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40|回复: 233

[原创]《闲读圣经和论语》(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5 09: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网络时代闲读书
——序《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和《论语》可以说是代表东西方文化和传统思想丰碑的两部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这两部书对东西方人类思想的影响、包括对我们自己的影响是那么地深刻,以至于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想和血液之中,成为了无法抹去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因此抽点时间读一读这两部书的最大的意义不只在于了解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过去,更重要的是能有助于我们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今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读法。基督徒把《圣经》当成真理来读,职业儒生把《论语》当成儒家的《圣经》来读,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职业儒生,所以我把这两本书当成闲书来读。

也许有人看到我要“闲读”这两部经典著作会很生气、很着急,会忍不住批评我对这两部书的大不敬。不过且慢,请先允许我对这个“闲读”来做一点小小的解释。

闲读,是一种读书的心态。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悠闲愉快的状态再来读,不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也不以一种愚民了解真理的仰视心态去读,而是以今人与古人平等对话的心态去读。如果觉得古人说得好就点点头,觉得古人说的没道理就摇摇头,觉得自己一时还把握不准的就先放在一边。

闲读,是一种读书的目的。不要怀着某种功利心去读,不是为了去考个职称、谋个学位、挣点银子、混个职衔、捞个饭碗等什么的去读,随时可以读,也随时可以不读,可以多读点,也可以少读点。

闲读,是一种读书的状态。是在业余时间去读,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而不是什么职业的研究,更不是把读书这样简单的事情搞成什么神圣的追求或崇高的信仰之类太过复杂的东西。

闲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既然是学习,那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除了学和思之外,在读这两部书的同时也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理性地、相对客观公正地、紧贴时代脉搏地分析比较,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有所肯定,也有所取舍,然后将这些所学、所思、所想、所悟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发表到网上与各位分享、交流、争论、探讨、修正等。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网络时代的闲读学习方式。

2006年我将这两部书的学习体会以《圣经论语比较谈》的书名在网上连载发表。得到了各位网友的热情鼓励和激烈批评,网友的鼓励和批评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非常有必要对《圣经论语比较谈》进行全新的修改,在删除了许多原文中过于激烈的言辞,同时增加了许多趣味性的东西方历史故事之后,便形成了这本《闲读圣经和论语》,希望继续得到网友的批评指正。

《闲读圣经和论语》系统又概略地介绍了《圣经》的核心内容“摩西五经”和“四福音”书,并以此为顺序,逐一根据《圣经》的核心思想和神话故事与《论语》中相对应的思想观点及相对应的中国神话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比较。相信本书对有兴趣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朋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本书约18万字,94章,预计2008年12月25日之前在网上连载发表完毕。

(未完待续)
2008-6-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9: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网络时代闲读书
——序《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和《论语》可以说是代表东西方文化和传统思想丰碑的两部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这两部书对东西方人类思想的影响、包括对我们自己的影响是那么地深刻,以至于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想和血液之中,成为了无法抹去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因此抽点时间读一读这两部书的最大的意义不只在于了解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过去,更重要的是能有助于我们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今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读法。基督徒把《圣经》当成真理来读,职业儒生把《论语》当成儒家的《圣经》来读,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职业儒生,所以我把这两本书当成闲书来读。

也许有人看到我要“闲读”这两部经典著作会很生气、很着急,会忍不住批评我对这两部书的大不敬。不过且慢,请先允许我对这个“闲读”来做一点小小的解释。

闲读,是一种读书的心态。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悠闲愉快的状态再来读,不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也不以一种愚民了解真理的仰视心态去读,而是以今人与古人平等对话的心态去读。如果觉得古人说得好就点点头,觉得古人说的没道理就摇摇头,觉得自己一时还把握不准的就先放在一边。

闲读,是一种读书的目的。不要怀着某种功利心去读,不是为了去考个职称、谋个学位、挣点银子、混个职衔、捞个饭碗等什么的去读,随时可以读,也随时可以不读,可以多读点,也可以少读点。

闲读,是一种读书的状态。是在业余时间去读,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而不是什么职业的研究,更不是把读书这样简单的事情搞成什么神圣的追求或崇高的信仰之类太过复杂的东西。

闲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既然是学习,那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除了学和思之外,在读这两部书的同时也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理性地、相对客观公正地、紧贴时代脉搏地分析比较,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有所肯定,也有所取舍,然后将这些所学、所思、所想、所悟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发表到网上与各位分享、交流、争论、探讨、修正等。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网络时代的闲读学习方式。

2006年我将这两部书的学习体会以《圣经论语比较谈》的书名在网上连载发表。得到了各位网友的热情鼓励和激烈批评,网友的鼓励和批评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非常有必要对《圣经论语比较谈》进行全新的修改,在删除了许多原文中过于激烈的言辞,同时增加了许多趣味性的东西方历史故事之后,便形成了这本《闲读圣经和论语》,希望继续得到网友的批评指正。

