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5|回复: 15

民间兴起修家谱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5 09: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民间兴起修家谱热  2011年09月14日
  延续先祖根脉 寻求文化认同
  民间兴起修家谱热  
  一口报出自己爷爷的姓名不算难事,但是你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他是做什么的?
  如果真要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查一查家谱才能找到答案。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热悄然升温。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

  谱友细说修谱那些事
  78岁的殷耀祖和79岁的王兴邦互称“谱友”。早在1999年,他们因修家谱相识。如今,殷耀祖为镇江、江阴、丹阳、常州等殷氏后人续修的五部《殷氏家谱》,王兴邦主修、助修的十二个支系的润东崇贤里《王氏家谱》,已成为各自氏族宗亲的传家宝贝。
  说起修家谱,殷耀祖直言感叹真是“一段奇妙的血缘寻根旅程”。
  他出生在江阴,后赴句容农校求学,毕业分配在镇江工作,1995年从丹徒县机关退休。人老了,便想着叶落归根,想知道殷氏祖先究竟在哪儿,一代代后人又是如何迁徙的。殷耀祖回江阴老家探亲时,有心问起长辈这些事。经人指点,殷耀祖找到了江阴殷氏分支的老谱。
  不看不知道——“我殷氏姓氏源远流长,相传始祖曰契,契是黄帝的玄孙……东汉时,有谏议大夫殷封渡江自河南栖润之曲阿(今丹阳),为迁润初祖。殷封后裔、南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于隆兴末(1164年),由泰迁润之丹徒,为南渡殷氏始祖,初居丹徒县大港镇西街,后两子先迁埤城汤巷,后又寻迁至丁岗华墅,生息繁衍。至第五世殷万三时,因祖父庆泽公与平昌西堡故里(留村古称)驸马戴公有秦晋之好,遂隐有留恋不去之思,曰留以终老,遂自华墅定居于此。至今已历740余年,传三十一世。”
  殷耀祖仔细翻看研究老谱后发现,兜兜转转,其实他所在的这一支殷氏一世祖就生活在丹徒!何不续修家谱,接上先祖根脉?他借来江阴老谱,又根据其中的线索寻访到丹阳后巷麒麟村,见到整整一箱36本老谱,决定着手修谱
  退休前曾参与编修丹徒县土地志、水利志、电力工业志,有着丰富的修志经验,再加上一趟趟实地调查、统计,编录人员信息,查阅当地历史、人物资料,并仔细比对老谱,殷耀祖终于完成了《润东留村殷氏伦叙堂恭分长房实裕公分支谱》。
  同族宗亲们看到这部用现代体例编修的殷氏家谱,无不赞誉。江阴、丹阳、常州的殷氏后人得知镇江的殷耀祖会修家谱,纷纷约请他帮忙。就这样,殷耀祖的退休生活几乎全部奉献给了修家谱。
  修谱之余,殷耀祖利用手头的资料编著了《东汉世家——兼述江南殷氏后裔的足迹》一书,于2007年自费出版。为了让更多的殷氏后人了解先祖源流,他将此书分别赠送镇江、无锡、江阴、上海及国家图书馆收藏
  修谱也讲究与时俱进
  修家谱,是为家族立传,一般人会觉得很复杂很困难。王兴邦告诉媒体,只要手中有老谱,静下心来看看样本、学学体例,就知道并不难。唯一可称难之处,是找到原有谱牒。
  据了解,家谱的主体是家族年鉴,先查族谱、找资料理顺祖先渊源,再查书信找日记、访亲友听回忆,最后编写家族年度大事记,重要人物小传、传奇故事则单立篇章,家教语录附在后。在此基础上,还要写前言后记、插入家族老照片、编排目录次序,将以上这些材料统一编好,就是一部家谱。
  王兴邦在《润东崇贤里王氏族谱》重修后记里介绍了找寻老谱的过程:1998年起,历经数月多方奔走打听,先后共发现两套王氏十二、十四修完整族谱和两处残存之谱。这些族谱的收藏均有一段艰难曲折的经历。早三年前得知王诗权家有谱,乃是八卷破烂残缺不全的家谱,该谱是“文革”中由族人王和风在一收旧货者处发现,由王诗权花钱购得收藏保存。2002年春,又多次到镇江市图书馆、博物馆寻找未果,后偶从上海图书馆目录中发现有丹徒崇贤里王氏十二修族谱38卷,系清道光五年(1825年)编修存入。2002年秋,王兴才打听到王氏葛巷里族人王静源处有谱,见之是一套崇贤里王氏十四修共44卷完整族谱,这是王氏族谱中唯一幸存完整保管良好的一部,如获至宝。此为这次续修族谱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现代人修谱也要讲究与时俱进。详今略古、继承创新是修谱的基本原则。”殷耀祖说,如果沿用繁体字、竖排、不加标点的古文体例,会让人读得很累。所以续修的殷氏族谱采用简体字、横排、加标点的白话文现代体例。同时,贯通古今,历史从略,现状从详,找到先祖的源流资料即可,不一一赘述。至于详今,由于这个“今”指的是修谱所在的当时,只有将“今”详好了,才能尽可能多地如实记下当时当地宗族的新情况,从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同时为后代保存大量材料,使家谱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王兴邦提出,王氏旧谱记载的祖先世系图仅限于男性。续修时他们摒弃传统的重男轻女之旧观,而取男女皆录,将配偶和后裔子女按男、女序全部记上。这也算是继承创新之举。
  怎样看待兴修家谱热
  报纸上《镇江馆藏百余部地方家谱》一文刊发后,被新浪网、龙虎网、21CN、南京ribao等网站和媒体转载,一时引发关注,关于家谱的话题讨论也愈加深入。
