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佟平

[原创]《如花似梦的年代》(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6,狠斗私字一闪念(之二)


刘老师不但说话引人注目,教学水平也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在文革那样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她也敢于大胆地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她常对同学们说“学好语文是做人的基础,不管你们将来走向社会干什么工作,语文水平太低都是不行的。”她的认真教学的做法也同样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赞同和支持,甚至得到了县教育局的赞同,曾经在文革那样践踏知识的年代举办过全县的教学观摩公开课,知达曾经在那次公开课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过言,还出了洋相。

那天的公开课是在学校的大礼堂上,周围坐满了来听课的语文老师,就连知达这个平时上课发言最积极大胆的人,也凭空增加了几分紧张。刘老师的课自然从单词学习开始。其中有一个词是“明察秋毫”,刘老师照例让学生起来解释,她问:

“这个‘毫’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是毫米的意思,整个词组的意思是连一毫米这样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一位同学回答说。刘老师笑了笑问:

“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不对,毫在这里是毫毛的意思,秋毫是秋天的毫毛。”知达回答说,刘老师又问:

“为什么要说秋毫?为什么不说春毫、夏毫、冬毫呢?”

知达红着脸没有能答出来。于是刘老师告诉大家答案说:

“因为秋天天气刚转冷,动物身上刚刚长起的毛最为细小。”

刘老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顺应当时的政治需要,要求同学们每个星期必须写一篇斗私批修稿件,这等于是要求每个同学每星期都写一篇作文。光写出来还不行,每个同学还必须轮流到教室的讲台上来读自己写的斗私批修稿件。

刘老师这样的做法很高明,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又有效地躲避了极左人士对她抓教学质量的攻击,因为她不是在抓大家的写作水平,而是相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只是知达他们当时并不能理解刘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都觉得自己倒霉透了,遇到这样一位讨厌的班主任老师,被迫没完没了地写检查。

所谓的斗私批修发言稿,就是自我检查书,通常的要求是必须写出自己有什么样的私心杂念,然后要引用一段与其相关的毛主席语录,并根据毛主席的语录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即毛主席是怎样说的,我是怎样做的,今后应该怎样痛改前非,按照毛主席的语录去做。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深挖自己私心杂念的根源,也就是必须自我上钢上线,与以苏修为首的修正主义或以美帝为首的资本主义挂上钩,把私心杂念的产生,说成是受了它们的毒害,然后对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等进行严厉的批判,从而达到“反修防修”的目的。

怎样与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呢?刘老师对同学们启发说:

“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最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好。但是写斗私批修发言稿不会有这样的困难,因为只要你们没有睡着,处于清醒的状态,你们的大脑中就会有各种念头不断涌现,有的是大公无私的念头,有的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你们所要做的,就是及时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捕捉住那些自私自利的念头,然后及时清除掉。这样你们的头脑中就会被越来越多的革命的、正确的、健康的念头所占领。否则,你们的头脑就会迅速被私心杂念所占领。一旦你们这些革命的接班人的头脑被私心杂念所占领,我们的国家就会慢慢地被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占领,党和国家就会改变颜色,人们就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就会白流。”

(未完待续)
2008-3-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09: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6,狠斗私字一闪念(之三)

 

“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一个人头脑中有点私心杂念没有什么大不了,这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俗话说,千里江堤溃于蚁穴,今天有一个私心杂念没有及时加以清除,明天、后天就很可能会变成三个、四个,所以我们要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也就是说,每当私心杂念在脑子里闪现的时候,就必须立刻抓住不放,狠狠批斗,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这样才能防微杜渐,否则,私心杂念闪过之后就可能会生根发芽,就可能会慢慢侵蚀我们的大脑,直至毒害我们的灵魂。”

知达对刘老师所说的“狠斗私字一闪念”这句话非常感兴趣,可是他自己私下琢磨,我心里即便有私心杂念,不说出来别人怎么知道呢?谁会那么傻把自己的私心杂念主动说出来呢?更何况,私心杂念那么容易产生,一分钟里面可能会产生十几个私心杂念,哪里批得过来?所以他决定先不主动批判自己的私心杂念,看看别人怎样批再说。

到了班上开斗私批修会的时候,知达避重就轻地检讨了自己上课不举手随便讲话乱插嘴的缺点错误,但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将这个小缺点与反修防修的国家大事挂上钩。他胡乱写了几百字交差,同时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写。班上有些同学与知达一样写了别人可以看到的微不足道的缺点错误,比如迟到早退,上课不遵守纪律等,也有的写了别人看不见的内心想法,比如曾经暗中埋怨老师或对某同学不满等。

班上的斗私批修会结束后,刘老师做了总结,表扬了那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加以反省和检讨的人,批评了知达那样只做表面文章的同学,刘老师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老师也要进行斗私批修,而且还要人人过关,什么叫人人过关?就是全体老师坐在一起斗私批修,你发言之后,所有的人对你的发言进行讨论,看看你的斗私批修深刻不深刻,主动不主动,有没有什么隐瞒的东西没有挖出来?你平时的工作表现怎样,脑子里是怎样想的,都会有人指出来。你不认真反省,不认真自我检讨,那是根本过不了关的。当然,你们还是学生,我也不会那样要求你们。但是你们毕业离开学校之后,别人会那样要求你们,所以你们现在就应该学会具备这种能力。另外,你们的发言稿有一个普遍存在的不足,那就是与反修防修联系不密切。建议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读报纸,看看现在报纸上的文章是怎么写的。”

经过刘老师的耐心指导,知达和同学们写斗私批修发言稿的水平有了直线提高。不但知道了怎样从报纸上抄大道理,运用流行的政治术语,而且还知道了怎样避重就轻地给自己的私心杂念上纲上线,甚至掌握了怎样“明贬暗褒”地进行斗私批修。有一天知达竟然写出了下面这样的斗私批修发言:

**********                *********          *********

那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辆满载货物的板车。拉车的工人叔叔正艰难地拉着沉重的板车缓缓向前进,他那向前弯曲的身体几乎要碰到了地面,非常吃力地一步一步往前拉。

这时我的耳边忽然响起了毛主席语录:“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于是我立刻跨上一步去帮他推车。

可是,当我的双手快要接触到板车上时,猛然又缩了回来,车上很脏!

这时候我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推,还是不推?

(未完待续)
2008-3-26

发表于 2008-3-27 14: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继续拜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0: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6,狠斗私字一闪念(之四)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我还是决定推。工人叔叔在我的帮助下,车子很快拉到了站。工人叔叔笑着向我表示感谢,说我真是一个学习雷锋的好学生。
  
  可是,听到工人叔叔的表扬,我感到万分惭愧,因为在我的脑海中居然闪现过“怕脏”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这完全是“私”字在作怪呀!在工人叔叔最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工人叔叔们整天为革命拖板车都不怕脏,不怕累,我怎么连帮忙推一下都嫌脏呢?这种私心杂念是多么地危险啊,如果不及时批判,我的思想感情就会离劳动人民越来越远,离小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越来越近,那是多么危险啊!今后我一定要更加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语录,自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才可以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永远不改变颜色。
  
  ******* ****** **************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书记和大家在一起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没有人敢批评书记,于是书记竭力鼓励大家批评他。结果真有一个人开口发言了:
  
  “书记,我今天豁出去了,不管你今后会因为我批评你把我怎样,我也非批评你不可。这个批评意见我已经忍了很久了,我今天非说不可!”
  
