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佟平

[原创]《如花似梦的年代》(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09: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五)——《如花似梦的年代》

 


忽然想起大哥曾经说过的一件事,说他的一个同学的婆婆,因为和家里人吵架,喝煤油中毒身亡。但是又想起学校里上化学课时,并没有将煤油列入有毒物质,只有氰化物才有剧毒。那么,那个老婆婆是怎么中毒死的呢?知达转念又想,大哥总不会编这个故事来骗他吧,大哥也不知道他有自杀的想法呀。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了半天,还是想不通。忽然来了灵感,他想,书上说的氰化物有剧毒,只要很少一点点就会毒死人,煤油的毒性没有那么厉害,假如多喝一点可能也会毒死人。那个老婆婆肯定就是这样被毒死的。

 

知达之所以苦思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知道他的床底下就有一瓶煤油。

 

知达决定选择喝煤油的方式来自杀。想通了这两个问题消耗了他不少的能量,几天来一直没有胃口,此刻忽然产生了食欲。他意识到这将是他人生最后的一餐,不管怎么样,总得犒劳一下自己,因为他还有五毛钱私房钱,那是很久以前拾破烂换来的钱,一直没有舍得用。

 

知达起身下了床,穿上破棉袄,掩上门,上了大街。走过食品店时,买了两毛钱苏打饼干。他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位同学曾经给他尝过一块,由于家中贫穷一直没有买过,苏打饼干的美味也就一直留在他记忆中。接着又毫不犹豫地走进饭店买了三毛钱肴肉。水晶肴肉是曲阿县的特产,也是在他十六七年的生涯里觉得最好吃的食物之一。平时家里没有菜时,母亲会给他两毛钱去买点肴肉,然后给每人分一两片。今天他一个人可以吃到三毛钱肴肉,简直是一顿盛餐了。

 

回到家里,知达关上家门,咬一口苏打饼干,吃一块肴肉。奇怪,一直那么想吃的两样好东西,此刻嚼在嘴里却丝毫没有品尝到美味佳肴后的快乐感觉,只吃了三两块,忽然觉得已经吃不下去了。苏打饼干太干,有点卡嗓子,肴肉太冻,咽下去堵得慌。不吃了,剩下的扔了吧,又觉得太可惜了,便放进竹编的碗柜里,留给家人吃吧。

 

知达平静地从床底下取出了那瓶煤油,拧开盖子,用手擦了擦瓶盖,用口含住煤油瓶,一仰脖子就喝了起来。喝下第一口,猛觉得一股怪味呛得直要吐,但他咬着牙,坚持又喝了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看看已经喝下去大半瓶了,可是此刻的煤油味太浓,剩下的煤油实在喝不下去。与此同时,他觉得心脏剧烈地在跳动,好像要从胸腔里跳出来一样。他想一定是煤油的毒性已经发作了,马上就要死了!于是他放下剩余的煤油,躺到床上去了。

 

知达闭上眼睛仰睡在床上,平静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脑海中出现了许多小说中描写过的毒性发作时的痛苦,暗自作好了与这些痛苦作最后拼搏的精神准备。等了一会儿,奇怪的是,除了心脏的剧烈跳动外,并没有其他任何异常,也没有更加剧烈的毒性发作的痛苦出现。再等了一会儿,连剧烈的心跳也慢慢平伏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的煤油味,随着呼吸从嘴里、鼻子里飘出来,让人难受异常。

 

知达终于明白,物理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他的知识是正确的,煤油确实不属于有毒物品,刚才的心脏剧烈跳动不是毒性发作,而是紧张引起的。煤油自杀失败了。但是他已经踏上了自杀的道路,怎么能半途而废呢?自杀的贯性驱使他必须把自杀进行到底。


(未完待续)
2008-5-26

发表于 2008-5-26 17: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09: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六)——《如花似梦的年代》


此刻的知达仿佛已经被死神绑架,没有能力再去做更多的理性思考,也不再有什么顾虑,仿佛本能似地就想到了更加简单有效的自杀方式——上吊。他几乎是本能地拿出了平时家里晒衣服用的尼龙绳,将凳子架在小圆桌上,然后将尼龙绳系上了水泥房梁。他用双手紧拉住尼龙绳,将双脚悬空离开凳子,确认尼龙绳已经非常牢固地吊在了水泥梁上,只要再在绳子的这一头打个活结套在脖子上,然后双脚蹬倒凳子,就将万无一失地胜利完成自杀任务,到时候一切问题也就都解决了。想到这里,他甚至产生了一种松了一口气的轻松感觉。

 

知达开始给绳子打结,绳子的另一头已经用活结套在了水泥房梁上,这一头直接打结嫌太长,于是比着绳子到脖子的位置,从绳子的中间开始打活结,然后将脖子放进了绳子圈。他用双手紧紧抓住绳子圈的下部,慢慢将身体倾斜。绳子圈在重力的作用下,立刻缩小,缩小,他感觉到了冰凉的尼龙绳紧贴到了脖子的两侧,他的双手也被紧紧地勒得有点痛。

知达知道,只要抽出双手,然后脚下一用力,一切就可以结束了。也许从此以后,他将步入另一个世界,他忍不住最后一次打量起曾经住过的房间。

 

