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兴起修家谱热 2011年09月14日
延续先祖根脉 寻求文化认同
民间兴起修家谱热
一口报出自己爷爷的姓名不算难事,但是你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他是做什么的?
如果真要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查一查家谱才能找到答案。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热悄然升温。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
谱友细说修谱那些事
78岁的殷耀祖和79岁的王兴邦互称“谱友”。早在1999年,他们因修家谱相识。如今,殷耀祖为镇江、江阴、丹阳、常州等殷氏后人续修的五部《殷氏家谱》,王兴邦主修、助修的十二个支系的润东崇贤里《王氏家谱》,已成为各自氏族宗亲的传家宝贝。
说起修家谱,殷耀祖直言感叹真是“一段奇妙的血缘寻根旅程”。
他出生在江阴,后赴句容农校求学,毕业分配在镇江工作,1995年从丹徒县机关退休。人老了,便想着叶落归根,想知道殷氏祖先究竟在哪儿,一代代后人又是如何迁徙的。殷耀祖回江阴老家探亲时,有心问起长辈这些事。经人指点,殷耀祖找到了江阴殷氏分支的老谱。
不看不知道——“我殷氏姓氏源远流长,相传始祖曰契,契是黄帝的玄孙……东汉时,有谏议大夫殷封渡江自河南栖润之曲阿(今丹阳),为迁润初祖。殷封后裔、南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于隆兴末(1164年),由泰迁润之丹徒,为南渡殷氏始祖,初居丹徒县大港镇西街,后两子先迁埤城汤巷,后又寻迁至丁岗华墅,生息繁衍。至第五世殷万三时,因祖父庆泽公与平昌西堡故里(留村古称)驸马戴公有秦晋之好,遂隐有留恋不去之思,曰留以终老,遂自华墅定居于此。至今已历740余年,传三十一世。”
殷耀祖仔细翻看研究老谱后发现,兜兜转转,其实他所在的这一支殷氏一世祖就生活在丹徒!何不续修家谱,接上先祖根脉?他借来江阴老谱,又根据其中的线索寻访到丹阳后巷麒麟村,见到整整一箱36本老谱,决定着手修谱。
退休前曾参与编修丹徒县土地志、水利志、电力工业志,有着丰富的修志经验,再加上一趟趟实地调查、统计,编录人员信息,查阅当地历史、人物资料,并仔细比对老谱,殷耀祖终于完成了《润东留村殷氏伦叙堂恭分长房实裕公分支谱》。
同族宗亲们看到这部用现代体例编修的殷氏家谱,无不赞誉。江阴、丹阳、常州的殷氏后人得知镇江的殷耀祖会修家谱,纷纷约请他帮忙。就这样,殷耀祖的退休生活几乎全部奉献给了修家谱。
修谱之余,殷耀祖利用手头的资料编著了《东汉世家——兼述江南殷氏后裔的足迹》一书,于2007年自费出版。为了让更多的殷氏后人了解先祖源流,他将此书分别赠送镇江、无锡、江阴、上海及国家图书馆收藏。
修谱也讲究与时俱进
修家谱,是为家族立传,一般人会觉得很复杂很困难。王兴邦告诉媒体,只要手中有老谱,静下心来看看样本、学学体例,就知道并不难。唯一可称难之处,是找到原有谱牒。
据了解,家谱的主体是家族年鉴,先查族谱、找资料理顺祖先渊源,再查书信找日记、访亲友听回忆,最后编写家族年度大事记,重要人物小传、传奇故事则单立篇章,家教语录附在后。在此基础上,还要写前言后记、插入家族老照片、编排目录次序,将以上这些材料统一编好,就是一部家谱。
王兴邦在《润东崇贤里王氏族谱》重修后记里介绍了找寻老谱的过程:1998年起,历经数月多方奔走打听,先后共发现两套王氏十二、十四修完整族谱和两处残存之谱。这些族谱的收藏均有一段艰难曲折的经历。早三年前得知王诗权家有谱,乃是八卷破烂残缺不全的家谱,该谱是“文革”中由族人王和风在一收旧货者处发现,由王诗权花钱购得收藏保存。2002年春,又多次到镇江市图书馆、博物馆寻找未果,后偶从上海图书馆目录中发现有丹徒崇贤里王氏十二修族谱38卷,系清道光五年(1825年)编修存入。2002年秋,王兴才打听到王氏葛巷里族人王静源处有谱,见之是一套崇贤里王氏十四修共44卷完整族谱,这是王氏族谱中唯一幸存完整保管良好的一部,如获至宝。此为这次续修族谱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现代人修谱也要讲究与时俱进。详今略古、继承创新是修谱的基本原则。”殷耀祖说,如果沿用繁体字、竖排、不加标点的古文体例,会让人读得很累。所以续修的殷氏族谱采用简体字、横排、加标点的白话文现代体例。同时,贯通古今,历史从略,现状从详,找到先祖的源流资料即可,不一一赘述。至于详今,由于这个“今”指的是修谱所在的当时,只有将“今”详好了,才能尽可能多地如实记下当时当地宗族的新情况,从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同时为后代保存大量材料,使家谱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王兴邦提出,王氏旧谱记载的祖先世系图仅限于男性。续修时他们摒弃传统的重男轻女之旧观,而取男女皆录,将配偶和后裔子女按男、女序全部记上。这也算是继承创新之举。
怎样看待兴修家谱热
报纸上《镇江馆藏百余部地方家谱》一文刊发后,被新浪网、龙虎网、21CN、南京ribao等网站和媒体转载,一时引发关注,关于家谱的话题讨论也愈加深入。
在认同家谱有一定文史价值的同时,有人发问:在现代社会,传统家谱还有什么作用?当下兴起重修家谱热是不是封建思想的回潮?编修家谱耗时耗资耗人力,这样做值得吗?
镇江市图书馆古籍部郑勇说,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宗族社会中,家族关系是每个人的核心社会关系,关系到自身的身份认同感。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现如今,人不仅有着家族属性,更成其为“社会人”,社会关系愈加重要。不过二者是相得益彰的。现代人重修家谱,就是要理清家族繁衍迁徙脉络,寻求文化认同感,这对社会和谐、凝聚人心很有帮助。
王兴邦在修家谱过程中,不仅得到镇江王氏诸多族人的帮助,更得到台湾王氏后人、其堂兄的资金支持。王氏各分支后人都推选出积极分子,协助王兴邦一同修谱。王氏后人这么团结齐心协力,让王兴邦感受到家族的力量和亲情。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民间修谱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一些人欲攀龙附凤,有着强烈的功利心,总想靠傍名人“摆谱”。试想,如果每户人家都是帝王名人之后,那么古代那些小老百姓就没有后人吗?
至于利用修家谱集资敛财、强化家族势力等问题,究其原因,也不是修家谱引起,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在修家谱过程中的体现罢了。
总体而言,修谱不要“摆谱”,更不能“离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续写家族宗亲根脉,才是兴修家谱的题中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