《闲读圣经和论语》系统又概略地介绍了《圣经》的核心内容“摩西五经”和“四福音”书,并以此为顺序,逐一根据《圣经》的核心思想和神话故事与《论语》中相对应的思想观点及相对应的中国神话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比较。相信本书对有兴趣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朋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本书约18万字,94章,预计2008年12月25日之前在网上连载发表完毕。

(未完待续)
2008-6-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9: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人类宗教的产生

中国人说到《圣经》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基督教、天主教、上帝、耶稣,然而要真正了解《圣经》,则不得不了解一下中国人不太熟悉的犹太教,并顺便来探讨一下宗教的产生和分类等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人类的幼年时期,由于对大自然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将许多无法理解的东西归纳为神的力量。同时,由于对大自然的恐惧和期待,产生了对神的崇拜。崇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免除灾难,崇拜的目的之二是为了企求保佑。这样在形成对神的崇拜的同时也形成了各种对神的禁忌,也就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

原始宗教所信奉的神形成于各个部落,也就是不同的部落信奉不同的神,一个部落信奉一个神。后来随着部落之间的交流,比如部落之间的通婚或战争兼并等,把一个部落信奉的神带进了另外一个部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部落相信两个乃至更多个神的情形。因此,在人类形成原始宗教之前,全部经历了一个泛神论的时代,也被称之为“诸神时代”。

在古埃及,公元前3000之前,埃及被分割成40个小王国,每一个王国都有自己的神明。埃及统一后,所有的神都被保存下来受到人们的敬拜。希腊人希罗多特在公元前五世纪周游埃及后,将埃及人对宗教的虔诚写进了《历史》一书。

在古巴比伦和古亚述王国地区,神明的数量甚至达到3000-4000个,因为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神。有神就有神话故事,至今依然保留在《圣经》中的创世神话就是其中之一。

在古希腊,公元前八世纪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狄塞》中记录了希腊人心目中的众神,其中“宙斯”被描绘成“众神和人类之父”。人死后,灵魂会进入地狱,经过惩罚和审判将进入天堂的故事也是他们的神话故事之一。这些神话后来也直接被引进了《圣经》。

在古罗马,公元前45年,西塞罗写了《论众神性质》,详细介绍了古罗马众神的故事,对于自公元前1000年起生活在意大利的人民来说,神灵存在于任何事物、任何行为,可以在浮动的泉水中,也可以在哭叫的婴儿身上。

在古代非洲,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并且由于其与大自然的关系不同而信奉不同的神灵,比如猎人、农民,和渔民信奉各自不同的神灵。

在古代印度,约在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完成的《吠陀》介绍了印度的众神。

中国同样曾经有过一个“诸神时代”,遗憾的是西方世界对此缺乏足够的了解。据说《山海经》形成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的春秋时期,原书32卷,西汉刘秀校正删减为18卷。书中详细介绍了众多的中国上古时代的天神和各地方供奉的小神,有趣的是其中许多神的外形与西方的神非常一致,比如有“人面马身”神,这与希腊神话中的“人头马”迪龙神几乎一样,还有“人面虎身”神,这与埃及的“人面狮身”神非常相似,不过这些在《山海经》中都只属于小神,大神则有天帝、炎帝、白帝,西王母等。

在诸神时代之后,产生了“英雄时代”。“英雄”在西方神话中是专指神与人联姻产生的半人半神。希腊人尊崇众神,并赋予这些神以人类的外表和感情,同时也不承认这些强大的、不朽的神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想象这些神曾参与人类的生活,因此产生了神与人联姻的神话。希腊人最伟大、最著名的英雄是宙斯神与美丽的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结合生下来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英雄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它为将神和人合而为一提供了基础。

在英雄时代之后,就产生了“神化时代”,人类开始将一些杰出的人神化成神。公元前44年,朱里斯?凯撒去世后不久,被罗马帝国宣布为神,人们宣称他已升到众神行列之中。在全国建了许多塑像,供国民崇拜。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神化得最有影响的人可能是关公和妈祖。

最后是无神论时代的到来。更加确切地说,最初的无神论的出现,应该是从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开始,也就是几乎在泛神时代就已经同时产生了无神论的思想,只是这种思想还不被广泛接受。这样的无神论思想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头脑中,他们是人类中最早的思想者,他们发现当一个部落的人不遵守另外一个部落的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禁忌,也并没有遭到神的惩罚,在遭到另外一个部落侵略时不管怎样祈祷也并没有得到本部落所信仰的神的保护。这使他们对曾经信仰的神产生了疑问和动摇,最后逐渐形成了神之不存在的认识,于是产生了无神论。比如早在2400多年前,在基督教还没有出现之前,柏拉图的舅父克里底亚,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宗教不过是一位伟大而机敏的政治家高傲的谎言而已。”孔子则在2500多年前就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当然,真正意义的无神论时代的到来,欧洲也许应该是在文艺复兴之后,中国也许应该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未完待续)
2008/6/25
发表于 2008-6-25 16: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佟老师又出连载啦!可喜可贺!
发表于 2008-6-26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闲读,是一种读书的心态。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悠闲愉快的状态再来读,不把自己搞得太紧张

觉得这样很好

发表于 2008-6-26 10: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闲读好,不带目的,也不带功利色彩。。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谢谢楼上各位的关注和鼓励,请多多批评指正.

