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佟平

[原创]《闲读圣经和论语》(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空中飞虹在2008-6-27 21:05:28的发言:
偶还是比较喜欢《圣经》故事的,伊甸园啦,挪亚方舟、雅各的红豆汤等等,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西方美术很多取材于《圣经》,所以偶经常在美术课为学生讲《圣经》故事,可不是传教哟。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7 21:06:01编辑过]
 
 

你提到的故事中,雅各的红豆汤没有听说过。

 

你说得对,西方的美术和文学中有许多取材于圣经,西方的文化,思想,传统等也有很多是受了圣经的影响,所以在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6-27 21:22:1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空中飞虹在2008-6-27 21:05:28的发言:
偶还是比较喜欢《圣经》故事的,伊甸园啦,挪亚方舟、雅各的红豆汤等等,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西方美术很多取材于《圣经》,所以偶经常在美术课为学生讲《圣经》故事,可不是传教哟。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7 21:06:01编辑过]

 

这样的美术课肯定很有意思!

 

 

另外,建议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中国的神话故事,我这本书中有许多。

发表于 2008-6-28 1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们也慢慢看连载。。嘻嘻。。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0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4,耶稣是怎样被神化的——《如花似梦的年代》

 

耶稣的12个徒弟,通常称之为12门徒,除了犹大之外,其余11人在耶稣被自己所信奉的犹太教会处死之后都面临着今后怎么办的问题。是放弃耶稣的传教观点?还是坚持耶稣的传教观点?如果继续坚称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那么很可能也会遭到犹太教会的惩罚。唯一的出路就是脱离犹太教,重新创建一个宗教,这样不但能证明原来的观点没有错,还能使原本是犹太教中的基层传教师一跃成为耶稣教的创始人。这与农民造反,成功后当开国元勋很相似。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神化耶稣。耶稣原本是一个贫穷的普通木匠的儿子,传教时间也很短暂,差不多只有两三年。为了神化耶稣,他们为他编造了一个辉煌的出身,把他包装成以色列王大卫的子孙。这样的做法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都会推出一位有皇帝血统的人来做起义军的名义上的首领,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根据首领的姓氏来追溯其远古的祖先是某伟人。比如前面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陈胜吴广,也曾打着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的旗帜,谎称扶苏并没有死,正领导他们夺取原本应该由他继承的统治权。

 

耶稣门徒对耶稣的神化是双重的,他们一方面把耶稣神化为以色列王的直系子孙,另外一方面又把耶稣神化成上帝的儿子,也就是神化成人与神联姻生下的孩子。他们这样双重神化耶稣的原意可能是想让耶稣不管是从皇权的角度还是从神权的角度都能成为最高的统治者,然而这样一来也就让其有点自相矛盾。因为,如果耶稣是大卫王的子孙,那么他就不是上帝的儿子;如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就不是大卫王的儿子。二者必居其一。

 

在《马太福音》中,他们把耶稣的父亲约瑟包装成大卫王的子孙, 如果耶稣是约瑟与马利亚所生的孩子,耶稣是大卫王的子孙的包装可以成立。可是,同样是在《马太福音》中,他们又把耶稣包装成上帝的儿子,说耶稣不是约瑟与马利亚怀孕所生的孩子,马利亚是童女怀孕,“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


这样的神化方式对中国人来说同样一点也不陌生,中国古代许多皇帝虽然不否认是凡人怀孕生下的孩子,却都说成是在怀孕的时候梦见有龙进入皇后的腹中。比如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汉高祖刘邦就被神化成赤帝之子。说有一天刘邦 杀了一条大白蛇。有人传说这白蛇是白帝之子,那么刘邦是赤帝之子,才可能杀得了这白蛇。赤帝又叫祝融,是天上的火神,《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也被进行过类似的神化。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怀孕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于是生下了释迦牟尼。佛教始于公元前六世纪,比基督教早了五六百年,所以不能排除神化耶稣出生的方案是参考了佛教的做法。

 

正如前文所说,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诸神时代、半人半神的英雄时代、神化凡人为神的时代。对耶稣的神化,实际上是将半人半神的时代特色和神化凡人为神的时代特色揉合到了一起。包装出这样一个半人半神、亦人亦神的混合型的宗教偶像。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包装,然而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做法,因为耶稣原本不具备被包装成半人半神或被神化的基本要素。半人半神的包装必须使这个人距离被包装的时代足够远,可是耶稣距离他的门徒太近了,无法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具有超人能力的半人半神。凡人被神化为神必须具备足够宏伟的事业,可是耶稣几乎在中年就被处死,实际传教的时间也不长,只有短短的两三年,并没有留下什么可称道的事业。

 

为了努力完成这个不可能的包装,他的门徒首先制造了耶稣死而复生的神话,然后制造了许多耶稣能为人包治百病等的神话。关于耶稣治病的神话也许一部分在耶稣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制造,不过当时制造这些神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传教。最后在此基础上,把耶稣包装成上帝派来的救世主。

 

尽管如此,这个包装从今天来看并不是十分完美和无懈可击,比如在同一本《圣经》里面出现了不同的包装版本,这些版本又彼此矛盾,但这个包装在当时已经足够了。

 

这些对耶稣的神化故事,以及耶稣对经文的不同见解等构成了《圣经》的另一部分——“新约”。“新约”是相对“旧约”而言。新约的意思是,上帝与人类重新盟约,只要人类信奉上帝这个唯一的神,上帝就免除人类的罪,让人类死后可以进天国。

 

