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佟平

《半部论语学爱人》(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7: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5,怎样爱部下——《半部论语学爱人》

孔子对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12.17』

每个部下都希望上司能多多关爱自己,假如我们自己有机会成为了上司,会不会关爱部下呢?又应该怎样关爱部下呢?即便我们目前还不是上司,作为部下,我们会期望上司怎样关爱我们呢?

一提到上司怎样爱部下的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上司对部下“严”还是“松”,作为部下,通常都会希望自己的上司对自己“松”一点,太“严”了,会感到压力太大。

其实,上司对部下是“松”一点,还是“严”一点,问题都不大,客观来说,不管是“松”还是“严”,都各有利弊,关键在于上司自己“正”还是“不正”,关键在于上司对部下“公”还是“不公”。只要上司自己很正,对部下很公,那么不管松还是严都没有关系。相反,假如上司既不正,也不公,那么不管对部下“松”还是“严”,部下都不会好受。换句话说,一个上司必须本身很正派,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部下,才可能具有对部下的爱心。

许多部下对上司有一种误解,他们总觉得,上司只有对部下很松才算有爱心,不管部下工作认真不认真都放任不管,睁只眼闭只眼,不管部下犯了怎样的错误,上司都尽量敷衍、包庇才算有爱心。严格来说,这样的上司不是有爱心,而是不负责的渎职,既对不住他的管理责任,也对不住他的部下。对那些违规的部下、不认真工作的部下的姑息迁就,是对其他认真工作的部下的缺乏责任和爱心。

爱的基础是责任,一个上司如果对自己的管理责任和部下没有责任心,那么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爱心。比如说对部下的姑息迁就,表面上看像是对部下的爱,但实际上是以危害企业利益为原则图谋部下对自己的私人感激,是以公害私,根本没有真正的爱可言。

上司对部下的不足、失误、犯错等姑息迁就、放任不管,不但严重损害到企业的利益,也会直接给部下带来负面的影响。部下会错误的认为,自己不认真工作也没有关系,不认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没有关系,只要混到下班就能有工资领,仿佛天下会掉馅饼似的。这样工作不认真、能力又低下的部下,一旦面临企业裁员等情况,将肯定是首当其冲被辞退。

相反,假如上司认真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对部下严格管理,公正管理,那么不但担负起了企业的责任,也是对部下负责任。通过这样的严格管理,不但能促进和提高部下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也能提高部下的职场生存能力。即便部下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现在的这份工作,由于本身的良好素质和能力,也能比较容易地到其他企业竞争到更好的岗位。这样的上司才是真正的爱部下。

一个真正对部下有爱心的上司,不但要对企业有责任心,也要对部下有责任心,不但要对部下的现在着想,还要为部下的将来着想。因此,对部下严格管理、耐心指导、才是对部下的基本关爱。

问题是许多部下并不一定能理解或接受这样的关爱理论,尤其是当他们发现上司本身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都不能做到认真工作的时候,他们更加难以接受这样的关爱理论。

作为上司,首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对部下公平公正,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12.17』

意思是说:“政,就是正,你自己做得很正,谁敢不正呢?”

作为上司、作为“从政”的管理者,仅仅做到“己正”还是不够的,“己正”只是作为一个上司的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上司在做到“己正”之外,还要学会对部下的指导和关心。

尤其是作为一个上司,更要时刻关心部下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乃至精神健康。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改善部下的工作环境。对部下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工作压力等,更要多关心、多操心、多交流、多问候、多鼓励。不但要用行动去付出对部下的关爱,也要靠语言等将上司对部下的关爱表达出来。

每个有机会做上司的人都必须明白:上司对部下的关爱,不是出于个人的情感喜好,而是出于上司的责任。这种上司对部下的关爱,不能只是针对个别自己喜欢的部下,而应该针对所有的部下、包括那些自己私人感情上比较不喜欢、甚至讨厌的部下。这才是真正的上司对部下的职业性的关爱。

(未完待续)
2009/5/1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09: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6,怎样爱人才——《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15.23』

在职场,怎样爱人才并不只是与企业的老板有关、与每个普通职工都有关。对于老板来说,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并能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发挥特长的环境,自然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对于老板之外的人来说,假如能懂得爱人才,也一样能从中获利。

作为主管,假如部下人人能力都很强,管理起来自然轻松,工作也容易出成果,自己少操心,老板也满意。假如手下没有出色的人才,不但自己每天做得很辛苦,遇到什么难题都要自己去想办法,往往一天忙到晚,还是无法能让老板满意。

作为普通职员,假如你的周围都是优秀的人才,你懂得很好地爱惜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自然能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那么一旦工作中有什么问题,他们会积极想办法,一旦你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能拿出有效的办法来帮助你,岂不轻松又舒心?