这是他第一次从这样一个奇怪的角度去打量这间房间,他一寸寸移动目光,像一个即将远行的人仔细搜寻任何可以让他留恋不忍离去的痕迹,他从半空中将目光从家门口开始,看到前半间有一张大方桌,桌子下面有三条破旧的长凳,上面悬挂着一支有时亮有时不亮的二十瓦日光灯,这张桌子几乎将前半间房填满了。紧贴大方桌有一堵用废报纸和竹木搭起来的隔墙,过了隔墙就是一张小床,那就是自己刚才趟在上面的竹床,面对竹床是一张大床,在两张床之间有一个狭小的过道,吃饭的时候,这里放一张小圆桌,吃完饭再收起。过道的中央吊着一盏60瓦的灯泡,这是全家最亮的一盏灯。两张床之间的这条狭小的过道,通往里屋的半间房,房里也被两张大床填满了。这一间半平房就是知达全家七口人所居住的地方,家中的主要面积除了放床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可放,空空如洗的四壁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有时响有时不响的半导体收音机。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决定不再犹豫。

 

院子里不时响起一两声母鸡生蛋后的叫声和争食的快乐声,屋里非常安静。知达缓慢地抽出了一只手,绳子圈立刻毫不留情地又紧了一圈,他甚至可以听到绳子圈缩紧时发出的吱吱声。正在他要抽出第二只手时,突然响起了剧烈的敲门声:

 

“知达!知达!你在家吗?”知达听出这是同学周文虎的声音。

 

知达的第一个反应是惊慌,仿佛正在做一件秘密的事突然被人撞见似的惊慌,“绝对不能被同学看到”!是他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来了,来了!”他匆忙应道,同时迅速将头从绳圈中退了出来,然后慌张开了门。

 

(未完待续)
2008-5-2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9: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七)——《如花似梦的年代》


“知达,你今天怎么没有去上学,老师和班长让我来看看你,顺便问你一下明天去不去上学。”

 

同学的问候让知达心里感到一热:“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惦记着我”,这个简单的问候立刻激发了他继续活下去的热情。想起刚才差点与死神接吻,心中一阵慌乱,忙对周文虎说:

 

“我头痛得厉害,错喝了煤油,请你快去叫我妈妈回来。”

 

周文虎是和知达一起长大的同一条街道上的邻居,认识知达母亲陶老师,他没有犹豫,也没有问原因,立刻就去了曙光学校。周文虎一走,知达慌忙拆下上吊的绳子,并将凳子和小圆桌放回了原处。

 

“你怎么啦?!你怎么喝了煤油?!”匆忙赶回家的陶老师着急地闯进屋,双手用力地摇着知达的肩问。

 

“我,我,……”知达不知所措地说不出话来。

 

“你脖子上怎么啦?你这是绳子勒出来的印子,你上吊啦!!!”陶老师惊恐地问。

 

“是……”看到母亲惊恐的脸,感觉到母亲扶着他的手一阵颤抖,他胆怯地应道。

 

“你是不是在外面做什么坏事了?!”陶老师的恐慌忽然被严厉所取代。

 

“没有。”

 

“有人威胁你啦?”陶老师的严厉被又疑惑所取代。

 

“没有。”

 

“那是为什么?”陶老师的脸上布满了不满。

 

“觉得,活着,没意思。”知达惶恐不安地小声说道

 

“活得没意思?我活得这样都没有敢说活得没意思,你小小的年龄居然说活得没意思!”知达的话一下冲开了陶老师内心伤痛的大堤,忍不住伤感地哽噎起来。

 

面对母亲哭泣的质问知达惭愧得无言以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母亲被批斗、被挂牌游街、病倒在床、被肺病折磨得吐血不止还要挣扎着去上班的一幕幕情景忽然全部在眼前浮起,想起母亲坎坷的一生和种种不幸都能忍受着坚强地活下去,自己怎么能就一个人先逃避了呢?

 

“你知道吗?你如果自杀死了,我要为你背上洗不清的罪名啊!学校里会说你的自杀是表达了你对社会的不满,是对我被批斗表示的抗议啊!”

 

母亲的话令知达不寒而栗,他在自杀前把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到了,但还是漏掉了这关键的一点,完全没有考虑到自杀还会给母亲带来政治上的麻烦。

 

“妈妈,我错了。”

 

这时候,知达忽然发现母亲的头上已经出现了几丝白发,这几丝白发像雷电一般震撼了他的心灵:“妈妈已经老了,但是为了我们,她还如此忍辱负重地艰难地活着,我如此年轻,怎么能为了逃避而自杀呢?”也就是在这一刻,他暗自下了决定:“不管以后再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我都要为了你妈妈坚强地活下去!”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陶老师抹去了眼上的泪,担心地问。

 

“没有什么特别难受的,只是有点想吐。”

 

“我带你去医院。”陶老师毫不迟疑地将知达带去了县人民医院。

 

医生问了情况,说如果只是喝了煤油,应该没有什么生命危险,为了保险,最好还是住院观察一下。知达不好意思住院,想回家。陶老师不让,坚持为儿子办了住院手续。陶老师把知达带进了住院病房,一边为他安排床位,一边强颜欢笑地与同病房的其他病人打招呼。

 

“是你住还是你孩子住?”