据相关资料介绍,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圣经》中的“新约”部分的内容,是从众多的记录中选择了很少的几个编成的,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等。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主持编纂者是罗马的异教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生都是个异教徒,只是在临终的时候才接受了洗礼,加入了基督教,也就是说,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重新塑造了基督教,然后自己才再加入了这个宗教。

 

 君士坦丁在世时,罗马的官方宗教是拜日教,不幸的是,在罗马发生的宗教骚乱愈演愈烈。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冲突加剧,最后双方甚至威胁要把罗马一分为二。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决定把罗马帝国统合在一个宗教派下。他让那些拜日教的教徒转而信仰了基督教。他把异教徒的象征符号、节日和仪式都融入正在不断壮大的基督教,从而把原来的基督教改造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混合宗教,这就是现在的基督教。

 

在这次宗教大融合中,君士坦丁需要强化新基督教的传统,因此他举行了著名的“基督教会议”,就是一般所说的尼西亚会议。在这次大会上,人们就新基督教许多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辩论和投票,比如复活节的日期、主教的职责和圣礼的管理,当然也包括耶稣的神性。

 

“耶稣是神的儿子”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由官方提出,然后通过全体人员投票表决通过的。也就是说,罗马帝国的国家政权和宗教机构为了巩固各自的政权和神权,联合完成了将耶稣这个人包装成神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对于罗马统治者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公元前44年,罗马帝国就曾宣布朱里斯?凯撒为神,所以把耶稣宣布为神,对于罗马统治者来说,等于是发扬优良传统的做法一样。

 

不过这种混合宗教并不牢固,短短的一百多年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就分裂为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新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伴随着分裂的必然是争斗,1054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驱逐出教,标志着西部的罗马天主教(或公教)和东部的正教(或东正教)分道扬镳,这种分裂一直保留至今。

 

顺便说明一下,“基督教”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思是不一致的,一种是泛基督教的意思,即包括所有信奉耶稣为神的宗教,一种是狭义基督教的意思,即指相对于天主教、东正教的新教。本文中所使用的“基督教”一词的含义均为前一种意思,指所有信奉耶稣、信奉圣经的宗教。

 

(未完待续)
2007-6-3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5,孔子与《论语》——《闲读圣经和论语》



有西方学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神权统治时代、王权统治时代、民权统治时代。按照这个划分,中华民族显然最少也比西方社会早了一千多年提前脱离了神权时代,进入了王权时代。也有研究人员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在西方社会还生活在被神权统治的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王权时代。可惜的是,中国在王权时代耽搁得太久,以至于西方社会已经从王权时代进入到了民权时代,中国还停留在王权时代,所以才在近代落伍于西方世界。



根据一份《中国天主教》的资料介绍:



“利玛窦还通过信件和传教报告,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人文思想、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以及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尤其是1615年出版的拉丁文著作《耶稣会利玛窦神父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风靡一时,并被译为法、德、西、意多国文字。事实上,《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的出版以及其他传教士从中国发回欧洲的大量传教报告和通信,大大加深了欧洲学术界对于中国的认识,对于正处在启蒙时期的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正在推动文艺复兴的欧洲人认识到:



“从未得到上帝启示、凭着自然理性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物质繁荣,文化昌盛。这样一个被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思想家(如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法国伏尔泰)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成为他们崇尚理性,批判社会和思想的有力思想武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



丁冠之教授在“孔子,我们共同的老师”一文中说:“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和谐共存之道,受到世人的欢迎,成为世人的道德共识,被奉为普世道德金律。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的《人权宣言》和1795年法国宪法,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重要的格言写了进去。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签署的《走向全球化伦理宣言》也有这样的表述:‘数千年来,人类的现代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且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宣言的中心起草人当代世界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思教授大力倡导的全球化伦理,一直环绕一条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由此引申而得的必然结论是:每个人都必须得到人道的待遇。这两条原则,体现了所有人类伟大伦理与宗教的共性,成为普遍伦理中的道德金律。”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律后500年,耶稣才出生。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在这一点上,儒家学派的产生与犹太教产生不但在时间上非常接近,连在目的上也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理论则由于形成之初就局限在神的社会里,是人通过神的面目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由于神的世界是无法像人的世界那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许多关于神的理论逐渐瓦解,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许多原始的立教基础理论和说法也就难免陷入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更加重大的不同在于,犹太教崇尚强权、恐怖、暴力、崇拜、迷信、服从等,儒家则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有人分析说,那是因为古代犹太民族与古代汉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造成的。2500年前的古代犹太民族已经被其他民族驱赶出了自己的祖国,在世界各地流浪,为了适应那样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得不采用犹太教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民族。而在2500年前的汉民族,则正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相对自由的宽松环境,思想家们可以有条件地更加从容不迫地考虑和探索各种治国安民之道。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张类似于犹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学派的存在,但是经过广泛的比较和较长时间的检验之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崇尚仁、礼、爱、恕的儒家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代之后,儒家思想逐渐从民间思想学派的地位上升到主流思想学派的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前所述,人类对鬼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摆脱鬼神崇拜的过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和发展,就将距离鬼神的世界越远。但是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对鬼神的恐惧和虚幻的寄托、以及精神上的安慰,更有许多人为了种种私利的需要,在今天依然在继续制造新的鬼神思想。



回想一下,早在2500年前的古代,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巫术鬼神势力处于压倒性优势的时代,孔子就已经高举人性的大旗,公开喊出不语“怪、力、乱、神”,并把“敬鬼神而远之”看成是“务民之义”,如果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还盲目地迷信鬼神,个人觉得是非常可悲的。



