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佟平

[原创]《如花似梦的年代》(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0: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4,初遇塔里的女人(之一)

 

知达在高中时期还读到过另外一本令他印象深刻的小说《塔里的女人》,这也是一本手抄本。这本书对形成知达的爱情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少女之心》这本书比较薄,知达是躲在同学家里一口气读完的,知达的父母都是老师,读这样的书是绝对不能让父母知道的。可是《塔里的女人》这本书比较厚,躲在同学的家里读不很方便,另外,在读之前,也不知道属于什么性质的书,就带回家中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读。

 

这天知达趁着父母不在家,读起了《塔里的女人》。小说非常精彩,知达很快就被小说中的情节吸引住了,甚至连母亲回家也没有发现。母亲毕竟是做老师的,一进屋就注意到了知达是在读手抄本小说,立刻警惕地走过去严肃地查问:

 

“你在看什么书?”

 

知达这才如梦方醒,发现母亲回家了,慌忙想掩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如实坦白:

 

“是塔里的女人。”

 

“哦,是这本书啊,妈妈年轻时也看过,是一本不错的爱情小说。”

 

母亲的话让知达深感意外,也一下轻松了下来:

 

“是吗?你们年轻时就出版过啊?”

 

“是啊,当时这本书也很受年轻人欢迎。”

 

“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现在的人写的。”

 

     《塔里的女人》主要写的是一位男小提琴手与一位美丽的大学校花女主持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一开始,女主持人只敬衣衫不敬人,误把穿着朴素的男小提琴手当成是为著名小提琴手提琴盒的琴童,在表演即将开始之前,催问他小提琴手怎还没有来?琴童笑着说,他已经来了,你只管去报幕,我保证他会及时上去演出。女主持人无奈,只好硬着头皮上去报幕。当她看到琴童走上台演奏的时候,才知道她误会并怠慢了这位著名的小提琴手。

 

小提琴手对于这位目空一切的傲慢又美丽的女主持人对他的怠慢非常生气,为此他特别卖力地倾情演奏,结果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好评如潮。演出结束后,小提琴手对这位前倨后恭的美丽校花不屑一顾地飘然而去。这让女主持人深感不安又心怀不甘,为了弥补这一切,她想了很多办法设法向小提琴手道歉,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她决定拜他为师,学拉小提琴。这次他接受了,然后同样高傲地、公事公办地、严肃认真地辅导她拉小提琴,丝毫不为她的美色所动。结果,他越是这样冷淡她,越激发起她对他的热情。

 

在辅导和学习拉小提琴的过程中,两人从开始的相互较劲,逐渐变为相互倾慕,然后终于爆发了炽热的爱情。可是就在他们陶醉在甜蜜的爱情之中时,却因为家庭的因素,被活活拆散了,一对彼此深爱的男女从此天各一方。美丽的校花为了徇情,遁入空门削发为尼,唯一不能放弃的红尘,是仍然会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寺庙的古塔里忘情地演奏如泣如诉的小提琴。

 

这个爱情的悲剧深深地打动了青春期的知达,尤其是男主人公出身贫寒穿着朴素而遭到歧视的情节,极大地引起了知达的共鸣。自己又何尝不是每天都笼罩在被歧视的阴影之中呢?同样,他也从男主人公最后终于通过自己的才华赢得了真挚的爱情受到启发和激励,并从此暗中下定决心:要通过培养自己的才华来为自己积累追求爱情的资本。

 

不久,知达就有了一次初恋的尝试,尽管他知道当时他还没有积累好自己追求爱情的资本。因为爱情总喜欢在我们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时候匆忙来临.

 

(未完待续)
2008-5-6

发表于 2008-5-6 10: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匿名  发表于 2008-5-6 23:23:21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5-6 10:16:57的发言:
《塔里的女人》我们上学时也偷偷传阅过,觉得特好看!!