  在认同家谱有一定文史价值的同时,有人发问:在现代社会,传统家谱还有什么作用?当下兴起重修家谱热是不是封建思想的回潮?编修家谱耗时耗资耗人力,这样做值得吗?
  镇江市图书馆古籍部郑勇说,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宗族社会中,家族关系是每个人的核心社会关系,关系到自身的身份认同感。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现如今,人不仅有着家族属性,更成其为“社会人”,社会关系愈加重要。不过二者是相得益彰的。现代人重修家谱,就是要理清家族繁衍迁徙脉络,寻求文化认同感,这对社会和谐、凝聚人心很有帮助。
  王兴邦在修家谱过程中,不仅得到镇江王氏诸多族人的帮助,更得到台湾王氏后人、其堂兄的资金支持。王氏各分支后人都推选出积极分子,协助王兴邦一同修谱。王氏后人这么团结齐心协力,让王兴邦感受到家族的力量和亲情。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民间修谱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一些人欲攀龙附凤,有着强烈的功利心,总想靠傍名人“摆谱”。试想,如果每户人家都是帝王名人之后,那么古代那些小老百姓就没有后人吗?
  至于利用修家谱集资敛财、强化家族势力等问题,究其原因,也不是修家谱引起,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在修家谱过程中的体现罢了。
  总体而言,修谱不要“摆谱”,更不能“离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续写家族宗亲根脉,才是兴修家谱的题中之意。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9: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延陵韦氏家乘》重现丹阳  2011-09-12
  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吴书》的编撰者韦昭,他的后裔至今仍定居在丹阳延陵镇和周边地区,这是延陵镇大吕圩桥村新发现的《延陵韦氏家乘》记载的信息。近日,来自丹徒、金坛和延陵、珥陵等地的韦氏族人代表在圩桥村欢聚一堂,共同纪念祖先韦昭,同时表示要把韦昭和延陵韦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史载,韦昭历经东吴4代帝王,是我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吴书》后来成为《三国志》中吴国史料的主要来源。韦昭一生以司马迁为楷模,不趋炎附势。末帝孙皓为光宗耀祖,命韦昭为其父孙和作纪,韦昭因孙和生前未做过皇帝,始终没有答应,最后被孙皓借故杀害,后归葬延陵九女墩。后人为了纪念韦昭,将其列为“延陵四贤”之一,并在延陵东街上以其府邸为主体建造了颇具规模的韦昭祠。
  此次新发现的《延陵韦氏家乘》编修于1948年,共22册。谱中详细记载了延陵韦氏的发展衍变,同时保存了大量关于韦昭和韦昭祠的图文资料,对于研究韦昭、延陵地区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据《延陵韦氏家乘》记载,延陵韦氏人丁兴旺,主要定居在丹阳和金坛、丹徒、句容等地,至1948年已经繁衍了63代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9: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滕村姜氏族谱》(明 万历版)
00.jpg
01.jpg
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9: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管氏宗谱》再现人间  以管文蔚为首的“管氏三杰”名列其中  2011-04-20      
      在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沉浮后,我市仅存的一部《管氏宗谱》在开发区东城里村张巷被发现(如图),它不但记录了管氏迁居丹阳的经过,还详细记载了管氏族人的各个分支。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现代史上为民主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丹阳“管氏三杰”在谱上有名。
      该谱共22册,线装木刻宣纸本,伦叙堂版本。据了解,《管氏宗谱》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首修,这次发现的是第十四次修订,修于民国十年(1921年)。长期以来,该套宗谱密藏在东城里张巷管氏三十二世孙管德昆家里。由于管德昆的父亲是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其子女成分都很好,所以“文革”中使家谱免去了被抄家焚毁的厄运。管德昆临终前,将谱交给其侄管荣良保管,嘱咐他一定要好好保管,并希望他在适当时倡议续谱。