 

“我孩子住,请你们多关照。”

 

“没有问题,你孩子哪里不舒服?”

 

“他不小心错喝了煤油。”

 

“这么大的人连煤油都分不清?”

 

“他错把煤油当成酒了。”

 

“啊?他这么小就喝酒啊?”

 

“天冷,他想喝口酒取暖。”

 

……

 

(未完待续)
2008-5-2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09: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八)——《如花似梦的年代》

 

知达可以明显感觉到病友们的怀疑和母亲的尴尬,母亲一走他就用被子蒙着头睡了。一边睡一边为自己的自杀行为感到羞愧,忽然又担心万一这件事再被邻居知道了他们会怎样笑话他,被同学知道了他们会怎样笑话他。但是一想起母亲头上闪过的那几丝白发,又觉得那些都不再重要。这样想着,他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晚上,知达的父亲闻讯也匆忙从镇上的中学赶了回来,还和知达的母亲一起特意买了街上的锅贴来给他吃,并安慰知达,让他在医院里多住几天,学校里由父亲去请假。但是第二天一早,知达就从医院溜回了家,他实在没有勇气面对医生和病房里其他病人异样的眼光,同时也不想多增加父母的支出。

 

当知达独自走进院子的时候,正是早晨九点多钟的时候,冬日的太阳依然那么温暖地照耀着大地,院子里依然那么安静,几只老母鸡也照旧欢快地在争夺着什么美味的东西。知达忽然醒悟:原来自己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假如昨天自己死去,这里的一切一丝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第二天晚上,知达的班主任老师闻讯来到知达家,老师与父母坐在用竹木和报纸隔开的那张大方桌前,一起探讨了知达自杀的原因,尽管他们的对话声音很小,但躺在竹木和报纸做成的隔墙另一面的竹床上的知达,还是听得很清楚。

 

“作为班主任,没有在他自杀前及时发现苗头,感到非常抱歉。”

 

“哪里,哪里,是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关心不够,给你添麻烦了。”

 

“你这样说,我这个班主任就更加惭愧了。你的孩子在学校里一向表现不错,还是课代表,对他突然自杀,我感到非常意外。”

 

“会不会是失恋之类的原因?”父母小心地问

 

“我今天找班干部了解了一下情况,大家都说没有发现他有这方面的情况,没有发现有什么女同学和他亲近。他在家里有什么异常情况吗?”

 

“我平时上班很忙,回家比较晚,到了家里又忙个不停,他爸平时也不回家,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异常,不过最近他好像比较沉闷。只是他一向比较内向,有什么事都放在心里,不怎么跟家人说,我们也没在意。”

 

“不会呀,在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印象中,他属于活跃开朗型的同学,他文章写得好,还喜欢唱歌,同学特别喜欢听他唱样板戏,都说他唱起来中气十足,很有韵味。”班主任接着又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觉得非常意外。我今天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想来,会不会是他看了太多的书,书上讲的都是理想的社会,但他却发现了现实中有那么多不理想,所以才会想不开呢?”

 

“也许是吧。”父母也想不出其他更加充分的理由,便附和着说。

 

“幸亏及时发现。你们也不要太担心了。”班主任见气氛有点沉闷,便变换了口气。

 

“是啊,是啊,谢谢你这么忙还来看他。”父母又说了些感谢的话,就客气地送走了班主任。

 

(未完待续)
2008-5-29

发表于 2008-5-29 10: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从精神上支持一下楼主,

辛苦了!

通常我很敬佩写长篇的人,太有才了.

发表于 2008-5-29 16: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佟老师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0: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6,他为什么曾自杀(之九)——《如花似梦的年代》

父母和老师都没有继续追问知达自杀的原因,这让知达轻松了许多,其实即便他们坚持追问,估计知达也不会说。一方面,他自己也说不清,另一方面,就算他自己很清楚的事,说出来别人也未必会相信。在自杀失败之后,知达自杀前的烦恼好像忽然都消失了,或者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现在最关心的反而是担心别人会不会因为他自杀未遂而嘲笑他。为此,一连好几天知达都处于这样的紧张担心之中。

幸运的是不管家人、邻居、还是同学,都没有再向他提起自杀的事,仿佛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不久以后,知达偶然发现,高尔基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自杀过。这让他豁然觉得,原来伟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所以自杀未遂,实在算不了什么。从此彻底抛开了自杀的阴影,以乐观的心情开始了新的人生。

经历了这一次的死亡考验,知达从此不再害怕死亡。一个人连死亡都不害怕了,这世上还有什么艰难险阻、失败挫折可以再令他感到害怕呢?从那以后,知达一天天变得更加乐观开朗起来,也渐渐地能从依然贫穷艰苦的日子里感受到了一些生活的快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感受到友谊的珍贵,更感受到活着的可爱,甚至每多活一天,都会多一份对生活的感激。

