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曲简丹

齐梁故里在丹阳不容置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居宅陵墓》中也记载:梁武帝宅,基在塘头村,即位幸旧宅,观旧井,井上梨枣并儿时所植,尚存

皇业寺“沉碑萧塘”的典故元朝的《至顺镇江志》中记载了丹阳皇业寺“沉碑萧塘”的典故:

沈碑蕭塘
丹陽戒珠院即梁武帝所幸皇基寺也寺有梁碑巋然往來官摹打紛紛寺僧厭之沈之於塘達頭西村蕭塘橋之南數百步水中


意思是说:丹阳戒珠院(元朝皇业寺的名称)就是梁武帝所幸的“皇基寺”,寺中矗立着一块梁朝的高大石碑,过往的大小官吏们纷纷慕名前来寺中对碑刻拓打摹印,寺中僧人对此深感厌烦,于是将石碑沉入达头西村(疑是“塘头西村”)萧塘桥南几百步的萧塘(河)水中。---从这里的描述看,似乎古代皇业寺的位置与现在皇业寺的位置有所区别,古代皇业寺似乎在靠近修陵的近旁位置,这样“沉碑萧塘”即沉碑塘头村萧塘桥南几百步的萧塘(河)才更可信!

丹阳的有关方面假如能象镇江在大江中捞起“瘗鹤铭”一样,在萧塘(河)中捞起皇业寺古“梁碑”,则无疑是丹阳齐梁故里文化中的一件大好事!

顾野王519581),梁时吴郡人,生活在梁、陈两朝,陈时“掌国史,知梁史事”,他所编撰的《地志》应是当时人说当时话,可信。

地志》载:“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陵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茔户守之。四时公卿行陵,自方山下乘舴艋,经此入兰陵,升安车以至陵所,旧迹犹在。”似乎应该断句为:“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陵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茔户守之。四时公卿行陵,自方山下乘舴艋,经此入兰陵,升安车以至陵所,旧迹犹在。”
注解:1、其中的“兴安陵”疑是“休安陵”之误,因“兴安陵”不在金牛山而在“东城里山”,而“休安陵”则是著名的金牛山三皇陵之一。
2、“故兰陵东北金牛山一句中古兰陵可以理解为兰陵故城,因陈朝时兰陵县还存在,由此看来兰陵县城似乎不止一处,东城村一带则是较早时期的兰陵县城。

3、“中邱埭”为古代江南运河上的水坝,在今丹阳陵口镇东,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中邱埭在丹陽縣東二十四里 【 輿地志埭西有齊梁二代陵口】”。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6-8 22:00 编辑 ]
发表于 2009-6-4 13: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handshake :victory:
     
发表于 2009-6-6 2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向云曲简丹致敬!

并建议市委、政府

       我不知道云曲简丹在现实中姓甚名谁,但是通过最近一段时间对“齐梁故里”的了解,我对这位网友充满敬意,他做了许多资料搜集工作,为“齐梁帝里”的正名作出了贡献,感谢他。
       身为丹阳人,很惭愧,我对齐梁历史了解很少,也缺乏关心,最近,网上出现了“齐梁故里“之争,我才关注起来。常州的做法当然令人不齿,可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已经很难保证不出现“假作真时真也假”的情况,镇江市委、政府、丹阳市委、政府理应高度重视起来了,因为单凭几位历史文化研究人员的呐喊和网民的呼吁,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建议丹阳市委、政府,以对丹阳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以富有远见的政治智慧,高调处理此事。我建议市委、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先大力开展工作:
      1、不惜金钱(大约不需要办黄酒节那么多的钱吧),请全国知名政界、学界人士来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召开齐梁研讨会,为丹阳作为真正的”齐梁帝里“正名”。(这件事只有政府的力量才能办到),人家请政协常委,我们请人大副委员长,人家请教授,我们请国务院参事。
      2、尽快对齐梁古迹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
      3,可在丹阳市区、乡镇全面营造齐梁帝里的氛围,可在市区大街小巷理直气壮地打出“齐梁帝里”的巨幅宣传画,标语,塑像等,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边竖立大广告,大招牌,可着手进行齐梁帝里的地方特产的策划,生产,推广。
       等等。
      总之,坐而谈,不如起而行,据说常州那边已经动用20亿开始打造“齐梁故里”了,如果我们市委、政府再不迅速行动起来,就将更加被动了。

      说明一点,我原来也用“齐梁故里”这个说法,刚才看到“化子”一篇文章,很有道理,决定采纳他的说法,也建议有关方面采信这种说法,让常州去搞“齐梁故里”,我们认认真真搞我们名正言顺的“齐梁帝里”!!!

[ 本帖最后由 庞冶 于 2009-6-6 22: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23: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63# 庞冶 的帖子

谢谢庞冶网友的鼓励和认同!

面对丹阳的反击,武进人又坐不住了请看6月4 日的《武进ribao》
齐梁故里在常武
——齐梁文化研究成果综述之一
□ 池银合
  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古武进”关今“常州”什么事?),古今文献记载和实地考证,早有定论。近年来,少数学者提出“齐梁故里丹阳说”(少数是什么概念?学术研究是比人数多少的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呢),对古籍进行重新诠释,并以一些地方志书中的记述矛盾作立论依据,将历史上的南兰陵县由武进县改为今丹阳市,把齐梁萧氏祖居地由“武进县之东城里”改为“今镇江丹阳市东城村”(故意混淆古今地名概念),把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由南兰陵人即江苏武进人改为江苏丹阳人。这一纷争的焦点集中在齐梁皇室萧氏祖居地、南兰陵治所和齐梁两代皇帝籍贯上。