  所有的人都竖起了耳朵,双眼瞪得老大,期待着他的批评。书记紧张得脸都白了,不知道部下会翻出怎样的底牌,谁知这人略微停顿后说:
  
  “你以后不能再这样每天加班工作到很晚才休息,你的身体不是属于你自己的,是属于党和人民。你如果把自己的身体累坏了,还怎么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呢?”
  
  许多人都只把这当成是个笑话,但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事一定会发生,文革对国人造成的最大毒害之一就是迫使和诱导人们虚伪和说假话。
  
  经过刘老师的精心辅导,知达班上的语文水平很快走在了全校的前面,在知达上到初二时,全校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选出全校几十个班的前十篇最佳作文,知达的班上有两篇入选。刘老师对这两篇作文进行了评讲,首先朗读了这两篇作文,A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去买盐,售货员将一斤装的当成半斤装的给了作者,作者也没有注意,回家后被作者的母亲发现拿错了,母亲让作者将多拿的盐退了回去。B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捡到一支钢笔,很喜欢,就悄悄地留下自己用了,结果越用越喜欢,就在作者对钢笔爱不释手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失主,由此推想那个丢掉钢笔的人也一定非常喜欢这支钢笔,现在丢了,一定很痛苦。想到这,作者就把钢笔交给老师,然后找到了失主。
  
  刘老师问同学们,觉得哪一篇作文写得好,结果班上绝大多数人都说B篇写得好,但是刘老师的意见正好相反:
  
  “一篇文章的文采固然重要,但一篇文章的思想更加重要,B篇文章的作者,在捡到钢笔时不是首先想到失主,而是首先想到自己用,这在思想性上就无法与A篇比较。文贵曲,但并不是说越曲越好,尤其是你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之中,所以写文章第一重要的,首先是思想正确,然后才是文采。”
  
  知达很久以后才明白刘老师为什么要那么强调作文的思想正确:文革是一个“政治挂帅”的时代,许多人因为写文章而惹来杀身之祸,一篇文章如果政治不正确,那么文采越好,往往危险性就越高。
  
  (未完待续)
  2008/3/27
发表于 2008-3-30 16: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09: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7, 于无声处听惊雷(之一)

江苏省一直是中国的教育强省,1949年以前的江苏省首府南京是民国政府的首都,1949年以后成了全国有名的大学城。再追溯到前面的清朝时代,更是才人辈出,别的不说,在近三百年的清朝历史中一共出了一百二十几位状元,其中有一半左右来自江苏省。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教育大省,在1971年知达上初中的时候,连县城里的中学的设施都还非常落后。

知达所在的曲阿县属于江苏省最富裕和最发达的苏南地区之一,当时他上学的学校是县第三中学。第三中学据说是由一座大庙改建,学校的大礼堂就是原来的大殿。知达他们的教室是在学校最后面新砌的一排平房。但是教室里没有电脑、电风扇、甚至没有电灯,唯一的电器是一个有线喇叭,由一个磁铁、两片铁片和一个纸盆构成的最简单的喇叭。

据说原来教室里是准备安装电灯的,但在“节约闹革命”的口号指导下被取消了。当时不但没有晚自习,每天下午也只上两堂课,每个星期三下午还不上课,专门安排老师政治学习,学生放假回家。就算下午两点钟上学,到了三点四十分也放学了,这样装了电灯,也没有机会使用。但是喇叭却是不可少的,因为学校经常要通过喇叭来进行全校的思想教育。

有一天知达他们突然接到一个非常奇怪又有点神秘的通知,老师要求同学们下午上学时,一律不准携带纸和笔,连教材也不准带。同学以为又要开什么动员大会,搞什么新的政治运动了,谁知下午进了教室才知道是传达中央文件。不准携带纸和笔是为了保密,学校要求同学们“只准听,不准外传。”

同学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广播传达中央文件,文件是关于“9.13”林/彪事件。文件说林/彪副主席要通过“571工程纪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动武装起义来夺取政权,甚至要谋杀毛/主席,在阴谋暴露后,仓惶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罕。

后来听说当年这样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成功,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外国还不明白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据说也正是因为中国政府的高度保密措施,让苏联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摔死在蒙古温都尔罕的三叉戟飞机上的人们究竟是谁,直到今天,还把林/彪的头颅保存在前苏联的某个档案馆里。

这消息简直让知达惊呆了!更加不可理解的是,林/彪副主席已经被指定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而且以书面形式写进了党章,完全可以合理、合法地继承全部权力,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文件专门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林/彪是由于身体健康不佳,担心活不到毛/主席的年龄,那样就无法将政权从毛/主席的手中接过来,再传给林/彪的儿子,所以才“抢班夺权”。

知达清楚地记得,1966年文革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就是打/倒了混进党内的最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国家主席刘/少奇,然后就是打倒“刘、邓、陶”。当时才八、九岁的知达对“刘、邓、陶”都很陌生,甚至不知道“邓”是指邓/小平,“陶”是陶/铸。1968年党的九大把刘/少/奇开除出党,知达才知道刘/少/奇是多么坏的一个坏人。在欢庆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曲阿县建起了第一座二层楼高的第一百货商店,开业那天,店里人山人海,人群拥挤得几乎无法向前移动,在第一百货商店入口的水磨石地面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一行大字:“打倒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

不仅如此,在学校的美术课上,老师还教知达他们画批判刘/少/奇的漫画,刘/少/奇的特征是大鼻字,脸上还有麻子,然后还要画批判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的漫画,那是一个蛇身女人头画,意思是说,王/光/美是美女蛇。

(未完待续)
2008-3-3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7, 于无声处听惊雷(之二)

 

经过这样的革命化教育,在知达及其同龄者的意识中,打倒“刘、邓、陶”是理所当然的革命行动,所以从感情上说,丝毫没有任何障碍,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当中央宣布要打倒林/彪副主席后,那种震惊是与听说打到“刘、邓、陶”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知达是在对林彪/副主席的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这个名字从一出现在知达眼前,就是一个革命领袖,根据当时的学校教科书的介绍,林/彪从井岗山开始就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又在文/革中被确定为接班人,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时,手拿毛/主席语录紧跟毛/主席的是林彪,每天报纸上出现毛/主席的时候,紧靠在毛/主席身边的是林/彪,就连喊的口号也是:“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现在突然告诉我们说:“林/副主席是我们的敌人。”这对十三四岁的知达来说,实在是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了。

知达把这样的疑惑悄悄地告诉父亲,父亲回答说:

“这就是政治斗争,这叫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刘/少/奇反对毛/主席不难理解,林/彪怎么那么傻去反对毛/主席呢?”