不管是选拔人才、选择合作伙伴、还是选择同事,都应该以选择有才华的人为优先。在做选择的时候,要能根据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15.23』

意思是说:“君子选拔人才,不因为推荐人说得好听就选用,也不因为推荐人有缺点就拒绝他的正确意见。”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看他嘴上说得怎样,更要看他做得怎样。从职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他是否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他是否有与人友好合作的能力。假如他是一个管理者,那么还要看他是否具有管理和发挥部下最大潜能、培养提高部下的能力。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忘记,那就是不管多么有才华的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实际上,我们几乎可以说,所有的人才,基本上都只是某一方面比别人强,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别人强。因此,我们在准备接受一个有才华的人的同时,就要做好另外一个思想准备,那就是我们必须容忍他某些方面的不足。

容忍一个人才某些方面的不足,并不是对人才放任自流,更不是就可以对他的不足给予特殊的照顾和迁就,不是那样。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尤其是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宽容和谅解。
比如一个维修工的技术非常好,但是脾气很坏,尤其是听不进任何人的批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尊重他的才华,把他当人才来尊重和使用。甚至可以迁就一下他的坏脾气,比如尽量满足他的自尊心,尽量迁就他的观点。但前提是他必须把机器修好,并不影响生产。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我想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不够心胸开阔,不能容忍同事工作中的坏脾气,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能迁就。二是自己的正义感太强,不能容忍职场中有这样的坏脾气,觉得要为遭遇坏脾气的人抱不平。三是与正义感无关,遭遇坏脾气的同事属于自己的亲友,要为友谊而出头。四是与耍坏脾气的技工属于竞争对手,他下去,自己才能上去。五是耍坏脾气的技工曾经因公或因私得罪过自己,所以不能放过他。

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分析到最后,都离不开自己的私利,只要一个人能放开私利,就并不难做到关爱人才、尊重人才、宽容人才、与人才友好相处。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假如真是人才,我当然会尊重,可是,一个维修技工,也算人才吗?

我想说的是,人才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尤其是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假如你善于发现人才,那么,你会觉得你的部下个个都是人才,假如你不善于发现,即便你的部下个个都是人才,在你眼里也没有人才。

什么是人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标准。一个维修技工,放到一堆设计工程师里面,也许不算人才,放在生产车间,在一堆没有能力维修机器故障的操作工人面前,就是人才,没有了这样的人才,机器出了故障就开不起来。

人才并没有一个刻板的规定或标准,对于职场来说,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都是人才。而且,人才的能力,会因管理者水平的高低而变化,管理者的水平越高,人才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大。相反,给你一根金箍棒你不会用,那么金箍棒就连烧火棒也不如。

爱人才,就是怎样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发挥的机会。

(未完待续)

2009/5/15
发表于 2009-5-15 09: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09: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7,怎样与同事交往——《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15.22』

怎样与同事交往,不只是一个初次踏上职场的年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即便是那些久经职场的中老年职员,往往也会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经常陷入烦恼。

比如说,究竟是与同事关系密切一些好呢?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好呢?对于那些自己不愿意交往的同事主动与自己交往,应该不应该拒绝呢?对于那些自己想交往的同事,可以不可以主动去接近呢?假如我的上司对我所交往的同事有意见,我还要不要继续与这样的同事保持密切的关系吗?