  南兰陵治所在何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史为乐在《对南兰陵治所的探索》一文中指出,从里距来看,地处“丹阳县东五十里”的武进县,应该就在今常州西北的万绥一带。而作为萧齐郊祭之所的青城,即今万绥东南、常州市西北的青城,就方位而言,这是证据确凿的(其实“青城”根本不属于南兰陵而属于南莒县,说青城是“萧齐郊祭之所”更是贻笑大方)。正史所载丹阳城东五十里的南兰陵(东城里)与丹阳城东二十里(或二十余里)的东城村绝不可能是同一个地方,依此看来,南兰陵故城故址,不可能在荆林乡三城巷一带(仅凭《元和郡县志》一书的记载就能论定“南兰陵”的具体位置了吗?同样是该书还说“新丰湖”在丹阳东北三十里,其实是在偏西北二十五里!再说比《元和郡县志》更早更权威的《舆地志》中明确记载兰陵故城故址在金牛山-丹阳经山西南[万绥可在金牛山东南呀!],从陵口沿萧塘河北上可以直达兰陵城[到万绥需要沿萧塘河走吗?],这不正是丹阳东城村的位置吗?!)。清《镇江志》或《丹阳县志》与宋常州《咸淳毗陵志》、明清《武进阳湖合志》对梁武帝旧第记载截然不同。地方志书的记载一般对当地当代史事的记载较为准确,而追记往古的事往往靠不住。在各种地方志的记载有不同时,还是要以正史记载为准。(正史《梁书》《南史》记载就是丹阳的“东城里”啊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文楚教授在《南兰陵郡与兰陵县》一文中也指出,兰陵世家士族萧氏南渡江南寓居于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侨置南兰陵郡,治兰陵县,并加以南名,以区别于北方的兰陵郡。侨南兰陵郡,治兰陵县,即在今常州市西北的万绥。(常州的西北就只有万绥吗?丹阳的东北难道不在常州的西北吗??)

  上海辞书出版社资深编审薛国屏在《让历史说话——兰陵辨析》一文中从《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四部全国最有影响的地名工具书为依据分析指出,东晋侨置的兰陵县治,基本一致,治所在今常州市新北区西北万绥。(老调重弹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则认为:萧道成、萧衍作为齐与梁的开国皇帝,原先祖上在山东兰陵,后来祖上(萧整)在“永嘉之乱”后迁到南兰陵即武进县,也就是今天的常州市,加以“南”名,称为“南兰陵人”。从此,常州成为萧齐、萧梁的子孙移往我国南方各地的出发点。史书记载,最初即说齐梁始迁祖居武进东城里,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南兰陵就是武进,武进就是常州。 (逻辑混乱从地域上看,兰陵即古武进,而古武进除小部分属丹徒外,大部分属曲阿(丹阳),根本没有丝毫属于晋陵县(常州、阳湖)的地块!隋朝时期,古武进(兰陵)全部并回曲阿,虽然唐以后又在古武进(兰陵)的一小块角落复置今武进,但古武进的绝大部分已经留在了丹阳,今武进的地域已经是绝大部分属于古晋陵县所属地块了(这从武进所属乡镇距离常州-晋陵县城的距离及与丹徒县毫不接壤可以看出)!
  常州工学院储佩成教授《南兰陵桑梓本乡 武进王业所基——齐梁故里考》一文,通过对大量古今文献资料的阅读、研究、分析,通过田野实地调查,在广泛听取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方志与谱牒专家、萧氏宗亲和知情民众意见的基础上,以正史记载为主,结合齐梁诏书,方志印证,《中国通史》、《辞海》等书籍诠释,考证古今著作、诗文佐证,寺院、祠堂碑记或墓志、民间故事传说、山川地名源流、萧氏后裔访谈,立体论证了万绥东城里就是南兰陵萧氏始迁祖居住之地。(以今论古,以现在证明古代?

  重庆《科学》杂志编审萧仲洋在《齐梁故里考》一文中指出,所谓“齐梁故里”系指齐梁皇室的原籍所在地。关于此一问题,《南齐书·高帝上》首段有一清楚的叙述,“中朝乱(永嘉之乱),(何二十世孙)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郡)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只是郡加,县不加),于是为南兰陵(郡)兰陵(县)人也。”他还据商务印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关于万绥有如下叙述:“晋为武进县治。为萧道成出生地,故名万岁镇。明末清初名阜通镇。1912年后改名万税镇,又名万绥。为万绥乡人民政府驻地。”他认为至东晋、南朝时的武进县及其改名后的兰陵县为今常州市区的西北部和丹阳市的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县治则为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所在地。(没有任何新意,只是终于也承认兰陵县包括丹阳的东北部

  中华萧氏宗亲总会秘书长萧风在《萧氏家族和齐梁故里的交往》一文中也指出,齐梁故里是萧道成公和萧衍公的祖籍地。实际上就是指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万绥这个地方,其名称多次更换,但地点未变。最早在史书上出现叫“阜通镇”,后来改称“东城里”(看原来说亦名“东城”,现在干脆牵强附会为“东城里”了,变色龙啊),即阜通镇的别称。以后,从东晋到清代,分别更换为“兰陵”或“南兰陵”、“万岁”、“万税”、“万绥”等。而“万绥”一直沿用至今。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处长张尚金在《浅论武进县(今常州西北)为齐梁故里》一文中明确提出:“齐梁故里”即齐梁两朝、萧氏15位皇帝的故乡,也是他们的籍贯或出生地。“齐梁故里”的地域有大中小的范围:大范围是属毗陵郡、晋陵郡、兰陵郡;(明明是南徐州南东海郡南兰陵郡却说是什么毗陵郡晋陵郡)中范围为武进县、兰陵县;小范围是武进县东城里。

  江苏省常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薛锋在《论齐梁故里属地及争议辨析》一文中,通过引证古今文献记载,考察常武西北地区众多齐梁遗存,对齐梁故里争论中的若干问题逐一进行辨析,论证了历史上的(南)兰陵县就是武进县,齐梁萧氏祖居地在“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这里的晋陵可绝对不是现在的常州,而是现在的镇江),即今江苏常州市西北的万绥,齐梁萧氏为南兰陵人,即今江苏常州武进人,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混乱逻辑已经驳斥

