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齐梁君子 于 2013-6-7 11:00 编辑
调整城市格局密切区域联系
——我市对外交通路网专项规划解析 丹阳日报 2013-06-07 第06版:纵深报道
日前,丹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着手编制的《丹阳市对外交通路网专项规划》全面完成并正式实施。这部新交通路网规划,将给我市交通运输带来哪些新气象、新机遇?它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连日来,媒体走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A城市新发展——对外交通需求快速增长
现代社会,没有交通寸步难行。当前,致力于2015年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丹阳正朝着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城市区域不断扩充、发展层次不断提升、社会功能不断完善,与外界沟通的交通需求也持续快速增长着。
“无论从丹阳城市还是产业发展方向来看,对外交通的完善和健全,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对于对外交通专项规划出台的重要性如是说。
据科学测算,到2030年,我市人口将从目前的81.29万增长到110万;中心城区人口将从24.5万增长到56万;城镇人口则从41.03万增长到90万。
而一直以来,我市与周边城市联系就甚为密切。据客运统计,在去年我市对外发送旅客中,往镇江方向近三分之一,往南京、苏锡常和扬泰淮分别占13%左右,往句容也有10%左右。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口更加集聚,城市之间客流将更加集聚,这些都需要构建丹阳中心城市和周边重要节点之间便捷的快速交通系统。
同时,根据《丹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我市城镇体系将形成“一主一副两极点”的空间布局形式,实现主城、副城与乡镇资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公路发展要实现主城与副城的快速交通,以及其他乡镇与“双城”之间的联系需求;由于城镇规模的扩大,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界限逐渐模糊,传统路网结构已不能适应城市群发展模式下的要求,需要一体化布局发展。
而从产业发展看,丹阳产 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原材料、产成品“两头在外”的特征。我市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现有五大特色产业,且有自身特色,这就产生了大量的交通运输需求。而且未来通过在城市群内的产业合作,能寻求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巩固丹阳发展特色。城镇的集聚也会推动产业的集聚,同时随着城市群内部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分工的细化,城市之间联系将更加紧密。
总之,未来,丹阳要实现“镇丹常”一体化发展,向东接受苏锡常的辐射,向西通过镇江充分利用长江深水航道资源,享受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就有必要实现多点多通道的高效联通,完善纵横向路网的布局,进一步促进我市更好地融入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步伐。
B发展新趋向——外围路网结构亟待优化
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历经多年发展,已取得了相当规模,公路、铁路、水运等也比较完备。但相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说,对外交通网络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待优化。
据交运局工程科长吴伟林指出,除了域内交通框架已然成型外,我市对外交通体现出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沪宁高速贯穿东西,已开通的泰州至丹阳高速可直接对接泰州长江大桥,江都至常州的高速对接五峰山过江通道,这使我市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可便捷利用两大过江通道的县级城市。此外,镇江大港、奔牛机场及禄口机场与我市距离较近,来往交通十分便利。
但与此同时,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对外联系通道的单一导致对外沟通不甚顺畅,场站枢纽建设推进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下路网的不适应性愈渐突出。”业内人士分析,就现状而言,我市目前只有在沪宁 通道中有较好的多方式和多路径出行选择,在与镇江主城区、金坛、句容、常州等周边城市、重要枢纽、港口等多方向上出入口联系层次还不够丰富,没形成全方位、多通道的对外联系网络。在对外联系道路保障方面,我市公路覆盖及等级已不满足沿江四镇的对外交通出行需求。我市对外联系通道是沪宁通道,主要国省干线公路有沪宁高速、312国道、122省道等,东北部的埤城、后巷、新桥、界牌及东南部的皇塘、导墅干线分布较少,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车辆出行需求较大,现今公路覆盖及等级自然不能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对外出行需求。”