看来这本小说的生命力还很强啊,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9: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5-6 10:16:57的发言:
《塔里的女人》我们上学时也偷偷传阅过,觉得特好看!!
QUOTE:
 
QUOTE:
如此看来,这本小说的生命力真是非常旺盛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9: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4,初遇塔里的女人(之二)

马洁是知达的邻居马局长的三女儿,也是从小到大的同学。遗憾的是知达与她虽有青梅竹马的环境,却没能产生青梅竹马的感情。年龄小的时候,彼此还一起玩,一到青春期,彼此就故意回避,再也没有什么密切的单独交往了。

马洁引起知达的特别关注可以追溯到初中的一次迟到。知达与马洁同住一个大院,却从来没有彼此相约一起去上过学,放学也是各走各的。这一天马洁上课迟到了,任课老师是个很严厉的男老师,同学们都不很喜欢他。马洁没有在门外喊报告,推开教室门一声不响就向自己的位置走去。

“站住!”男老师突然大声喝道,把全班同学都吓了一跳。

马洁不理他,继续向座位走去。

男老师见马洁居然不理他,愤怒地从讲台上冲过去,一把拉住马洁,想把她拉出教室。谁知马洁顽强地抗争,男老师居然拉不住。他更气愤了,匆忙用双手将马洁拦腰抱住,想将她拉出教室。谁知马洁硬是不屈服,身体一甩,挣脱了男老师的双手,倔强地走上了自己的座位。同学们看着男老师一脸尴尬,虽强忍着不敢笑,心里都觉得解气。知达也一下子对马洁有了好感和敬意,因为知达直到上高中都害怕老师,老师只要声音大一点都会紧张。

那时候,知达住的院子里还没有安装自来水,大家共用一口水井。虽然男孩女孩不在一起玩,自然接触的机会还是很多的。院子里的邻居关系也都不错,彼此之间,串个门,借个东西之类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样,无意间,知达对马洁的好感和敬意就转化为了朦胧的恋情。

也许是书看多了的缘故,恋情虽然朦胧,娶她为妻的念头却异常清晰。一想到娶她为妻,自然就想到了两家的家庭,一想到两家家庭之间的巨大差异,顿时又打消了爱恋她的念头。知达家与她家不但门不当户不对,就连马洁本人也从来没有对知达有过任何一点热情的表示。但是《塔里的女人》这本书给了他追求爱情的激情和自信,他想,谁能断定我将来就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呢?为什么穷人家的有残疾的男生不可以去大胆追求干部家庭的健全漂亮的女生呢?只要有了爱情,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

有了这样的自我期许,信心大增,并立刻行动起来,主动寻找接近马洁的机会,有时也会独自躲在自家的窗子后面,偷偷看着她一步步自家门前走过,然后目送她一步步远去。也曾设想过许多的计划去大胆地接近她、追求她,却每每在最后一刻失去了行动的勇气。

不,严格来说,还是有过一次具体的行动。知达偶然得到了两枚有机玻璃的雕花印章材,当时很时髦。知达用这材料刻了两枚印章,一个是自己的名字,一个是马洁的名字。现在流行情侣表,浪漫的知达当时的意思是刻一双情侣章。但是却一直没有勇气当面送给马洁。知达犹豫了一个月左右,还没有下定决心。更糟糕的是,有一天无意中母亲发现了马洁的印章。母亲一定是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没有说穿,而是问知达为什么把别人的图章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母亲的问话,仿佛一盆冷水熄灭了知达刚刚萌动的恋情,结果,吓得第二天就将图章上刻着马洁名字的字在水泥地上磨掉了。知达朦胧的初恋,也随之一起抹去了。

知达的初恋就这样夭折了,不过这丝毫也没有对他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他很快就反省到,目前自己追求爱情还为时尚早,不但自己的家庭毫无优势,自己本人也什么特长都不具备,甚至还处于低人一等的状态,好女孩凭什么要看上自己呢?想通了这一点,他便把追求爱情的那颗心再次深深地埋入心底,同时孕育了一种想有所作为的激情。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作为一个男人,首先必须能有所作为,才有可能追求到美丽甜蜜的爱情,才可能获得女人的认可和欣赏。

(未完待续)
2008-5-7
发表于 2008-5-7 09: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7: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5-7 9:57:01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佟平在2008-5-7 9:50:01的发言:
QUOTE:
如此看来,这本小说的生命力真是非常旺盛啊。

 

 

那时小说太少了,再说手抄本也是第一次见到,很兴奋的!