  历史遗存引人入胜

  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齐梁帝王陵墓石刻的价值和成就》一文,对现存的齐梁帝王陵墓神道石刻的种类和现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及艺术成就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认为齐梁陵墓石刻上承汉代石刻艺术传统,并吸收了北方和海外的艺术营养,拓宽创作题材,丰富传统技法,在造型设计、雕刻技法等方面,达到了新境界,实现了继汉开唐的历史性转变,并对后来唐宋时代的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全部说的正是“丹阳”而非“常武”啊

  常州市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郭重威在《齐梁文化、齐梁故里乡土调查的报告》一文中,对齐梁时代留在故里的遗址、遗迹,齐梁时代留在故里民间的各种传说和故事,当代和现代萧氏家族在南兰陵的分布和萧氏宗祠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汇总。

  常州市武进区图书馆的谢达茂在《“齐梁故里”万绥地名考》一文中对至今已有2000余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万绥地名,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先后使用过“七里井”、“阜通”、“武进故城”、“东城、东城里”(这是牵强上去的)、“兰陵城、南兰陵镇”(从来没有历史记载的事情)、“万岁镇”、“万税”、“万绥”等分别在国史、古籍、地方史志、国家权威辞书、词典中的记载,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遗存史迹佐证,进行了逐一考证。(典型的望文生义

  常州市洪亮吉纪念馆馆长邵玉健在《南朝萧氏皇族陵墓释疑》一文中,对南北朝时期,武进县境内形成的萧齐、萧梁两朝皇陵区10多座墓主人身份进行逐一梳理考证。----(又在继续睁眼说瞎话,并且瞎话越说越离谱不脸红,竟然说武进境内有皇陵区,有皇陵10多座?!面对丹阳拥有几乎所有齐梁皇陵的确凿历史事实,他们无法接受不堪忍受,仍然拼命想在现常武的辖区内绞尽脑汁无中生有拼凑古迹!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6-13 15:39 编辑 ]
     
发表于 2009-6-7 23: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64# 云曲简丹 的帖子

:L :@ :@ :@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22: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齐梁故里---东城里(东城村)、塘头村、东城里山、皇业寺、萧塘河、建陵、修陵、梁碑、饮马池.....一系列故里地面遗存!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3: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22: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镇江]《南朝石雕》 2002-118
12月27日 17:15

  编导:高跃 高萱 摄像:张巍 张健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2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镇江市的丹阳,地处江苏省南部,濒临长江,京杭大运河沪宁铁路,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贯穿而过。

  丹阳市是六朝时期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是时南朝齐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开创了南朝梁。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南朝齐梁帝王死后大多归葬于丹阳,目前已知墓主的陵墓有十二座,其中十座帝王陵墓都遗存有石刻,共十一处,26件。

  在丹阳帝王陵墓前你可以看到每座陵墓都设置有石刻、石兽,不同造型的石兽置于帝陵墓前,这些带翼,有角的石兽分别是独角的称麒麟,双角的称天禄,无角的称辟邪。他们象征着帝王的权势和威严和求福禄名籍驱邪除秽。

  齐梁陵墓石刻兽体大的长,高都有4米重30余吨,小的长高不到2米,重约4吨,都是用整块巨石雕成,这些世间并不存在的石刻兽物饱经1400余年的沧桑,风化断裂,有的还支离破碎,然而,由于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使它们至今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世间。

  沿着萧梁河北去十数里,便到达齐梁帝王,故里东城村,村东南数华里内一字排列有齐,梁两朝帝陵4座,其中最赫然显目的是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建陵是南朝帝陵中石刻遗存最多的一处,共有四对八件。陵前神道依次到置石兽,石建筑基础,神道石柱和龟跌各一对。石兽北为麒麟,南为天禄,石建筑基础为四块边缘部分有“T”型碑眼的石块分置正方形平面的四角,经现场所得得瓦当,瓦陇证实基础上有原有石制有层面的建筑物,石柱,又称神道石柱,陵墓华表。柱身其上有矩形石额,上刻隶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字,南柱的为正书顺读,北柱的为反书逆读。一正一反互为镜中形象,被谓之镜面对称。矩形石额似被三重绳辫纹绑扎在石柱上。

  修安陵是齐景帝萧道生之陵墓,它坐落在丹阳市东北17公里的水径山南面的仙塘附近,陵墓前的麒麟,天禄石刻是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中最完整的一对.石兽守护在陵墓前510米的地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两兽相对,均扬颈突胸,瞠目张口,神奇的曲线流畅的神韵,造就了石兽活泼的体型,多姿的形态。长尾巧妙地填补了两足交错形成的空间,增加了石兽的支撑点。短翼连有修长羽翅纹,组成厚大的羽翼,大有展翅即可腾空之势。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在今丹阳市胡家桥北一公里的狮子湾,陵南向,陵前存石兽两只,东为天禄,昂首挺胸,形象威严。额下卷须垂于胸际。翼面体卷云纹,中有细麟,后为长翅,身上长毛卷曲似流苏,垂尾内收后向右外旋,足四爪,左前足攫一小兽。这头虽无存的石兽,兽身通高仍有2.42米,形象不减雄健和凶猛,爪下小石兽似备利爪撕裂。

  采访

  “对于这个陵墓华表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其中一种认识就是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根据中国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它设立了诽谤之木,古代的诽谤没有贬义,就是你对尧和舜有意见的话,请你刻写在木板上,它的形态是在一个木柱子上面,捆绑了一个木板,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工人发生了变化,质地也发生了变化,木头不能持久,它就变成石头的,比较永久,那么它的工人发生变化,除了诽谤之木的工人以外呢,以后发展成为交通的标志。由此向上海200公里,就像这样的标志,在陵墓区它就成了一个具体陵墓的标志,一看我们就知道这是太祖文皇帝的墓葬到了。 ”

  前面我们所看的陵墓石刻都是齐朝的,齐朝石刻大多秀美雄健,它跟梁朝陵墓石刻的造型和工艺略有不同,修陵是梁朝梁武帝萧衍之墓.