      管荣良不负伯父所望,将家谱精心保存,并通读数遍。15年前,他曾想发起管氏族人将家谱续修下去,但时机尚未成熟。前不久,管荣良请市档案局刻录成光盘。然后,在网上发帖,联系山东高密、浙江龙泉及丹阳各地宗亲。今年3月26日,来自各地的管氏族人在丹阳后巷镇管山村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管氏宗亲会。并将以此《管氏宗谱 》为依据,将族谱续修下去。
      据《管氏宗谱 》记载,管山是丹阳管氏的发祥地。管姓源于姬姓。周文王的第三个儿子管叔鲜,出奔至山东成为望族,以管为姓。周穆王时,有庶子被封于管地,其后代亦称为管氏。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理财家管仲,在齐国做了四十年宰相。管氏宗谱记载,北宋初年,一世祖管纯居住在胶东,在当地讲授“孝经”,管纯有二子,长子管奉,次子管材。兄弟二人迁至海州(今连云港市),管奉后又迁到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管奉生有二子:长子师复,次子师常。其中管师复为知名诗人,有“白云集 ”传世。管材亦有二子:长子师仁,次子师礼。
      那么,管氏是怎么迁居丹阳的呢?据记载,管师复有二子,长子管昭文在宋天禧年(1017年)到丹阳县任主簿,后任县令,在任十三年。管昭文卸任后,先居丹阳城北门,子孙如邑庠生管大用、郡庠生管鸣豫等,仍居丹阳城内,后迁居县南太平乡管巷(今延陵管巷村)。
      管昭文后来想起在做官时,曾到过丹阳东北部一地区,这里“四山环拱,围若翠屏,独缺其南,可通车马。民生其间,不见外事,虽古之盘谷,当不是过”。
      管昭文把这里当做是一处世外桃源,从此率部分子孙迁居管山。
      千百年来,丹阳管氏后裔繁衍众多,分居东管山、西管山、倪山,吕城、东洋桥、东城里、葛村、岗头、井头、丹阳县城,也有分迁至南京、扬州、金坛、江阴、武进、常州等地,也有因当兵或官任,远迁至广西南丹 、广东惠州等地的。
      近代史上,以管文蔚为首的“管氏三杰 ”出生于倪山,距管山仅5里之遥。早在明万历年间,管山管氏二十世管绍政之子管万元从管山移居倪山,第二十八世管政恒寓居金坛大南门,是金坛城有名的大财主,有“管半城 ”之称。管政恒生一子管嘉宾(太学生),在丹阳建山、访仙一带颇有威望,嘉宾生四子,长子茂莆、茂荃(文蔚)、茂瑭(文彬)、茂仓(寒涛)。除了长子去世较早外,其余三个儿子管文蔚、管文彬、管寒涛都走上革命道路,长期担任要职,被人们称之为“管氏三杰”。这次新发现的《管氏宗谱》即为管文蔚兄弟的祖父管政恒主修。
03.jpg
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9: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历经沧桑 ,梅氏“珍宝”存人间 2010-03-04  
       家住城南赵家涵村的梅小泉是江苏省丹阳酒厂的一名职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家中珍藏的两件“传家宝”使得本不显眼的他声名大振,原来,他家精心保存的家谱等物品显示,梅小泉一家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梅尧臣的后裔!昨日在梅小泉和他弟弟家中见到了他家祖传的两件“宝贝”:一部民国版的《梅氏宗谱》和一只年代久远的铜墨盒。
      《梅氏宗谱》为线状宣纸木刻本,共8册,保存完好。宗谱记载了梅氏的起源和历代名人,梅氏迁居丹阳的经过及历代梅氏族人的生卒年月,并保存了多幅名人画像,其中有商朝时期死于纣王炮烙酷刑的梅氏远祖梅伯 、北宋著名文学家梅尧臣 、迁居丹阳始祖梅天秩等
      梅小泉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梅氏宗谱》的流传故事。原来,这部《梅氏宗谱》修成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当时共印九套,按“仁 、义 、礼 、智 、信 、光 、前 、裕 、后”排列字号,分别由9位族人领取,梅小泉家保存的这部是“仁”字号,由其父亲梅洪庚收藏。“文革”中,全国上下兴起“破四旧”运动,大量姓氏族谱和字画 、文物等毁于一旦,这部《梅氏宗谱》也险些被毁。据梅小泉介绍,当时有红卫兵得到消息后来他家搜查,幸亏他母亲及时将家谱藏在草木灰里,红卫兵们搜遍全家也没找到家谱,只得作罢。为了使家谱免遭意外,梅小泉的父母又将《梅氏宗谱》藏在家中阁楼隐蔽处,十多年来秘不示人。
      直到改革开放后,《梅氏宗谱》才被取下阁楼,梅小泉的父母视之如珍宝,每年的农历初六都会拿出来晒晒,希望世代留传下去。1997年,梅小泉的酒厂同事 、我市文史研究学者卢政撰文披露了梅尧臣后代在丹阳和《梅氏宗谱》的发现经过,梅小泉一下子出了名。
      梅尧臣(1002~1060年),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诗人 、文学家,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 、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为当时人所推崇,曾参与编撰《新唐书》。
      那么,梅尧臣的后裔是如何来到丹阳的呢?《梅氏宗谱》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圣俞公之裔孙曰天秩公者,以太学生游学丹阳,盖仁者乐山,遂卜居嘉山之戚里”。圣俞公就是梅尧臣,而这个迁居嘉山的太学生就成为丹阳梅氏第一世,谱称“云阳始祖天秩公”。从此,这支梅氏在嘉山定居,形成村落,渐成云阳望族