中国人为什么会比西方人早一千多年就脱离了鬼神的束缚呢?从明朝小说《封神榜》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封神榜》取材于“周兴商灭”的历史故事,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365位正神结束。尽管这部小说本身依然充满了鬼神故事,但是其核心内容,却是把纣王轻信鬼巫之言枉杀贤臣归结为灭国的主要原因,从而警示皇及一切帝统治者:“不能靠巫神治理国家,而要依靠贤人治理国家。”这样的思想是从汉武帝一直贯穿到最后一代清王朝,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不信《圣经》、信《论语》的根本原因所在。



国际上许多学者把孔子划入自由主义者学派的类别。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派思想在他的生前并没有被官方认可和采纳,在他的一生中,也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曾经在官场发挥作用。他基本上是以一个民间思想家的身份,通过外出访问和在家办学的方式来传播他的思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传弟子们把孔子生前指导教诲弟子们以及与弟子们交流探讨时说的话整理成文,汇编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



正如丁冠之教授在“孔子,我们共同的老师”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孔子没有留下亲笔著作,他的思想和智慧集中在他的弟子为他编辑的一万多字的《论语》一书中。巧合的是苏格拉底和耶稣也没有留下亲笔著作,他们的言行也是由弟子编辑整理的。这三位圣哲,虽然没有亲笔著作,但是却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但并不是儒家学派的所有经典著作。《论语》只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的继承和发挥。



(未完待续)

2008/7/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0: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学习是永恒的快乐——《闲读圣经和论语》

 

看完了《圣经》的第1篇,我们再来学习一下《论语》第1篇。《论语》一共由二十章构成,每章由十几篇或几十篇不等。《论语》的第一章“学而第一”(1)的内容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把学习然后经常复习、或练习、或照着所学的去做、看成是一种快乐,把接待远方来的朋友或同学当成是一种快乐,把不因为别人不理解或不赞同自己或自己的主张也不埋怨别人、看成是一种君子风度。这些观点虽然只是孔子个人的观点,然而在经历了2500多年的时间检验和科学的进步之后,这不但没有被看成是落伍的观点,反而被更多的人们所广为接受。连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的演讲中都引用了这句话。

 

《论语》一开头,就把中国人崇尚学习、崇尚友谊、宽以待人的儒家风范充分地展示在世界的面前。这与《圣经》一开头就用一个上帝造天地的神话来树立上帝的绝对权威形成鲜明的对比。

 

任何书籍,都有传播某种思想、某种道德、某种知识、某种快乐等的内容,《圣经》和《论语》也不例外。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圣经》是先通过塑造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的神上帝,然后将《圣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上帝的名义表达出来,以便使所有的上帝信徒无条件地接受《圣经》想要表达的思想。它仿佛是在这说,这本书中的一切观点都是上帝说的,所以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无条件地相信和接受,不允许有任何讨价还价或质疑的余地。

 

《论语》则并不是通过一个神化的孔子来树立一个绝对的权威,而是以《论语》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本身来建议读者接受《论语》的思想,读者不但可以讨价还价,还可以质疑探讨。《论语》中就有许多孔子与其弟子不同意见的争论和探讨的记录。孔子在将他的思想传授给别人的时候,不是以神的绝对权威的口吻强迫别人接受。有人形容说,读《论语》好像是在听邻家大叔在谈天说地,有如浴春风的感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当然是孔子的观点,但孔子从来不需要说这是一个绝对真理,不需要说因为神这样说所以我们必须遵守,不需要说这是不可质疑的。那么这些话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是否依然经受得住检验呢?结果是显而易见。许多生活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通过神化才可能被人们接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当时提出的衡量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在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关于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可能在今天也还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君子的概念,也可能因人而已。但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孔子对“人不知而不愠”的赞赏和肯定,这种赞赏和肯定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不同意见的尊重,以及在对待分歧时的宽大容忍精神,这些正是构成今日文明民主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论语》开头的第1篇,通过描述学习的快乐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与《圣经》通过讲神话故事的方式来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截然不同。学习、是人类进步和获得力量的动力源泉,没有学习,人类就不可能进步。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靠的是人类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和运用前人的学习经验、善于不断质疑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人类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和强大,才能使人类更加幸福快乐,也才能逐渐解开许多不解之迷,才能使让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缩短我们与绝对真理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只要信什么神,信什么教就可以成为真理的拥有者。

 

(未完待续)
2008-7-3

发表于 2008-7-3 16: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7-3 19: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学到不少知识。[em56]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8: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7-3 16:11:18的发言:
慢慢欣赏,认真学习。。。

 

谢谢关注,欢迎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薄于云天在2008-7-3 19:00:26的发言:
学到不少知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谢谢关注,希望多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9: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9,伊甸园的蛇和普罗米修斯——《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3篇继续写了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文章一开头就说“耶和华神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创世纪3,1)然后讲述了蛇怎样与人对话,蛇告诉人伊甸园中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可以吃,吃了不但不会死,还会变得眼睛明亮,头脑聪明,“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创世纪3,5)。于是亚当和夏娃就吃了上帝禁止他们吃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尽管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创世纪3,3)

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之后,没有死,眼睛变明亮了,头脑变聪明了,知道了羞耻和善恶。就事论事来说,神话里的蛇其实说的是真话,神话中的上帝说吃了会死反而是谎话。

