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处文保单位公示 策划常州开邑2560周年活动 2013年04月02日 常州晚报
常州文保单位再次扩容 第六批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今起公示
常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启动之际,文物保护单位再次扩容。昨天下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昨天下午召开,对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候选单位进行了讨论表决。最终,18个单位被确定为第六批市集文物保护候选单位。
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候选单位包括1处古遗址、2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会上详细介绍了候选单位相关情况,经文管委各成员单位讨论表决一致通过。正式名单今天起公示,并由常州市政府择日公布。
常州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77处,历史文化街区4个。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50处。
今年是常州市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启动之年,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有一系列行动即将展开。据常州市文广新局介绍,今年计划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举办一次名城保护高层论坛,为常州申名工作把脉指点;完成大运河申遗准备工作,包括万安桥修缮工程,广济桥、文亨桥、新坊桥的保养维护等;完成盛宣怀故居、吕思勉、恽代英故居、常务戏楼群等的修缮启动;策划常州开邑256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轻轨沿线地下文物调查、勘探等等。
常州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候选单位
象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新北区春江镇杏村)总面积约55500平方米,遗址外围有一周明显的濠沟。遗址中心的高台现存约有4000平方米。在去年的试探性挖掘中发现了三层重叠柱洞的良渚文化地层,与最早一期柱洞共存的还有一处双眼灶台遗迹,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遗存,十分珍贵,期待形成南有淹城、北有象墩的文化呼应。
淹城骆驼墩(春秋,武进区烈士陵园)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土墩墓葬,土墩底部截面约呈一长方形,东西长28米,南北宽44米,墩高5.5米,上植草皮。为了美观和防止墩上泥土流失,墩的西、北两侧用石块围起。
钱一本墓园(明代,武进区雪堰镇梅岩岭西)明代“东林党八君子”之一钱一本的墓园,坐北朝南,布局清晰,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级圆型台地造型清晰可见,是我市目前发现规模最宏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处明代墓园遗址。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墓舍、棂星门、泮池、祭台等13个(组)重要遗迹现象。
周有光宅(明—清,天宁区青果巷133号)坐南朝北,硬山式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清式江南民居。最初为唐荆川叔祖、明代画家唐世宁所住,后数易其主,清末被周家购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13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出生于此,九岁时才离开旧宅外出求学。
东坡书院旧址(清代,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西段)坐北朝南,一进、二层、七开间,硬山造砖木结构。据史书记载,“东坡书院”应在孙氏馆与东首徐公祠之间,现在的东坡书院应是元代东坡书院毁后,又在其故址东首重建的。2007-2008年,结合前后北岸街区修缮整治工程,重新修缮。
夏家大院(清代,钟楼区西直街240号)现存六进42间。第一进、第三进朝北均有门楼,第二进有常州风格的马头墙,第三、四进均为楼房,有半转盘楼。第五进原有两间厨房,第六进后有假山、金鱼池。夏家大院体量宏大,是常州地区保存不多的清代古建筑群。
丁堰唐氏宅第(清代,戚墅堰区丁堰街道湾城唐家村49-51号)常州民间建筑代表之一,硬山式砖木结构,现存一进院落,主体建筑和院落间天井部分保存较好,有雕砖门楼两座。据现今院内居民介绍,唐家是唐荆川后裔,现建筑内仍由唐氏后人居住。
孟河马氏宅第(清代,新北区孟河镇孟城村委戏院路18号)坐北朝南,硬山造砖木结构,原有房屋三进,现存建筑二进。两进建筑间有穿堂,前后各八间。房屋高大轩敞,保存完好,是常州优秀乡土建筑代表之一。据考证孟河医派代表人物马伯藩以及著名篆刻家、书画家马万里都曾经在这里居住。
北洋桥(清代,武进区南夏墅街道纪墅南河花苑社区)桥南北向跨吴王浜,单孔石拱桥。桥堍石阶南侧为17级,北侧为20级。桥基及桥孔用青石砌筑,保存较好。
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清代,武进区雪堰镇漕桥中学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漕桥士绅赵颂眉、孙芝耀等人在漕桥镇东楼村赵氏宗祠发起创办“振声高等小学堂”,因赵氏宗祠的飨堂有对联“扈跸南渡,丕振家声”之句,因此定校名为“振声”。1942年,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在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筹建起中学,沿用“振声”为中学校名,1956年更名为漕桥中学。现存建筑二进,2012年修缮,用作校史展陈列室。
崔桥朱家村朱氏宗祠(清代,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村委朱家村)占地500平方米,二进院落,已全面修缮。第一进有砖雕门楼一座,为历史原物,雕刻精美完整,在常武地区非常少见。
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清代,武进区横山桥镇芙蓉西柳塘村)目前占地400平方米,两进五开间院落,硬山式砖木结构,在清末“守三堂”三分祠堂原址上重修。芙蓉西柳荡刘氏始祖为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的养父、屏山公刘子翬,传承至今已有三十五代。在民国时代,刘氏族人曾经是上海纺织协会会长。修缮后的刘氏祠堂新堂号由连战先生题写。
横林江村周氏宗祠(清代,武进区横林镇江村)1919年重修,2010年底再次修缮。现为四开间两进两侧厢,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
崔桥舍头村朱氏宗祠(清代,武进区横林镇崔桥舍头村)硬山式砖木结构。历史上曾用作小学、工厂用房。2011年10月在老祠堂的基础上修缮,现为三进五开间,建筑面积515平方米。
张塘桥(清代,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梧岗村委后庄村五子浜夹泾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建。三孔平板石桥,河中两个桥墩各有三条长约5米的花岗岩条石作枕梁。桥体保存完好,给人以古朴、稳重之感。
大陆饭店旧址(民国,钟楼区乌龙庵2号)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中西合璧,是本邑的旅馆业第一个用“饭店”来命名的。坐北朝南,二层,墙角有“慎俭堂金宅”界桩,东侧外阳台立柱及女儿墙顶角两侧均有精美雕花,南侧立面泥塑形制为常州目前仅见。
虎臣桥(民国,武进区洛阳镇虎臣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现存桥梁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所建,单孔石拱桥,金山石质。附近村庄尚保存有《重修虎臣桥碑记》石碑一通,立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孟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是洛阳地区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桥梁。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建国初,武进区延政西路北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保存完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是新中国常州地区农业水利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