许多年以后,有医生告诉知达,他当年的自杀事件的真正原因是疾病,是典型的青春期抑郁症。他的抑郁症之所以会在自杀中止之后突然不治而愈,也是符合医疗原理的。医生解释说,抑郁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所谓心病还要心药来治,医生比喻说,当一个人患上了抑郁症之后,就像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大塞车,病人头脑中无数个“信息”就像一辆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而且每一辆车都急于超过另外一辆车,于是一个偶尔的意外,堵住了其中的一辆,然后就会越堵越厉害,堵到最后,交通完全瘫痪,人也就崩溃了。当交通瘫痪以后,有些车开始后退,开始撤离,最后只剩下一辆车继续前进,交通就又恢复正常了。

知达在被青春期抑郁症逼到了自杀的崩溃阶段,当他已经平心静气地可以接受死亡的时候,也就好比所有被堵塞的车辆都不对这条道路再抱有可以通过的愿望了,所以原来曾经让知达感到自卑、焦虑、绝望、困惑、不满等消极沮丧的东西都一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要为了减轻母亲的重负而继续活下去这一个单纯的念头,他变得纯净了、简单了、平静了、青春期抑郁症自然也就不治而愈了。

(未完待续)
2008-5-3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7,侯补的待业青年(之一)

1975年七月,知达高中毕业了,那年才17岁。学校的毕业大会,开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会上安排了许多学生上台发言,表示要扎根农村干革命,而且高呼:“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时候政府已经明确表示,不再鼓励知识青年到边疆去,知识青年一律就近安排,但还是有个别学生贴出了到边疆去的倡议书。学校为了促使其他毕业生主动写自愿下放申请书,也利用这些学生做宣传工作。对于上台发言的学生,大多数同学是反感的,都说他们是政治投机,非常鄙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台上发言慷慨激昂,台下听众冷漠异常的局面。大家坐在露天的操场上,忍受着七月烈日的烘烤,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只盼望着大会能早一点结束。

所有毕业生的名单都被学校报送到了县知青办,由那里统一审查,哪些人可以留城,哪些人必须下放。经过审查,知达获准留城,还领到了一张绿色的《知青因病/残留城证》,并被告知,凭这一张证,不但可以豁免下放,还可以到街道办事处去要求安排工作。一旦有单位录用,也必须将“留城证”交出来,才可以办理正式的入厂手续,否则厂方和他都将被政府追究相关责任。

文革末期,下放在城里人看来几乎是一场灾难,能够留城,等于躲过了一场灾难,是被许多人羡慕的。可是这样的羡慕对于知达来说是一种痛楚,一种被打入社会另类的心灵上的痛楚,而且很快他就知道,这样的痛楚不仅仅是精神上的。

就像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样,知达的家庭也像是汪洋中的一条船,随时有沉没的可能。知达天真地认为,既然可以不去农村种地,城市应该给他一个就业机会,最少也可以分担一下家庭的负担。

知达带着“留城证”去了居委会,请求安排工作,居委会让他去找镇政府工业办公室,镇工业办公室主任很客气地对他说:

“回去等着吧,有工作机会我们会及时通知你,现在好手好脚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哪有单位要你?不过你不要单指望我们的安排,你也可以自己联系单位,只要有单位接受你,我们这里随时开介绍信安排你去上班”

知达知道主任说的是实话,许多留城的病残者都被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因为他们的亲戚朋友中有当官的人。知达没有,他的父母是当时最无权势、也是社会地位最低的臭老九——普通人民教师。

知达与其他没有权势的普通城市家庭待业青年一样,无法通过特权走上就业岗位,只能靠其他的办法来努力。知达的邻居朱阿姨,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厂的工人,有一天告诉他一个找工作的秘方:

“现在找工作有两个办法,一是靠关系,走后门,另一个就是靠死缠烂打,你每天都去镇工业办公室,就在那里赖着不走,赖得他难过,就会打发给你一个职业。”

知达觉得很有道理,毕业之后,一有时间就去工业办找主任要工作,通常他见了主任会说:

“主任,我又来麻烦您了,我想来看一看,是否有单位招工。我妈妈身体不好,家里养不起。随便什么工作我都愿意干,正式的不行,临时工也行,可以先让我去试试,请给我一个机会吧。”

不过知达还是脸皮嫩,不好意思每天都去,基本上是一个星期才去一次,而且去了之后,鼓足勇气也就只说那么一分钟不到的话,就安静地到一边去等待,然后便一声不响地灰溜溜地回家了,完全没有死缠烂打、磨着要工作的勇气。不过他却有机会看到别人是怎样缠着主任要工作的。

一天,有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小伙子,来到主任办公室。走进去之后,先是像知达一样和颜悦色地问有没有单位可以安排她的儿子去上班。主任回答说没有,让她回去等。谁知她立刻勃然大怒,一屁股坐到主任办公桌上面,大声怒斥当官的走后门,明明每天都有不少人从主任这里开了介绍信去单位报到上班,怎么她的儿子就老是要等待,究竟要等到哪一年?她请主任给一个明确的期限,否则,她今天就不回去了。她说他已经老了,再也养不起儿子了,如果政府还不给她儿子安排工作,她干脆在这饿死算了。

(未完待续)
2008-6-2
发表于 2008-6-2 10: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顶一下佟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7: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如花美眷在2008-6-2 10:59:39的发言:
顶一下佟老师。。。

 

谢谢关注和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7: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7,侯补的待业青年(之二)