上帝为什么要用谎话来骗亚当和夏娃?我想这倒也并不难理解,就好比现在一些父母为了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往往会编出一些谎言来吓唬孩子一样。可是只因为蛇、夏娃、亚当违反了上帝的一次禁令,只不过是为了让人变得聪明、智慧一些而偷吃了一个苹果,上帝就对蛇、夏娃和亚当进行了那么严厉的处罚。这种处罚不但加在当事者身上,还要加在当事者的世世代代的子孙身上。这是不是太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了?这样的上帝之神,会让人感到害怕和畏惧,但很难让人觉得可亲可敬,更难让人会觉得可爱。

上帝罚蛇“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创世纪3,14)还罚蛇与女人世代为仇:“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纪3,15)

《圣经》作者的高明和有趣之处,是他们善于利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可见现状来把神话说得像真事一样。比如利用现实生活中蛇的行走方式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把这样的行走方式说成是上帝对蛇的惩罚。其实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除了蛇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东西也是像蛇那样不用脚行走的,比如鳗鱼、鳝鱼、泥鳅、蚯蚓、无足蜥蜴、蚂蝗、毛毛虫等。

不过有一点可能是《圣经》作者的重大失误,那就是蛇并不是吃土为生,而是吃老鼠等活物为生。这样一来,《圣经》作者原本是想增加这个神话故事的可信性,反而由于这个重大的错误,严重降低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可信性。

上帝罚夏娃的是:“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世纪3,16)

女人分娩的痛苦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生理现象,《圣经》的作者却能巧妙地将这种无法避免的痛苦说成是上帝对女人的惩罚。只是这样的描写也有点弄巧成拙,因为这样难免会让妇女在忍受分娩的痛苦时会埋怨上帝:偷吃苹果的是夏娃,上帝为什么要来惩罚我呢?实在太不公平啊。

上帝罚亚当的是:“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世纪3,17)“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世纪3,19)并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如果说女人分娩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那么男人的劳苦却是可以逃避的,两相对照,更难免让读者产生一个有违《圣经》作者初衷的想法:那就是一个男人只要有钱有势,就不必终身劳苦,就能逃避上帝对他的惩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思考的话,可以说《圣经》作者对这个神话的创作是比较失败的。

随着现代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圣经》故事中关于蛇比一切其他动物都狡猾的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蛇比其他动物更聪明。目前已经可以证实的是,在所有动物中,除了人之外,灵长目动物才是最聪明的。

日本科学家最近通过一个实验证明猩猩的瞬间记忆力超过人。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个试验:通过一个触控显示屏,将一组数据在显示屏的地方不规则地瞬间显示,但是猩猩看一眼之后就能按照数字的顺序依此点击一遍。

随着科学的发展,《圣经》中许多神话故事的可信度在直线下降,这可能是《圣经》作者在创作时没有想到的吧?但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状态。《圣经》作者在《圣经》中所表达的一切关于人类社会的观点,都只能反映作者所处年代的认识水平,不可能反映或代表任何终极真理。正如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永远没有最终极的顶点。 只有在不断的被“证伪”中,才能走向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圣经》中这个关于蛇的故事,事实上表达的几乎是所有宗教都想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宗教的传播者都希望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宗教上,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上面,不要有太多的智慧,以便觉得自己能像神一样聪明,有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味道。这个《圣经》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在以一种严厉惩罚的恐吓来暗示:“人类不应该过分追求知识,不要以为人类有了知识,觉得聪明了就可以不受宗教领袖的约束。”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健康的、反科学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从维护宗教权威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圣经》作者的良苦用心,但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鼓励人类多学习知识,变得越来越聪明,正如《论语》所倡导的那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样人类才能不断向前进步和得到可持续发展。

《圣经》中这个关于蛇为了让人类变得聪明而宁愿自己被上帝惩罚的构思,也许是参考了希腊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甚至连上帝造人的故事,也可能是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但创造了人类,还是人类的老师,为了能够使人类生活得快乐和幸福,他教给了人类许多知识。最后,普罗米修斯甚至违反最高的天神宙斯的禁令,盗取了天上的火种送给人类,并因此受到宙斯的残酷惩罚:

宙斯差人将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此外,宙斯还派一只神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会长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今天正在中华大地上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其文化渊源,正是来自这个普罗米修斯的希腊神话故事。让人感慨万分的是,同样是给人类带来智慧和知识,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被赞美成舍己为人的英雄,在《圣经》神话故事中,蛇却被丑化成诱人犯罪的小丑。

(未完待续)
2008-7-7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0,《圣经》和《论语》的学习观——《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和《论语》都是向世人说教的经典著作,《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著作,通篇是从宗教的角度向世人说教,《论语》是一部世俗的经典著作,通篇是从世俗的角度向世人说教。不过在西方社会,今天也有学者把儒家思想当成是一种宗教,比如法国的拉露斯(LAROUSSE)百科全书就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放在宗教栏目内介绍。在国内,传统上也把儒教与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三教”,甚至在一些庙宇里面出现了三教合一的供奉。

 

翻遍整本《圣经》,我们几乎看不到有什么特别强调要学习的论述,而《论语》则充满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将《论语》看成是一本劝学书。比如从《论语》首篇的“学而时习之”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等,直到孔子对好学者的褒奖等,都可以看出,《论语》是把学习当成是人生第一大要义,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要想有所作为,都离不开学习。

 

孔子在《论语》中大力提倡和赞美的是人要学习、要知书识礼、要明辨是非、要分辨善恶,并且在书中介绍了许多怎样学习、怎样明辨是非善恶的方法和原则。他对弟子最高的夸奖之一是“好学”,在《雍也第六》(3)中有一段孔子赞美颜回好学的对话,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这里不但赞美了颜回的好学,而且赞美了颜回的另外两种美好品质,那就是不迁怒于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人类由于本身各方面的局限性,往往难免有意或无意犯错误。孔子觉得,由于无知而无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重要的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主张人要善于反省,要见贤思齐,要从善如流。一部《论语》到处洋溢着怎样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情操和修养的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