 

2,一神宗教的产生——《闲读圣经和论语》

 

通常认为,原始宗教始于泛神时代。严格来说,在原始宗教形成之前,首先有过各个原始部落对各种神灵的崇拜,然后在部落的融合之中进入了对多种神灵的同时崇拜,最后形成了以泛神崇拜为主要特征的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和对自身的认识能力的成长自发产生的,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当原始宗教形成之后,宗教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反过来能够控制人类。也就是说随着一些原始宗教逐渐与部落的统治权力相结合,某些宗教逐渐成为一种人类巩固统治力量的重要工具。

 

许多于神灵有关的神话故事,在人类的幼年时期,大家都相信那是真的。可是随着人类对大自然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有一部分人已经不相信那些神话故事是真的,尽管如此,有些人出于统治政权的需要,依然坚持说那些神话故事是真的,甚至还会编造一些新的神话来强迫人民相信是真的,比如前文介绍的神化凯撒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中国人对将普通人神话为神一点也不陌生。比如,古代中国通常把皇帝说成是天子、是真龙天子下凡。又比如,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为了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就“夜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在白绫上写:“秦当灭,楚当兴,陈胜要为王。”塞进鱼肚,让部下将这条鱼买来吃,从而编造了一个“天书神意”的神话。

 

当宗教与人类的统治权结合之后,宗教的主观能动性迅速提高,人类很快发现,宗教不但可以有效控制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有效控制住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随着宗教对人的这种控制作用的提高,宗教的排他性也迅速上升,并逐渐与具体的民族融为一体。

 

民族性的宗教往往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不同民族的兼并战争中往往也就伴随着一种宗教对另一种宗教的毁灭。与此同时,也就赋予了宗教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成为战胜国的征服武器和成为失败国坚持抗争的精神力量源泉。

 

这样的征服武器或抗争精神力量源泉是多神教或泛神教所无法胜任的,因此就产生了一神教的需要,只有一神教才能用战胜国的宗教取代战败国的宗教,只有一神教才能让战败国的民众高度凝聚在一起。比如世界上第一个一神教“犹太教”就是为了复国而产生的。基督教之所以被罗马皇帝尊奉为国教,也正是为了巩固罗马皇帝的统治,这与中国的皇帝独尊儒术是为了巩固皇帝统治完全一样。

 

犹太教是在古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汇合处发展起来的,这个汇合处就是有丰富多彩的多种文化(巴比伦、亚述、闪米特、埃及)的交叉点——地中海的近东地区。除了由于处于多种文化的交叉点上,更加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犹太人的国家和宗教遭到了外国军队的侵略和毁灭性的打击,国破庙毁。

 

公元前587年犹太人的第一座神庙被巴比伦摧毁,犹太人第一次从自己的家园被遣散驱逐,为了激励被驱逐出家园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恢复家园而奋斗,犹太人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一神教——犹太教。

 

有人对犹太教产生的历史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既然在公元前587前犹太人已经有了神庙,怎么能说犹太教是从那之后才形成的呢?我的理解,在那之前,犹太人肯定是有本民族的宗教,但那与现在的犹太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也许属于多神教,也许属于原始宗教等。正如前文所说,人类的宗教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为了将演变的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所以就有了原始宗教阶段、泛神阶段、英雄阶段、一神论阶段、无神论阶段等各种不同的阶段。

 

这些不同阶段的划分,大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往往会以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或事件作为区别。这些区别也并不十分严格,只是为了记录或后人研究的方便而做出的一个大概的标记。我想今天人们之所以把犹太教的产生年代定为公元前587年,可能也属于这种情况。至于犹太教形成的真正时间,随着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也许会提出新的观点,这个问题还是让他们去研究吧,我这里只是借用了他们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暂且引用他们关于犹太教形成于公元前587年的观点。

 

犹太教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单纯的宗教,而是与民族的命运和政治重叠在一起的政教合一的混合体。也就是说,一神教中的上帝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只是为了安慰犹太人的灵魂而是为了现实犹太人的民族独立和复国。事实上,直到今天,犹太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就是犹太教只在以色列单一民族内传播,绝对不向其它民族传播。根据犹太教的教意,只有以色列人才是上帝的唯一选民。也正是因为有了犹太教,才使得犹太民族在被灭国、被毁庙、在被驱散到世界各地两千几百年后,终于在1948年恢复成立了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由此亦可以看出,宗教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目前世界上有三个一神教的宗教,分别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过这三教原本是一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是犹太教的两个分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基督教是犹太教的私生子”。

 