  采访

  “这是梁武帝萧衍修陵前的石刻天禄,头上有双角,下巴下有胡须,它表现了四肢粗壮骨健肉丰,非常豪迈、舒朗,和梁文帝他父亲的建陵石刻陵墓相比较,表现了齐、梁两个朝代的不同风格,齐朝的石刻相应比较苗条、秀美,而梁代的豪迈、舒朗。”

  南朝齐梁陵墓石刻无论从造型,还是从纹饰方面,都反映出它在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丹阳一地出两朝皇帝的见证。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21: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梁武帝御笔:曲阿酒美也!

       公元544年阳春三月,梁武帝东巡故里--丹阳(兰陵),看望故乡老少,展敬园陵,   颁赉乡亲,   加赐陵守,幸塘头村旧宅,观老井上儿时所植梨枣树,并御笔写下“曲阿酒美”的美丽神话
       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萧衍《舆驾东行记》)




真可谓:

     东海神液流曲阿,

     齐梁故里御酒美!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2:42 编辑 ]
附件 20081022091520171.jpg (12.22 KB) 2009-9-24 12:42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3: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22: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梁武帝早在1450多年前就已诏诰认定丹阳是故里,常州人还在无端争夺,实属无理取闹!

根据历史记载及历史考证,除特殊情况外,齐梁两代几乎所有皇帝陵墓都葬在现丹阳市东城村周围。而南京、句容的齐梁陵墓则基本都是王侯墓。而丹阳东城村就是《南齐书》《梁书》《南史》等正史一致记载的齐梁故里--齐梁两代帝王的共同先祖萧整迁居江南的祖居地“南徐州南东海郡武进县东城里”!