 

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比现在的许多言情小说品味高许多.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5,学工学农又学军(之一)

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花样多多,几乎是文革中央有一个指示下面就会忙出一个新花样,紧跟全国的政治形势变化是一个基本点。知达所在的曲阿县三中当时还没有高中部,他的高中是在曲阿县二中上的。1974年暑假,文革XX号召要批X批X,二中就在暑假期间将全体老师都召集起来参加政治学习,还从学生中选出五名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与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XXX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知达也成了其中的成员之一。

学校组织他们学习XX思的《哥达钢领批判》、XX思、XX斯的《XXX宣言》、以及XX的《国家与革命》等,向他们印发了一份“三字经”,让知达他们通过学习XX著作,武装头脑,然后对宣扬孔孟之道的“三字经”进行批判。

知达对那些深奥的XX著作学得似懂非懂,尽管有政治老师专门为他们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还是如春风牛耳一般。奇怪的是知达对那篇本该被批判的“三字经”却越读越喜欢,这还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三字经”。他不敢对老师和同学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便回家偷偷地问父亲:

“这三字经写得真不错,尤其是只用了几百个字就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我怎么也看不出这是棵大毒草,现在为什么要批判它呢?”

“现在批判是政治需要。《三字经》是爸爸小时候上学的启蒙教材,据说已经流传了七八百年,最初是由宋朝末年的王应麟写的,后来随着每次改朝换代,都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民国以后变成现在的样子。几百年来中国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从学《三字经》开始识字的,一本启蒙教材可以流传几百年,足见其影响之大啊。”

“我看《三字经》主要是劝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一定要从中找些东西来批判就只能批这个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批判读书做官的思想。”

“对,过去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话就是应该批判的,这叫‘卫星上天,红旗落地’”

“卫星上天红旗一定就会落地吗?如果不学习,人与动物还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学习,人都变得愚昧无知还怎么能批林批孔?你们不是连暑假都在学习XX著作吗?”

“我们的学习与《三字经》里强调的学习不一样,它是让我们学习封资修的反动的东西,我们现在学的是革命理论。”

“光学革命理论能当饭吃吗?能建设社会主义吗?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能上天,没有文化知识能行吗?”

“这倒也是。”

“不过这些话只能在家里讲,到学校里可不能这样说,到学校里你就得批判《三字经》鼓吹封资修的反动东西。”

知达听了父亲的话,写出了用XX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之后的大批判稿件,然后与其他同学的大批判稿件一起,用毛笔字抄写成大字报,贴到了县中心大街上的大广告栏上面去了。

文革中,学校除了紧跟形势搞这些政治活动之外,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学工、学农、和学军”。学校的学农,除了前面介绍的在每年的农忙季节停课去支援“双抢”之外,平时也有许多学农的活动,那时候学校有一门课,叫“农业基础课”,专门教同学们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即便是城市里的学生也都知道自然肥比化肥好,还知道种水稻的八字方针等。学校为此要求学生每年都大积自然肥。

学校每年都会给每个班级下达积自然肥的指标,然后再分摊到每个学生的头上。有的时候,班主任为了在学校评比中取得比其他班级更好的成绩,往往会提高积肥的要求数量。在所有的自然肥中,人类的粪便是最好的自然肥,只是不方便称重量和储存,被排除在积肥的对象之外。老师要求学生积的自然肥主要放在家里的蔬菜叶根方面,也就是说,当家里在捡菜的过程中产生的菜叶根块皮等要积累起来,送到学校堆积起来做自然肥。每个同学每次送到学校之后,会有专门的人称重量并做记录。

这个方法原本是一举两得,既环保又支农,可是当时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那点捡菜剩下的东西怎么可能完成每个人的积肥任务呢?大多数同学都只好去城外割野草。也有聪明的学生去挖“千脚泥”。

(未完待续)
2008-5-8

发表于 2008-5-8 11: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继续支持佟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谢谢如花美眷的支持

 

25,学工学农又学军(之二)


所谓“千脚泥”是指用脚踩过一千次的泥,哪里有?家里有。当时曲阿县城里人家用水泥铺地的是极少数,条件比较好的是用砖或木板铺地,但是绝大多数人家是用粘土夯实了做地面。这样的土地面,人在上面踩得时间久了,会形成一个个黑黑的凹凸不平的泥疙瘩,那就叫“千脚泥”。用铁铲铲下来,一小篮子“千脚泥”抵得上一大筐野草的重量。据说这种泥有很高的肥田作用。只是地面铲过一次后,要再形成那样的“千脚泥”得好几年时间,而且家里的地面被铲过后也容易起土,就像面包皮破了,里面的面包屑容易跑出来一样,但是为了完成积肥任务,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学工要比学农好玩得多。当时强调要“开门办学”,就是说不能只在学校里培养学生,必须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知达高中阶段的数学课里学到怎样画三视图的时候,学校就联系了县农具厂,让他们去那里学工半个月,亲眼观察一下三视图在工厂的具体运用。