      在现当代历史上,嘉山梅氏诞生了军界名人 、原海军副司令员梅嘉生(1913~1993年),他是嘉山戎梅马村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身经百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新中国成立初唯一的一名丹阳籍将军。
      嘉山梅氏传至第八世,有位叫梅英的偶然路过丹阳城畔的姜堰(今司徒东风村一带), 见这里“半城半郭,南有香草河流,北有练塘美景,风纯土厚”,于是定居在这里,后来姜堰梅氏又有数支外迁,其中有支在清乾隆年间迁往丹阳城南,传到梅小泉的父亲梅洪庚已在丹阳繁衍了22代。
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5-110302132113B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9: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724h6NqHN_b.jpg
     
发表于 2011-9-15 12: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修家谱前期工作量大,最后运用电脑输入,虽然辛苦,但全家族殷切的目光,还是深感荣幸,坚持、坚持、再坚持,20个月终于完稿!
发表于 2011-9-17 1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们家没家谱
发表于 2011-9-17 11: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48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6: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修家谱前期工作量大,最后运用电脑输入,虽然辛苦,但全家族殷切的目光,还是深感荣幸,坚持、坚持、再坚持 ...
山中过客 发表于 2011-9-15 12:10

实属不易 {:1_511:}
发表于 2011-9-20 18: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再来一次文革吧,现在那些修族普的人欠扁。
     
发表于 2011-9-20 18: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1# 齐梁君子


    多人合作的结果。
发表于 2011-9-20 23: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169:}{:1_169:}我家几年前也刚刚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9-22 13: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民国戊子年重修朱氏宗谱 云阳曹巷紫阳堂.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22 17: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001e90485c8f0deeda150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5-16 13:10 , Processed in 0.0886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