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00亩围栏养殖螃蟹的滩涂严重龟裂;渔民陈培仁在池塘里捡起几条因为严重脱水已经几乎风干的鲢鱼,随手扔在了路边……昨天,记者走访了南京市溧水县洪蓝镇,镇上的几个水塘已经全部接近干涸,甚至连面积207.65平方公里的石臼湖也只剩下一段狭长的航道,水位最深的地方不超过5米,陷入了干涸绝流的困境。
□实习生 钱奕羽
河床像打了“马赛克”
就在石臼湖大坝的边上,有一个10多亩的塘,附近的居民说,原本这个池塘水深三四米,蓄水量很大。
记者看到,如今塘里已经基本没有水了,只是塘底的泥还是湿的,当地人说,再晒上一两天,这里就该出现龟裂了。几乎可以见底的水面上漂浮着大量死掉的鲢鱼,已全部干枯变形,几只水鸟在上面飞过觅食,一无所获,在天空盘旋着。
石臼湖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记者站在大坝上远远望去,原先面积207.65平方公里的石臼湖如今也只剩下一段狭长的航道,湖面几乎见底,有些水位低的地方,水泵已经完全抽不上湖水了。在阳光的照射下,石臼湖的河床被晒得异常干,全部龟裂,成了马赛克形状。记者用自己的拳头比划了一下,裂缝严重的地方可以塞进两个成人的拳头。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自己在石臼湖大坝附近住了20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石臼湖干旱成这样。
2万多亩螃蟹养殖恐绝收
洪蓝镇临近石臼湖,是溧水县当地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当地的螃蟹养殖户李爱顺说,自家有80亩稻田养殖的螃蟹,如今石臼湖严峻的旱情严重影响了螃蟹的养殖,自家的池塘也已经面临干涸。“现在这个时节,螃蟹正处在第二次脱壳到第三次脱壳生长期,对水源的需求量也很大,如果严重缺水,会导致螃蟹不能按时脱壳,最后导致死亡。”
说到今年的收成,李爱顺表示,今年螃蟹减产是肯定的了,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在未来10天以内好好地下上几场大雨,缓解螃蟹缺水的局面,要不然自己今年将面临亏本绝收的困境。
不过相较于围栏养殖螃蟹的养殖户来说,李爱顺的情况已经算好的了。李爱顺告诉记者,因为石臼湖水位下降严重,用于围栏养殖螃蟹的29100亩滩涂全部干裂了。
据了解,当地18户围栏养殖螃蟹的养殖户,前期投入购买蟹苗、饲料的1400多万元全部打了水漂,就此,围栏养殖螃蟹以“完全绝收”的悲凉结局画上了句号,这批螃蟹养殖户中大部分人也伤心地回老家了。
渔民自己挖渠引水
据介绍,要挽救当地的鱼塘和螃蟹,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附近的石臼湖引水。
当记者来到石臼湖的航道边上时,渔民陈培仁正忙着为干得厉害的池塘挖渠引水。他告诉记者,现在镇上还没通自来水,井水和沟渠都已经快干涸了,自家鱼塘里的鲢鱼鱼苗已经因为干旱死掉了一半。
为了给自家的鱼儿“解解渴”。渔民陈培仁唯一的选择就是引水。为此,他已经忙活了五天五夜没好好休息一下了。“白天我就在这里疏通沟渠,用水泵从石臼湖里抽水,夜里我就睡在这小船上,守着水泵不给别人偷去。”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自家池塘挖渠至石臼湖的航道边上,花了六千多元;用水泵抽水的耗油费用是每天70元。
像老陈这样想到从石臼湖引水的养殖户并不在少数,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沿着航道一公里以内,就架起了数十架水泵正在抽水。
抗旱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据了解,今年以来,溧水降雨量普遍较少,石臼湖水位最深的地方也不足5米,处同期历史最低。
针对这一旱情,溧水县各镇及有关部门立即行动,积极组织干群,按照保产业、保饮用水、保民生、保稳定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抗旱工作,争取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带来的损失。
溧水县水务部门也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到镇、村指导抗旱,组织抗旱机械,帮助抗旱。沿湖各镇通过架设翻水水泵、建设挡水坝、开沟预埋管网等多种方式,引水入田入户,解决农田农户缺水难题。
目前全县已组织3000余名群众奋战在抗干旱第一线,动用各类抗旱机泵530台,开挖引水沟20余公里,引水1300多万立方米,投入挖机26台,有效缓解了部分农作物和特种水产养殖的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