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8|回复: 2

论“梁武帝为什么会葬在故里祖屋旁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3 17: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
  常州人论证齐梁故里不在丹阳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皇陵一般不可能建在故里旁边”,齐梁皇陵中,齐皇陵大多分布在离其故里东城里以北五、六公里的金牛山麓,与其故里并不在一处地方,只有梁朝武帝祖孙三代陵墓与其故里是属于同一地望,即位于“武进东城里”旁的“武进东城里山”。那么,梁武帝为什么会一反常规将自己的陵墓建葬在其故里祖屋的旁边呢?笔者粗略分析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他父亲母亲早就葬在祖屋旁边。他母亲在武帝年仅六岁时就过世了,当时还是刘宋王朝宋明帝在位时期(泰始七年),他父亲只是一小县官,他母亲客死他乡(江宁同夏里)后叶落归根葬回丹阳老家--当时属武进的东城里旁边的山岗上;他父亲(没做过皇帝)死于齐朝永明九年(491年),死后也随亡妻归葬故里夫妻同坟,这显然是顺利成章的事情。(见《梁书-列传第一》“太祖献皇后张氏...宋泰始七年,殂于秣陵县同夏里舍,葬武进县东城里山”)
二是梁武帝的原配妻子郗氏三十二岁就死于湖北襄阳了,当时武帝在湖北襄阳作雍州刺史,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改朝换代当上开国皇帝,他将妻子归葬故里祖坟也是爱妻子敬父母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见《梁书-列传第一》“高祖德皇后郗氏...永元元年八月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
三是梁武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皇帝。他六岁时母亲就死了,当时他“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父亲死时更是“气绝久之,每哭辄欧血数升。服内不复尝米,惟资大麦,日止二溢”,直到五十多年后公元544年八十一岁的武帝回故里祭扫父母祖陵时仍满怀悲痛“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因此,他死后严格按孝仪礼节随父母及亡妻葬在离祖屋不远的故里山岗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梁武帝的儿子简文帝萧纲死后也按辈分葬在了梁武帝陵的北侧,从而形成了中国帝皇陵墓中罕见的祖孙三代陵墓(名称为建陵、修陵和庄陵)在相距500米范围内从南到北依次直线排列的历史奇观。
四是陵墓所在地确实是风水很好的地方,西高东低,陵门朝阳,也朝向他们的祖居所在地--塘头村,陵前静静的萧梁河自北向南缓缓流过,并有支流连通祖屋塘头村。另外,齐朝的齐明帝萧鸾也选中了这片宝地,在梁武帝父亲陵墓“建陵”南侧建立了自己的陵墓“兴安陵”。


  总结上面的几个因素,梁武帝选择故里旁边作陵墓所在地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尽孝思乡"。试想如果单纯为了风水,那南京周遍风水好的山冈墓地不计其数,他为什么要舍近就远葬回东城里与没作过皇帝的父亲陵墓挤靠在一起呢?如果不是思乡,他父亲也不会在武帝仅六岁时将他母亲的灵柩从江宁暂居地历经二百多里送回家乡安葬,他自己更不会将亡妻从三千多里外的湖北襄阳运回家乡丹阳东城里安葬,难道湖北就没有一处风水宝地?要知道依当时的交通工具和道路条件,这三千多里地起码也得走上一两个月呢!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4-13 22: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15: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常州人居然又想伪造建陵,真是利令智昏了!
请看:常州"齐梁故里-万绥"的介绍
    齐梁陵墓

  齐梁陵墓是齐梁时期所葬的皇墓群。丹阳陵口是皇墓群的入口处。墓群中有齐高祖萧道成的泰安陵,有他父亲萧承之的永安  泰安陵遗址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景帝萧昭业的修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等。

  据《武阳合志》记载:齐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在通江乡。现初步查核,在万绥境内的齐梁墓有二座,齐高帝的泰安陵,在严桥村北,解放后尚存皇坟遗迹,在皇坟处并发掘到杂铜古皿(此文物已上交县文管委)。孔村之西,亦有皇坟残迹,1975年前后平整土地,挑高填低,未挖多深,即出现金、银、铜物品,孔村东西两队群众挖到紫杂铜200余斤。据《武阳合志》记载:梁武帝于大同十年三月,至兰陵谒建陵,有紫云护陵,少顷乃散,旁有枯泉,至时复涌。说明萧顺之建陵在万绥境内。
     
 楼主| 发表于 2009-5-11 17: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徐吉军在《中国丧葬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之“归葬习俗的盛行”一节中写道:“所谓归葬,就是将客死异乡的尸骸迁回家乡葬埋,这一习俗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第315页)
朱大渭等撰写的《魏晋南北朝生活史》也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回答:“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繁的时期,客死他乡之事因人口流动也屡屡出现。因此,人们思乡的情感表现得特别强烈,归乡葬因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自东晋以后,南北分隔长达几百年,南迁之人还乡无望,只好安居侨州郡县,认他乡为故乡了。……东晋孝武帝时范宁说:“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自尔渐久,人安其业,丘垄坟柏,皆已成行,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实行土断时上疏说:‘所谓父母之邦以为桑梓者,诚以生焉终焉,敬爱所托耳。今所居累世,坟垄成行,敬恭之诚,岂不与事而至?范宁、刘裕所说“坟垄成行”的现象,说明南迁之人在还乡无望的情况下,世世代代将自己葬在侨居之地,这可视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还乡葬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如果侨置郡县对一般人来说表现了家乡观念,那末对士族门阀来说则表现出地望观念,……南迁的北方大族人虽然离开本土,但标志自己身份的地望绝对舍不得丢掉,他们在江左侨立郡县,以本土命名,也正是上述心态使然。上述家乡地望观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乡葬的心理因素。在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下,这种心理表现得更加强烈,除了因人为或社会等原因使归乡形象受到阻碍外,只要有可能,客死他乡者一般都归葬于生焉终焉的家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86页,298‾9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13:47 , Processed in 0.0907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