“你真是傻孩子,刘/少/奇与林/彪有什么区别呢?还不是大同小异。”

“1966年刚打倒了混进党内的最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才过了5年,党内最大的走修正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林/彪又自我爆炸,以后不知道还会是谁被揪出来?”

“小孩子不要到外面去乱说这些!”

“知道了。”

知达口中虽然这样答应了父亲,但是心里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放下,好在很快学校里的政治老师就解答了知达心中的疑问,政治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党的“十次路线斗争”的历史,知达这才知道,原来党内不同路线的斗争是一直存在的,今后也将继续存在下去。后来毛/主席还发表了最高指示,说“文革过七八年还要再来一次,才能吐故纳新,不断清除党内的错误路线的当权派。”

也就是从林/彪事件以后,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有趣的是小道消息到后来往往都成为了大道消息。就连知达这些中学生在私下议论时政的也多起来了。在这之前,基本上都是与中央保持一致,任何人如果发表与中央不一致的观点,立刻会遭到周围人的反对和制止,甚至会有人悄悄地报告给学校的老师或领导。林/彪事件之后,真是大不一样了,人们对各种议论也都睁只眼闭只眼了。

林/彪事件发生在1971年9月13日,从同年10月份开始,开展了“批林整风”运动,但是到了1973年3月,毛/主席在提到批林问题时提到了要批孔子,理由是林/彪和国民党一样都“尊孔反法”。随后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意思,在中共中央1974年第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批林批孔”,文件中说: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

据说批林批孔运动后来被“四人帮”所操纵,变成了“批林、批孔、批周公”,将斗争的矛头有效地从死去的孔子、林/彪身上转移到了活着的周/恩/来总理身上。这次批孔,可能是二十世纪在中国大陆最猛烈、最彻底的一次批孔,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毁灭性的一次颠覆和围剿。然而,讽刺的是,知达也正是从那时候才第一次开始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正是由于批林批孔,才使知达了解到孔子的存在。

林/彪事件之后知达生活中最具体的变化是,他所在的曲阿县大街上的高音喇叭拆掉了。在文/革开始后不久,街道上强制每家每户都装上了有线广播,就是那种最简单的纸皮广播,是不要钱的。家里的广播你不想听,可以关掉,但是在大街上的高音喇叭,到时候就响,每天早中晚播音三次,你不想听也不行。知达家就住在大街旁边,往往是大街上的高音喇叭的声音远远大于家里的纸皮喇叭的声音。

实际上高音喇叭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生活噪音,尤其是那些上三班倒的工人,更是深受其害。但是没有人敢公开发出抱怨。谁敢提出拆除的建议,很可能被戴上反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罪名。但是林/彪事件之后不久,就被拆掉了。公开告诉市民拆掉的革命理由是为了清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极左思潮、反对形式主义。

大街上的高音喇叭拆掉之后,知达反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之感到很不习惯、也感到很遗憾,因为无意之中,知达已经习惯了有高音喇叭的生活。当时知达家里穷得没有时钟,每天的高音喇叭就成了最省钱、最准时、最方便的时钟。高音喇叭最大的好处就是免费教会了知达唱样板戏,由于听了一遍又一遍,知达几乎可以将样板戏整本整本地从头唱到尾。知达现在唱流行歌中气十足,完全归功于文革中大街上的高音喇叭。
(未完待续)

2008-4-1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0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8, 忆苦思甜露了馅(之一)

虽然在1972年我国就与日本恢复了邦交正常化,但是这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他们依然不知道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处于怎样落后的地步。报纸上继续歌颂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成就,基本国策也保持闭关锁国。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普遍下降,民怨在持续上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再次掀起了忆苦思甜的热潮。

“忆苦思甜”是民间通俗的说法,其正规官方的说法是“两忆三查”。1960年11月,作为一种新型的整军运动,在全国的军队中开展了“两忆三查”(忆阶级苦、民族苦,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活动。在文革中,有三个最响亮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正是在全国学解放军的活动中,发源于军队的“两忆三查”演变成了全社会的“忆苦思甜”,即“忆旧社会之苦,思新社会之甜”。

在文革中的忆苦思甜活动可以说是泛滥成灾、花样百出,不但是城市搞、农村搞、工厂、机关、学校搞,连居民委员会也搞,到后来,学校的每个班级也可以自己搞,更小的范围是,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深入社会去搞“访贫问苦”,即随意走访某个乡村的某户人家,去请那些老人回忆解放前的苦。除了“说”和“听”之外,还有吃忆苦饭等活动。

老师对知达他们说,之所以要进行忆苦思甜,除了让知达他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学生们了解清楚“旧社会有多苦,新社会有多甜”外,更加重要的是要同学们提高革命警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才能保证同学们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举的许多例子都是关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乡团”向革命政权反攻倒算的事情。有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上面有个恶霸地主的一句台词最有代表性——“我胡汉山又回来了!”目的在于强调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性,如果不搞文化大革命,一旦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在中国复辟,被打倒的反动剥削阶级就会像电影中的“胡汉三”一样又回来反攻倒算、欺压百姓,劳动人民就会重新堕入痛苦的深渊。

其实,知达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革命教育,揭露万恶的旧社会、赞美幸福的新社会的文学作品是他们可以接触到的主要读物,另外还有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也都充满了类似的作品,还有更多的宣传栏、展览会等,令知达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大型泥塑展览“四川大恶霸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看了无不让人痛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这些都还是间接的印象,忆苦思甜活动,则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受苦人在对知达他们讲述旧社会的苦,那种感受显然更加强烈。

知达开始参加的几次忆苦思甜会,都是大规模的,比如全校、全居委会举办的忆苦思甜大会,请来做忆苦思甜报告的人,都非常能说会道,说到动情处,时而愤怒、时而悲痛、时而感激、时而兴奋,让知达和所有的听报告者都能跟着报告者的情绪一起喜怒哀乐。为了取得最佳的忆苦思甜效果,在大会前,首先要播放一首“不忘阶级苦”的歌曲:

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
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
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
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
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

不忘那一年,爹爹病在床,
地主逼他做长工累得他吐血浆。
瘦得皮包骨,病得脸发黄,
地主逼债地主逼债好象那活阎王,
可怜我那爹爹把命丧。

不忘那一年,北风刺骨寒,
地主闯进我的家狗腿子一大帮。
说我们欠他的债,又说欠他的粮,
强盗狠心强盗狠心抢走了我的娘,
可怜我这孤儿飘流四方。

不忘那一年,苦难没有头,
走投无路入虎口给地主去放牛。
半夜就起身,回来落日头,
地主鞭子地主鞭子抽得我鲜血流,
可怜我这放牛娃向谁呼救。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世世代代不忘本永远跟党闹革命,
永远跟党闹革命。
不忘阶级苦啊,牢记血泪仇,
不忘阶级苦啊,牢记血泪仇。