(未完待续)
2007-6-26

发表于 2008-6-26 18: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6-26 21: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静版主又搬家了,谁不知道你满腹文章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6 22:20:4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21: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6-26 18:37:30的发言:
闲来无事会看看书,当然都是闲书了,不懂论语、圣经之类的,学习佟老师的书,希望懂点皮毛。。。
QUOTE:
 
QUOTE:
你太客气了.我也是闲读,闲聊.
QUOTE:
 
QUOTE:
欢迎一起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08-6-27 11: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3,基督教的产生——《闲读圣经和论语》

 

在公元一世纪前夕,犹太教本身已经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教派,比如有代表圣职贵族的萨杜塞派,他们在经济上很富裕,负责神庙的祭祀仪式。还有法利塞派,法利塞派是马加比人起义中的哈西迪姆的继承人,他们是法律博士,精通经文并擅长解释经文。换句话说,犹太教在经济上和对经文的解释权上都已经被特定的群体所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下层犹太教传教师不管多么有才华,也很难有机会进入犹太教的高层神职群体中去。

 

尽管如此,那些出生底层的犹太教传教师依然努力传教,并试图通过扩大在信徒中的影响来提高自己在教会中的地位。耶稣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的来自底层的传教师。有资料介绍说,犹太教传教师耶稣出身于一个贫穷的犹太木匠家庭,这使得他比其他上层传教师更加容易接近劳苦大众。耶稣不但向那些贫苦大众传教,还为他们免费治病,这使得他很快赢得了众多教徒的拥护。

 

不仅如此,耶稣在自己传教的同时,还以从前教会所没有的独创性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自己的徒弟以师傅的名义去广泛传教,这样几何式的传教方式,非常类似于现在的传销网络模式,即通过一个师傅去发展十个信徒,十个信徒再各自发展十个信徒,就有了一百个信徒,一百个信徒再各自发展十个信徒就有了一千个信徒,这样几何式的递增速度是惊人的。这样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信徒的人数。也许今日的这种传销网扩张模式,最初正是从耶稣发明的传教模式中得到了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耶稣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发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以迅速增加信徒的传教模式,不仅在传教的同时为信徒免费治病,更重要的是他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中的不妥之处,乃至教会的教规中的不妥之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修改意见。个人觉得这是耶稣最伟大的地方之一。

 

事实上不管在社会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人类正是因为具有了不断突破原来的束缚的持续努力、才能持续向前发展。正如二十世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者和思想家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所阐述的那样: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证明原来的相对真理的错误,而朝着绝对真理更靠近一步。

 

证伪的过程,也就是对原来的“真理”进行修正的过程,这在任何领域、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都必然会遭到原来“真理”的维护者的强烈反对。耶稣对犹太教经文和教规的修正性的理解和发挥与犹太教会的官方解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严重的分歧,如果是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那么可以看成是不同意见的正常发表,但如果是在一个独裁专制的环境中,就会被看成是对教会尊严的挑衅,甚至被看成是对宗教经文的歪曲和亵渎。

 

这样的争论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有许多。当年许多具体的争论内容至今依然可以从《圣经》的“新约”中清楚看到。这样一来,耶稣在教徒中的声誉威胁了教会的尊严,耶稣对经文的不同见解威胁了教会的权威,因此耶稣遭到了包括犹太教官方在内的犹太教会及其他几个派别的一致反对。

 

于是,在耶稣的一个徒弟犹大的检举下,犹太教会通过当时的统治者判处耶稣死刑。耶稣是被大祭司、文士、长老们以僭称“基督”的罪名而判死刑的。按照复旦大学张庆熊先生和刘平先生在《基督教哲学思想教程》中的介绍:“基督”一词源自希腊文Christios, 在圣经七十子希腊文译本中常用来翻译希伯来文的mashiach,mashiach也可直译为messias。在中文圣经中,以基督翻译Christios,以弥赛亚翻译messias。弥赛亚的原意是“受膏的”,引申为“从上帝那里受膏的王”,“上帝所差遣的救世主”。 “受膏的”这个记号表明神圣身份。

 

耶稣被犹太教会判处死刑的通俗说法是:“耶稣妄称自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这个罪名就好比是一个草民居然在皇帝面前妄称自己是真命天子一样。

 

犹太教的教义很简单,可概括为两个断言:“单一的上帝及其对以色列的选择”。“单一的上帝”的意思是指所有的教徒只能信一个上帝,不能再崇拜信奉任何其他神,甚至连自己的祖先也不能跪拜。“上帝对以色列的选择”的意思是,以色列的祖先亚伯拉罕与上帝曾经盟约,只要以色列信奉上帝为唯一的神,上帝就将管理世界上其他各民族的权利授予以色列民族。这也就是“旧约”这个名称的含义所在,旧约就是旧的盟约的意思。

 

我想,对于犹太教来说,耶稣最大的错误,也许是将犹太教的传播范围扩大到了犹太人之外的其他民族,这是一种严重违反犹态教核心教意的行为,这等于彻底否认了犹太教“以色列人是上帝唯一选民”的核心价值。

 