齐梁帝陵为什么归葬故里?
    因为齐梁两朝开国皇帝的父母陵墓均安葬在故里(均为他们未开国时即已安葬),其中齐朝萧道成的父母陵墓“永安陵”在丹阳东城里北5公里的“武进彭山”(今丹阳水经山)脚下,梁朝萧衍的父母陵墓“建陵”在丹阳东城里南1公里的“南徐州南东海郡武进县东城里山”(俗称百墓山)。两朝开国皇帝登基后分别追封已故父亲为齐宣帝和梁文帝,将原陵墓按帝陵规格予以扩建。此后,两朝的皇帝们也遵循族规葬礼纷纷归葬故里安葬在先祖墓侧或附近,以表孝心!
    公元544年三月清明,81岁的梁武帝在阔别故乡丹阳50余年后重回东城里祭扫父母祖陵建陵及妻子陵墓修陵,并深情写下诏书和
《还旧乡诗》,诏书曰:“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
      皇帝金口玉言,假如父母祖陵建陵及修陵所在的丹阳东城里村、东城里山不是他的故里,他能说桑梓旧乡吗?!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2:19 编辑 ]
2008110300164314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南齐书》(列传第三)中记载:“上数幸嶷第。宋长宁陵<土遂>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是入他冢墓内寻人。”乃徙其表阙骐驎于东岗上。骐驎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
1、宋文帝长宁陵陵前道路正好在萧道成的次子豫章文献王萧嶷的王府前,而萧嶷的王府可以肯定是在梁时京师南京的,因此,长宁陵应在南京无疑(后来的史书记载也证明这点,具体位置是在今南京东郊麒麟镇),且该陵的麒麟及墓阙曾在齐朝作过近距离位移(墓室是不可能动的)。而丹阳三城巷的建陵墓阙上所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则确凿无疑是梁武帝父亲萧顺之之墓!
2、刘宋以后包括齐梁两朝的陵墓骐驎及陵阙大多是以长宁陵为模本的,这个模本最初则来自襄阳。
3、在齐梁时期,只要是风水好的地方,人们对活人的居住地与死人的墓地靠得较近并不是十分介意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常州观点:“古武进与现丹阳完全无关联”,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武进县“武德三年(620)以故兰陵县地置”,并依此断言古武进(原兰陵县地)“没有留一部分在曲阿”,与现丹阳“已无关联”。
  评析:且不说远隔武进复县达440多年之久的〈新唐书〉(1060年成书)编者欧阳修等人是否真的了解曾消亡多年的偏僻小县兰陵的真正区域范围,即使是“以故兰陵县地置”也不能就理解为“以故兰陵县全部区域重置”,再说历史事实完全证明了不是这回事!理由:
1、古武进县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分丹徒、曲阿立”(《宋书.州郡志》),且丹徒、武进在南朝时曾同属南东海郡管辖(当时曲阿县属晋陵郡),两县直接接壤是必然的,且正史上也有明确记载(见《陈书.高祖纪》“丹徒、兰陵二县界遗山侧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丹徒与武进(今新北区)中间隔着丹阳市完全不接壤,查阅历史并无丹徒县将与武进接壤的这大块“中间地带”割让给丹阳的记载,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块“中间地带”(包含丹阳市埤城、胡桥、建山、访仙、窦庄、前艾、荆林、大泊等乡镇)是属于古武进县的地域(事实也正是如此)!
2、史书记载的丹阳境内属于古武进的遗存至今尚存,谁也无法否认:一是武进彭山,又名金牛山,即今丹阳水经山(见《南齐书-志第十 祥瑞》“武进县彭山,旧茔在焉”, 《南齐书 列传第一 皇后》高昭刘皇后“归葬宣帝墓侧,今泰安陵也”);二是位于今丹阳水经山下的泰安陵、永安陵(见《南齐书-本纪第二 高帝下》:“窆武进泰安陵”);三是武进东城里山及山下的修陵、建陵(在今丹阳东城村南“百墓山”)(见《梁书--列传第一》“郗氏…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陵曰修陵”, 《梁书.皇后传》太祖张皇后“宋泰始七年殂于秣陵县同夏里舍,葬武进县东城里山”)。
3、在被常州人捧为论证齐梁故里“至宝”的《咸淳毗陵志.卷26 陵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泰安陵,在彭山,南齐高帝所葬,按南齐书高帝纪云:建元四年,窆武进泰安陵,即其地也。今隶丹阳县境,在武进之西”。这里清楚地表明了南朝时的古武进与唐以后的今武进地域范围的巨大变化及与今丹阳的密切关联,而绝非上面强断的所谓“与丹阳已无关联”,难道常州方面还能视若不见或又定为记载“失误”吗?!
4、再看《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的“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也并不是说“从丹阳县东五十里划界成立武进县”,而只是说“在丹阳县东五十里设武进县城成立武进县”,因为现实的情况却是丹阳武进两县分界线离丹阳县城五十至六十里!假如按照常州方面提出的“古武进与丹阳无关”论来画古武进地图,则古武进县就只有今万绥以东以南的三四个乡镇的一小块区域,由于该县刘宋时与丹徒县一起隶属于治所在镇江的“南东海郡”,而夹在中间的曲阿县(丹阳)则隶属于晋陵郡,照这样划分武进县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南东海郡”的一块“飞地”,而其县城则是怪异地设在县域西部紧邻现丹阳边界甚至是跨县域设在了丹阳境内,请问有这样荒诞奇怪的县域区划吗?
       再来说说<梁书>及其中记载的“修陵、建陵”。常州方面说〈梁书〉记书时距梁武帝“幸兰陵”(544年)已近百年,“建陵、修陵”是否移葬未经考证。真乃又一“奇思妙想”!其实〈梁书〉是姚察(533年—606年)和姚思廉(557—637年)父子共同完成,全书共50卷,其中26卷出自曾任陈朝秘书监的姚察,距离梁武帝晚年东巡只有短短的四、五十年,基本可算是记录“近现代史”,且作者作为朝廷“总秘书”,完全掌握梁朝遗留的全部朝廷记录,难道连梁武帝五十多年唯一的“回故乡谒陵”还会记录不清吗?那样也太不可思议了!关于梁武帝“幸兰陵”的过程,〈梁书〉及〈南史〉都有详尽明确的记载,在唐朝的〈建康实录〉中也有详细记载,这些记载都明确了梁武帝这次出巡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回故乡“谒陵”并感谢故乡父老、嘉奖陵园司职!纵观梁武帝的诏告家乡书,开篇即感叹“自违桑梓五十余载”,紧接着就为“展敬园陵”而“感恸”,再接着向周边闻讯赶来的“故乡老少”表示感谢,通篇反映的就是“故乡包含园陵,园陵即是故乡”深厚情感。从时间上看,“展敬园陵”(建陵、修陵)在三月十六、十七两天,然后三月十八在皇业寺设“法会”并在当天发出“诏书”,三月十九日嘉奖陵区工作人员,“诏园陵职司,恭事勤劳,并锡位一阶,并加赐赉。”并于当天在皇业寺作《还旧乡诗》、梁武帝在《舆驾东行记》里还亲自撰写天下闻名的故乡特产“曲阿美酒”神话传奇故事..;由此可见,梁武帝故乡就在“陵区周围”,而“陵区周围”也就是故乡!“自违桑梓”“故乡老少”恰恰就是在位于陵墓旁东城里的皇业寺里“诏告天下”的,而完全不是常州方面所说的“梁武帝讲“自违桑梓”不是在陵墓上讲的”!
    而说到“修陵、建陵”可能经历移葬,那更是无稽之谈,因为:
一是〈梁书〉明确记载“郗氏…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陵曰修陵”,即郗皇后在湖北襄阳死后就归葬到家乡东城里山(今丹阳东城村南小山)的“修陵”了,根本没动过身!
二是梁武帝父亲死后明确直接葬于“建陵”(见〈梁书〉),而其母亲则是先于其父葬于同样位于“东城里山”的“建陵”了(见《梁书》),其中梁武帝父母同墓的记载不仅见于〈丹阳县志〉,还见于〈常州府志〉“梁建陵,在东城里,梁武帝父文帝及献后张氏葬”,而作为皇陵规格的“建陵”也是现在地面石刻遗存最丰富最容易明确无误识别的齐梁帝陵!常州方面质疑建陵是梁武帝登基后迁葬、张皇后曾经分葬等,既没有任何正规历史记载依据,也与事实及常理也完全不符!再说梁武帝父亲死时还未登基,怎么可能将父亲与母亲(结发夫妻)分葬!而说到建陵与齐明帝兴安陵同在相近区域,则要搞清楚是先有梁武帝的母亲张氏早在刘宋时期就葬于此地(离兴安陵还有一段距离),才有兴安陵仓促选在此地,又是关系密切声势显赫的同宗族人,且齐明帝位置也在建陵以南,独居于良好位置!建陵后来又经过了扩建才形成了后来的规模!(即使假设“建陵”是后来重新选址移葬的,那也不会选在辈分比自己小的齐明帝“兴安陵”之北啊!)

