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0-30 16: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为了300元,江苏的周文琴内疚了16年!那一年她在广东打工时向眉县籍舍友借了300元。为了还钱,她多地寻找舍友,这一找就是十几年。今年“十一”她通过眉县电视台发布寻人启事,终于找到了昔日舍友。(10月29日《华商报》)
原来1994年3月,23岁的周文琴和21岁的眉县姑娘李秀玲,都在广东东莞的一家工厂打工。两人同住一个宿舍,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友。相处不到一月,周文琴突然接到家里加急电报,称家人为她已经找好工作,让她赶快离职返家。而工厂规定不满一月不发工资,使身无分文的周文琴顿时没了办法。李秀玲听说后,当即从身上掏出300元,递给了周文琴。周文琴激动地紧紧抱住李秀玲说:“你对我的帮助我会永远不忘,回家后马上给你还钱。”
但后来两人因故失去联系。其间周文琴没有死心,一封封地写信,一封封地被退。还多次前往东莞打工的工厂,并在工厂附近打听寻找,均没有李秀玲的下落。只听说1995年春节后,李秀玲离开东莞,去向不明。而借钱未能及时偿还的事情,让她深感内疚。今年国庆节前夕,周文琴再次说起此事,家人提出李秀玲家在眉县,何不在眉县电视台发个寻人启事?于是,临时被派到日本出差的周文琴,便委托哥哥代劳。
就这样,一条《寻人启事》,国庆期间在眉县电视台滚动播出,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李秀玲,不过她已随父母迁往汉中。当两个人在电话中“重逢”时,自然是百感交集。周文琴说:“我借你300元钱16年都没还,真不好意思。”而李秀玲说:“人世间还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我结交你这样的姐妹已经很知足了。”两人约定了再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这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异常珍贵的故事,它传递出一种无法用金钱度量的价值——诚信。由于“诚信”无形却又真实的存在,才使周文琴在16年的漫长岁月里,时刻有种内疚的感觉。也许,当年慷慨解囊的陕西姑娘,早已把此事忘之脑后,只当作生活长河中的一个浪花,随它去了。但在周文琴的心里,借债还钱,这却是做人的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在她的人生中留有遗憾。而这种遗憾,又会转化成一生的折磨。如此,你就能体察到诚信的重量了。
周文琴的寻人启事,让我想到几个月前另外的一则寻人启事。这个启事更加少有,它是由两个省会城市——西安、兰州的文明办共同发出的,刊登在副省级城市西安市的党报——《西安日报》的头版上。一个什么人,为了什么事,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呢?原来陈绪水是西安市的一位志愿者,“4·14”玉树地震后,他赶赴玉树,在当地一家孤儿学校担当支教老师。不幸的是,8月9日他被 6只流浪狗疯狂撕咬,腿部多处受伤,但因为费用等各种问题,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于是8月23日,陈绪水在去医院做完检查后悄然离去,至寻人启事刊登时失踪了27天。而从9月2日起,兰州市开始全城寻找陈绪水,公安、媒体以及好心市民,都在通过各种办法,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在西安,也有很多关注陈绪水的好心人,希望他能平安归来。
当然,两个寻人启事的结局都很圆满,陈绪水已经回到古城,并在街道办提供的公益岗位上开始工作;李秀玲也已找到,解开了周文琴心中的疙瘩。我更珍惜的是,两个寻人启事折射的,正是我们社会最最需要的真诚的品质。在一个诚信坍塌、忽悠遍地的时空下,惟这类事情,才让人看到人间的美好。倘若借钱不还成了常态甚至巧取豪夺打家劫舍,或者只有爱心的付出没有关照的回应,这个世界,是不是死寂般的冰冷?
作者:雷钟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