主任被逼急了,想离开办公室,中年妇女一把拉住不让他走,主任忙让她松开,说有话好说,他不走,便又退回了椅子上。中年妇女见了,也松了手,从桌子上下来,但还是不走,继续要主任给个明确的期限,不要让她一次次跑来求人,又一次次落空。主人无奈,忽然看到一旁的知达,立刻拉过来当挡箭牌:

“你的心情我很理解,但是找工作的人很多,要慢慢解决,不能都像你这样不讲理,我如果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安排,也不会不告诉你啊,我要等单位招工的申请提交上来之后,才知道什么单位需要招工。这年头哪个来求职的家里不困难?你看那位,自己有残疾,父母长期生病,兄弟姐妹一大堆,人家还不是一样耐心等待。政府也有难处啊,总要慢慢来,慢慢来。”

中年妇女明知主任是推托之辞,但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她也知道那些开后门的,不都是主任的责任,主任不过是为那些开后门的人们履行了一个合法的手续。比如说,县长给自己的亲戚安排工作,他不是直接来找镇工业办的办公室主任,而是直接去找他看中的工厂的书记,私下与书记谈好了,再让县长的亲戚来主任这里开介绍信去工厂报到。这样明明是通过开后门才进厂的县长亲戚,表面上看起来却是通过合法渠道和手续安排入厂的。

一连六个月,知达默默地坚持着,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刚出现在镇政府的工业办公室,主任就对他说:

“镇耐火器材厂需要招收一名烧耐火砖的锅炉工,但是这个工作必须站着操作,你行吗?”

“没有问题,我可以。谢谢主任!”

知达生怕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赶紧表白,他想,找一个工作如此艰难,哪里还顾得上站着还是坐着。
“你先不要谢我,用不用你还得由厂长说了算,我给他推荐时已经告诉他你有轻微跛行,他也答应说只要能操作就行。我给你写个条子,你去他们厂里面试一下。”

镇耐火器材厂在县城西郊,知达家在城东,去那里面试步行了近一个小时。知达找到厂长的时候,厂长正在和几个人兴奋地议论着什么,他看过镇工业办公室主任的条子后,冷淡地将知达上下打量了一下,说:

“这个岗位是需要站着操作的,你行吗?”

“没有问题。”

“那你用腿蹬一下那条长椅给我看看。”

厂长说着随手指了指一条长排的四人座木椅。知达用肌肉萎缩的右腿将身体倾斜着独脚支撑着身体,竭尽全力用健全的左腿一下就将长椅蹬得很远,仿佛要将待业的帽子蹬走一样。可是厂长并没有露出满意的笑脸,反而问:

“你哪条腿有问题?”

“右腿。”

“那用右腿蹬。”

知达明知肌肉萎缩的右腿蹬不动长椅,为了不放弃最后的希望,还是努力抬起右腿向长椅蹬去。长椅还是纹丝不动。厂长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然后对知达说:

“不行啊,你还是回去吧。”

直到此刻,知达才明白,厂长让他蹬长椅的真正目的其实只是为拒绝录用他找一个“合适”的借口。知达强忍着内心的屈辱和愤怒,默默地离开了工厂,直到出了工厂大门,强忍着的眼泪才无声地流了出来。

1975年的厂长如此羞辱一个残疾求职者的行为也许是个别的,但却反映了那个时代权力者坦然歧视残疾人的普遍社会现状。文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最大灾难之一便是扼杀了人们心中的人性和爱心,当时整天所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严酷斗争无情打击”,已经将人逼近了动物的边缘,弱肉强食被视为理所当然。中国社会残疾人遭歧视的社会现状直到文革结束之后才逐渐得到改变,1988年才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年,企业才被政府强制要求按照一定的比例接纳残疾人就业。只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距离知达求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30多年。

后来邻居朱阿姨知道了这件事,直埋怨知达不会做人:

“哎呀!你真是不会做人啊,这样的大好机会白白错过了。这件事你如果早点让我知道,我保证你现在已经正式上班。这也不能怪你,只能怪你的爸爸妈妈太老实,太天真,太书生气,找工作还想走前门,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不走后门什么事也办不成。找工作父母不出面怎么行?你应该在去厂里面试之前,先找人给厂长送一份大礼,保证就不会出现拿你寻开心的事啦。现在有权的人哪个不贪,他和你无亲无眷,又得不到你的好处,他凭什么把这个工作机会给你啊,送礼找他要工作的人恐怕把他家门槛都要踏破了。”

从此以后知达没有再去镇工业办公室要求安排工作,他终于明白,即便他能感动主任,也无法感动那些手握实权的厂长。随后不久,经过母亲的多方恳求,知达在居委会安排四类分子自食其力的街道办纸品加工厂里找了一份临时工。每糊一个纸袋,可以得到几厘钱的工钱,每糊一个纸盒,可以得到几分钱的工钱。工钱虽然低,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养活自己倒也没有问题。

(未完待续)
2008-6-3

发表于 2008-6-3 17: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09: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谢谢静子提醒!