知达被安排跟一位开车床的师傅学习。师傅是个复员军人,喜欢说笑话,经常在上班时间与同事聊天,知达去了之后,偶尔也拿知达开开心,但却从来不教他怎么开车床,甚至连知达主动要求帮他擦拭车床也不让。师傅说,你最好离车床远点,万一伤了你或电了你不好办。学校让你们来这里学工简直是拿学生寻开心,学生不认真在课堂里读书,来工厂瞎逛算个什么事?

尽管如此,知达和同学们还是喜欢学工生活,每天不用上学,不用做作业,在厂里被当客人对待,尤其是那些漂亮女同学,更是处处都受到工人的欢迎,每个车间都抢着让女同学去他们的车间。尽管知达这些男同学不很受欢迎,他们同样自我感觉很好,每天可以像大人一样去工厂上班下班,很有成就感。

除了在校外工厂学工,二中还办起了校办工厂。他们当时办了一个制造烧碱的厂,其中有一项工序是把小苏打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再放在铁桶里,兑上一定比例的开水,用棍子充分搅拌。好像每桶要连续搅拌几个小时,然后灌进模子里固化之后就形成了烧碱。在学校的大操场上晒小苏打、遇到天气突然下雨抢收小苏打、连续搅拌烧碱等就成了在学校学工的日常内容之一。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要轮流担当这个工作。现在仔细回想起来,那实际上是学校在变相私自雇佣免费童工为学校挣钱。

从初中开始,学校里就经常进行学军的活动,甚至会突然进行紧急集合的练习,在晚上突然通知全校师生立刻到学校紧急集合,然后全校师生列队,进行环城公路急行军。给知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高二时参加的真枪实际弹的射击军事训练,整整练习了半个月。

记得是在1974年前后,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农村分校。上级指示,城市里有高中部的学校都必须到农村去办农村分校,为的是让学生在毕业前能学习掌握一些农业技术,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

曲阿县二中积极响应号召,立刻就在离城三十公里的林麻场建了分校,所有毕业班的学生,分两批前去学习,每批为期三个月。由于是新生事物,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学什么好,就先安排学军半个月。县人武部派来了军人,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把三八式步枪,简单的列队操练和说明后,就让他们爬在地上对着靶子练瞄准。三点一线的道理很简单,要练成百发百中一点也不简单。瞄了半个月,枯燥得要命,总算熬到头,等来了实弹射击的兴奋时刻。知达终于有机会扣动扳机,射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颗子弹,扣动扳机时的后坐力让他明白实弹射击练习和没有子弹的射击瞄准练习完全是两回事。可惜的是还没有充分体验出实弹射击的乐趣,每人规定的三颗子弹就已经用完了,从那以后再没有过实弹射击的机会。现在每当知达走过公园,看到有汽枪射击的摊子,他总会停下来打上几枪,回味一下当年实弹射击的滋味。

(未完待续)
2008-5-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9: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5,学工学农又学军(之三)

 

农村分校第二个大的学习课程是学开手扶拖拉机。学开手扶拖拉机有两大难关,第一关是发动关。将一个铁把手,套在柴油发动机的大转盘上,用力摇起,由慢到快,直到发动机“突、突、突”地发出吼声,冒出浓烟,快速旋转为止。这时最关键的要能熟练地将铁把手从高速旋转的发动机转盘上取下来。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后来有位同学不小心被飞速旋转的铁把手打断了手臂。

第二个难关是用双手通过操纵杆扶手而不是方向盘将拖拉机转弯,而且是转一百八十度的弯。也许由于营养不良的关系吧,当时十五六岁的孩子身体大都比较瘦小,有位学生转弯太急,身体被猛然转动的扶手抛离了座位,差点被后面的车厢压住。

由于出现了这些惊险的场面,学校不得不取消了这项危险的学习项目。除了集中起来上政治课,再也想不出什么其他通用的项目可以学了,便把他们分散到各生产小队,跟随农民们一起学习干农活,养猪,喂鱼,施肥,播种,剪枝嫁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等。

