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2|回复: 4

为何总对语文教材“开刀问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7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http://www.tianshannet.com 天山网   2010年07月06日 09:52:18     
    每学年期末和新学年之初,往往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文本被“开刀问斩”之时。去年是鲁迅的作品首当其冲;今年先是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是“五四”以来的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前者被某些专家学者指责为“太暴力”,后者被斥为感情“不健康”。
    不知道充当“刀斧手”的某些专家学者,何以如此大动干戈?某些专家学者不会不知道,《水浒》里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民本思想;其英雄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为,数百年来为人们所赞赏和接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过是其中惩恶打霸的一个场面,艺术描绘略加渲染,更为“出彩“而已。某些专家学者也不会不知道,《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父爱无私的主旨和子女感恩的情怀,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何来感情“不理性”、“不健康”?至于跨过铁道,爬上月台“是一种违法行为”,这样脱离背景,不顾实际,把文学审美视为规则要求,如此吹毛求疵、标新立异,不是哗众取宠又是什么?难怪时下一些专家被讽为只会一味拍砖打人的“砖家”了。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某些专家学者对传统教材“开刀问斩”之时,总要找来学生“陪绑”。或曰民意调查,或曰征求意见,如说学生反映鲁迅的作品“生涩”,说鲁提辖过于“暴力”,说《背影》“违反交通规则”云云。某些专家学者明明知道,鲁迅是倡导白话文的,他的小说散文大多并不难读,他的杂感思想深邃不易读懂,岂能一个“生涩”就打发出去;《水浒》中的战争场面、打斗片段的文字描写,与许多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人仰马翻、血肉横飞的直观表现,所谓的“血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至于《背影》中的“违反交通规则”,则是不问时代、不讲背景,把语文课视同交规常识课了。对于如此近于荒唐的“意见”,某些专家学者通过学生之口表达自己意愿,只能把水搅混,不是强奸民意又是什么?
    教材是要改革的,但不要忘了语文不光是工具学科,还有教化作用。除旧是为了布新。人们有理由拷问某些专家学者的“良苦用心”,他们真的是要给孩子们一个教材“洁本”吗?遗憾的是迄今还未看到这样的“洁本”,人们看到的现实生活却还是个“不洁本”。
    即便高扬批判大旗、洞悉世态人生的鲁迅“消失”了,他曾经批判过、针砭过的丑恶丑陋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样,即便是惩恶扬善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背影》“消失”了,黑恶势力、不法之徒行凶之类的惨剧还时有发生。因此,希望那么总爱拿语文教材开刀的专家学者高抬贵手,不要把一些好作品以莫须有的罪名给“砍”了。
作者:肖观 稿源: 新华网 责编: 曾贤荣
发表于 2010-7-7 18: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好文,顶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0: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要尊重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规则
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非 2010年07月10日11:48  90.0%的网友反对删去《背影》,这种更为理性的判断是语文教科书正常建设的社会保证。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发生的争论,显示了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关注,但是有些争论是无谓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日前撰文建议,将朱自清的《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新京报关于“语文课本是否该留下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调查,似可说明一些问题。

   在回答“你怎么看朱自清父亲‘跨过铁路,爬上月台’”的问题时,认为 “相对于文章价值,瑕疵可以不计”的网友达到45.7%,认为“不违法,年代很重要”的达到50.1%。同时,90.0%的网友认为“没有必要”把《背影》删去。这两组数字说明,重视作品的价值作用,尊重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这种更为理性的判断是语文教科书正常建设的社会保证。

   这类争论以后可能还会有。如何评价语文课文,是个专业问题,在此无法细说。但我反对动辄拿“学生反映”来评论教科书。在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会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如果以部分青少年的偏激言论来指责教科书的编写,是不明智的。基础教育代表民族意志,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教学中,确有一些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提出过疑问,但我从没发现他们以这种“掀老底”的方式揭露一个“坏父亲”,从而否定《背影》的教学价值。即便所谓“违反交通规则”,也不过是早先个别语文教师的戏说,并非丁启阵老师的发现。丁老师主张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朱自清作品的有关文章,所依据的“审查标准”过于严苛,以此类推,近现代作家可能没有人够得上他的入选标准。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所体现的不是个人旨趣,作为教育一代国民的教科书,要有客观标准,无论如何不能以个人好恶来决定语文教科书的选目。入选的语文课文,要遵从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也要符合教科书编写的规律;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尊重国情,也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从母语教学的目标出发,还必须具有能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作用,对学习者来说,优秀的课文就是示范和例子,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同时,还要注意内容与一定年龄段的认知规律相符。《背影》这样的篇目如放在小学阶段,儿童理解有困难,放入高中,文字比较浅,所以它适合放在初中。至于有人担心的《背影》“会不会诱使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真是杞人忧天。学生已经有“时代背景”的意识,已经懂得“局限性”,不至于会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在火车站去“爬月台”。

   当年江苏教育版《古诗文诵读》一书的编者曾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编写意图:有个人在黑夜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边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意旨,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打开袋子想看一看神灵让他捡的是什么,一看便惊异不止:神灵要他捡的那把东西竟然是钻石!———说故事的人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用这个故事来比喻教育。人在接受早期教育时,总是被动的;而到了成年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后悔自己接受的教育太少。基础教育之所以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也正是考虑到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这些特点。

   当然,这个问卷调查也有疏漏之处。“你认为语文课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可以说,问卷设计的五个选项合在一道也难以涵盖语文教育的要义。固然母语教育可以承载“思想品德教育”、“公民教育”等功能,但首要的应是作为语文能力和语言习惯的素养教育,这一点应当明确,而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有必要保留在语文教科书中,最重要的原因也在这里。
发表于 2010-7-12 10: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对头。{:4_98:}{:4_98:}{:4_98:}
     
发表于 2010-7-12 21: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顶!写得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2-19 21:38 , Processed in 0.0709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