这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一播放,会场的气氛顿时会为之一变,连嘈杂的声音都会安静下来。然后报告人开始做忆苦思甜报告,在报告中,如果说到悲痛之处,报告人往往泣不成声,会场上听报告的人们也会一洒同情之泪,这时候,会有专人领呼口号,比如“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砸烂万恶的旧社会”、“剥削有罪,罪该万死”、“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买毛主席”等等。在回忆结束时,通常会播放一首思甜的歌“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未完待续)
2008-4-2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2: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8, 忆苦思甜露了馅(之二)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
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
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
谁要是反对它,
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后来知达注意到,曲阿县涌现出了几位知名的“诉苦专业户”,她们被请到不同的学校、机关、企业、驻地部队、居委会等地,去一遍又一遍地作同样的“忆苦思甜报告”。这些诉苦专业户基本上都是妇女,其共同点是:“能说会道但不识字,在解放前受过苦,解放前后参加过革命,有表演才能,说到苦处能哭出眼泪,说到甜处能笑出声音,政治觉悟高。”

然而这样的诉苦专业户毕竟很少,而且请的单位多了,学校一方面不容易请到,另一方面,请过一次就不能再请了。但是忆苦思甜活动却不能搞一次就停,不但以学校为单位搞,还要以班级为单位稿。这项活动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在知达的记忆中,从小学五年级直到上高中,连续几年一直都在搞。这样对诉苦老人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开始还能请到那些能说会到的“诉苦专业户”,后来标准越来越低,只要是郊区的农民老大爷老大娘就行。

记得有一次知达和几个学生去郊区,寻找老农民来班里做忆苦思甜报告。许多老农并不愿意说,推说不识字,不会说。学生们就做老农的思想工作:

“不识字正好,越是不识字,越是说明你苦大仇深,也就越对我们有教育意义,我们现在人人都能上学,多幸福啊。”

老农说:“我就没有你们这样会联想,说不出这样一道道的话来。”

同学们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便说:

“没有关系,你只要把你过去的苦日子给我们说几段就行了,你负责诉苦,我们负责思甜。”

那位老农在学生们的一再邀请下,终于犹豫着来到了学校。不知道是因为他旧社会确实没有受过怎样的苦,还是有苦说不出,还是同学们已经听了太多的忆苦报告,总觉得老农说得不够苦,觉得不过瘾。其实老农说的已经够苦了,但是由于没有学生们所预期的那种苦大仇深、残酷凄凉、悲惨壮烈、曲直离奇等内容,于是就有同学建议说:

“你再回想一下,给我们讲讲你这一生中最苦最难的情形。”

老农回忆了一下,猛然说道:

“有了,要说最苦最难的时候,还是在一九六零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大家一听都吓了一跳,老师立刻紧张地打断了老农的话:

“好了,好了,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

然后慌忙把老农送到教室外面,给了他一点报告费,让他回去了。同学们则尴尬地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开始的时候,只是听忆苦思甜报告,后来就发展到在听了报告后还要集体吃“忆苦饭”。标准的忆苦饭是“吃糠咽菜”,也就是用蔬菜、稻糠、极少量的米、盐、油等煮成的稀粥。为了不太难吃,学校在做的时候,尽量多放了些食油。尽管如此,这样的忆苦饭还是依然难以下咽。

忆苦饭由学校统一制作,然后各个班级用一个大铁桶去领取。吃忆苦饭时,全班同学坐在教室里,一大桶忆苦饭放在讲台上,大家自己上去装在带来的碗或茶缸里,不吃完了,不准出教室。吃多了忆苦饭的人有了经验,通常会抢先上去打忆苦饭,目的不是为了多吃一点,而是尽量多捞一些蔬菜和汤,少捞一些粥里的糠,从而蒙混过关。

知达曾吃过几次,最难下咽的就是稻糠,吃进嘴里嚼不烂,还刺激口腔,直想往外吐。但是绝对不敢吐,一旦吐出来就有可能成为政治问题,只能强忍着咽下去。后来同学们交流吃忆苦饭的诀窍,一致认为,关键是要让忆苦饭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越短越好,最好是像吞药一样吞下去。在学校曾发生过有学生实在无法咽下忆苦饭,偷偷将忆苦饭倒掉而受到严厉批评的事件。

说出来也许让人难以相信,在忆苦思甜热潮流行的某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知达的母亲曾在家里烧过一次忆苦饭给知达他们吃,让孩子们先吃忆苦饭,再吃年夜饭。现在回想起这件事知达才明白:母亲当时那样做,绝对不是因为她的阶级觉悟比别人高,实在是想以此掩饰家中年夜饭太过寒酸的窘境。

(未完待续)
2008-4-3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9, 下放带来的灾难(之一)

日子虽然艰苦,但只要还能有饭吃,孩子们总在一天天长大。很快,知达的大哥高中毕业,面临了下放的问题。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正值革命热情高涨的城市知识青年立刻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主动上山下乡,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可是,知识青年的革命热情高潮过去之后,尤其是当知青到了农村后发现他们所面临的种种艰难困苦远远大于他们下去之前的想象时,上山下乡就逐渐成为了城市知识青年避之惟恐不及的一种灾难。到了1972年知达大哥高中毕业的时候,这种拒绝下放的心理已经到了非常强烈的地步,以至于他们毕业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人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表示愿意下乡去务农,宁可在家闲着。

就在这个时候,曾经一度传来大学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他们为此兴奋过一阵。后来才知道,确实有些大学恢复招生了,但不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而是招收工农兵学员,也就是直接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中选拔学生。上大学也不需要考试,只要有人推荐就行。消息传来,大哥他们大失所望,情绪更趋低落。

也就在这一年,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庆霖,在万般无奈之下,斗胆上书毛/主/席,详细介绍了他的儿子和其他知青在农村的艰难生存现状,不但缺吃少穿、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下放几年了还要依靠父母养活。李老师在信中问毛/主/席:万一哪一天他们这些做父母的去世了、这些下放在农村的孩子们该怎么办?据说,这封信把毛/主/席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然后不但亲笔写了回信,还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钱,直接寄给李老师。毛/主/席的信很短,全文如下: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泽/东
                                           1973年4月25日”

上山下乡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搞得民怨沸腾,照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取消上山下乡,可是由于毛/主/席没有说要取消,谁也不敢提取消的建议。报纸上很快报道了这件事,不但丝毫没有取消下放的意思,反而还将这封信当成了毛/主/席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肯定和支持,是对知识青年关心爱护的证明,更加热烈地掀起了上山下乡的新高潮。在这之前是自愿下放,在这之后是强迫下放,也就是不管你本人是否愿意,都要强迫你下放。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待遇。比如,从那以后,每个知识青年在下放的第一年,每个月可以从政府领取下放津贴,但是一年之后,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又比如,所有的接受和安置知识青年下放的人民公社,都可以得到政府一笔钱,用来安置知识青年的住房等。