有一天知达突然被安排跟一个农技员学习果树嫁接。刚学了两天,县长便亲自带领一个代表团来农村分校考察了。知达自然被安排现场表演果树嫁接,按照老师的指导,边做果树嫁接表演,边对代表团成员们大谈一番农村分校如何好的切身体会,结果大获好评。代表团走后,知达再去找那个农技员学习嫁接技术,农技员说考察团不是已经走了吗,还学什么?知达这才知道,农技员的任务就是为了让知达在代表团面前表演嫁接。

在农村分校的学生,每个月可以回城一次,分校离城十几公里,有直达县城的公共汽车,车票是三毛钱。可是为了省钱,许多学生都爬手扶拖拉机回城。手扶拖拉机速度比较慢,后车厢比较低,只要顺着拖拉机跑的方向迅跑几步再一跃而上,就能爬上行驶中的手扶拖拉机。山里的农民都比较朴实,看到你爬上去,通常不会将你赶下车。

这天知达也决定学习同学的样,爬手扶拖拉机回城。他从村里出来走到公路上等手扶拖拉机经过,等了半天也没有等到,他便决定走到前面的汽车站去等。刚到汽车站附近,正好看到一辆空载的手扶拖拉机停在那里加水,看方向好像是去回城的路上。知达便请求司机允许他搭便车,司机告诉他自己的车并不进城,只向回城的方向走几公里就要拐弯了,知达说没有关系,能带一段是一段。

果然才走了不一会儿,手扶拖拉机要拐弯了,司机心地善良,见知达腿脚不方便,还放慢了速度,让知达下车。知达继续朝回城的路上走去,走了十几分钟,身后传来手扶拖拉机声音,他兴奋地做好了爬车的准备,等车从身边经过时,边跑边用手抓住了拖拉机的后车厢。可是由于车速比知达跑的速度快,知达跟不上,根本没有一跃而上的时间,几乎在他抓住车厢的瞬间,就被车拖着往前跑了,知达不得不赶紧松开手,“啪”地一声摔在了公路上,双手和膝盖都摔破了,鲜血直流。

眼看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冒着烟消失在公路的尽头,知达只好放弃了再次爬车的计划,决定忍着伤痛、徒步走完剩下的十几公里的路程,他对自己说,就当是一次学军长途拉练吧。

许多年以后,知达才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搭便车的,那些想搭便车的人只要在公路边向司机伸出一只大拇指示意,司机就会自动将车停下来免费让搭车者上车。

再后来,知达南下广东发展,有时偶尔走在公路上,也会看到有车主动停下来招呼行人上车,不过,上车之后会搭车人收取一定的车费。那些大都属于为别人开车的职业司机,在执行公务的途中顺便为自己私下拉客赚点外块。

(未完待续)
2008-5-12

发表于 2008-5-12 09: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楼主高人,勤奋,我们自叹不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一)

 

1974年冬,知达十六岁,再过半年就要高中毕业了,却丝毫也兴奋不起来,反而没来由地恐慌起来。那时候正是文革的最后关头,报纸上的舆论是今天批“左”,明天批“右”,搞得人们无所适从,就连这些中学生也感到什么都是乱糟糟的。同学们都没有心思上学,反正没有机会上大学,毕业后符合下放条件的全部得下放去农村。最关心的是怎样渡过下放的难关。

 

那时候下放的政策有了修改,几种人可以免于下放:一,家中的长子或长女可以不下放;二,长子或长女如果已经下放了,次子或次女可以有一人不下放;三,身体有残疾的可以不下放;四,身体有病的可以不下放。前三条是无法简单改变的,最有可能钻空子的是第四条:想办法搞个假的身体有病的证明好合法留在城里。

 

知达有轻度跛行的残疾,属于第三类可以豁免下放的对象。可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而因此在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化了残疾的自卑和沮丧。如果是一、二类免于下放的人才值得高兴,对于第三类人,毕业就等于失业。在那样一个连健全人都大量待业的年代,残疾人是几乎没有机会进正规工厂就业的。第四类人比第三类人相对好一些,一方面他们的“病”不那么容易被招工单位看出来,另一方面,许多人原本就没有病,完全是通过关系假造病史以逃避下放。

 