根据《圣经》“旧约”的介绍,上帝是通过“显灵”或“启示”的方式,将上帝的意思告诉教会的最高管理者,包括谁应该是教会的最高管理者也是由上帝通过这样的方式决定的。按照这样的说法,犹太教大祭司、文士、长老等都是根据上帝的旨意确定的,现在耶稣居然自称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那等于是对所有犹太教的大祭司、文士、长老是根据上帝的旨意确定的这个说法的彻底否定,这也就等于否定了整个犹太教高层对教会统治权的合法性。所以犹太教会非处死耶稣不可。

 

犹太传教师耶稣被犹太教会处死之后,耶稣的犹太教徒弟们面临了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按照耶稣对《圣经》的理解和发挥去传教?还是放弃耶稣对《圣经》的理解和发挥,按照犹太教会的官方理解和发挥去传教?他们选择了前者,于是他们脱离犹太教,成立了新的宗教团体,这就是基督教。

 

为了区别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不同,他们把犹太教原来的《圣经》当成是基督教新的《圣经》的一部分,称之为“旧约”,然后又自己补写了一部分《圣经》称之为“新约”,将“旧约”和“新约”汇合到一起,就是今日基督教《圣经》的全部内容。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基督教既信奉上帝这个神,也信奉耶稣这个神。上帝是这个宗教原来所信奉的神,耶稣是这个宗教现在所信奉的神,事实上他们正是为了信奉耶稣这个神才脱离了原来信奉上帝这个神的犹太教。直到今天,我们在基督教的教堂里也只看到信徒供奉和崇拜耶稣这个偶像,却不供奉和崇拜上帝这个偶像,因为《圣经》中的文字清楚地写明:上帝禁止崇拜一切偶像。所以严格来说,基督教今天供奉耶稣的像、圣母马利亚的像、十字架等的做法,都是严重违反上帝对他们的要求的,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对上帝要求的公然背叛。

 

(未完待续)
2008/6/27

     
发表于 2008-6-27 2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偶还是比较喜欢《圣经》故事的,伊甸园啦,挪亚方舟、雅各的红豆汤等等,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西方美术很多取材于《圣经》,所以偶经常在美术课为学生讲《圣经》故事,可不是传教哟。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7 21:06:01编辑过]
发表于 2008-6-27 2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0: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基督教为什么无法在中国掌权?——《闲读圣经和论语》

作者:义峰

(这是义峰先生在我的《闲读圣经和论语》连载中的精彩回复,征得允许后转载到这里与各位分享,题目为我在所加)

  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比较有趣。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基督教是犹太教的私生子,是保罗真正把基督信仰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它起初如佛、道等一样,立足于民间,但所有宗教要发展,就必须走上层路线。如佛教有“不依王者,法事难立”的说法,道教兴于汉也同朝廷好黄老有关,后来大兴天师道的寇谦之还在北魏做了“帝王师”。基督教也一样。虽然基督教总喜欢把罗马初期的300年教难拿出来证明自己多么有风骨,然而只要略翻翻那个时候的教父的护教书,就可以看到他们是多么想向罗马皇帝证明自己的忠诚,多么想获得皇帝的恩宠。这个上层路线走到君士坦丁大帝时,便有了在尼西亚会议上,决定三位一体的教义的人,不是各位与会主教,而是皇帝陛下,而这位皇帝,在当时,还不是基督徒而是罗马异教的大祭司。说起来,许多基督徒还真是不晓得他们信仰的教义居然是由一个异教皇帝拍板的,呵呵。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罗马地区,面对蛮族进攻,原世俗政权一再更迭,教会在这个过程是担负起了政权的责任。在西欧分裂成N多小国后,只有教廷维持着统一的治理模式,所以教会从走上层路线进而凌驾于政权。但在中国,宗教从来没有取得这样的地位。究其根本,不外二端:一是因为在中国,宗教从来没有机会担负起政权的责任。如果一定要找出这样的例子,大概也只有汉末天师道第三代系师张鲁在汉中建立的地方政权了,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政权,也很快被曹操消灭。二是在蛮族灭罗马后,占领了广大的地区,原来的部落思想无法适应统治需要,只好采用基督教思想。这就好比蒙古灭宋、满州灭明后,原来的统治理念(如元初有大臣建议杀尽汉人,荒其地以为牧场)也不能适应统治需要。但中国有儒、法之学,足够统治需要,无须向宗教借力。
  由此看来,基督教在中国之不能取得在其它地方那样的地位,也是必然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空中飞虹在2008-6-27 21:05:28的发言:
偶还是比较喜欢《圣经》故事的,伊甸园啦,挪亚方舟、雅各的红豆汤等等,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西方美术很多取材于《圣经》,所以偶经常在美术课为学生讲《圣经》故事,可不是传教哟。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7 21:06:01编辑过]
 
 

你提到的故事中,雅各的红豆汤没有听说过。

 

你说得对,西方的美术和文学中有许多取材于圣经,西方的文化,思想,传统等也有很多是受了圣经的影响,所以在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6-27 21:22:14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空中飞虹在2008-6-27 21:05:28的发言:
偶还是比较喜欢《圣经》故事的,伊甸园啦,挪亚方舟、雅各的红豆汤等等,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西方美术很多取材于《圣经》,所以偶经常在美术课为学生讲《圣经》故事,可不是传教哟。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7 21:06:01编辑过]

 

这样的美术课肯定很有意思!

