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说丹中要搬迁至练湖,二中搬迁至丹中老校址。心里很痛心。这是我的一点对丹中的感悟,
1.从刚进学校开始、学校老师第一次带着我们去参观笔架山、砚池、老庙 开始,我们对丹中的印象,或者说文化感官就是这些。丹中的底蕴文化,基本上可以从这个老校区开始讲起。
2.学校门口还挂着校徽,校徽里只画着笔架山、砚池,丹中的校歌已经不会唱了,但是里边还记得有围绕笔架山,砚池在熏陶、积淀。学校的校报叫做《砚池》,校园里各处都有这样一类的文化标志。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搬校区之后割舍不开了,搬了校区,我觉得,有些像丢了丹中的魂。丹中的学子们都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的氤氲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最后成为栋梁的。
不知道以后丹中搬迁了之后,自己引以为豪的底蕴和文化如何去寻找,我们这些老校友回校寻根母校是不是真的是去练湖。我只知道作为丹中人,我和外校人交流,甚至出了学校和外地人谈起自己高中,引以为豪的除了在镇江范围出类拔萃的教育质量,就是我们的老校区,有山有水。
3.搬迁至练湖,地域偏远。一个是与六中相距较近,教育资源分配不是很合理。
4.我在的年代,学生们每天要在六点五十前到校。晚上晚自习要到晚上的十点左右,如此偏僻的地方,是要学生们全部住校还是怎么着呢?我觉得住校肯定不是所有学生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少部分。那么,在一个区域如此偏远、交通不便,甚至不太安全的地方,让学生每天来来回回,是不是很不方便,多少会影响到学习?
5.关于老师。丹中的老师们大多是住在市区的,丹中新校区区位如此偏远,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我不得不说一个问题。最近的十多年,丹中的教育品质相比很早,有明显的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资源的流走。大多走向省常中,苏高中,我的一位任课老师更是去了上海。我觉得,往如此偏远的地方搬迁,本就减少了学校文化的向心力、底蕴和权威,更给老师们教书育人,上班工作添加了麻烦,会不会导致教师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尤其是在搬迁,最混乱的时间,教师资源最容易流失。另外,好的老师也不愿意来丹阳练湖,那么偏远的学校安居教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算丹中搞了班车接送,我觉得都不是很方便。南京很多高校在往来新老校区的班车政策中,为鼓励老师往新校区跑,每次坐班车刷卡,学校贴钱给教师,效果都甚微,更何况丹中。
6.丹阳的领导们,以及现在的朱校长、以前的李校长,无一是丹中毕业的,他们有的是外地调来,有的是丹阳其他高中毕业的,对丹中的情况认知不够,对丹中的感情更是没有。仅仅是对丹阳区域发展的考量定的罢了。但是没有考虑到丹中的发展,但是,我觉得丹中发展很重要,不知道大家意见如何。
7.纵观兄弟县市的高中,省常中是在常州中心的,无锡一中也是,苏高中三百年历史也是在老校区,还有南师附中,老校区仍然是学校的主体实力,南外亦然。甚至对于大学来说,大多是以一种老校区保留、发展新校区的模式,对于大学如此体量的院校,他的魂魄亦然是老校区,更何况丹中
8.丹中人才辈出,原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现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姜云宝,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局长徐家新,原河北省军区副政委 、少将施志高,原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惠群,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大家对丹中的感情还在哪?在丹中学习的日子、丹中的那些老校区、老教学楼、操场、课桌、还有老师。搬迁了还剩下了什么???什么都不剩,我想所有老校友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以后省丹中在练湖举行建校80周年、100周年还有谁愿意去?去练湖追忆么?可以说,我的母校是丹中、但是是在新民路上那个丹中、也就是未来的二中。
9.作为老校友,其实我特别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把学校的老天文台拆了、建设一个酒店?还有那个国际部。现在国际部发展怎么样?找得到生源么?我不了解。但是,学校读书的地方,还是简单、朴实一些好
10.有人说,搬了老校区,就可以解决堵车的问题。我想问你,二中搬来了就不会堵车了么?只是情况稍微好些罢了,更何况丹中可以考虑扩建周边平房,增设大门的措施来解决拥堵问题呀!为何要用“炮弹去打苍蝇呢”???二中搬迁不好么?多简单的一件事情,何必折腾。
11.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赞同的,谢谢你,不赞成的,也不要谩骂,欢迎发表自己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