 

信奉《论语》的儒家思想者还认为,人只要通过学习和修炼、能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君子的道理、并且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就能成为一个道德完美的君子仁人。《论语》『⒎30』中写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爱离我远吗?如果我想拥有仁爱,仁爱就会来。

 

信奉《圣经》的基督教则认为,由于亚当和夏娃当年违背上帝的禁令偷吃了苹果,今天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要为此负责,背负起亚当和夏娃当年偷吃苹果的罪责。这种罪责是不能通过学习和修养消除的,唯有信奉上帝是唯一的神、成为基督徒才可以获得上帝的赦免。这就是基督教根据《圣经》中的这个神话故事演绎出来的关于“原罪”的宗教理论。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要他们接受基督教的这种源于神话故事的原罪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试图让今天的人们去为原始宗教神话中的人犯下的错误而背上罪责、还要为此而赎罪,则更加困难。与此相比较,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劝学、为善、求仁的观点,显然更加容易得到今人的认同。

 

除了难以说服今人接受基督教根据《圣经》中的神化故事演绎出来的原罪宗教理论,还在于这个神话故事存在着严重的拒绝人类接受和追求智慧的消极暗示:故事中的上帝之所以要禁止亚当和夏娃吃智慧果,是担心亚当和夏娃吃了之后会获得智慧、懂得廉耻。如果上帝的这种担心和禁止是正当的,那不是等于在暗示我们:人类不应该追求智慧、不应该懂得廉耻吗?假如人不追求智慧、不懂得廉耻与动物何异?

 

假如你已经为人父母,你愿意你的子女从小不追求智慧,不懂廉耻,每天只让他求神拜佛吗?告诉他只要信神就能成为看见真理的人,就能成为有福的人吗?你愿意你的孩子除了迷信和崇拜神之外对什么都很无知吗?

 

这样的消极暗示显然是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圣经》中这样的拒绝人类追求智慧、拒绝人类知廉识耻的消极暗示,与《论语》中积极倡导人们要善于学习、要知廉识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未完待续)
2008-7-8

发表于 2008-7-8 1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佩服LZ,静的下来又坐得住。。。[em52]
发表于 2008-7-9 00: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0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谢谢楼上两位朋友的关注和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09: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1,该隐和亚伯为什么会兄弟相残——《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4篇中,讲述了一个哥哥残杀弟弟的血腥故事。故事说,亚当和夏娃生了大儿子该隐和二儿子亚伯。该隐种地,亚伯牧羊。“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上帝。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脂油献上。上帝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创世纪4,3-4-5)为此,“ 该 隐 起 来 打 他 兄 弟 亚 伯 , 把 他 杀 了 。)(创世纪4,8)

上帝知道该隐杀死亚伯后处罚该隐离开故乡。该隐对上帝说,这样的处罚太重了,因为一旦接受这个处罚流落到他乡,别人见到他就会杀了他。上帝听了他的辩解不但接受了,还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变成了该隐的保护神,宣称“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创世纪4,15)

正因为有了上帝这个保护神,该隐的子孙拉麦更加有恃无恐,狂妄地对他的妻子和儿子宣称:“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创世纪4,23-24)

从这个兄弟相残的圣经故事来看,我想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凡是做父亲的、做家长的、做宗教领袖的、甚至包括所有做大小领导的,都必须保持公平公正,否则就可能引发部下的不满,这种不满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就可能引发惨案。

故事中的该隐和亚伯原本是一对和睦相处的亲兄弟,一个种田,一个放牧,相安无事,优势互补。而且都对上帝表示尊重,将自己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上帝。如果上帝能平等地对待这两个人,那么他们兄弟俩很可能会继续友好下去。可是却由于上帝不能公平地对待这两兄弟同样真诚的供奉,喜欢一个,不喜欢一个,结果激发了哥哥该隐的愤怒和不满。

该隐的愤怒和不满是上帝造成的,他的愤怒和不满也是针对上帝的不公平,可是由于上帝是那么强大,该隐的愤怒和不满无法发泄到上帝身上,他只好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发泄到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亲弟弟亚伯身上。这种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发泄到弱小对象身上的现象,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比如男人在单位里受了上司的气,回到家里将怨恨和愤怒发泄到老婆孩子身上。

其二,这个《圣经》神话故事不适当地肯定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暗示了“强权即真理”的合理性。牧羊的亚伯尽管得到上帝的偏爱,但是由于本身体弱,抵抗不住哥哥该隐的攻击,结果被活活打死。上帝原来不喜欢该隐,甚至为了惩罚他的杀弟之罪才将他赶出故乡,可是只因为他当时是亚当唯一的孩子,上帝却反过来保护起他来,最后还让他子孙满堂,这真有点“好人不长命,恶人活千年”的味道。根据《圣经》介绍,亚当是在很久之后,直到他一百三十岁的时候才生了第三个儿子塞特。

其三,这个《圣经》神话故事虽然是向人们宣传宗教的,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却在客观上起到了反宗教的作用。《圣经》中说,上帝之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可是,在亚伯因为供奉上帝并得到上帝的喜爱而遭到该隐嫉妒和打杀的时候,上帝为什么不出面来保护亚伯呢?按照《圣经》的说法,当时地球上只有四个人,上帝尚且无法保护亚伯的生命,那么今天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上帝还怎么可能有能力来保护那些信奉他的信徒呢?尤其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上帝为什么不去保护他所喜欢的亚伯的生命,反而去保护杀害亚伯的该隐的生命?