 

 

另外,建议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中国的神话故事,我这本书中有许多。

发表于 2008-6-28 1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们也慢慢看连载。。嘻嘻。。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0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4,耶稣是怎样被神化的——《如花似梦的年代》

 

耶稣的12个徒弟,通常称之为12门徒,除了犹大之外,其余11人在耶稣被自己所信奉的犹太教会处死之后都面临着今后怎么办的问题。是放弃耶稣的传教观点?还是坚持耶稣的传教观点?如果继续坚称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那么很可能也会遭到犹太教会的惩罚。唯一的出路就是脱离犹太教,重新创建一个宗教,这样不但能证明原来的观点没有错,还能使原本是犹太教中的基层传教师一跃成为耶稣教的创始人。这与农民造反,成功后当开国元勋很相似。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神化耶稣。耶稣原本是一个贫穷的普通木匠的儿子,传教时间也很短暂,差不多只有两三年。为了神化耶稣,他们为他编造了一个辉煌的出身,把他包装成以色列王大卫的子孙。这样的做法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都会推出一位有皇帝血统的人来做起义军的名义上的首领,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根据首领的姓氏来追溯其远古的祖先是某伟人。比如前面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陈胜吴广,也曾打着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的旗帜,谎称扶苏并没有死,正领导他们夺取原本应该由他继承的统治权。

 

耶稣门徒对耶稣的神化是双重的,他们一方面把耶稣神化为以色列王的直系子孙,另外一方面又把耶稣神化成上帝的儿子,也就是神化成人与神联姻生下的孩子。他们这样双重神化耶稣的原意可能是想让耶稣不管是从皇权的角度还是从神权的角度都能成为最高的统治者,然而这样一来也就让其有点自相矛盾。因为,如果耶稣是大卫王的子孙,那么他就不是上帝的儿子;如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就不是大卫王的儿子。二者必居其一。

 

在《马太福音》中,他们把耶稣的父亲约瑟包装成大卫王的子孙, 如果耶稣是约瑟与马利亚所生的孩子,耶稣是大卫王的子孙的包装可以成立。可是,同样是在《马太福音》中,他们又把耶稣包装成上帝的儿子,说耶稣不是约瑟与马利亚怀孕所生的孩子,马利亚是童女怀孕,“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


这样的神化方式对中国人来说同样一点也不陌生,中国古代许多皇帝虽然不否认是凡人怀孕生下的孩子,却都说成是在怀孕的时候梦见有龙进入皇后的腹中。比如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汉高祖刘邦就被神化成赤帝之子。说有一天刘邦 杀了一条大白蛇。有人传说这白蛇是白帝之子,那么刘邦是赤帝之子,才可能杀得了这白蛇。赤帝又叫祝融,是天上的火神,《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也被进行过类似的神化。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怀孕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于是生下了释迦牟尼。佛教始于公元前六世纪,比基督教早了五六百年,所以不能排除神化耶稣出生的方案是参考了佛教的做法。

 

正如前文所说,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诸神时代、半人半神的英雄时代、神化凡人为神的时代。对耶稣的神化,实际上是将半人半神的时代特色和神化凡人为神的时代特色揉合到了一起。包装出这样一个半人半神、亦人亦神的混合型的宗教偶像。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包装,然而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做法,因为耶稣原本不具备被包装成半人半神或被神化的基本要素。半人半神的包装必须使这个人距离被包装的时代足够远,可是耶稣距离他的门徒太近了,无法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具有超人能力的半人半神。凡人被神化为神必须具备足够宏伟的事业,可是耶稣几乎在中年就被处死,实际传教的时间也不长,只有短短的两三年,并没有留下什么可称道的事业。

 

为了努力完成这个不可能的包装,他的门徒首先制造了耶稣死而复生的神话,然后制造了许多耶稣能为人包治百病等的神话。关于耶稣治病的神话也许一部分在耶稣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制造,不过当时制造这些神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传教。最后在此基础上,把耶稣包装成上帝派来的救世主。

 

尽管如此,这个包装从今天来看并不是十分完美和无懈可击,比如在同一本《圣经》里面出现了不同的包装版本,这些版本又彼此矛盾,但这个包装在当时已经足够了。

 

这些对耶稣的神化故事,以及耶稣对经文的不同见解等构成了《圣经》的另一部分——“新约”。“新约”是相对“旧约”而言。新约的意思是,上帝与人类重新盟约,只要人类信奉上帝这个唯一的神,上帝就免除人类的罪,让人类死后可以进天国。

 