尽管如此,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依然抗拒下放,当时的知识青年之所以敢于抗拒政府的下放要求,主要是当时政府依然是用做思想工作的方式,希望知识青年自愿报名下放,另一方面,在林/彪反革命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中,赫然写着:“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也就是说,中国的公民已经意识到,即便是在党/中/央内部,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也是有着严重的分歧,所以都希望通过拖延的方式,尽量留在城市,能等到中央取消上山下乡的这一天。

但是政府不会让他们等,很快,曲阿县所有的居委会都行动起来,对每一户有下放对象的居民家庭派驻了动员下放小组。每个小组四五个人,深入下放对象的家中,做下放对象的思想工作。知达的大哥是下放对象,家里也来了一个动员小组。知达家里很小,来的人根本坐不下,他们就在知达家门口的学校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子,做知达大哥的思想工作。

(未完待续)
2008-4-6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08: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9, 下放带来的灾难(之二)


这些“动员下放宣传学习小组”的成员,都是从各单位挑选出来的一些能说会道的人。他们从反修放修的大道理,讲到毛主席怎样对知识青年的关心爱护,又讲到孩子应该怎样为父母减轻负担,不能坐在城里吃闲饭,然后还讲到希望,只要到农村好好劳动锻炼,就能获得参军、入学、进工厂的机会等等。他们每个人轮流地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有循循善诱式的,也有含沙射影式的,还有威胁利诱的。但是不管动员小组的成员讲得天花乱坠,知达的大哥就是一声不吭,不说他们说得不对,也不予反驳,反正就是不答应自愿下放。任你说得天花乱坠,知达的大哥就是不开口,既不同意,也不反驳,反正坚持一点:我不同意下放。

这样的“动员下放宣传学习小组”绝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每一个没有表示同意下放的人家都有一个。动员小组的成员每天像上班一样准时来知达家上班,然后到下班时间回去,第二天继续来,开始几天还反复地说,后来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就大家一起干坐着。政府和民间,表面上是这样僵持着,但是下班之后,政府和民间都没有闲着。政府派下来的动员小组,每天晚上都集中起来相互介绍做动员工作的经验,研究怎样突破的方法,民间的被动员下放对象,也暗中串联,商量着更加有效的对策。

于是在某一个早晨,所有的下放对象都突然失踪了,他们集体外逃了。这样让动员小组无法继续来家里动员下放,他们也可以避免表态自愿下放。但是这些刚毕业的学生们太天真了,这样幼稚的方法怎么可能斗得过久经战场的革命领导呢。曲阿县的革命领导以此为契机,立刻展开了有力的反击,他们不再采取第一阶段的柔性说服动员下放的办法了,而是立刻召回了所有派出的动员下放小组,将他们全部变为监督者,监督所有下放对象的家长,让家长立刻停职回家做自己孩子的下放动员工作。这些家长什么时候做通了孩子的下放思想工作,什么时候回单位上班,一天不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一天不要回单位上班,也一天没有工资领。

城里人与农村人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城里人靠工资生活,而且什么东西都要用钱买,就连自来水也要化钱买,一旦断绝了工资来源,城里人就傻了眼。更何况当时知达家经济情况原本就已经月月入不敷出,这样一来,更加雪上加霜,顿时陷入绝境之中。父母为了全家七口人的吃饭问题,只好妥协,很不情愿地将逃到了安徽外婆家的大哥叫了回来。不久大哥就递交了“自愿下放”的申请书,然后居委会还敲锣打鼓来知达家送喜报,恭贺他被光荣批准下放到离城十几公里的乡下去插队落户。

知达曾经去过一次大哥插队落户的地方。村里分了一间平房给他,睡觉,吃饭,看书,做饭等全都在这间屋里。一进门是烧柴草的大灶,中间是一张方桌,再后面就是一张床,床的后面是一对挑粪的桶。那个粪桶不但是大哥做农活的工具,还兼有室内厕所的功能。18岁的大哥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独立生活。白天和村里的农民一起下田劳动,中午和晚上回到这间屋里自己烧火做饭,晚上除了独自在灯下看看书,没有任何其他娱乐活动。十天半月还可以坚持,时间长了实在是受不了。尤其是大哥和农民辛辛苦苦地在地里劳动一天,只能得到一个工分,而这一个工分要到年底才能够分到一毛七分钱。每年每个村民必须做到一定数量的工分,才可以领到口粮,否则,就必须向村里交钱才可以领到基本口粮。

凭心而论,知达家在城里就属于贫穷人家,大哥也不是娇生惯养。可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18岁的青年学生,突然到那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去生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就连怎样在农村那中特殊的灶上烧火做饭都得学,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烧过大灶。农村没有菜买,必须自己去田里种,否则只好吃从城市带去的咸菜萝卜干等。大哥对知达说,在田里干了一天农活回到屋里基本上已经累得散了架,哪里还有力气烧饭,只好下点面或摊个饼,随便凑合着吃点东西算数。在许多方面自然不能与那些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同龄人相比。尤其是展望前途,更觉心灰意冷。

(未完待续)
2008-4-8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08: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9, 下放带来的灾难(之三)


知达曾跟大哥学唱过一首“南京知青之歌”,这首歌当时在暗中广为传唱。据说这首歌的作者任毅已经被抓起来了,但是越是这样,人们越是想唱,因为这首歌引起了知青们的强烈共鸣: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跨长江,
威武的钟山虎踞在我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
生活的脚印深陷在偏僻异乡。

    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
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
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赤遍宇宙,
憧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很快,大哥在城里滞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为此还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父亲希望大哥能在农村好好劳动,以便能争取劳动表现好而上调回城。大哥笑话父亲是书呆子,竟然会相信这样的假话,那些能够上调回城的都是有后门的,没有后门的人,再怎么好好表现、认真劳动也无法上调回城。父亲又说,他已经老了,已经越来越养不起这么多人了,希望大哥最起码自己能养活自己。大哥则说,他同意下放已经帮了家庭的大忙了,如果不是牺牲他,同意下放,全家人都没有饭吃,所以他在家里吃一口闲饭也是应该的。

当时像知达大哥一样滞留在城市的知青很多,经常聚在一起,有时侯,大家合伙起来找点力气活干,找点零花钱,有时侯,也会因为一些皮毛小事集体斗殴。大哥对农活没有兴趣,对练习武术却情有独钟,一来二去居然成了县里知青中小有名气的“武坛高手”,甚至经常有些知青上门来拜大哥为师傅学习武术,说是为了下乡后不受人欺负。