其四,这个《圣经》神话告诉我们,仇恨一旦被煽动,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疯狂。上帝为了保护该隐的生命,宣布“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杀人偿命,一命抵一命,这才是平等公正的。“杀一报七”已经是过度报复、过度仇恨了。更加恶劣的是,有了这个“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坏的先例之后,该隐的后代子孙麦拉进一步把报复的倍数提高到了“七十七倍”!由此可见,仇恨一旦被煽动起来是多么可怕。

其五,这个《圣经》神话告诉我们:只有惩罚,没有教育是不能制止罪恶的。从《圣经》的故事来看,上帝和亚当都没有对该隐进行任何教育引导,在他杀人之前没有,在他杀人之后也没有。该隐的子孙不但不能从该隐杀人的罪恶中得到教育,反而变本加厉地提高了报复别人的倍数。我们不难想象,一旦所有的家庭或所有的民族都以如此“七十七倍”的仇恨去报复对方,这个世界将陷入怎样的黑暗之中!以巴战火至今不止,也许可以从《圣经》中找到一些根源。

与《圣经》作者所渲染的这种强烈的复仇理论不同,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的是对人的仁爱思想的培养,《论语》“学而第一”(2)写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的作者认为,为人的根本要从培养孝顺仁爱思想开始,不能从培养逞凶斗狠的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七拳的复仇思想开始。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上帝在制造亚当之后,能及时地教育他要培养儿子的仁爱思想,亚当也同样从小就培养该隐的仁爱思想,该隐还怎么会杀死他的亲弟弟呢?

我想《圣经》的作者之所以要编造这一神话故事,目的之一可能是为了培养犹太人信教的理由,宗教家试图把犹太民族被驱赶离开自己的祖国解释成是由于祖先犯了错误,遭到神的惩罚。然后试图告诉他们,只要通过全民敬神的方式,就能得到神的宽恕和保佑,就能重新夺回被其他民族占领的祖国。

这种在人力无法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情况下,将希望寄托在神的力量上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今天还继续维持这样的观点就非常落伍、非常错误了。因为犹太民族被驱赶离开自己的祖国与犹太民族的祖先是否犯错误没有任何关系,真正原因乃是由于其他民族的罪恶的野蛮侵略扩张造成的。正如不能把美国基督徒当年对土著印地安人罪恶的野蛮侵略和屠杀说成是印地安人犯了什么错误。

(未完待续)
2008-7-9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13: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一个基督徒的公开反省

(基督徒提倡祷告忏悔,儒家提倡反思反省。这篇文章却是一个基督徒的公开反省,反省的主题、即原文的题目是“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我觉得这篇文章像一面很好的镜子,照出了绝大多数人今日中国基督徒的众生像,特转来这里与各位分享。这篇文章的作者西穆尔登教士先生是在我与其交流《闲读圣经和论语》时认识的一位基督徒网友,现在的题目为我所改。)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

在猫坛看了网友“虚心姊妹”的一篇文章《我不能不告诉人们我是一个基督徒》,跟贴也看了些。有些想法。

和这位“虚心姊妹”想法不同的是,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尽管我接受改革宗神学,热切地希望那些我所爱的人也能拥有和我同样的信仰,但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

作一个基督徒,有什么值得去宣传的?基督徒不是道德品质高人一等的人。那么,信仰本身值得炫耀吗?我知道了真理,我就比别人都聪明吗?信仰不是拿来炫耀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了有许多的人告诉我,说他们如何在成为基督徒之后,有病得到医治,家庭变得和睦,生意也变得顺利起来——他们无非是想告诉别人,上帝是一个施行神迹的医生、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擅长投资理财的老板,但他们忘记了上帝远在彼岸;

我已经厌倦了许多的人喜欢告诉别人他们有多么博爱,他们的内心有多么平安——他们无非是要告诉你,他们比你们更仁慈、更高明,但他们忘记了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教会的血腥和散布蒙昧的罪行;

我已经厌倦了许多的人用噪音和不雅的姿态来表明他们的信仰是何等的生动活泼、有上帝与他们同在——他们无非是想表明,他们和世俗人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忘记了正是基督教徒那种自以为是的信仰表达方式造成了不宽容和蒙昧主义。

我也已经厌倦了那些基督徒在攻击伟大的艺术时,把民间小调般的宗教歌曲当作最神圣的音乐、把地摊文学般的信仰见证当作精神食粮,并不断地向人推销;

我也已经厌倦了有人在祷告的时候把手放在我的身上,告诉我说他在把上帝的灵传递给我。

但我并不厌倦去信仰基督。

什么是信仰基督?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单纯地去跟随基督,但如果一个信徒夸耀自己的单纯,他不过是在说,瞧,我的信仰多么虔诚——那根本不是追随基督。当基督在召唤一个人去追随他的时候,他是在叫这个人去死。可是我们有许多的人告诉别人,信仰基督,你的生活将会多么幸福,你的生命将会多么丰盛,你的人生也会充满喜乐。难道,追随基督的目的是为了幸福?他们是在误导。

我不想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没有那种热情叫所有的人都来信仰基督。我只希望我爱的人能得蒙主的祝福。在我看来,信仰基督,只能是发自一个人内心的意愿。我需要做的,只是用我的行为无声地、被动地告诉他们主怎样在慢慢地改变我,拯救我。

我也不想通过言语的辩论来叫人信仰基督。我只要在生活中追随他就够了。我只要能因为照着基督的吩咐去生活,让我周围的人看到他对我的影响就够了,吸引人们归向主的,不是基督徒,而是基督。

在我看来,对基督的信仰不是在言语上的,在于我们的身体力行。

信仰基督是一种很荒谬的事情——一个被世人所弃绝的人能带给我们平安?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居然能拯救世人?一个死去三天的人居然能复活?