据相关资料介绍,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圣经》中的“新约”部分的内容,是从众多的记录中选择了很少的几个编成的,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等。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主持编纂者是罗马的异教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生都是个异教徒,只是在临终的时候才接受了洗礼,加入了基督教,也就是说,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重新塑造了基督教,然后自己才再加入了这个宗教。

 

 君士坦丁在世时,罗马的官方宗教是拜日教,不幸的是,在罗马发生的宗教骚乱愈演愈烈。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冲突加剧,最后双方甚至威胁要把罗马一分为二。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决定把罗马帝国统合在一个宗教派下。他让那些拜日教的教徒转而信仰了基督教。他把异教徒的象征符号、节日和仪式都融入正在不断壮大的基督教,从而把原来的基督教改造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新的混合宗教,这就是现在的基督教。

 

在这次宗教大融合中,君士坦丁需要强化新基督教的传统,因此他举行了著名的“基督教会议”,就是一般所说的尼西亚会议。在这次大会上,人们就新基督教许多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辩论和投票,比如复活节的日期、主教的职责和圣礼的管理,当然也包括耶稣的神性。

 

“耶稣是神的儿子”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由官方提出,然后通过全体人员投票表决通过的。也就是说,罗马帝国的国家政权和宗教机构为了巩固各自的政权和神权,联合完成了将耶稣这个人包装成神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对于罗马统治者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公元前44年,罗马帝国就曾宣布朱里斯?凯撒为神,所以把耶稣宣布为神,对于罗马统治者来说,等于是发扬优良传统的做法一样。

 

不过这种混合宗教并不牢固,短短的一百多年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就分裂为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新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伴随着分裂的必然是争斗,1054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驱逐出教,标志着西部的罗马天主教(或公教)和东部的正教(或东正教)分道扬镳,这种分裂一直保留至今。

 

顺便说明一下,“基督教”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思是不一致的,一种是泛基督教的意思,即包括所有信奉耶稣为神的宗教,一种是狭义基督教的意思,即指相对于天主教、东正教的新教。本文中所使用的“基督教”一词的含义均为前一种意思,指所有信奉耶稣、信奉圣经的宗教。

 

(未完待续)
2007-6-3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5,孔子与《论语》——《闲读圣经和论语》



有西方学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神权统治时代、王权统治时代、民权统治时代。按照这个划分,中华民族显然最少也比西方社会早了一千多年提前脱离了神权时代,进入了王权时代。也有研究人员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在西方社会还生活在被神权统治的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王权时代。可惜的是,中国在王权时代耽搁得太久,以至于西方社会已经从王权时代进入到了民权时代,中国还停留在王权时代,所以才在近代落伍于西方世界。



根据一份《中国天主教》的资料介绍:



“利玛窦还通过信件和传教报告,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人文思想、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以及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尤其是1615年出版的拉丁文著作《耶稣会利玛窦神父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风靡一时,并被译为法、德、西、意多国文字。事实上,《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的出版以及其他传教士从中国发回欧洲的大量传教报告和通信,大大加深了欧洲学术界对于中国的认识,对于正处在启蒙时期的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正在推动文艺复兴的欧洲人认识到:



“从未得到上帝启示、凭着自然理性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物质繁荣,文化昌盛。这样一个被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思想家(如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法国伏尔泰)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成为他们崇尚理性,批判社会和思想的有力思想武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



丁冠之教授在“孔子,我们共同的老师”一文中说:“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和谐共存之道,受到世人的欢迎,成为世人的道德共识,被奉为普世道德金律。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的《人权宣言》和1795年法国宪法,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重要的格言写了进去。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签署的《走向全球化伦理宣言》也有这样的表述:‘数千年来,人类的现代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且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宣言的中心起草人当代世界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思教授大力倡导的全球化伦理,一直环绕一条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由此引申而得的必然结论是:每个人都必须得到人道的待遇。这两条原则,体现了所有人类伟大伦理与宗教的共性,成为普遍伦理中的道德金律。”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律后500年,耶稣才出生。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在这一点上,儒家学派的产生与犹太教产生不但在时间上非常接近,连在目的上也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理论则由于形成之初就局限在神的社会里,是人通过神的面目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由于神的世界是无法像人的世界那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许多关于神的理论逐渐瓦解,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的许多原始的立教基础理论和说法也就难免陷入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更加重大的不同在于,犹太教崇尚强权、恐怖、暴力、崇拜、迷信、服从等,儒家则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有人分析说,那是因为古代犹太民族与古代汉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造成的。2500年前的古代犹太民族已经被其他民族驱赶出了自己的祖国,在世界各地流浪,为了适应那样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得不采用犹太教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民族。而在2500年前的汉民族,则正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相对自由的宽松环境,思想家们可以有条件地更加从容不迫地考虑和探索各种治国安民之道。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张类似于犹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学派的存在,但是经过广泛的比较和较长时间的检验之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崇尚仁、礼、爱、恕的儒家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代之后,儒家思想逐渐从民间思想学派的地位上升到主流思想学派的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前所述,人类对鬼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摆脱鬼神崇拜的过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和发展,就将距离鬼神的世界越远。但是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对鬼神的恐惧和虚幻的寄托、以及精神上的安慰,更有许多人为了种种私利的需要,在今天依然在继续制造新的鬼神思想。