知达的父母都是老实人,眼见大哥的“名气”一天大似一天,日夜担心他会因为打架斗殴而被关进去。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决定花钱拜师傅,让大哥去学木匠。父母发现,在那个年代,知识是最不值钱的东西,除了有权势的人吃香,还有一种人也非常吃香,那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说,哪怕你的毛笔字写得好,也有可能被提拔到人民公社去做个文书,或者你能唱歌跳舞,也可能被选拔到公社去担任专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那样就不要下田劳动了。还有就是各种手艺人也非常吃香,能赚钱,还自由。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不管在怎样的时代,手艺人总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之所以选择学木匠,是因为不管怎么穷,总要有人结婚,结婚总要打家具。那时候很少有买现成家具的,几乎所有结婚的人都是请木匠来家打家具。木匠打家具不但有工钱,每天还可以享受雇主的大鱼大肉的招待。父亲是托了好多人,送了好多礼,那个木匠才勉强同意接受大哥做徒弟。而且讲好,三年学徒,大哥一分钱工资没有,只跟着干活吃饭。三年以后,大哥如果学会了,可以自己去做活挣钱,也可以跟着师傅一起干,但是如果学不会,师傅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全家节衣缩食花了很多钱让大哥学木匠,买了全套的木匠工具,逢年过节还要给师傅送礼,平时还要经常给师傅孝敬烟酒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出钱给大哥所在的生产队,作为同意大哥不去生产队劳动的条件,好比是出钱去购买工分。大哥也很愿意学,不管怎么说,总比在农村种田有点希望,也没有种田那么辛苦。遗憾的是钱花了不少,手艺并没有学到手。不过总算把大哥栓住了,没有在那样动乱的年代出什么差错。最后熬了几年,终于迎来了1977年恢复高考,大哥考取了大学,才真正脱离了苦海。
那时候,下放,是城市居民心中最深的痛。大哥他们常说:

“我们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青年学生,突然被剥夺了在故乡的一切,甚至包括一出生就拥有的户口,仿佛像充军发配一样,被强迫遣送去了农村,简直是没有天理!”

(未完待续)
2008-4-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0 10: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9, 下放带来的灾难(之四)

 

知达有个同班同学叫丁跃进,住在护城河边上。丁跃进出生于大跃进的年代,所以名字就叫跃进,这个名字在当时很普遍,男女都可以用。知达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四个人名字叫跃进。其中有个女生也叫跃进,又喜欢打扮,说起话娇滴滴的,所以同学们背后都喊她的名字的谐音“妖精”。

丁跃进的父母是从苏北逃荒来曲阿县的,也几乎是唯一在城里养猪的人家。丁跃进的父亲原来是挑担卖烧饼的,公私合营后禁止这样的个体户,于是被安排进饭店里做烧饼。丁跃进的母亲不识字,没有能找到工作,赶上压缩城市居民,就被下放到郊区农村当了农民。丁跃进家是一半城里户口一半农村户口。丁跃进有兄弟姐妹六个,可以说是这条街上、也是班上最穷的人家。在知达的记忆中,丁跃进上学几乎一直都是享受全免学费的人,因为他家有八口人,只他父亲一个人有工资,他父亲的工资最多也只有三四十元,所以人均肯定达不到7元的标准。丁跃进的父亲之所以把猪养在城里,是因为每天晚上可以从饭店里担回一些不要钱的泔水喂猪。

街坊邻居虽然嫌丁跃进的父亲在家里养猪脏,但出于对老丁一家的同情,也都忍耐了。有一年外地某煤矿来招工,居委会明知丁跃进的大哥才十六岁,不符招工条件,还是帮他虚报年龄,优先安排他去铁矿上工作了。居委会当时这样做,纯粹是为了减轻老丁家的困难,但十年以后,却使丁跃进的大哥面临了在矿上找不到老婆的问题。

丁跃进的大哥只好依靠父母、回家乡找老婆。经过媒人的介绍,丁跃进的又矮又丑的大哥,居然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秋月。秋月是本城一位医生下放去农村的女儿,当时的城里人只要下放去了农村,在找对象的时候顿时身份就降了一级。据说秋月由于身体不好,办理了从农村病退回城的手续,这是当时下放到农村的城里人想回城的途径之一。看到新娘子的人,都在背地里议论说: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结婚以后,新郎离家去了矿里上班,新娘子秋月住进了丁家。知达去找丁跃进玩时,见到过秋月几次,确实漂亮,也很温和。秋月看到知达等人去了,只是微笑着打个招呼就独自进自己的屋去了。秋月看上去不大愿意与人交往,每天下班一回到家就将自己关在屋里。邻居们都说,“从来没有看到过新娘子的笑脸,大概是新娘子不满意这门婚事吧。”更有好事者去找媒人打听这门婚事的底细,然而结果却大出人们的意外,唯一同意这门婚事的竟然只有新娘子自己,娘家的其他人都是竭力反对的。

据说,新郎的全家在初次见面时,也觉得配不上秋月,全无信心。反而是秋月在看了新郎和知道新郎在外地工作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答应了这门婚事。就连一向善于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媒人,也觉得这里面有点不正常。

果然不出人们的预料,在结婚后的第四个月,秋月就突然服毒身亡。经医生检验,同时死亡的,还有腹中已经三个月的胎儿!

丁跃进嫂嫂的死,在曲阿县引起了轩然大波。尸体从医院拉回来后,被娘家人送到丁家,安放在丁家的堂屋里,娘家人和围观的人群要求丁跃进的姐姐和母亲跪在尸体前赔罪。因为娘家人揭发说,“秋月是被丁跃进的姐姐和母亲虐待致死!”

知达闻讯后也曾经去现场看过热闹,当时看到的情景是:秋月的尸体安放在堂屋中间,丁跃进的姐姐跪在秋月的尸体前,用个芭蕉扇在替尸体扇风降温。

很快,秋月姑娘为何嫁给丁跃进哥哥的谜底就揭开了。原来秋月是被下放所在乡下的公社干部强奸了,然后才得到了病退回城的批准。秋月觉得自己失去了贞操,也就失去了追求美好爱情的权利和愿望,但又不忍自杀令父母伤心,只好自暴自弃、自我流放、下嫁给远远配不上她的矿工,想了此残生。更加遗憾的是、秋月竟然在新婚之夜、向新郎坦白了这个秘密。

新郎一时头脑发热立刻去责问母亲:“为什么替我找了这样一位不是处女的老婆?”等新郎头脑冷静下来之后才意识到,以他和他的家庭的条件,能娶到这样的老婆已经算是幸运了,所以便接受了这个不是处女的新娘。可是由于不谨慎的新朗将这个情况暴露了出来,结果从新婚的第二天起,秋月就受到婆婆和小姑的谩骂欺辱,秋月唯有咬牙坚持。但是,日复一日的虐待、终于超过了秋月可以忍耐的极限,她选择了永远的解脱。

(未完待续)
2008-4-1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9, 下放带来的灾难(之五)

 