知达整天想着这些,暗自为前途担忧,宁愿自己能和其他人一起去下放还好些。越想越觉得日子过的没有滋味,心里难免一天天郁闷起来,人也变得落落寡欢,沉默无语。有一天知达忽然自我意识到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觉得干什么都没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知达在学校里原本就没几个要好的同学可以交往,可是有一天,就连这有限的几位要好的同学中的一位,也当面对知达说出了这样的话:

 

“他们说我是因为没有朋友玩,才只好跟你这样腿不好的人玩。”

 

知达听了这话,自尊心大受伤害,从此以后连以前有交往的同学也尽量回避接触,一放学就独自回家了。家里也不好玩,1974年的时候,知达一家已经从曙光学校的传达室搬了出来。孩子们都长大了,那里再也住不下,在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曙光学校后面的一间半平房里面。虽然住房面积比原来大了许多,但是一家七口人挤住在一间半平房里,屋里除了摆满了大小床铺之外,还是几乎没有什么空地了。

 

身为中学老师的父亲和小学老师的母亲当时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臭老九”,再加上母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等于是成了反革命分子家庭。生活在如此又穷又贱又反动的家庭,再加上自身的生理缺陷,让进入青春期的知达自卑到了极点。尽管心里明白不应该嫌弃自己的家庭,但是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却始终挥之不去。偏又多看了几本闲书,平添了几分傲骨,再加上几分多愁善感、寂寞孤独和被冷漠,便常常没来由地长吁短叹。

 

这样自卑自怨地独自伤感一段日子后,有一天知达忽然注意到自己的记忆力出了问题。曾经在学校里喜欢与同学雄辩滔滔的知达,突然变得不能向同学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说起话来也有点颠三倒四,做起作业来更是经常“提笔忘字”。看同学们交谈得热火朝天、轻松愉快、充满笑声,知达却觉得味同嚼蜡。早晨醒来懒洋洋地,不想起床,还怕见人。由于家里没有可以独处的房间,只好很反常地很早就上床睡觉,因为只有躲在床上,才有一个小小的可以独自胡思乱想的空间。

 

(未完待续)
2008-5-13

发表于 2008-5-13 17: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5-14 00: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好长啊,我要好好拜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谢谢各位关注和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0: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二)


意识到这一点,知达有点着急起来,暗暗警告自己:这种现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人会越来越没有精神。可越是担心,种种的不良反应越是变得明显,自己也觉得整个人变得更加恍恍惚惚的了。经过如此几番的恶性循环、自我暗示,知达的恐惧愈来愈严重,终于担心地想到,要检验一下自己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万一脑子出了问题变成神经病人就麻烦了。

那时在知达周围精神失常的人特别多,而且那些人受到的歧视比知达这样的肢体残疾人更加厉害。知达想,我已经有了肌体上的残疾,如果再添加了精神上的残疾,那还怎么活得下去?想到这里,更是不寒而栗。

知达绝对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个信念越来越强地控制了知达的大脑。他想到了一个自我检测的方法,他在邻居中象棋下得还可以,他想,只要他还能下象棋,脑子肯定就没有问题。于是他找来老对手下棋。可是棋盘才摆好,他就暗暗喊不妙,因为他发现棋子在他眼前直打晃。对方走了一步,他看了半天也不明白对方的意图,以前他最起码也能看出对方七八步棋。老对手一连杀了他三盘,一点没费事,甚至疑惑地问道:

“你怎么回事,是不是在想什么心事,怎么今天的棋这么臭?没劲,没劲,不下了。”

“不,不,没有心事,哦,是,是,我今天有点头晕。”知达慌忙掩饰道。

知达不甘心接受这个检验结果,又想出了另外一个自我检验方式。他找来了一本小说,一本他以前非常喜欢的小说。正常情况下,他的阅读速度非常快,几乎是一目十行,而且,看过后能立刻复述出书中的内容,体会出故事的含义。还有一个特点,是在阅读时能走进书中描写的境界,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亦喜亦悲,完全能忘记周围的一切乃至时间的流逝。他想只要还能这样投入地阅读,他的脑子就肯定没有问题。可是当他拿起书时,却怎么也看不进去,看了十几行,一个字也不记得。他强迫自己看下去,甚至还读出声来,可是看到第二页时,依然完全不记得前一页的内容了。