比较一下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不难发现:国营企业的同事关系要比外资企业的同事关系复杂得多。为什么会那么复杂呢?根据我的观察,主要原因是国营企业的同事关系太密切,密切得比一家人还要密切。

也许你会说,同事关系密切没有什么不好啊,密切得像一家人那样,不是更好吗?其实不然,同事关系太过密切未必就会亲热,相反,许多矛盾的产生和无法化解,正是因为太过密切。

在外资企业,或者更加严格些说,在外国的现代工业企业中,同事关系是比较单纯的,他们只维持着工作上的关系,一下班之后,彼此之间并无任何联系。没有联系,也就不会因此而产生这样那样工作之外的矛盾和烦恼。

可是中国的国营企业不一样,同事之间不但维持着工作上的关系,下班之后也粘糊在一起。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的责任,企业提供宿舍、住宅楼等让他们在一起,二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许多人除了同事之间的交往,几乎没有其他的社交圈子。

同事们如此上班也在一起、下班也在一起,时间长了,自然会张家长、李家短,尤其是一件小事、一句话,都能以比互联网还要快的速度迅速传遍每个同事。也许某人前天晚上在酒桌上的一句不经意的出格的话、或一个不在意的失态的举动,第二天便会让全厂人都知道,并因此都用怪怪的眼神来重新审视这个人,让他不知所措、无所遁形。

另外一种尴尬就是,一个管理者只因为秉公办事,批评或处理了某一个人的工作中的失误或过错,就一下子得罪人了与这个人要好的一大帮同事。在随后的工作中,立刻就会遭到这一大帮子同事的不合作、甚至故意刁难等。

所以,我给各位的建议是,尽量与同事保持距离,能拒绝往来的坚决拒绝往来,只保持在企业里的工作上的合作和联系就可以了,下班之后,每个人要保持各自的隐私,也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有些在华的外资企业禁止同事之间恋爱或结婚,道理就是我在这里所分析的,不希望同事在工作之外再保持其他的关系,以防止工作之外的情感来影响到工作中的情绪和倾向性。

孔子在《论语》中也告诫我们: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15.22』

意思是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这句话对于怎样定位我们在职场中的同事关系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假如我们能摆脱一切工作之外的私人感情倾向,那么许多工作中的争论,都是可以避免的,最起码可以变得简单许多。除非必要,大家都可以尽量减少不愉快的争论。

在工作中要合群、要善于与人协作,但是这样协作的出发点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维护私人感情或小团体的感情。不能因为我们下班之后是好朋友、我们就友好合作,我们下班之后吵过架、我们就在工作中拒绝合作。

不与同事结党营私,就是最好的同事关系。我们走进职场,首先是为了谋取饭票或追求某种事业。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努力把所担当的工作做好,不应该将工作之外的私人友谊、小集团利益等搀杂在里面。

一个管理者,哪怕只为照顾小集团成员的利益徇私舞弊一次,那么以后所有的其他人都不会再尊重这个管理者、都不会再相信这个管理者会公平、公正地对待部下。

同样,假如一个职工期望通过维护与同事的私人感情而保护自己的私利,那么很可能倒头来,自己的私利遭到侵害最严重的也正是来自同事的另一种维护私利的需要。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公平、公正已经荡然无存,上司会怎样做,都将根据人情厚薄和利害关系来取舍,你虽然送了十分礼,还是可能会输给送了十二分礼的人。

这也是许多国营企业所面临的老大难现状之一,要改变这一切,只有从调整我们自己的同事关系开始。

(未完待续)
2009-5-18
     
发表于 2009-5-18 1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handshake :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0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8,怎样选择老板——《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15.40』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很少有选择老板的概念,走进职场之前,最主要的是考虑选择怎样的企业或单位。那时候,人们对求职的要求很低,只要有个好企业,能保障吃饭,又有面子,就可以了。

现在人们对求职的要求高了,不只要求有个好的企业,不只为满足吃饭,还要求能满足事业的要求、自我发展的要求。现在的求职方式也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只要一听说是个不错的企业就决定了,在进入企业之前,几乎很少见到老板本人。现在即便听说企业不错,还必须了解老板怎样才能做出选择,假如自己有点才华,都可以直接与老板面谈。

现在求职者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面对名声、规模、级别、工资待遇等差不多的几家企业,让求职者优先考虑的往往是对企业老板是否认同。在求职者第一次选择职业时如此,在求职者转换企业时更是如此。