 

28,深入敌人的心脏(之一)

 

街道办纸品加工厂坐落在护城河边,这个加工厂的前身是做草纸的,这些草纸不是供人解手用的,而是建筑用草纸。在江南地区,以前造房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白石灰将外墙涂白,为了增加石灰的粘度,必须在石灰里添加草纸。加工草纸的设施非常简陋,将稻草切碎,放在池里浸泡,然后再用网滤成一张张的草纸。那里有几间草房,还有许多空地,被居委会用来安置在文革中揪出来的坏分子自食其力的地方。开始的时候这里汇集了三十几名本居委会揪出来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几年之后,到了知达进去的时候,只剩下资本家老庄、反动牧师老许、历史反革命分子老王、国民党伪警察老吕等几名坏人了,其余都是待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知达第一天去报到,走近工棚大门,透过昏暗的亮光,看到一位很肥胖的老太婆側身脸朝门,靠着墙边的案板,大马金刀地横坐在长凳上。她左手扶着可以装入半热水瓶水左右的大茶缸,右手夹着香烟。她这样坐着可以很方便地看到门外的来人和观察工棚内每个工人的工作状况。在她的身旁,面对着案版,坐着一位戴眼镜的很瘦弱的中年男人,正在埋头写着什么。肥胖的老太婆,一边喝茶、抽烟,一边时不时地小声与这瘦男人说上几句,每说一句,瘦男人都谦卑地点点头。知达猜这肥胖的老太婆就是要见的田大娘、这里的负责人了。

 

知达进门见到田大娘,恭恭敬敬地道了一声安,做了自我介绍,然后静侯田大娘的安排。田大娘事先已经从居委会主任那里得到了通知,知道知达是来打工的,便把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开口说道:

 

“哦,你就是知达,听说你是高中毕业,算是知识分子啊。不过我要告诉你,在我这里干活,靠的不是你识多少字,读了多少书,靠的是眼明手快会做事。你不要以为有点文化就眼睛生到头顶上。我告诉你,一个人不识字有饭吃,一个人不识事就没有饭吃。我不识字,我识事,所以我有饭吃。你要好好虚心学手艺,认真把活干好,更要识事务,少说话多干活,不要把你的文化用错了地方。你今天先学糊信封吧,我们这里是多劳多得,根据你完成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记住,做出了次品,是要扣你工资的!你要先把产品做好,再做快,不要掉进钱眼里,只图快不图好。”

 

知达连连点头,田大娘见状不再多说,吩咐身边那位瘦弱的中年男子道:

 

“老许,你带知达去跟老王学糊信封。”

 

“哎,知达请跟我来。”老许立刻非常恭顺地站起身,带领知达绕过这间工棚去了后面的另一间工棚。在路上,知达客气地对老许说:“许师傅,以后请你多多指导。”

 

“千万不要叫我师傅,叫我老许就好,叫我老许就好。”老许慌忙诚恳地回道。知达后来才知到,这位老许不让别人叫他师傅,因为他是反动牧师,被管制的反革命分子。

 

老许把知达带进工棚,然后把知达介绍给老王,就回前面去了:

 

“老王,给你送一个徒弟来,你要好好教他,教会了说不定你就解放出来了。”

 

“老许,你不要拿我开穷心了,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吗?什么没有人糊信封?还不是她一句话!”

 

知达不知道他们在打什么哑谜,见了老王便恭敬地打招呼:

 

“王师傅好!我叫知达。”

 

“别,别,别,别叫我什么师傅,直接叫我老王。”

 

老王也是在这里接受改造的历史反革命分子,五十多岁,背有点驼,性格耿直,三角眼,一脸横肉,发起怒来有点像黑社会的老大,挺吓人的。像老王这样的人,在“问题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的年代,往往是受打击最厉害的,就算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不能幸免。老王这天之所以会在这里笨拙地糊信封,正是因为他得罪了这里的负责人田大娘,由原来负责送货被罚为糊信封。

 

(未完待续)
2008-6-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4: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6-12 15:46:58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佟平在2008-6-6 14:11:02的发言:

如果有人愿意拍,我才会考虑,否则,太浪费了.

 

 

我们和你一起等知音。。。

 

哈哈,谢谢鼓励!

发表于 2008-6-5 16: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4: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6-5 16:34:27的发言:
佟老师可以考虑把这改编成电视剧本!

 

如果有人愿意拍,我才会考虑,否则,太浪费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4: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8,深入敌人的心脏(之二)

 


从体力劳动的角度来说,在室内糊信封应该比到外面去送货轻松,可是为什么老王反而为此抱怨田大娘呢?原来这样的分工与他们每个人的经济收入密切相关。

 

这里的工资计算方法有点像人民公社的工分计算方式。简单来说,每个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具体换算成不同的工分,这样到了月底,总收入除以所有工人的工分总数就是每个工分的值,再用工分值乘以每个人的工分数,就是这个月所得的工资。

 

老王原来是送货,那样每天都可以得到一个工分,可是如果糊信封,由于糊信封的活是计件制,标准工分一天必须糊8000个。老王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男人,手指早就不灵活,即便从早到晚糊十几个小时,也只能糊两三千个,这样他的工资等于一下子就比原来减少了60%以上,当然非常不满。

 

糊信封的工序并不复杂,关键在于熟练,才能到达一定的数量。老王虽然是知达的师傅,可是由于知达年轻,手指灵活,人又聪明好学,第二天的日产量就超过了老王。这就意味着,知达第二天工作所得到的工资就会比在这里已经干了好几年的老王还要高。

 

老王看到这,更是气愤无比,愈加痛恨作弄他的田大娘了。老王虽然是被管制的四类分子,却依然很倔强,一张嘴不饶人,不服输。其他被管制的四类分子对管教他们的居委会领导都比较俯首贴耳,领导说是白,决不表示是灰。但老王看不惯,就要开口顶撞。为此不知被他老婆教训过多少次,但他毫不悔改。

 

老王最气愤不过的是,管教他的居委会领导,也就是这里的实际负责人田大娘只是个不识字的老太婆,居然敢在他这个曾经的工会主席兼大厨师面前指手划脚!