秋月的死和她在下放期间所受到的性侵害,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尤其是那些有女儿还下放在农村的城市居民的父母们,更是寝食难安,纷纷从全城各处赶来凭吊这位不幸去世的秋月,一洒同情之泪。一时间,整个街道的交通为之堵塞。

到了当天下午,连警察也出动了,因为有人开始愤怒地向丁跃进的母亲和姐姐扔东西。更有人高呼:“血债血偿!”警察为了防止引起更大的骚乱,迅速将丁跃进的母亲和姐姐带离了丁家。

后来丁跃进的母亲因此被法院判决虐待致死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半。

这件事不但激发了居民对下放运动的不满,还激发了居民对下放运动的恐慌。很快,曲阿县就形成了一股退学热潮,目的是以退学来逃避下放。知达的二哥当时初中毕业刚要上高中,也被这股退学潮所包围,决定拒绝上高中。

这个办法究竟是谁想出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所有退学的学生都相信这个办法可以有效逃避下放,自动放弃学习,在家当待业青年。当时政府是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曲阿县,只有高中毕业生才被纳入政府管制的动员下放对象的名单,如果只上到初中,或高中没有毕业,就不属于“知识青年”,可以逃避下放。为此,包括二哥在内的许多初中生,拒绝上完高中,宁愿成为没有知识的“非知识青年”。国人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智慧,在最革命的文革时代也同样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学校的老师上门来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去上高中,劝说他们目光要看远一点,文化太低将来是要吃亏的,但是二哥和他的不想继续上学的同学没有一个人听得进去。与其被赶去农村种田,他们宁愿选择没有知识。知达的父母都是老师,自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苦口婆心地动员二哥去上高中,但是二哥依然坚决不答应,还说自己的命运要自己做主。父母感受到大哥下放的痛苦和无奈,眼见劝说无效,也只好放任二哥不去上学。

知达家那条街道上,二哥他们那一届的同学几乎有一半人都没有去上高中,整天就在居委会办事处玩耍。那时候居委会还是很有权威,一些单位招工都是让居委会推荐。他们那一批人中不久就有一些人被服装厂招去了做学徒工。严格来说,他们都才十五六岁,还属于未成年人,工厂录用他们是违法招收童工。但是没有办法,工厂需要人,政府又不准工厂招应届高中毕业生,因为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属于下放对象,更不准招下放知青或农民,只好钻政策的空子,招收还没有成为下放对象的初中毕业的城市待业青年。年龄小一点,也就只好将就了,反正当时也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年代,没有人去追究这些。

现在许多人严厉批判今日中国的社会道德败坏,怀念毛主席的文革时代,说当年的人们如何纯洁,如何革命,其实这是一个大谎言,今日社会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都是文革时代撒下的种子,比如今天的严重腐败,在文革那样每天高喊革命口号的时代,同样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像居委会这样一个基层单位,同样存在着腐败现象,那就是无所不在的“走后门”。每当有招工指标的时候,让谁家的孩子去,都是居委会主任说了算。

所谓“走后门”或“开后门”,就是办什么事,都不是通过公开、公正、公平地堂堂正正地“走正门”,而是掌权者通过暗箱操作、私下交易,通过歪门邪道密门暗道去完成,也就是让权力为自己谋利,就是权力运用中的腐败。当时之所以腐败金额没有今天这么大,并不是当时的腐败者觉悟有多高,纯粹是由于当时腐败者所接触的资金太少,如果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金钱,他们的贪婪绝对不会逊色于今天的腐败者。“走后门”不只存在于城市,也普遍存在于农村,尤其在当时的知青回城或农转非等方面,“走后门”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就连李庆霖在给毛主席的告状信中都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控诉。

(未完待续)
2008-4-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1: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0, 阶级斗争这根弦(之一)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是文革时代政府给全国人民树立的三个大样板。对于学生们来说,平时这些口号只在政治课上学习理解,却没有什么具体的机会实践,到了每年支援农村“双抢”的时候,就有了实践的机会。据说大寨的农民每天干完农活之后能记多少工分,不是根据当天做了多少,而是要根据当天干农活的态度或政治表现来评议工分。不管你今天实际付出了多少劳动,完成了多少农活,都不能决定你今天可以得多少工分,必须通过大家的评议,才能决定你今天可以得到多少工分。这些工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每个农民的收入高低。

文革时代强调革命第一,学生的学习是最不重要的,每年都要停两次课集体去农村支援“双抢”。“双抢”是“抢收、抢种”的意思,每年在麦子和稻子成熟的季节,学校都会停课两个星期左右,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下乡去义务支援农民收割庄稼、干农活。初中部的学生一般是每天早出晚归,每天早晨学生自带中午的盒饭,到学校集合,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唱着革命歌曲,浩浩荡荡从学校步行一两个小时去近郊的人民公社帮忙农民干农活。高中部的学生,就要自带半个月的伙食费,带上铺盖,到学校集合,然后集体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距离城市较远的人民公社,住在农民家里,每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连续干半个月的农活,然后再回城。

学生去农村支农是没有工分的,非常受农民欢迎,许多人民公社一到农忙季节,就会纷纷主动来学校联系学生去他们那里支农。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里,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学生义务支农,是帮助人民公社这个大集体,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也就等同于帮助了国家,是不能要工钱的。不过,许多人民公社为了争取到学生去支农,通常会向学生和老师主动提供一些物质鼓励,比如说会用新收割的麦子磨成面粉然后蒸出馒头来给学生老师尝尝鲜,有些富裕的村子,还会在农忙结束的那一天杀一头猪犒劳一下所有的学生和老师。

学校放假去支农,是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学校也不忘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文革时代,不管干什么,都要讲究一个形式,所以学生们在干了一天农活之后,每天也必须像大寨大队的农民们那样,对全体学生当天的工作表现做出评议,然后记录在案。当然这个评议结果不是为了领取工分,而是为了在支农结束后,评选出支农积极分子。

(未完待续)
2008-4-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0, 阶级斗争这根弦(之二)


知达上初中的时候曾经有一学期支农时就参加过这样的劳动评比。每天干完农活之后,全班同学围坐在打谷场上,轮流给每位同学当天的劳动表现评选出级别。评议的方式是自报公议,首先,学生自我总结当天的劳动表现,给自己的表现定级别,一般是分成四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其次,大家相互对自报的级别进行讨论评议,针对他的劳动表现,看看是否需要补充或纠正,对他自报的级别是否表示同意,不同意的话,理由是什么,然后提出升级或降级的建议。最后得到确认后,登记下来,然后排队步行回城。

根据知达的观察,当时大家都比较谦虚,不管自己当天如何优秀都没有人敢自报“优秀”,一般都是自报“良好”或“一般”,通常也只在当天犯了错误才会被评为“较差”。其实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优秀”的评语,但是嘴里却不好意思说。即使自己当天确实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明明知道能够得到优秀的评语,也不自报优秀,而要等别人来修订自己的评级,那样既能得到好的评语,又能得到一个谦虚的好名声。