知达再也无法否认自己的大脑出了问题,心理充满了恐慌。可是他没有地方求助。父亲在远离县城的镇上的中学教书,平时不回家。母亲的肺结核病复发,刚刚出院,按照医生的要求还应该在家里继续休息静养,可是母亲担心超过了有薪病假限定的天数要扣工资,只能强忍着去上班。每天下班后还要顾全家大小的吃饭穿衣,几乎没有时间来过问他。

再说,知达从小也从来没有和父母谈心的习惯。家中兄弟姐妹五个,都是自己管自己。大哥已经下放去了农村,就算回城,除了在家吃饭睡觉,很少呆在家中。二哥已经进工厂做学徒工了,上三班倒,工厂有了集体宿舍,什么时候在家,什么时候不在家,也搞不清楚。妹妹和弟弟还小,知达的心思自然更无法跟他们讲。

知达完全被这个自我检测的结果击垮了,他日益担心这种状况继续恶化下去必然会使自己变成神经病。他必须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趁他头脑还清醒,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越是这样想,越是紧张,晚上很早就上床睡觉,但是直到天快亮了还没有睡着,他第一次失眠了。

知达不敢把这一份苦恼、担心、恐惧对家人说,更不敢对老师和同学说,仍坚持每天上学。好在那时候老师和同学对学习的热情都不是很高,作业也出奇得少,很容易就应付过去了。可是晚上的失眠、消沉、担心、焦虑、忧郁、还有恐惧等像大山一样压着他,他终于被压倒了。这天早晨他对上班去的母亲说了一声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没有去学校上学。

(未完待续)
2008-5-14

     
发表于 2008-5-14 15: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学习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0: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三)

 


陶老师仿佛这才第一次注意到他的不妥,问他要不要去医院看看,知达说不要,只要躺一天就好了。陶老师要去上班又要照顾一家大小,也缺钱,能不去医院尽量不去。陶老师走后,弟弟妹妹也去上学了,家里空荡荡地只留下知达一个人。他躺在床上,看着冰冷的水泥房梁,终于想到了死。知达的一位同班同学的哥哥就是因为无法忍受间隙性神经病的折磨,在清醒的时候上吊自杀而死的。当时大家的议论都说他死得好,只是这位同学却从此有了一个被同学取笑的骂名“吊死鬼”。

 

知达不想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自己死后被人骂“吊死鬼”,但是更担心自己有一天变成神经病后同样要被人骂,所以犹豫再三,觉得还是死掉算了,因为活着既没有什么幸福,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不如死了倒可以得到解脱。

 

知达躺在床上,双眼看着屋顶上的水泥大梁发呆。眼前模模糊糊地出现了一些小时候的记忆,他两三岁的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据说是每天夜里发热,但天亮时热度又下去了。如此连续几天,终于有一天发现一条腿有异常。为了给他治病,在县医院连续坚持了三年的针灸治疗,才把后遗症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在每天去县医院治疗期间,他曾经为全家留下过一个大笑柄。有一天他发现医院的地上撒落着许多黑豆子,便一声不响地捡起一小把,刚要放进嘴里吃,被母亲及时制止:“不能吃!那不是黑豆,是羊屎!”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

 

知达上学的时候,最反感老师说他们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在蜜糖里长大的幸福孩子。”他也对书上把所有的人的童年都描写成“金色的幸福童年”感到困惑不解,他越是试图寻找童年的幸福,越是觉得自己童年的凄惨。

 

知达在家里感觉不到幸福,他是家中老三,在兄弟姐妹五人中,处于最不受父母重视的位置,穿衣服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老四是妹妹,可以有新衣服穿,老五是弟弟,老巴子通常能得到父母多一点关爱。想想也不能怪父母,父母自己在社会上混得不理想,单位里的烦恼就够多的了,还要想方设法把五个孩子养大。知达又是五个子女中唯一的残疾人,父母有什么理由特别喜欢他呢?