三是皇帝皇后移陵迁葬是史书上的重要事件,怎么可能毫无记载呢?再说古人讲究风水,皇家的墓葬更是全赖祖坟聚集“王气”,怎能无缘无故随便异地迁葬而破坏了已然形成的宝贵“王气”!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3: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常州观点: “帝陵一般不在故里”
评析
  说帝陵不在帝里只是“一般”情况下而已!一般之外必然还有“特殊”,而齐梁帝陵就属于这种“特殊”!齐梁帝陵之所以与众不同地葬在故里,是因为齐梁开国皇帝父母祖陵都在故里(这当然是“一般”规律了,朱元璋父母陵不在老家凤阳吗?!孙中山父母陵墓不在故里吗?!)--齐朝萧道成家“旧茔在武进彭山”(今胡桥水经山)梁朝萧衍家祖陵则在“武进东城里山”(今东城村“百墓山”),而巧合的是两朝开国帝的结发妻(后追封为皇后)都死于其丈夫开国登基前,并都归葬回故里父母祖陵墓区,所以两朝开国皇帝也全都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葬回丹阳故里。以梁武帝为例,其归葬故里有以下具体原因:
一是因为他父亲母亲早就葬在祖屋旁边。他母亲在武帝年仅六岁时就过世了,当时还是刘宋王朝宋明帝在位时期(泰始七年),他父亲只是一小县官,他母亲客死他乡(江宁同夏里)后叶落归根葬回丹阳老家--当时属武进的东城里旁边的山岗上;他父亲(没做过皇帝)死于齐朝永明九年(491年),死后也随亡妻归葬故里夫妻同坟,这显然是顺利成章的事情。(见《梁书-列传第一》“太祖献皇后张氏...宋泰始七年,殂于秣陵县同夏里舍,葬武进县东城里山”)
    二是梁武帝的原配妻子郗氏三十二岁就死于湖北襄阳了,当时武帝在湖北襄阳作雍州刺史,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改朝换代当上开国皇帝,他将妻子归葬故里祖坟也是爱妻子敬父母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见《梁书-列传第一》“高祖德皇后郗氏...永元元年八月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
    三是梁武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皇帝。他六岁时母亲就死了,当时他“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父亲死时更是“气绝久之,每哭辄欧血数升。服内不复尝米,惟资大麦,日止二溢”,直到五十多年后公元544年八十一岁的武帝回故里祭扫父母祖陵时仍满怀悲痛“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因此,他死后严格按孝仪礼节随父母及亡妻葬在离祖屋不远的故里山岗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梁武帝的儿子简文帝萧纲死后也按辈分葬在了梁武帝陵的北侧,从而形成了中国帝皇陵墓中罕见的祖孙三代陵墓(名称为建陵、修陵和庄陵)在相距500米范围内从南到北依次直线排列的历史奇观。

这里请常州学者注意:梁武帝家族陵墓安葬的规律是“儿子随父母葬(即使儿子是皇帝,父母是平民),丈夫随妻子葬(妻子先入葬)”,梁武帝父母陵墓“建陵”及妻子(后梁武帝也与其合葬)陵墓“修陵”均始建于梁武帝登基前,其登基后均按“帝陵轨制”进行过扩建,但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任何理由违反常理违逆孝义违背葬礼进行所谓的“异地移葬”!
这里请常州学者注意:梁武帝家族陵墓安葬的规律是“儿子随父母葬(即使儿子是皇帝,父母是平民),丈夫随妻子葬(妻子先入葬)”,梁武帝父母陵墓“建陵”及妻子(后梁武帝也与其合葬)陵墓“修陵”均始建于梁武帝登基前,其登基后均按“帝陵轨制”进行过扩建,但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任何理由违反常理违逆孝义违背葬礼进行所谓的“异地移葬”!
    四是陵墓所在地确实是风水很好的地方,西高东低,陵门朝阳,也朝向他们的祖居所在地--塘头村,陵前静静的萧梁河自北向南缓缓流过,并有支流连通祖屋塘头村。另外,齐朝的齐明帝萧鸾也选中了这片宝地,在梁武帝父亲陵墓“建陵”南侧建立了自己的陵墓“兴安陵”。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20: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0-7-8 22:55 编辑

常州观点:丹阳东城里山是与武进万绥(东城)地名是“统称”。
  评析
       常州方面自知无法否认史书记载的位于“武进县东城里山”的“修陵”"建陵"就是现在位于丹阳东城村南小山上的“修陵”"建陵"---这也是有现存地面遗存可以与正史中记载的““武进县东城里”相互映证仅有的“交集点”,又无任何依据可以说明该陵曾经移动过,于是开动脑筋祭出了反向操作的“绝招”—将丹阳的“东城里山”说成是与万绥(他们所说的“东城”)地名“统称”的延伸!真不愧是一种精妙的“莫须有”式历史论证手段!每当没有证据可用时,可以创造证据变无为有来论证。只是这种“联想”既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任何先例(同在丹阳的泰安陵、永安陵在《南齐书》和《南史》中明确记载为位于“武进彭山”),而作为记录这段历史的《梁书》作者陈朝姚察及其子唐朝姚思廉(再加上《南史》作者唐初的李延寿及其父亲南北朝的李大师)更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为了拍前朝皇帝梁武帝的“马屁”,而不顾历史真实原则擅自共同将修陵所在的丹阳小山名改随远隔30多里且又属“不同行政区域”(常州观点)的武进万绥的名称!否则历史不就乱了套了吗?!再说,按照以上逻辑,那葬在句容、江宁的梁朝王侯陵也该用家乡“武进东城里山”之统称名啊,怎么没见一个使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常州观点:齐梁两代帝王陵墓也不独在丹阳一地,目前地面也仅见陵前石刻,而且散布在江宁、句容、丹阳、武进、江阴等地。在常州西北万绥镇也有两处皇坟遗址,一在孔村,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记有齐高帝泰安陵在此,现尚存遗址;一在严桥村北,于1975年平整土地时皇坟遗址被挖毁,出土铜器二百余斤,因时在“文革”,遗物不存。万绥彭山墩可能就是史书上说的“武进彭山”。