 

“如果不是文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在与知达熟悉之后,老王常这样私下愤愤不平地问:

 

“我以前也做过领导,我当时是全县饮食行业的工会主席,要多风光有多风光。她这样的人,要在从前,哼,给我拎草鞋都不配!”

 

“那你怎么弄到现在这个地步?” 手上干活嘴不闲,知达边干活边问道。

 

“这个,说来话长。你有没有听说过,‘龙陷浅滩遭虾戏,落时的凤凰不如鸡’这句话?”

 

“听过,听过。”

 

“我是被冤枉的!有人诬告我在解放前国民党撤退前活埋共产党员时曾帮助挑水浇灌。我怎么会干这样的事呢?谁有证据能证明呢?”说到这事,他立刻愤怒起来,睁大双眼瞪着知达,仿佛诬陷他的人就是知达。

 

老王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一指控,这也是他始终不肯服罪的原因所在。但是在文革“宁可错过,不可放过”极左思潮的影响的下,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他还是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并被开除公职。

 

老王有一个女儿,早已嫁了出去,夫妻两个一起生活。老王的老婆以贩卖蔬菜和水果为生。没有摊位,是肩上一副担子走街串巷的那种。老王的老婆脾气极好,许多时候老王在厂里得罪人,最后都是他老婆出面来打招呼求饶化解。就算这样,老王也不会认错讨饶,最好的态度是“一声不哼”。田大娘看在老王老婆的面上,也都能放他一马,这样老王就又能恢复送货打杂的工作,他的脸上就会出现笑容。

 

老王的脸上一出现笑容,就会主动与别人打招呼、聊天。有时一个人还唱几声京戏,不是样板戏,而是从前的旧戏。有时喜欢说几句带色的笑话,有时主动替年轻人出去买零食吃,甚至还自己掏腰包请客。所以老王这个被监督改造的历史反革命分子还是比较受青年工人欢迎的,也并没有人整天板着脸把他当阶级敌人看待。

 

(未完待续)
2008-6-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8,深入敌人的心脏(之三)

也许是因为教知达糊过几天纸盒吧,老王与知达比较亲近,忙里偷闲常来与知达聊天。有时聊些什么菜好吃、好吃的菜怎么做等。记得有一次老王向知达介绍“虎皮肉”的做法,用带皮的五花肉,切成十公分大小的方块。用刀从肉皮往肉里切薄片,但不切断,依然连在一起,放在调料里浸泡。然后,放到油锅里煎,再放进蒸笼里面蒸。

老王介绍完这道虎皮肉的做法和味道如何好吃,话题一转,问知达想不想吃?知达这个在贫困和饥饿状态下长大的孩子一听当然想啦。老王就约知达到他家去,果真就做了给知达吃,吃完后开口向知达借钱。不多,十元,等下个月发工资还。

十元钱在如今是不值钱了,当时没有骨头的猪肉只要0.83元一斤,优等大米只要0.14元一斤,也就是说十元钱能买十几斤猪肉,或者买几十斤大米。后来每到老王想向知达借钱时,就会做一道花样翻新的好菜请他吃。

第一天上班,什么都觉得新鲜,不知不觉就到了下班时间。了解到这里是上午八点钟上班,第二天知达七点半就来了。谁知老远就看到田大娘站在工棚门口,见到知达走近,板着脸对他说:“知达早啊!”知达顿时惶恐不安起来。

当时知达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而她是60左右的可以做他的祖母的工厂负责人,居然如此严肃主动地向他请安,这显然不会是一般的问题。知达是一个敏感的孩子,虽然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但已经明确知道肯定什么地方惹她不高兴了。知达惊恐地回了一声早安,就匆忙去了他的工位。进了工棚才发现,原来其他工人都已经开始工作。知达尽管提前半小时来上班,竟然已经迟到了!

