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价值在于施爱
近日,先有广州13名小学生被学校带到医院测试智商。随后,又有媒体报道,无锡儿童医院目前有近500名学生来该院测试智商,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为老师要求。为何要组织学生去测试智商?学校的说法是:“用科学手段了解学生的智力状况,以便因材施教。”
其实质是:智商低就可看作智力障碍,就可以让学生只占学位不占平均成绩,这样就可以不影响老师的绩效考核,而学校也可快速提升平均成绩。如此荒谬的举动和近日的一些报道着实令人担忧:深圳北大研究生毕业公务员打骂亲身父母;学生自杀事件的屡见报端;特别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触目惊心的事件令人扼腕叹息!
教育评价体系的一元化,导致应试教育的一根筋;学校一味攀比高升学率,教师必然追求高分数,学生自然只能拼命分·分·分;老师也只能拼命考·考·考。过多注重知识分数,势必形成孩子势利之心,缺失了施爱教育就缺少了社会责任感,缺少对父母·他人之爱。目前少数校长对教师施爱教育缺少关注,一味行政施压,干群隔膜;教师把这种情绪带进教师,师生隔膜;部分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正确施爱,一味注重孩子学业,给孩子极大压力,把自己的追求无端强加给孩子,扼杀孩子的追求和灵性,所以评价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一个父母的优劣,就在于他是否能巧妙地施爱。知识学无涯,道德是根本,建立道德观的主要途径是施爱,而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巧妙的施爱建立作为公民的人的社会道德观。
笔者曾亲身经历:一次授课,正当本人滔滔不绝讲课时,突然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个差生竟然呼呼大睡,我当时很愤怒,我脱下外套,全班学生高度紧张,以为我会大发雷霆;然我却做出意外举动,把衣服盖在那个差生身上,说“别冻着”,全堂讶然,从此全班学生更加尊敬我,此生至今每次在当地街上看见我就追过来打招呼。施爱学生才能使得学生施爱教师,同样施爱社会,才能使整个社会施爱自己。同样是笔者学生,而且是优生,一心追名逐利,成了一个颇为成功的 企业人士,然见了老师就躲,好赌成性,最终倾家荡产,走上违法犯罪。少了施爱,缺少家庭·社会责任感,势必道德缺失。
古人尚且知道“达则兼济天下,退则自善其身”,关键在于爱,施爱天下,还是洁身自爱,没有仁爱之心则无仁爱之举。我们教育要反思,教育不是迎合社会俗务,而应该挺立社会之林,因为教育是前瞻性的工程,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必须建立以道德价值观为评价主要宗旨的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教育回归,那样教育之幸,孩子之幸,社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