市场经济的好处是,可以同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双向选择机会,彼此都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最好的、最适合的合作伙伴。正因如此,老板与雇员,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单纯的从属关系,雇员一旦进了某个企业,也不像从前那样,不管是否对老板满意,为了吃饭,都只能一辈子在老板手下干活。现在不同了,雇员只要有能力,随时可以找到更理想的企业。老板与雇员已经逐渐趋向于一种更加平等的合作关系。

那么,选择老板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我想可以用孔子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概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15.40』

意思是说:“原则不同,不共同谋事。”

这句话适合选择合伙人共同创业,也适合雇员选择老板或老板选择雇员。

具体来说,这个“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我觉得主要是看老板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一个好的老板,最起码应该具备这样几点:尊重雇员,关爱雇员,能以平等之心、礼貌文明地对待雇员。遵纪守法,不搞歪门邪道。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对外对内信守承诺、言而有信。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对雇员的培养。能与雇员分享成果等。

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是否可以作为稳定的“饭碗”,并不只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名声高低,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老板素质的高低。假如老板素质高,即便今日还是一个不显眼的小企业,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有生命力的大企业。相反,假如老板素质不高,一个很火红的大企业,也很可能会在一眨眼间迅速倒闭。

选择一个好老板,不只与自己的饭碗是否稳定有关系,更直接牵涉到自己是否有发展前途,是否每天工作心情愉快。一个好的老板,不只把雇员当成赚钱工具使用,还会培养教育雇员,指导雇员怎样做事、怎样做人。雇员在付出劳动、得到报酬的同时,还能从老板的言行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要选择一个好的老板不是那么很容易的事,首先是现在的好老板比较少,其次是大多数雇员还不具备准确判断、选择好老板的能力。许多人选择老板往往只看老板对自己怎样,以为只要对自己好,就是好老板,对自己不好,就不是好老板。这当然也是判断的标准之一,但只根据这个标准来选择,那么误差会很大。道理很简单,坏老板也会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个雇员特别好。

我觉得判断一个老板好坏的重要观察指标,不是只看老板对谁好、对谁不好,而是要看老板为什么对谁好、对谁不好。假如老板对那些工作认真、有才华的雇员好,对那些不认真工作、溜须拍马的雇员不好,那么这个老板就是好老板,相反,则很可能是坏老板。

正如前面所说,目前中国的好的老板不是很多,假如你能遇到,要好好珍惜。同时,在选择老板的时候也不要太过挑剔。实在选不到上等的好老板,能遇到中等的好老板,也可以接受。但遇到下等的坏老板,则一定要坚决拒绝。比如遇到那些性骚扰雇员、制造假货、搞歪门邪道、任人唯亲、不把雇员当人、严重侵害雇员权益等的老板,不但要坚决果断地抛弃,即便以高薪诱惑,也一定要坚决拒绝,否则,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未完待续)
2009-5-20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09: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7,9,怎样爱自己的职业——《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

改革开放前,政府对青年人的要求是“干一行,爱一行,做颗革命的螺丝钉,被钉在哪里,就在那里默默地闪闪发光。”这样的集体主义精神固然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但却是以漠视和剥夺个人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为代价。

改革开放后,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许多企业不再属于国家和集体,而是完全属于个人,甚至属于历史上曾经侵略过我们、并对我们不太友好的外国资本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或企业还继续要求青年人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做一颗为企业服务的“默默闪光的锣丝钉”,显然是不妥当的。那么,假如不做一颗默默闪亮的螺丝钉,又该怎样呢?

我觉得,子夏在《论语》中的一句话,可以供我们参考: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

意思是说:“当官有余暇就学,学得好就去做官。”

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优”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悠闲”的意思,一个是“优秀”的意思。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子夏说的是当官的事,与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有什么关系呢?与那些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子夏这话尽管是针对怎样当官,但是这句话所含的道理,却是同样适用于怎样做一个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也适合在任何职业岗位上的一切人。

子夏这句话中所包含的道理,就是怎样做好你的职业的诀窍,也就是学习。不是只学一次,而是只要有空闲就去学,做得越好越要学,越学你就做得越好。这个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敬业精神”,你做什么就要把它做好。