在今天依然相信基督,是一件困难的事。只有在我们不去做一个基督徒的时候,我们才能追随基督。

追随基督,而不去做一个基督徒,同样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已经习惯于在教会中寻求归属感,寻求心灵的寄托;我们也已经习惯于告诉别人我们是基督徒,并以此建立起一种道德优越感。我们也早在窃取上帝荣耀的过程中麻痹了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在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基督徒的时候,究竟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想表达什么?有些人告诉别人自己是基督徒,不就是为了表现得与众不同吗?不就是为了勾引人入教吗?不就是为了假基督之名来彰显自己的博爱吗?不就是为了假基督之名实现自己的经济理想、政治理想吗?

那么我想告诉那些习惯于表明自己宗教身份的信徒,如果你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信了基督教就高人一等,别人的信仰都是没有根据的,从而遭到别人往你的脸上扔一个臭鸡蛋,那你是咎由自取。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也因为我绝非一个配得上基督徒这个名称的人。

或许是因为我不愿意承担起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责任,或许更是因为我还保持着对某些罪中之乐的喜好,我不愿意被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承认,在我里面依然有着不宽容、恶毒、怨恨、污秽的种种念头。我的言行会告诉别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人知道我是一个信徒而依然如此的时候,岂不会说,看哪,信基督的就是这样的人,基督并没有叫他变得更好。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因为我不能窃取上帝的荣耀。

有一次,和一个学生对话,她在手机短信里告诉我,无论我的源泉从何而来,她只看到我,而不是我所信仰的那一位,她有我的帮助就够了,不需要主的引领——那时我才知道过去自己是如何地假冒为善:我把她的目光吸引到我的身上,我阻拦了她把目光投向基督。难怪过去别人称赞的是我的才华和我对信仰的理解,而从来没有因为我而知道基督。

就是从那天起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是怎样在做一个基督徒。

成为基督徒是容易的,据说只要跟着一个信徒做一个决志祷告,经常上教堂、经常参加基督徒的聚会,天天读圣经、祷告,经常给别人传福音就可以了。但那不是追随基督。

什么是追随基督?或许,像克尔凯廓尔那样毅然与基督教决裂,才真正开始了追随基督;或许,像薇依那样永远拒绝洗礼,才真正知道追随基督的意义,或许,像史怀哲、德兰修女那样服务于人,才是真正在将追随基督身体力行。

我做不到。

既然我做不到,我就不会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0: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2,亚当和彭祖为什么能长寿?——《闲读圣经和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之(9)写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不但是儒家提倡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最深厚的宗教崇拜是祖先崇拜。儒家思想认为,如果能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感激久远的祖先,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就会日趋敦厚。用现代词汇来说,也就是说儒家思想通过“慎终追远”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5篇中,停止了前面的神话故事的叙述,单独介绍了“亚当的后代”。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犹太人与古代中国人有着类似的祖先崇拜传统,才会将祖先的名字逐一写进宗教典籍中,就像中国的许多大家族都有家谱一样。与中国不同的是,古代犹太人崇拜的是他们这个民族共同的祖先,并把这个祖先神化了。这个故事中的亚当,很可能就是犹太人的一个远祖,而不是什么全人类的祖先。

故事中说,亚当活到了930岁去世,他之后的十代人也都活到了八九百岁,在这一篇中,作者依次介绍了从亚当到挪亚的十代代表人的名字,顺便也为后面的神话故事“挪亚方舟”预留了伏笔。

根据我们今天的人口学资料显示,直到十八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8.8岁,到了20世纪,随着医疗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欠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超过了60岁。另外根据相关医学资料介绍,人类的最长寿命可以活到200岁。因此故事中的亚当活到八九百岁,也只能看成是一种神话传说。类似的神话传说中国也有,比如传说中的彭祖就活到800岁。

据《神仙传》记载:“彭祖者,颛顼玄孙也。”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相传他的家乡在宜君县偏桥乡彭村。传说,彭祖活到767岁,仍无衰老迹象,耳不聋,眼不花,背不弯,腰腿不疼。有人问他的身世,彭祖唉声叹气地说:“吾遗腹而生,三岁丧母,又逢战乱,流落西域,几百余年。”又说“他一生丧49妻,亡54子,屡遭忧患。”谁知又过了70来年,有人发现他还在流沙国游玩,直至800多岁才死。

按照“创世纪”这个神话故事的介绍,从亚当到挪亚一共是十代人,但是每代都只列举了一个人来做代表,这十代人加起来前后约1500年。而且每个人生下一个接班人的年龄也相差悬殊,比如亚当活了930岁(创世纪5,5),但到130岁才生下接班人塞特(创世纪5,3),而玛 勒 列 活 到 65 岁 , 就生 了 接班人雅 列(创世纪5,15),最晚的是挪亚直到500岁才生下接班人(创世纪5,32)。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人名很可能是犹太人远祖的真实记录片段,由于时代久远无法全面记录各代人的所有真实历史资料,只好记一个大概,就将那些记不住的人从历史中省略掉了。为了保持记录的连贯性,则通过夸大延长远祖年龄的方式来弥补其中的缺漏,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神化祖先的作用。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来推测,“创世纪”可能是古代犹太人将神话与自己的族谱相结合的产物,绝对不可能是什么全人类的发展历史记录。上帝这个古代犹太人制造的神、很可能就是神化了的犹太人的祖先、也只是犹太人的神,而不是什么全人类的神。

