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看到这个题目,我由衷地笑了。在我看来,这四个字矫情、荒诞、是一句多余的废话。 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平庸,什么是不平庸。 难道说,相对于天空,大地是平庸的?相对于一棵树,草是平庸的?相对于你,我是平庸的? 又比如,月季花开在四季,梅花开在寒冬。可自古以来,独梅花备受称颂,被赞叹所谓“孤品高洁、不畏严寒”。难道相对于梅花,月季花就是平庸的? 我相信月季花如果有知,一定愿意废了三季花事,卯足了劲只向东风。 所幸的是,月季花没有这么好事,而且大多数生物都没有这么好事。所以草叶儿只管绿长,花朵儿只管艳开,羊儿保持爱吃草,老虎不曾改吃素。自然界总算还得以保存了点纷繁的色彩,杂样的生机。 可是,惟有我们,却偏要固执地在这里说“拒绝平庸”。为此,学校教育、社会准则无一不导向这一心理。我们不得不改造自己平凡的志向,丢弃内心朴素的爱好,扑灭那些最初在自我的夜空闪耀火花的奇思妙想,我们无一例外不得不奔赴在这“拒绝平庸”的路上,最终被改造成越来越平庸的雷同。因为“拒绝平庸”这一概念在给出“拒绝”这一强有力的动词之前,首先给出了“平庸”的标签。 我们害怕被平庸定义,所以我们总是强迫自己努力走在不平庸的路上。那些道路指向所谓崇高的志向、所谓有价值的爱好、种植着所谓标杆的思想。可是,那最崇高的志向,我们永远无法到达,那最有价值的爱好,我们总是缺乏真诚,而那指导行径的思想,在熄灭我们最初闪耀的火光之后,给我们的脑海留下的,只有一堆如死般的灰烬。 拒绝平庸的结果,我们最终学会了平庸,我们得到了平庸的眼睛和平庸的心,让我们得以轻松地融入这拥挤的人群,从此只识得平庸,只容纳平庸。 拒绝平庸的行径,就象一把剪刀,把我们错落参差的思维,朝向同一个形状修剪,却始终剪不出一件象样的成品。 其实,我们早该知道,这个世界根本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自然界神奇的造物之手,早就将微妙的千差万别输入每一个生命个体。任何一个生命相对于其他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独一无二。 这个世界本无平庸,因为有了自以为是的拒绝,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平庸。 我为什么要拒绝平庸?作为生命的个体,我从不平庸,何来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