丝拂面,古城亭台,湖光波影,初春清凉的湖风徐徐吹来,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伴随着你的脚步,还可以边走边读一块块古诗碑,如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又可让人融于这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我的心在惦念着岳阳楼。漫步芳林说,岳阳楼与湖畔公园一城相隔,穿过古城墙而上,就可看到了。果然,走上城墙后,题有“巴陵胜状”巨匾的古建筑映入眼帘,门柱两旁悬挂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对联,里面就是闻名古今的岳阳楼了,难怪听介绍说,岳阳楼耸立在岳阳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 进入大门,眼前展示的是“五朝楼观”,岳阳楼金黄色的尖顶在绿树间若隐若现。岳阳楼的历史可谓久远,其前身为三国东吴时鲁肃为训练水师而建的阅兵台,西晋南北朝时也称着“巴陵城楼”,后因李白为楼赋诗,才改称岳阳楼。这“五朝楼观”是以青铜制作的巨型模型,可以让游人在观赏之余了解岳阳楼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变。 一千多年来,木结构的岳阳楼饱受风雨侵袭和水患兵燹,屡毁屡修,据说有史可查的修葺了30余次。清人张德容的《重修岳阳楼记》记载,每当岳阳楼圮毁之时,“则波横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而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 可见岳阳楼在历史上的影响之深远。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当我站在“南极潇湘”牌坊下,远可眺望碧波万顷,浮光耀金的洞庭湖,而岳阳楼也近在咫尺,这时的心情,与范公所述十分相似,有种兴奋,有种期待。 跨过牌坊,就来到岳阳楼前。只见三层飞檐的木结构楼宇,远没有黄鹤楼和縢王阁的高大雄伟,但其楼顶层叠相衬,拱而复翘极像古代将军的头盔,这种线条流畅、风格独特的造型,却在古建筑上独树一帜。作为当年的阅兵台,应该说三层足矣,是不需要太过于高大的,便于俯瞰指挥航行于洞庭湖上的战船,有它的适用价值。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阳楼,尽管是1984年重修,但仍沿袭了清光绪年间所建时的形制,保留了历史的原貌,这才是尊重历史。 宋庆历四年春(1044年),縢子京因受诬告被贬至岳州,那时岳阳楼已坍塌,他发愤用一年时间把岳阳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并于庆历五年重修了岳阳楼。楼既重修,他觉得“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于是縢子京想请他的好友,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楼题记。当时范仲淹与縢子京的遭遇一样,因主张改革,被贬知河南邓州,他俩人一南一北,心怀大志,惺惺相惜。为了方便范仲淹为岳阳楼题记,縢子京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随信附上,范仲淹在参阅了这幅《洞庭晚秋图》的美妙意境后,奋笔疾书,写下了哲理深刻、文字优美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并未登临岳阳楼,却能把洞庭湖的美丽风光与志士仁人的远大抱负巧妙地结合起来,不能不说是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神来之笔! 我是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印在脑子里走进岳阳楼的。楼内廊柱紧凑,翘檐椽接,有木梯可供登临直上,楼内有不少前贤的对联和诗赋,让人感受到岳阳楼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其中李白题写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更是寥寥数语,将岳阳楼的韵味描绘的淋漓尽致。 岳阳楼虽仅为三层,但因地势高耸,视野辽阔。站在三楼低檐之下,凭栏眺望,波光粼粼的八百里洞庭一齐奔来眼底,正有范仲淹文中那种“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神韵。湖面上舟楫不绝,芳洲染绿,富有传奇的君山岛也历历在目。斜阳映照,楼湖争辉,岳阳楼金黄楼面和周围亭阁的绿色琉璃瓦顶构筑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明人杨基在登楼时留诗:“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嶷青”,让人很有同感。而李白更是诗道:“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一个“醉”字,道出了所有登楼揽胜人的心情。望着阳光辉洒,一派郁郁青青的洞庭春色,我的思绪亦遐想着范仲淹笔下若遇淫雨连绵,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登楼的萧然,又沉浸在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夜晚登临岳阳楼的那种浪漫之情。 在岳阳楼旁,有双公祠。在祠里,我们见到了縢子京和范仲淹的塑像,两个同病相怜,志趣相投的友人走到了一起。双公祠的一幅对联:“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壁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风播九州”,为岳阳楼留下了一笔千古重彩。 岳阳楼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仙梅亭和三醉亭两处胜迹。仙梅亭初建于明崇祯年间,因挖出有枯梅图案的石板,传为仙迹而名,后塌圮,清乾隆年于遗址复建。三醉亭则源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典故,因岳阳山好、水好、酒好,吕仙每登岳阳楼必大醉,这与李白题诗“醉杀洞庭秋”真是不谋而合,后于清代修建此亭。仙梅亭和三醉亭与岳阳楼三足鼎立,相映成趣,留给人更多的怀古空间。 令人意外的是,在岳阳楼的东北隅,僻静处藏有小乔之墓。进入古色古香,普通似民居的庭院,迎面照壁上书刻东坡先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词句,而壁后便是芳草萋萋,绿树掩映的墓园。据史料记载:“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前几年到安徽庐江一游,得知二乔原是东汉庐江人氏,小乔死后归葬于庐江城西郊,当地百姓俗称为“瑜婆墩”,可岳阳楼侧又有一座小乔墓,亦或是衣冠冢,也未可知。杜牧有《赤壁》诗,其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说这段历史。如今春去春回,花落花开,小乔静静地安卧在岳阳楼的一隅,游人纷至沓来瞻仰,你又何曾寂寞? 从岳阳楼而下,可见“南极潇湘”牌坊反面又题刻“江上风清”,这又是一幅何其美丽的画面。春花秋月,夏阳冬雪,洞庭湖的四时景色各有不同,难怪范仲淹览物思情,借景喻志,既留下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感慨,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欣喜,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文后感叹道:“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刻我相信,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名扬四海,同样,人们也会理解你当时抒发的坦荡胸怀,与岳阳楼永存。 2012-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