知达他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是激情式的教育,小小年龄,个个雄心勃勃,不仅要“保证我们国家不改变颜色”,还要“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甚至“要解放全人类”,仿佛将来人人都是大政治家、大革命家、大思想家。不管干什么事都强调“学英雄,见行动”,搞得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一个号召,就都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其实就算到支农结束时能评上一个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也只能得到一纸奖状,其他物质奖励什么也没有。但是学生们还是暗暗竞争,都要争当这个积极分子。

为了每天得到一个较好的评语,学生们首先要注意不能有被降级的负面表现,例如,迟到、偷懒、损坏农作物、吵架打架等。在农田劳动中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重活、累活、脏活抢着干。除了参加农田劳动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在其他方面积极表现,例如,在劳动休息时去村里做好人好事,像当年的老八路进村那样,主动为农民家里挑水、劈柴、喂猪、养羊、打扫房间等,甚至还帮助农民打扫猪圈等。

有一天午饭后,知达和同学朱为民相约从休息的地方去村里为农民做好事,一路上已经看到许多同学在村子的外围帮助农民做好事,他们几乎失去了做好事的机会,于是决定深入村子后面的僻静地方找机会。正走着,忽然斜刺里走出一位手提水桶的老大娘,老大娘穿得很破旧,也很虚弱,手中提着一小桶水很吃力地摇摇晃晃往前走。知达和朱为民见了,顿时异口同声地喊道:

“大娘,我来帮你提。”

也许是知达距离老大娘比较近或者是反应快,他比朱为民抢先一步拿到了老大娘手中的水桶。

老大娘被他俩的言行吓了一跳,当她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马上又惊恐不安地说:

“不!不!你们不能帮我提,我是,我是……”老大娘一边欲言又止地支支吾吾,一边又来夺知达手中的水桶。

“大娘,没关系,我提得动。”知达以为她客气,提起水桶直往前跑。

“站住!”突然从他们身后响起一声断喝:

“把水桶放下,她是我们村的地主婆!”

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的身后出现了一个粗壮的农民。

知达顿时浑身打了个冷颤,拿住水桶的手一下就松开了,地主婆也差点被这声断喝吓得跌倒在地。地主婆听到这声喊之后,腰身一下子比刚刚又弯下了许多,然后头也不敢抬地赶紧提着水桶摇摇晃晃地离开了。

知达和朱为民怎么也无法把眼前这个穷困潦倒虚弱不堪的老大娘,与电影中见到过的地主婆联系在一起,此刻的她,完全是一副电影中受苦受难的贫下中农老大娘的形象呀。正在这时,召集下午劳动的哨子吹响了,知达和朱为民只好放弃继续寻找做好事的机会,向集合地点走去,然后开始了下午的农田劳动。

(未完待续)
2008-4-16

发表于 2008-4-16 13: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继续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6: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微风细雨在2008-4-16 13:01:16的发言:
继续学习!

 

谢谢关注和鼓励

发表于 2008-4-16 16: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佟老师,翼网原创有很多小说。佟老师可以发过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1: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0, 阶级斗争这根弦(之三)

 

傍晚劳动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评议当天个人的劳动表现。知达在简单陈述了自己当天的表现后,就自报了个“良好”。班主任老师听完后说:

“知达今天的表现应该是优秀。知达同学在今天搬运稻子的劳动中,不但像其他同学一样多扛快跑,而且在搬运的来回途中,还随时捡起掉在地上的稻穗。他的这个做法受到了生产队长的赞扬,说没有想到城市里的孩子也像农民一样这么爱惜稻谷,连连夸赞我们学校教育得好。知达同学今天的出色表现为我们的学校增添了荣誉。”

听了老师的夸奖,知达心中暗暗高兴,谦虚地低下了头,心想,原来老师对我们每个人的劳动表现都看得一清二楚啊,没有想到随手捡起地上的稻穗也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正当知达期待着班长给他当天的劳动记下一个优秀的时候,同学朱为民的发言打破了他的梦想:

“我不同意给知达今天的表现评优秀,因为他今天中午曾经帮地主婆提水。”

仿佛平静的湖水中扔进了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一时都错鄂起来,纷纷追问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老师也着急起来,因为事情传出去,老师也可能会为此惹上麻烦,忙问是怎么回事。朱为民刚想开口说,一下意识到自己也曾和知达一起抢着为地主婆提水,便狡猾地说:

“让知达自己说吧。”

知达万万没有想到朱为民会当面揭发他,仿佛受到当头一棒,脑子里瞬时一片空白,听到大家的催促,才稍微清醒过来,他强忍着对朱为民的愤怒说: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和朱为民去村里做好事,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衣服穿得很破旧,身体也很虚弱,提着一桶水很吃力,我还以为她是贫下中农五保户,想到应该学雷峰做好事,就与朱为民抢着去为她提水了。当我把水桶抢到手上的时候,才有农民告诉我们她是地主婆。我就把水桶放下了。”

“同学们,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班主任老师问大家。

“为地主婆提水桶,这是帮助我们的阶级敌人啊,太不应该了!”

“也不能怪知达,地主婆脸上又没有字,我们怎么能分辨她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地主婆与地主不一样吧?”

“当然一样啦,连孩子填家庭成分的时候都一样,老婆怎么能不一样呢?”

“只是无意中错提了一下子水,不是故意的,问题不大。”

“但是影响是恶劣的,毛主席的红卫兵居然为地主婆提水桶,这是原则问题!”

……

班主任老师让大家充分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后,总结说:

“大家的发言都有道理,我也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知达这件事是好心做了错事,学雷锋做好事帮助人,是应该提倡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帮助别人之前,要先看清楚对象,正如雷锋所说的那样‘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其次,这件事既然发生了,不管时间长短,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而且如果传扬出去,引起别人的误会,说我们班的学生敌我不分,去农村支农结果却去帮地主婆提水,那样就麻烦了,所以希望大家要慎重对待这件事,不要随便传扬,如果有人问起,一定要向他们说明是没有能及时分辨出地主婆的真实身份。最后,通过这件事,我们要汲取一个教训: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时刻绷紧阶级斗争这根衔,一点都不能松,松了就可能出问题。”

同学们都觉得班主任老师说得对,经过一番讨论评议,得出评价如下:

知达同学由于当天放松了阶级斗争这根弦好心做了坏事,尤其是在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在当天的自我评价中没有主动说出来,所以知达当天的劳动表现定为“较差”。

朱为民同学虽然也曾和知达抢着为地主婆提水,但那是在他不知道对方身份的时候,而且也没有形成帮助地主婆提水的事实,尤其是他能当面检举揭发知达的错误,说明他的阶级觉悟高,同时也能提醒我们大家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当天朱为民同学的劳动表现定为“优秀”。

(未完待续)
2008-4-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2:24 , Processed in 0.0646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