 

知达在学校里也感觉不到幸福,他没有可以值得骄傲的父母和家庭,甚至连几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还有生理缺陷。不要说没有女同学和他交朋友,就连男同学也没有几个与他要好。从小到大,在学校里一直是被同学们取笑的对象,比如当他从人群中走过时,会有人走在他后面学他走路,或者为他的跛行配音,配口令“一,一,一二一”,他们还会用各种带有侮辱性的名词来取笑、奚落他的跛行,并以那些名词来称呼他。每当这时,都会引得在场人哄堂大笑,而只有他的心在滴血。

 

小时候,遇到有其他小朋友嘲笑他的跛行时,母亲常开导他说,“是那些小孩不懂事,你不要理他们,等他们长大了,懂事了就不会无缘无故地取笑你了。”可是有一年夏天,当他走过一群在街上纳凉的大人们时,一个比他父亲还老的人,也用口哨吹出“鬼子进村”的旋律为他的跛行伴奏,引得大家开怀大笑。他终于明白,母亲当年对他的安慰只是个一厢情愿的善意的谎言,只要整体国民的素质一天不提高,不管他年龄长到多大,这种随时无缘无故被嘲笑的厄运都将不会改变。 他甚至还不止一次当面听到有家长对孩子指着他警告说:“你如果不听话,长大了就会像他一样跛行。”

 

(未完待续)
2008-5-1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6 09: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四)——《如花似梦的年代》


知达现在还只是跛行,如果再成为神经病患者,那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的灾难啊!他躺在床上,搜遍了童年的记忆,没有找到任何可以称之为幸福甜蜜的东西。看看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留恋的东西。

展望前程,更是一片黑暗。记得小时候母亲曾对他说过,“你要好好读书啊,否则长大了连去乡下种田都没有人要。”母亲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下放这回事,没有想到转眼间这句话已成现实,他真的是连下放也没有人要了。唯一不同的是,不是他书没有读好,而是读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大学的门,此刻还被革命牢牢地关闭着。此刻他才意识到,在他的内心一直是把好好读书当成是摆脱被歧视、摆脱被嘲笑命运的唯一出路的,可是眼见得连这唯一的道路也被切断了,他还有什么前途呢?大学的门向他关闭着,连去农村种地的大门也向他关闭了,毕业就是失业,这是再明白不过的现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达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贫穷对他们家生活的威胁。父母的工资收入越发不能维持家中的开支了。大哥下放在乡下,自己还养不活自己,还没有发现他有谈女朋友的迹象。但是二哥因为家庭的贫穷而被女朋友抛弃的埋怨已经听到过许多次了。二哥是有工作的健全人尚且如此,像他这样没有工作的残疾人的将来就更加没有指望了。

知达的残疾已经给家庭成员带来了羞辱,他可以感觉到他的兄弟姐妹因为他的残疾而受到的歧视,如果他再成为精神病患者,他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谅解他。更可怕的是,那样他将更加无法找到职业,将只好继续靠父母的微薄的工资来养活。那样他将成为这个家庭永远的累赘。还是死去吧,这样既可以从目前的毫无乐趣和希望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也可以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

还是死去吧。死,虽然不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最起码可以减轻一点父母的负担。躺在床上思考了半天,知达终于为自杀找到了这样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既然决定自杀,应该写一封遗书。于是他躺在床上构思遗书的内容。

想到写遗书,知达不由地困惑起来,给谁写?写什么呢?给他所爱的人或者爱他的人写吧,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之外,并没有人特别爱他,他也并没有觉得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中的任何一人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换句话说,即没有特别想说的话,也没有什么舍不得。劝他们不要为他的死难过?多余,说不定他们觉得他死了正好,还少了一个累赘。同学会觉得和他玩是件没有面子的事,他们也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有他这样一个有残疾的家庭成员,是件没有面子的事吧?算了,还是别写了,反正这样的话,写出来他们也不会承认。告诉他们自杀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父母养了他十六七年,这点小事有什么值得写的?还是算了吧,什么也别写了。

不写遗书,还是想怎样自杀吧。知达家没有武器、刀枪之类的东西,投河、投井也不行,投河、万一死不了会更加丢人现眼,投井、会污染水源,死了也要被人非议。喝毒药比较好,可是家在城里,家中没有剧毒农药之类的东西,也没有钱买安眠药,甚至连老鼠药也没有,可能老鼠也嫌他家穷吧。剩下的方法只好是上吊了。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在曲阿县这个地方,如果一个人上吊自杀,全家的人都会被别人骂为“吊死鬼”。他的自杀多少含有减少家庭负担、以死回报家庭的意思,怎么能死了还给家人再多添个骂名呢?

(未完待续)
2008-5-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07:01 , Processed in 0.0709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