“ 我市现路网密度199.06km/km2,其中国省干线密度16.4km/km2,连通度为1.2,这与周边县市相比较,国省干线的比重偏小。此外,市内纵向通道缺乏,沿江四镇、皇塘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连通度较差,车辆进出高速都需先经过相当距离的普通公路行驶才能到达高速,京沪高铁丹阳、大运河港池码头等重要节点均无高等级公路相连接,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中心城区路网已不能适应复杂的交通发展环境,缺乏城市环线分担、疏散过境和内外交通。”吴伟林表示,随着我市人口集聚和城市扩大,城市环线建设必须预留用地红线;而随着铁路场站、沿江港口、内河港口的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的严密也需提上日程。
C规划新展望——完善五大对外联系通道
经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方案规划等为期近一年的努力,日前,《丹阳市对外交通路网专项规划》正式出炉,并通过了中国城乡规划设计院、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丹阳交运局、丹阳规划局等多家设计单位和相关部门的科学论证,并予以正式施行。
据吴伟林介绍,这一规划近期目标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规划总体思路是:提升沪宁通道对丹阳全域的覆盖和服务,使丹阳干线路网与区域干线路网融为整体,优化城镇空间体系和产业布局规划路网形态,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的对外集疏运体系衔接。
根据规划,它确定了构筑“七纵四横”主骨架路网和“三纵四横”次骨架路网的规划建设目标。为此,我市计划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实施一批交通重点工程项目。
新出台的《丹阳市对外交通路网专项规划》能给丹阳带来怎样新的发展机遇?吴伟林分析道,这主要通过构筑和完善五个方面的对外交通通道来实现。构筑中心城区、滨江地区、南部地区对外联系通道。
镇江方向,增加丹阳和镇江主城区衔接的镇丹二通道,丹阳往谏壁方向沿运河通道,滨江地区往大港方向的沿江路、东部干线,使丹阳与镇江中心城市的接口由3个增加到7个;南京方向,增加北部干线、358省道,使丹阳与句容的接口由1个增加到3个;常州方向,增加357省道、358省道,使丹阳与常州的接口由3个增加到5个;金坛方向,增加203省道、240省道、东部干线,使丹阳与金坛的接口由1个增加到4个;增设镇丹高速-沪宁高速枢纽、镇丹高速-丹界路互通、沪宁高速-S122互通、沪宁高速-东部干线互通、常泰州高速-通港路互通。
构建主城区环线。由于沪宁高速、312国道、122省道等国省干线穿城而过,未来过境交通、内外交通、内内交通等更混杂,有必要构建主城区环线,快速疏解过境和内外交通。规划布局203省道,构建主城区的东环,与现有312国道和241省道构成丹阳主城区的环线。线路局部利用京沪高铁站前路,在122省道北边跨沪宁高速,在陵口跨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之后在城市南部与312国道衔接,继续向南延伸至金坛。规划利用241省道形成主城区北环,利用312国道形成主城区西环和南环。
完善主城区-滨江新城,主城区-南部地区,南部地区-滨江新城之间联系通道。
为推动滨江新城发展,规划布局三条联系通道:一是将通港路向东延伸至238省道,形成主城与滨江副城联系的北侧通道;二是利用既有丹界路作为中间通道;三是规划滨江快速通道,将京沪高铁北站北侧丹桂路向东延伸绕滨江新城南部至界牌,形成主城区-滨江新城之间的南侧通道。此外,还规划203省道、新导线、陵吕线,并新建东部干线和新导线一主一副两条纵向通道。
完善京沪高铁、城际客运枢纽对外集疏运通道。规划通过203省道和镇丹高速、滨江快速通道等,形成京沪高铁丹阳站纵横向集疏运通道,增强其对外辐射服务的范围,尽可能争取除我市以外,扬(中)泰(州 )地区以及镇江大港的铁路客流。在沪宁城际客运枢纽方面,纵向上,布局镇江至常州机场公路镇丹段(357省道北延),向南接奔牛机场和常州,向北接镇丹二通道;横向上,通过丹桂路-滨江快速通道,实现枢纽的快速集疏运。
完善物流园区对外集疏运通道。规划通过357省道、203省道以及东部干线、新导线,形成三纵一横的对外集疏运体系,打造综合公铁水综合物流园区。
此外,我市对外交通专项规划还对城市出入口布局进行了完善。据介绍,一级出入口方面,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衔接,我市境内共设5个一级出入口,均采用互通立交的出入方式;二级出入口方面,国省干线与城市主干道衔接,我市境内共设8个二级出入口;三级出入口方面,县乡道与城市主(次)干道衔接,境内共设9个三级出入口。
专家纷纷指出,通过该规划的实施,我市路网结构可得到极大完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缓解公路交通压力;城市空间结构得到调整,大大增强主城与滨江新城、南部片区之间联系,有利于形成“一体两翼”格局;我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大大加强,满足城际交通出行需求的同时,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大大加强,大大缩短各片区之间的时距,可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加速我市城镇化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