工棚里的工人都在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谁也不去注意知达的迟到,因为田大娘已经尾随知达走进了工棚。在田大娘的目光监视下,每个人都埋头干活。只听到一片片纸张滑动的声音,间杂着浆糊刮子拿起或放下时与浆糊容器的碰撞声。

田大娘随知达进入工棚后就一直没有开口,自顾自地逐一巡视每个工位。只要她一出现在车间里,每个人都感觉到她的压力。知达也和别人一样,神经紧绷,随时准备接受田大娘的训斥,连她什么时候从身边巡查过也不知道。忽然听到有人小声、兴奋地议论“走了!走了!”才感觉到那种压力突然消失。随着,仿佛春风吹醒了的森林,工人们各种自由欢快的说笑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后来知达才知道,虽然这里名义上是每天上午八点上班,但大家七点不到就得来。一方面因为田大娘每天七点多钟就来工棚门口“站岗”,谁要是来迟了,就得看她的脸色;另一方面大家每天必须完成的定额很高,完不成,不但会挨田大娘的骂,还拿不到足够的工资。田大娘每天早晨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工棚门口“站岗”,直到确认每一个工人都进入车间,并开始了正常操作,她才回家洗脸刷牙吃早饭。早饭后上街买菜,不是工厂食堂的菜,是她家吃的菜,再返回工棚。这样工人们名义上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实际上的工作时间每天都在十个小时以上,如果加班,更是达到十六个小时以上。工人们都说,田大娘的这一招真是比周扒皮的半夜学鸡叫还要厉害。

田大娘管理工厂的另一招是每天晚上下班前的例会。田大娘不识字,但却深知“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道理。只要晚饭上不加班,下班前的训话例会是少不了的。训话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骂”,凡是白天她看到的任何不顺眼的东西,都是骂的内容。例如有人边干活边聊天,有人做的产品有质量问题,有人迟到,有人在工作中与她顶撞等等。

(未完待续)
2008-6-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1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28,深入敌人的心脏(之四)


田老板不识字,记忆力却特别好,口才也特别好,可以长时间滔滔不绝地讲。有时正讲到神情激昂之处,会突然嘠然而止,拔腿就往工棚外跑。有知情者就偷偷地笑,原来是喜欢喝茶的田大娘内急,放下一屋子的人,自己方便去了。回来之后,田大娘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讲,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初次听田大娘的训话,知达对她的思维和口才惊奇不已。一件小事,也可以被她演绎出一大段道理。例如某位女孩子在上班时间吃东西,被她看到。就这么一件小事,在她的口中就是下面这一篇大道理:

“一个女孩子上班吃东西,这就是嘴馋。女孩子嘴馋,就会变懒。人一变懒就会变烂,那样一辈子就算完了。你们女孩子家,年纪轻轻到我这里来上班,我必须要为你们的父母负责,要替你们的父母来管教你们。这关系到你们的名声,也关系到我们工厂的名声,我可不能被人家骂,说好好的一个女孩从我这里出去以后变坏了。”  

接着她话锋一转,又追究起那东西的来源:

“这个东西哪里来的?不要欺负我年老眼花,我心里清楚的很!还不是某位先生买给你吃的?男孩子凭什么要请你吃?不要太天真!我不想太多说,我只想再提醒你们一次,在我这里,是决不允许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的!”

事后知达悄悄了解了一下,那个女孩确实是与同厂的一个男孩要好,不过那天实在是她起来迟了,自己偷偷地吃自己带来的东西,完全不是田大娘想象的那样,是坏男人用来腐蚀诱骗女孩的。但是谁也不敢替她辩解,任何人的辩解只会刺激田大娘骂人的欲望,那个例会就有可能被无限延长。后来田大娘的训话听多了,知达才看出了她的要诀所在:她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她曾经说过的话。比如上面那段骂女孩的话,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位女孩的任何一件她看不顺眼的事,只要略加修改就行了。

田大娘之所以会想到用这样一个例会的形式来控制工人们的思想,一方面是受当时社会流行的管理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与田大娘怎样走上这个领导岗位的经历有关系。

田大娘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第一个丈夫不幸在抗日战争中死后改嫁给同村的地主作二房。寡妇改嫁在当时还是很受歧视的事,改嫁之后,夫妻两人就离开村子进城开了一间杂货店。

没有想到不识字的田大娘对做生意有一种天生的才能,开始只是做丈夫的帮手,干些进货送货之类的粗活,不久她做生意的精明就超过了丈夫。以至到了后来,她的丈夫干脆做起了甩手掌柜享清福去了,所有的生意都放手让她打理。

另一方面,由于她丈夫由村里到城里的转移时机非常巧,躲过了农村土改的劫。留在村里的土地被没收,留在村里的大太太被戴上了地主的帽子。而在城里的田大娘夫妇,却只是个小业主,既不被没收城里的财产,也没有被戴上什么坏分子的帽子。解放后杂货店还是继续开着,不过聪明的田大娘及时缩小了店铺的规模,再次躲过了公司合营被合并的劫。

到了文革之初,田大娘非常地担心,怕丈夫老家的事情被揭发出来。为此,她每天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居委会的各项义务活动。久而久之不但没有人来找她家的麻烦,还与居委会的领导交上了朋友。这时她又发挥了生意人的笼络人心的绝招,一来二去,竟然挤走了这里原来的领导,自己成了这间街道办厂的实际负责人。她的“三吃开”的绰号,也就是这时候在街坊中流传开的。“三吃开”的意思是说“田大娘在日伪时期吃得开,国民党时期吃得开,共产党来了还是吃得开。”

正因如此,田大娘猜疑心特重,总是担心有人会与她争夺这个实际负责人的位置。她上任后坚决地实施高压管理,决不允许任何不同声音的存在。为此,田大娘甚至还闹过一次罢工。

(未完待续)
2008-6-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2:43 , Processed in 0.0630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