   评析:常州方面提出的“帝陵不在故里”“泰安陵在万绥”两个论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你既然主张“帝陵不在故里”,又说“泰安陵可能在皇帝故里万绥”,不在以“己之矛”攻了“己之盾”吗?可见这个论点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齐梁皇帝陵于齐梁王侯陵有显著的差异,帝陵前石兽用有角的天禄和麒麟,而侯陵前只能用无角的辟邪,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除特殊情况外(末代被废黜及客死他乡)齐梁几乎所有的帝陵均在丹阳,而江宁、句容等地则几乎都是王侯陵!说万绥有两处皇坟其中包括泰安陵,更是无稽之谈!泰安陵在丹阳金牛山早有定论,常州方面伪造泰安陵已被戳穿。
而说彭山墩可能就是武进彭山更是牵强附会。彭山墩只是一个高出地面2米的平原小土墩,周围一片平坦,与离最近的山也至少在十多里,根本与史书上彭山“岗阜相属数百里”的特征有天壤之别,更别说有后文所说的山“上有五色云气,有龙出焉”的山冈独有景色了!“武进彭山”就是丹阳水经山(金牛山),这不仅有陵墓实证、地貌山冈实证,更有正史连贯准确记载,甚至连七、八百年前的常州《咸淳毗陵志》面对这些无法磨灭的铁的事实证据就不得不如实作出了“武进彭山、泰安陵”在“武进县西丹阳县境内”的记载,而二十一世纪的某些常州人却不始终不愿面对这些历史事实,甚至有违法理地随意指定历史遗迹做出伪造泰安陵的事情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郗皇后宗祠又名九龙禅寺,在武进孟河镇黄山。
   评析:这一段也是常州人“新造”的地方史,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仅凭现代历史学者屠寄所写毫无历史依据的碑文,什么“至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法,造寺兹山,供佛庇僧,名九龙寺。”就充当起郗皇后宗祠来了。史书上明明记载梁武帝六亲宗庙是建在都城南京的东城(此处的"东城"即指“宫城”,见《隋书》)以便于梁武帝每年数次的大小祭拜。常州人硬生生地"嫁接"概念,换成了武进万绥的所谓"东城",还一一对应另外新“封”新造了什么太祖宗庙、皇后宗庙,真令人啼笑皆非!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4: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万绥也有皇业寺,就是智宝禅寺曾经也名皇业寺。
    评析:你这个“也名皇业寺”绝非历史书上记载的皇业寺,因为中国同名的寺庙太多了,再说你这个“也名”根本没有具体的年份和演变过程的记载,传说牵强的成分占了重头。而丹阳的“皇业寺”则是正宗的正史所记载的“南朝名寺”!它从建立起就有历史记载,到梁武帝"幸兰陵"亲临该寺设法会,再到唐朝因讳皇帝名改“皇业”,再到南宋大诗人陆游特地造访该寺考察考证并留下日记,千百年来除元朝短暂改别名为“戒珠院”外一直沿用“皇业”的本名,一直香火不断,真实性不容置疑!“皇基”--皇帝根基,“皇业”--“皇帝基业,王业所基”,从丹阳皇业寺所处的地理位置--丹阳东城村旁也侧面证明了东城村齐梁故里不可动摇的地位!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4: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3: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常州观点:“上旧乡天子路”就是万绥“东城天子路”,丹阳“小辛道”及秦始皇到丹阳无历史记载,“小辛道”王气已破,萧梁皇室祖先不会选“小辛”作“故乡”。
    评析:丹阳的天子路“小辛弛道”早在齐梁之前的《汉书》、《三国志》、《越绝书》等正史中就有明确记载,且曲阿的地名也是这么来的!而所谓的万绥天子路只是仅见于常州的地方小志中,而且这些志书中也均标明是民间传说而已,可见其一开始就是牵强附会的讹传,以后则纯粹是以讹传讹!再从天子路的走向看,秦始皇从苏州沿江南运河的走向经丹阳奔南京龙潭过江,难道要舍近求远绕道到非驿站非必经之路又偏僻荒芜的孟河荒山脚下,且专门造起一条短短的断头“天子路”?至于说到该“天子路”“也可能是孙氏(即孙权)所留”,那也只能更加证明该路是在丹阳了!因为丹阳是孙吴的发祥地、祖坟地和第二故乡,孙权在丹阳留下了无数难以磨灭的踪迹和历史故事!而孟河当时则也许一片荒滩,历史上也没有丝毫关于孙权到过孟河(含万绥)且留下踪迹的记载!
再从该路的形态来看,“上旧乡有大道”明显指的是一条乡间大道,这里的“帝乡”也不仅仅指东城村,还包括周边邻近乡村!根本不是常州方面所指的所谓“武进古城之东城内”“可能砖铺的”短短的断头“城内道路”!而丹阳东城村村旁由东南向西北经大泊小辛一直通往丹徒的“小辛大道”正是这条历史闻名的“天子路”!
而说到秦始皇到过丹阳的历史记载,可以看《越绝书》,其中有“奏(走)曲阿、句容,度(渡)牛诸”的记载。
    至于说萧梁皇室祖先当年过江不会选已被破坏了“王气”的丹阳“小辛”作“故乡”,则更另人啼笑皆非了。其一,东晋时,齐梁皇室祖先萧整是以“难民”的身份被迫逃到江南的,难道他当时就预测到一百多年后,自己的后代会当皇帝,要选一个有“王气”的地方居住?其二,“小辛道”并不只有小辛村一段,即使小辛的王气被破坏了,但丹阳其他地方王气依然存在并且还很足,事实也终于得到应验,东汉末年丹阳西门司徒镇果然出了东吴开国大帝孙权,孙权的父母祖陵也全葬在丹阳司徒,东晋的萧整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实,因此他选择了小辛道东南延伸方向的丹阳胡桥东城里作为家乡,他的后代又选择了东城里北几公里王气十足的丹阳胡桥彭山作为“祖茔”所在地,再后来萧氏家族终于出了两朝15个皇帝。