这样的敬业精神与传统的“螺丝钉”精神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本质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锣丝钉”精神是只强调雇员的风险,而不怎么考虑雇员的发展和利益,这种敬业精神则不但强调要把自己岗位的事做好,还要强调雇员应该获得的利益和发展。

敬业精神推崇的是,雇员如果做得好就应该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奖赏和提拔。比如说,即便你起步的时候只是一名流水线上的普通操作工,首先你把自己担当的这道工序做好了。然后你可以继续学习你的上一道工序和你的下一道工序的作业。再然后,你可以学习整个流水线的作业。甚至成为整个流水线管理的专家,那么你就有机会提升为一个流水线的线长。这样不但你自己得到了发展,也将直接提高工资收入。

传统的“锣丝钉”精神则与此不同,它同样强调你要做好本质工作,但做好了之后不是提拔你,而是让你一辈子都在流水线上默默地闪光。改革开放前,所有的国营企业里面都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干部”编制,一种是“工人”编制。假如你进企业的时候是工人编制,那么不管你多么优秀,直到退休也依然属于工人编制,也无法进入管理岗位。相反,只要你进厂时是干部编制,不管你工作怎么不认真,只要不犯大错,混到退休之后依然是干部编制,享受干部退休待遇。

当然,即便是在一流的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也还是无法保证所有的优秀雇员都能得到公正的提拔,更何况,得到提拔的永远是少数,不能被提拔的永远是多数。

尽管如此,由于这些企业打破了企业中干部编制和工人编制的界限,为许多优秀工人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尤其在许多管理水平高的外资企业,普通工人通过自己出色的努力而成长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例子比比皆是。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国企业老板和管理层自身素质的提高,雇员得到的公平提升机会将会越来越多。

在一个充分的市场经济时代,不但高层管理者有市场价值,优秀的普通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也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假如你所在的流水线上有太多的优秀竞争者,那么即便在同一个企业无法得到同样的提升机会,也能比较容易地去其他企业获得提升和发挥的机会。

假如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善于学习、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敬业精神,那么即便你在一时运气不好,走上了一个没有什么太大前途的岗位,你也可以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或自我培养,在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资本之后,再去竞争另外一个你真正喜欢、又有发展前景的新的岗位。

这一点也是与传统的“锣丝钉”精神完全不同的。只要我们不甘于做“锣丝钉”,我们随时可以去向更加有趣的、更加有意义的、更加有价值的、更加有成就感的岗位去挑战。要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学习、再学习。

(未完待续)
2009-5-2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9: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二, 物质之爱

8,1,淡泊之爱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⒎16』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可以不顾一切。假如每个人对自己都是如此放任,那么这个社会最终只能走向疯狂和崩溃。要防止这样情况的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对人们追求物欲的行为加以适当的限制。

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人,追求物欲本身并没有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人类的这一对物质需求的持续追求、才促进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处于相对贫穷状态的人们来说,追求财富、追求与富人过同样的生活,则不但没有错,还是应该鼓励的。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对人们追求物质需求的行为加以适当的限制。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⒎16』

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开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中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眼里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在这句话中提出了两个适当限制的原则,一种是快乐原则,一个是正义原则。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而且这两个原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得到一种快乐,但是假如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不但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还可能整天提心吊胆、坐卧不安。

有报纸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官员受贿了几千万元,可是不敢花,又不敢存到银行里去,于是用袋子装起来,放在自家的空房子洗手间里。结果洗手间漏水,水漫到楼下住户,只好叫警察和维修部门一起来打开房子抢修漏水,结果发现异常的数千万元人民币。报告上去,一追查,大腐败分子就暴露了。

据说,腐败分子的寿命都不太长,生活质量也很差,因为他们常年生活在担心、恐惧之中,即便有很多钱,也过得不很快乐。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物质条件比普通人都好,但他就是不快乐。相反,有些人物质条件不很好,但是却生活得很快乐。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快乐,经济条件固然重要,但却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然的。不是说只要有了钱就一定快乐,没有钱就一定不快乐。

