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在热线和网络上飞扬
丹阳日报“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回访灾区重走寻亲路”活动报名火爆
“我是一个住在农村的自由职业者,我能和你们一起去帮助灾民吗?”“我去年到北川当过志愿者,我想报名参加你们的活动。”“我可以给上高三的儿子报名参加你们的活动吗?”昨天,本报刊登了启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回访灾区重走寻亲路”活动,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消息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出现了报名火爆的局面。
当天上午,很多人就打电话或在丹阳新闻网上发帖,表示要报名参加这次活动。在供电部门上班的张小姐第一个给本报打来电话。她说,由于大学毕业的父母响应国家支援内地的号召,自己几个月大时就随父母到了四川资江,一直到13岁时才回到丹阳,对四川的感情比对江苏的感情还要深。去年,汶川地震后,她十分担忧一些还在资江的昔日同学和老师的安危,却因为地震导致通信中断而联系不上。后来,114电信服务台招收会说四川话的话务员为抗震救灾提供信息服务,她虽报了名,但因为名额已满而没有被选上。现在,本报组织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她一定要借机会去灾区看看,为灾民做些好事。埤城镇常兴村的朱先生来电说,他今年43岁,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很想和记者一起去灾区,给灾区捐赠点钱物。在后巷镇一家企业上班的小许在电话中说,他去年辞掉了工作,到北川做过半个月的社会志愿者,这次也准备参加本报活动,再赴灾区提供志愿者服务。朱女士致电记者,儿子高三复读了一年,现在家中复习迎考,儿子觉得今年考一所好大学不成问题,也想到灾区去奉献爱心。孩子此举她和丈夫都很支持。一位姓吴的大学生来电说,他在江南大学金融专业就读,现在家中休假,可以到灾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凤凰资讯丹阳负责人也打来电话,表示想带些书和记者一起到灾区,送给灾区的学生……到昨天记者发稿时,类似内容的报名电话有几十个打到了本报,有一些时段因为打电话的人多出现了占线,一些市民连续拨打电话才打通,其大爱深情令本报采编人员深受感动。
另外,还有不少人在来电和发贴中颇为遗憾地说自己很想去,但是难以请假和安排工作。其中,网友“睫毛弯弯”就说:“我想去的,但能给我一个什么凭证,我好向单位请假,因为要去一个星期,要有个证明才可以让领导信服准假啊。”与此同时,他们纷纷表示,想通过记者代替他们实现一些帮助灾民的心愿,如友好旅行社的陈女士说,想通过记者认识一些灾区孤寡老人和孤儿,和他们结成长期帮扶对子。
从报名参加活动的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中,本报最终将会选择一些人和记者组团同赴灾区,并将会逐一通知到位;对于这次未被选中和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活动的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本报也向你们表示敬意;社会各界如果需要记者在灾区代替实现心愿,也可在记者出行前和在灾区采访中,通过致电、短信、发邮件等形式和记者联系,记者必将尽力为之。(王鹏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