[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09-9-24 14: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武进东城里的位置不能仅凭《咸淳毗陵志》的"按语"推定丹阳东城村就是“武进东城里”,“东城里”就是“东城”就是“万绥”。
       评析:
       (1)《咸淳毗陵志》中关于东城村在万岁寺西30里的“按语”(“寺西去萧梁祖宅东城村三十里,初名皇基,更名皇业。寺后百七十五步即其城”)是该志书中为数不多十分难得也十分客观的有准确出处的齐梁故里位置特征记载,它来源于距离齐梁时间较近的五代时期,又是寺庙的碑刻,比地方志书中所载的传说、相传之类“古事”具有更高更可靠的可信度。并且在常州的志书中记载古迹大多采取“模糊”记载手法,如记载“兰陵城”一般笼统地注写城北万绥镇西或西南,而不讲万绥镇西去究竟多少里,该按语终于道出了“天机”。
      (2)从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中记载的“泰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可证明:(一)故兰陵城在金牛山(丹阳水经山)偏西南方向;(二)到兰陵城由陵口(丹阳陵口)经萧梁河进入。这个位置正好证明胡桥东城村的位置就是故兰陵的位置。也与前述“碑刻按语”吻合。
     (3)丹阳方面也只是将该证据作为证明丹阳胡桥东城村是齐梁故里“证据链”外的佐证,而并非孤证!胡桥东城村是齐梁故里“证据链”还包括“古武进东城里—修陵—建陵--东城里山--塘头村--皇基--皇基寺-皇业寺”等一系列完整且相互映证的证据!其中:修陵建陵所在的“武进县东城里山”更是迄今为止权威正史中唯一可以找到的与齐梁故里“武进县东城里”相同地望且至今仍有地面遗存作相互迎证之实证的“铁证”,这是不容置疑也无法篡改的历史事实!
    (4)至于“塘头村梁武帝旧宅”,常州方面质疑“东城里”对不上号,其实只要实地了解“塘头村”的地理位置就可看到:塘头村在修陵所在的“东城里”正东一公里处,萧梁从村旁流过,离“东城里”(东城村)也就不足2公里距离,按古代“乡”“保”“里”的行政划分,“塘头村”与“东城村”也应该属于是同一个“里”,梁武帝与齐高帝虽说共一个祖宗萧整,但到梁武帝是已经是第六代了,兄弟分家另择相邻旺垦种居住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寻常事情,更何况“塘头村”所在地地处平原(东城村属低丘陵)地貌条件等确实胜于“东城村”。
       反观常州方面“东城里”就是“东城”就是“万绥”的论断:
       一是毫无历史依据及地面有效实物遗存做为支撑,仅凭自己的地方志《咸淳毗陵志》中“也名东城”这一“自制的孤证”(其后的志书都是照搬照抄该志为多)就断定万绥就是“东城”就是“东城里”,不是太苍白了吗?
       二是在最权威的齐梁正史《南齐书》、《梁书》、《南史》中从未出现过“武进县东城”的字眼,只有“东城里”、“东城村”,可见“武进县东城里”就是“武进县东城村”,是一个村级单位而非县城!
       三是万绥有可能也叫过“东城”,也有可能未叫过,因为具体位置并没有准确记载,即使是常州志书上也是模糊记载,方位、距离众说纷纭,更没有如何实物佐证和专门考证,不能想当然地按照史书上记载的“丹阳县东五十里”到地图上量一下刚好万绥在线上,就确定是万绥。丹阳县东五十里的地方有很多,吕城就是其中之一(镇江支中也有在吕城的记载)。再说这个里程也只是个“约数”,起点哪里,途中经水路还是陆路?历史变迁,难免偏差,只能简单地用现代尺度丈量确定?并且如常州方面评析中所言叫“东城”名的地方有很多,即使叫过“东城”,然此“东城”不等于彼“东城”,更不能想当然轻率地与正史上的齐梁故里“武进东城里”(东城村)划等号!
       四是常州提到的《魏书》记载东晋是“以武进之东城为兰陵郡县”及《咸淳毗陵志》中记载“《纪》特叙帝祖居,必不差”并不能证明“东城”就是万绥,就是“上所居东城村”,因为,为数作为北朝史书记载南朝限于演变存在很大的地域局限性,且在同期的南朝史书中并无如此记载,其权威性准确性无疑要大打折扣,再说这里及时提到了东城也不能确定就在万绥。而《咸淳毗陵志》中的所谓“必不差”显然志书作者是主观判断性语言而已,并无其他实证含义,甚至也可理解为对《南齐书》记载字面本身无误的含义。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0-7-8 22:58 编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齐梁帝王故里就在丹阳市胡桥东城村,唐朝以前的古武进包括丹阳东北部一大块区域隋朝以后又并回丹阳,古“武进县东城里(东城村)”就是现在的“胡桥东城村”, “武进县东城里山”就是现在胡桥东城村南修陵建陵所在俗称“百墓山”的山冈,这些论述既有权威翔实的正史记载,又有齐梁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唯一宝贵地面遗存--陵墓石刻及古皇业寺、周边河流地貌、村名、各级地方志书连贯记载等一系列“证据链”相互映证,古今对应,环环相扣,脉脉相承,是不容置疑也是不容篡改的历史事实真相!武进万绥只是唐朝以后继承了“武进”的名号,因而在后来的常州志书(最早是《咸淳毗陵志》)中将本属于丹阳的齐梁故里遗迹被当作“合理遗产”想当然地“移植”到了新武进第一个县城“万绥”的头上,这种被掩盖的真相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到现代某些辞书的编撰。我们呼吁还原历史真相,我们期待弘扬齐梁文化,我们更渴望摒弃争议共同开发共创古兰陵新辉煌!

位于丹阳赵家湾的"武进泰安陵"上世纪三十年代全景照片


下载 (2.73 MB)
22 小时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14:23 , Processed in 0.0660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