信奉《圣经》的基督教禁止信徒祭拜自己的祖先,本质上是违反《圣经》的原意的,事实上,《圣经》中许多犹太人的祖先,都被当成“先知”之类的神圣人物来崇拜。

《论语》“为政第二”之(24)写到,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有很深厚的道理和合理性。在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每个民族都能坚持自己的传统才是最理想的,否则如果全世界都只剩下了一个神,就好比全世界只存在一朵花,那是很悲哀的。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如果不去祭奠自己的祖先,反而愚昧无知地用别人的祖先来取代自己的祖先去敬拜,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数祖忘典呢?

(未完待续)
2008/7/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10: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3,挪亚方舟记录的是灾难还是救星?——《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作者在“创世纪”第6、7、8三篇中讲的是关于挪亚方舟的神话故事。在没有阅读《圣经》之前,我一直以为“挪亚方舟”的故事是赞美上帝对人类慈爱的故事,阅读之后才知道:挪亚方舟只是上帝在毁灭人类之后所做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补偿。

 

“创世纪”第6篇继续前面的神话故事说,“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创世纪6,2)然后,上帝看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究竟是什么罪恶,《圣经》里并没有说,只说是“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创世纪6,11)于是就要将“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创世纪7,23)

上帝认为挪亚是个“义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义人,《圣经》上没有说,只是决定在用洪水毁灭地上和空中的一切生物时,提前七天通知挪亚,让他造一条船,以便挪亚夫妻和他的三对儿子媳妇、以及“飞鸟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每样两个,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创世纪6,20)还要挪亚把“各样食物积蓄起来,好作你和它们的食物。”(创世纪6,21)“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可以留种,活在全地上。因为再过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创世纪7,2-3-4)


“挪亚就遵着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了。过了那七天,洪水泛滥在地上。当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创世纪7,5-10-11-12-17-19-21—23-24)”

 

“风吹地,水势渐落。渊源和天上的窗户都闭塞了,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从地上渐退。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挪亚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到了二月二十七日,地就都乾了。”(创世纪8,1-2-3-8-11-14)

 

《圣经》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利用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培养人们对虚构的神的恐惧。在这一点上,古代犹太人的想法与古代中国人的想法差不多,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利用大自然来恐吓人的记录,比如中国古代曾有人利用月蚀来恐吓人的,也有许多雷神雨神的故事,比如中国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在古代都有过大旱之年祈雨的传统,他们也把大自然灾害理解成是神对人的惩罚。

 

不过中国的神话中,也有许多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比如《山海经》中的羿射十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都是说的人类与水灾、旱灾作斗争的神话故事。有网友在网上调侃地说:“当基督教故事中的挪亚在大水上漂的时候,中国的大禹却在治水,这就是这基督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距。”这话虽然有点夸张、有点片面,却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挪亚方舟的故事,讲述的不是上帝在人类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主动降临人世来挽救人类,而是上帝以自己的是非观去判定人类好坏,然后将人类全部毁灭的故事。尤其让人震惊的是,即便人类真的曾经有错,那么也与陆地和空中的动物、飞鸟、昆虫等无关,为什么上帝连它们也要一并屠杀呢?这样一味地屠杀,甚至迁怒于无错的动物、飞鸟、昆虫的做法,这实在让觉得太过霸道、野蛮、残忍了!

 

《圣经》的作者之所以要编写这样的故事,也许是在宣传一种对待“恶”的态度,那就是“以杀制恶”。这种以杀制恶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相对野蛮落后的丛林法则,这种丛林法则从美国西部牛仔身上和今天的恐怖主义者身上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这种丛林法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独裁专制;体现在国际事务上,就是以实力独霸话语权的单边主义,体现在宗教上,就是唯我独尊的排他主义。

 

有基督徒在网上宣称,上帝安排了挪亚方舟来挽救人类,人类应该感激上帝的恩赐。可是阅读完《圣经》中的这个完整故事,我实在无法产生这种感激之情,反而对上帝的爱心、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正义等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假如一个黑社会头目将全城人都屠杀掉,只留下一个人没有杀掉,为这个城市留了一条根。难道我们要感激这个黑社会头目没有斩尽杀绝的恩德吗?

 

假如上帝连自己造出来的人都教育不好,怎么好意思宣称无所不能呢?

 

假如谁有杀人的能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开杀戒,哪里还有什么正义可言?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当洪水过去后,挪亚等一切躲避在船上的生物走了出来,“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创世纪8,21-22)

 

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上帝屠杀人类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人类犯了什么罪,而只是因为当时的人类没有供奉上帝?

 

《圣经》的作者也许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恐吓信徒:你们必须信奉上帝,并供奉上帝,并让上帝时常能闻到馨香之气,否则上帝又要大开杀戒了。但这样的类似于黑社会的精神恐吓,在本质上是丑化了上帝的形象,也丑化了奉上帝为神的这个宗教组织本身。个人觉得,是不足取的。

 

(未完待续)
2008-7-11

发表于 2008-7-13 08: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也来闲读佟先生的连载.

从一开始就关注到现在,细细看了好几段,

因为本身对这两本著作很陌生,所以不敢妄自回贴,

怕因自己心境浮燥言语不当贻笑大方.

不过我是确确实实折服于佟先生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7:55 , Processed in 0.1014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