回想一下,早在2500年前的古代,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巫术鬼神势力处于压倒性优势的时代,孔子就已经高举人性的大旗,公开喊出不语“怪、力、乱、神”,并把“敬鬼神而远之”看成是“务民之义”,如果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还盲目地迷信鬼神,个人觉得是非常可悲的。



中国人为什么会比西方人早一千多年就脱离了鬼神的束缚呢?从明朝小说《封神榜》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封神榜》取材于“周兴商灭”的历史故事,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365位正神结束。尽管这部小说本身依然充满了鬼神故事,但是其核心内容,却是把纣王轻信鬼巫之言枉杀贤臣归结为灭国的主要原因,从而警示皇及一切帝统治者:“不能靠巫神治理国家,而要依靠贤人治理国家。”这样的思想是从汉武帝一直贯穿到最后一代清王朝,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不信《圣经》、信《论语》的根本原因所在。



国际上许多学者把孔子划入自由主义者学派的类别。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派思想在他的生前并没有被官方认可和采纳,在他的一生中,也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曾经在官场发挥作用。他基本上是以一个民间思想家的身份,通过外出访问和在家办学的方式来传播他的思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传弟子们把孔子生前指导教诲弟子们以及与弟子们交流探讨时说的话整理成文,汇编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



正如丁冠之教授在“孔子,我们共同的老师”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孔子没有留下亲笔著作,他的思想和智慧集中在他的弟子为他编辑的一万多字的《论语》一书中。巧合的是苏格拉底和耶稣也没有留下亲笔著作,他们的言行也是由弟子编辑整理的。这三位圣哲,虽然没有亲笔著作,但是却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但并不是儒家学派的所有经典著作。《论语》只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的继承和发挥。



(未完待续)

2008/7/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0: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学习是永恒的快乐——《闲读圣经和论语》

 

看完了《圣经》的第1篇,我们再来学习一下《论语》第1篇。《论语》一共由二十章构成,每章由十几篇或几十篇不等。《论语》的第一章“学而第一”(1)的内容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把学习然后经常复习、或练习、或照着所学的去做、看成是一种快乐,把接待远方来的朋友或同学当成是一种快乐,把不因为别人不理解或不赞同自己或自己的主张也不埋怨别人、看成是一种君子风度。这些观点虽然只是孔子个人的观点,然而在经历了2500多年的时间检验和科学的进步之后,这不但没有被看成是落伍的观点,反而被更多的人们所广为接受。连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的演讲中都引用了这句话。

 

《论语》一开头,就把中国人崇尚学习、崇尚友谊、宽以待人的儒家风范充分地展示在世界的面前。这与《圣经》一开头就用一个上帝造天地的神话来树立上帝的绝对权威形成鲜明的对比。

 

任何书籍,都有传播某种思想、某种道德、某种知识、某种快乐等的内容,《圣经》和《论语》也不例外。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圣经》是先通过塑造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的神上帝,然后将《圣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上帝的名义表达出来,以便使所有的上帝信徒无条件地接受《圣经》想要表达的思想。它仿佛是在这说,这本书中的一切观点都是上帝说的,所以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无条件地相信和接受,不允许有任何讨价还价或质疑的余地。

 

《论语》则并不是通过一个神化的孔子来树立一个绝对的权威,而是以《论语》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本身来建议读者接受《论语》的思想,读者不但可以讨价还价,还可以质疑探讨。《论语》中就有许多孔子与其弟子不同意见的争论和探讨的记录。孔子在将他的思想传授给别人的时候,不是以神的绝对权威的口吻强迫别人接受。有人形容说,读《论语》好像是在听邻家大叔在谈天说地,有如浴春风的感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当然是孔子的观点,但孔子从来不需要说这是一个绝对真理,不需要说因为神这样说所以我们必须遵守,不需要说这是不可质疑的。那么这些话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是否依然经受得住检验呢?结果是显而易见。许多生活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通过神化才可能被人们接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当时提出的衡量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在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关于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可能在今天也还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君子的概念,也可能因人而已。但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孔子对“人不知而不愠”的赞赏和肯定,这种赞赏和肯定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不同意见的尊重,以及在对待分歧时的宽大容忍精神,这些正是构成今日文明民主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论语》开头的第1篇,通过描述学习的快乐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与《圣经》通过讲神话故事的方式来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截然不同。学习、是人类进步和获得力量的动力源泉,没有学习,人类就不可能进步。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靠的是人类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和运用前人的学习经验、善于不断质疑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人类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和强大,才能使人类更加幸福快乐,也才能逐渐解开许多不解之迷,才能使让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缩短我们与绝对真理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只要信什么神,信什么教就可以成为真理的拥有者。

 

(未完待续)
2008-7-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7:58 , Processed in 0.1100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