有钱还是没钱,贫穷还是富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相比较而存在。这个比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拥有金钱的比较,一个是享受方式的比较。以目前中国的物价状况,一个小白领月薪5000元,能过得很快乐、很富有,但一个影星即便月薪50000元,也会过得很痛苦、很贫穷。因为他们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比较的前提是,小白领按照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标准生活,影星按照影视圈的派头生活。如果反过来,这个比较就不成立了。

也就是说,我们对待物质享受的标准,很大地决定了我们快乐不快乐。尤其是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我们的物质需求标准在我们的承受能力之内,我们就是快乐的,假如我们的物质需求标准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就会不快乐。

一个穷得买不起可乐和咖啡因而从来没有喝过可乐和咖啡的人,会对可乐和咖啡充满期待,会觉得如果能尽情喝可乐和咖啡一定非常幸福。但是当他真正有钱之后,当他不再需要为没有钱购买可乐和咖啡而担心之后,他反而并不觉得有可乐和咖啡喝是什么幸福,甚至会觉得,喝白开水更加可口。

孔子在这里提倡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但符合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廉政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我们也不要因此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安贫乐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未老先衰。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还是应该积极努力,争取创造一个尽可能的富裕环境。只是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要能把握自己,不要被富贵所俘虏,更不要在追求富贵的途中迷失了自己。

我们还要提醒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也许并不坏,要懂得珍惜和善于享受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受现在的快乐。不要总生活在抱怨和不满之中,更不要时常迷失在幻想之中,老是期望过更加好的日子。结果可能反而适得其反,不但不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往往连现在的好日子也搞糟了。

(未完待续)
2009-5-2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8: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8,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⒋5』

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赚钱、怎样赚大钱、怎样尽快地赚大钱。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正常的。不管大学生来自富有的家庭还是贫困的家庭,在上学期间,他们都是消费者,没有赚钱的压力和责任。一旦毕业之后,他们不但要为自己的前程去赚钱,许多人还必须为偿还上学期间负下的有形无形的债去赚钱。

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⒋5』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富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方法得到,我宁愿不要;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不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消除,我宁愿不消除。君子一旦丢掉了仁,还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仁,哪怕是在吃顿饭的时候、匆忙的时候、甚至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孔子这段话有这样几次意思,第一层是,追求富贵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可以堂堂正正地去追求。第二层意思是,尽管追求富贵本身是堂堂正正的,但追求富贵的方法也必须是堂堂正正的、合情合法的,不能为了富贵而不择手段。第三层意思是,许多时候,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赚钱比较困难,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受富贵的诱惑,踏上歪门邪道。第四层的意思是,许多时候,获得富贵的歪门邪道会主动找上门来,这个时候,一定要有甘愿贫困、不怕贫困的精神、才能经受得住诱惑。第五层意思是,假如你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你就不再是个正人君子。第六层意思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不只是经受一次、两次这样的考验,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坚持这样的原则,尤其是在穷困聊倒、颠沛流离之中也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

大学生刚离开学校踏入职场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受到诱惑的时候。这时候,大学生的本身条件最低、期望值最高,追求富贵发达的心最迫切。刚离开大学的大学生,除了学习掌握了一些某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毫无职业经验。他们的竞争对手,往往并不是那些没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初中生、高中生,而是与他们一样有学历的往届毕业生,也就是面对的是他们的师哥师姐。他们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随着中国大学普及率的迅速上升,这样的劣势也将随之增高。

战胜这一劣势的唯一法宝是耐心和青春。刚毕业的大学生比师哥师姐年轻,只要能放下身段,虚心地、耐心地投入职场,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锻炼、提高,很快就能提高在职场的竞争力。

青春是每个人都有的,老天也对每个人都一样公平。但是耐心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许多人因为经受不住诱惑而误入歧途、甚至上当受骗,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缺乏耐心,耐不住一时的贫困、追求富贵的心情太迫切。

一旦渡过了最危险的、也是最脆弱的这一阶段,大学生在职场就比较能把握住自己。真正有才华的大学生,他们能在毕业后几年内做出一番事业来。不是很有才华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职场拼搏,也将能比较客观的了解自己的市场价值,他们的心理预期也就会与他们的能力比较相称。

