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的目录和提要——《闲读圣经和论语》
一、 概述
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神权时代”、“王权时代”、“民权时代”,在不同的时代,人类都形成了不同的精神文化产品,《圣经》属于神权时代的文化经典,是通过“神”的方式指导做人的道理,《论语》则属于王权时代的文化经典,是通过“人”的方式指导做人的道理。从总的趋势来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神权时代和王权时代的文化经典对人类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但是我们今天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为那是我们的根。
1, 1,人类宗教的产生
1,2, 一神宗教的产生
1,3, 犹太教与《旧约》
1,4, 基督教的产生
1,5,耶酥的神化与《新约》
1,6,孔子与《论语》
1,7,《圣经》、《论语》的对话
二、 说“仁”
以《论语》为经典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仁”是什么?《论语》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12.22』
对于信奉以《论语》为经典的儒者来说,“仁”是做人的最基本起点也是最高目的,通过单个人的“仁”实现“天下归仁”。古今对“仁”的阐述虽然会有些不同,但“爱人”的核心则永恒不变。
而奉《圣经》为经典的信徒也讲“爱人”,但是基督徒爱人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得永生”和“进天国”,显现出较强的功利色彩。
2,1,该隐和亚伯兄弟相残
2,2,子不教,父之过
2,3,“十杀”与恐怖主义
2,4,摩西嗜杀与孔子戒杀
2,5,《圣经》中的残疾歧视
2,6,《圣经》与奴隶买卖
2,7,精神恐吓和残酷剥削
2,8,上帝的怒气与皇帝的腹诽
2,9,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10,《圣经》与侵略
2,11,天国是个贪婪的符号
2,12,应该提倡哪种慈善?
2,13,寡妇捐款与周急不济富
2,14,圣经的“道”与论语的“天”
三、 析“义”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里仁⒋10』
意思是说“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特定的厚薄亲疏,而是以是否符合义去衡量。”
对于信奉《论语》的弟子来说,“义”含有“正义、威仪、美德、公正”的意思,是衡量我们言行举止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仁至义尽”、 “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 “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也是一种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对于信奉《圣经》的基督徒来说,也赞美“义人”,但基督徒心目中的“义”与儒家文化中的“义”完全不同,《旧约》中写到,“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世纪15,6)
意思是说,“因为亚伯兰信奉上帝,所以上帝就说他是义人。”这个观点进一步被基督教归纳“因信称义”。
虽然《论语》和《圣经》这两部书都赞美“义”,但“义”的含义却截然不同,甚至一些在儒家弟子看来非常“不义”的言行,在基督徒眼中却是“义”的,我们要注意区分。
3,1,挪亚方舟是拯救还是毁灭?
3,2,挪亚方舟的真伪之辩
3,3,不教而杀谓之虐
3,4,雅各骗权与成王败寇
3,5,《圣经》与奴隶制
3,6,信奉上帝与求神拜佛
3,7,上帝之义与孔子之义
3,8,上帝的屠城和罗得的乱伦
3,9,亚伯拉罕典妻与不义之财
3,10,巧言令色、鲜仁矣
3,11,信上帝是一桩交易
3,12, “赎罪券”与《圣经》
3,13, 子为政,焉用杀?
3,14,《圣经》的仇富理论
四、 述“礼”
在以《论语》为经典的儒家思想中,“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⒊3』
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心,礼对他有什么意义?”这也就是所谓“诚于衷而形于外”。
广义的“礼”还包括“礼制”,在中国古代,“礼制”对人们起到“法制和道德规范”的作用。狭义的“礼”则指“礼貌、礼节、修养”等。
在《圣经》中没有儒家文化中的“礼制”的概念,与其相对应的是“律法”。对于古代犹太人来说“律法”就是他们至高无上的“法制、戒律和道德规范”。
4,1,亚当和彭祖的长寿
4,2,割礼与戒疤
4,4,耶稣塑像与“十戒”
4,5,律法与礼制
4,6,礼拜与反省
4,7,安贫乐道
4,8,上帝与赵公元帅
4,9,献祭可以赎罪吗?
4,10,霸道和王道
4,11,其身正,不令而行
4,12,上帝的惩罚与焚书坑儒
4,13,耶稣有法制观念吗?
4,14,耶酥和上帝论“罪”
五、 明“智”
儒家文化崇尚智慧,这个智慧包括道德智慧和文化智慧,而不管那一种智慧的取得,都要依靠学习,因此儒家文化又是崇尚学习的文化。《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指导人们怎样学习,以及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圣经》则是反智慧的,在《旧约》的第一篇《创世纪》中,就把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说成是人类必须子子孙孙为之赎罪的“原罪”。信奉《圣经》的基督教在客观上是反对人类学习文化知识的。因为人类一旦有了文化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许多宗教谎言就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了。
5,1,上帝创世与盘古开天
5,2,上帝造人与女娲造人
5,3,伊甸园的蛇和普罗米修斯
5,4,学习与崇拜
5,5,摩西的十夫长与管仲的里甲制
5,6, 上帝怎样检测通奸
5,7, 手杖开花与苍天已死
5,8,学而不思则罔
5,9,天国的欺骗与耶酥的傲慢
5,10,耶稣治病与气功报告
5,11,五饼两鱼与聚宝盆
5,12,“圣餐”的由来
5,13,耶稣也忽悠
5,14,耶稣肉与唐僧肉
5,15,“三位一体”
5,16,《圣经》是绝对真理吗?
六、 讲“信”
强调 “诚信”是《论语》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明确提出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2.22』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怎么还可以算是个人。”
《圣经》也强调“信”,但《圣经》的“信”与《论语》的信截然不同,《圣经》的“信”强调的是对上帝的绝对迷信、对一切关于上帝的宗教故事的绝对迷信。
6,1,关于彩虹的美丽传说
6,2,亚伯拉罕杀儿与郭巨埋儿
6,3,上帝只属于以色列
6,4,童女怀孕
6,5,施洗与割礼
6,6,骗术的至高境界
6,7,听耶稣批判《旧约》
6,8,兔子不吃窝边草
6,9,真金不怕火炼
6,10,过犹不及
6,11,君子恶居下流
6,12,预言的真假
6,13,上帝离弃了耶稣
6,14,复活与永生
6,15,怎样取信于民
七、 阐“和”
“和”是对儒家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人自身内心的“平和”,一种是指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自身的“反省”和对人的“宽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⒈12』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礼的运用,贵在和谐,从前的王道,美就美在和谐,大小事都以此为标准。但也不是为了和谐而和谐,不通过符合礼制的方式去得到的和谐是不行的。”
《圣经》中完全没有“和”的概念,《马太福音》第10篇有一段耶稣的话:“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说穿了,信奉《圣经》的人唯我,他们唯一优先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才能死后进天国、得永生。为了这个虚幻目的,他们随时随地把人群分裂为信主的人群和不信主的人群。
7,1,真假巴别塔
7,2,诽谤摩西与教皇无错
7,3,上帝用石头砸死捡柴人
7,4,夫子温良恭俭让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6,耶酥的上帝和孔子的官
7,7.孔子、耶稣论亲情
7,8, 宽厚?还是刻薄?
7,9,耶稣是怎样传教的
7,10,耶稣对信徒的咒骂
7,11,圣经、论语是死敌吗?
2009-4-28
(全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