大学生是这样,没有进过大学的初中生、高中生也是如此。许多人因为经不起富贵的诱惑而误入歧途,往往都是因为追求富贵的心情太迫切,对富贵要求太高,耐不住贫困的现状。结果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连现在拥有的也失去了。

有的虽然由于侥幸,通过不很正当、不很光彩的方式一时获得了某种富贵。可是,由于这样的富贵并不是通过光明正大的努力获得的,往往来得并不稳定、甚至很快就消失了。有的可能会长期存在,但却为此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有的甚至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和阴影。从整个人生的长远来看,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未完待续)
2009-5-27
发表于 2009-5-27 09: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楼主最近是不是在丹阳,我发现一个人和你极相似,就差打招呼了。
发表于 2009-5-27 23: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原帖由 部落神父 于 2009-5-27 09:26 发表
楼主最近是不是在丹阳,我发现一个人和你极相似,就差打招呼了。


谢谢挂念,我一直在广东,春节后没有回过丹阳。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0: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原帖由 静子 于 2009-5-27 23:49 发表
呵呵,不会吧,佟老师要是回来我们都会夹道欢迎的。


谢谢静子欢迎。

下次回丹阳时,我希望能有机会将这本书送给你。

我已经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签订了这本《半部论语学爱人》的出版合同。

预计今年八月底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0: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8,3,职业无贵低高贱之分——《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⒎12』

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在今天,依然是正确的。而且越是在文明、开放、进步、平等的社会,这句话就越正确。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这句话,他们更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长们最关心的是怎样让孩子读好书、进好学校,似乎只有进了好学校,才可望有一个好职业。
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这样的思想误区不但扭曲了中国教育,也扭曲了中国青年的个性。许多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要求学习他们所不感兴趣的东西。在学校、被强迫要求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专业,毕业之后、被要求从事不感兴趣的职业。不但无法取得什么职业上的成就,甚至连基本的职业快乐也享受不到,只是为了满足吃饭的需要,不得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假如我们能纠正这一思想误区,真正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正相信即便连孔子这样的历史伟人,也可以做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⒎12』

意思是说,“如果是合理合法可以得到的富贵,哪怕是给人执鞭之类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是,我宁愿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去做,那么,即便我们不能在自己喜欢的职业上有所成就,最起码能保证我们能每天享受职业的快乐。也就是说,最起码我们每天可以从事我们自己所喜欢的职业。

在过去,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各种职业都曾被规定为不同的等级,这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为了管理的需要,明确规定了不同的职业等级,另一方面还因为不同的职业等级所能得到的收入也是非常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职业等级越高,得到的收入就越高、受尊敬程度也就越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已经取消了官方对职业等级的规定,减少贫富差距也成为了每个国家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目标之一。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过去的那种职业高低等级的排列顺序也被打破,各种职业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也在缩小。

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行业的“状元”或优秀者的收入越来越高于本行业的普遍收入基准。也就是说,在今天,即便从事的是过去被认为是“最低等的职业”的人,假如在这一行做得很出色,其收入也可能比过去被认为是“最高等的职业”的人还要高。

比如过去被认为最低等的职业是种田,最高等的职业是做官。在今日中国,假如你种田有方,你的收入会远远高于绝大多数普通官员的收入。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宣布读书无用,而是在强调职业无贵贱之分,也无绝对的收入多少之分。读书的作用,不只在于考取大学,或者在于 获得某种特定职业的资格。读书的作用,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培养我们自身的创造性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的作用,在于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以便我们在从事任何职业时,都可以成为这个职业的优秀者。

正因为如此,读书,不只局限于我们的学生时代,更不只局限于是否有机会进入大学。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即便进了大学,在大学期间所能学到的东西也是非常有限的。相反,只要我们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即便我们没有机会进入大学,一样能够获得非常渊博的知识,一样能在各行各业取得一般大学生所无法取得的成就。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在一篇题为“为什么我提倡读书无用”的文章中调侃的那样:

“家长们也不懂,拼命鼓励孩子考好的大学,大学考取了,留学回来,读博士。我说你们博士有什么用啊?你看今天社会,所有的博士都是给那个‘不是’用的。那种人什么都不是,格老子我有钱就可以请你一百个博土。对不对?所以是读书无用论吧?读书的目的不在学位啊!我们现在读书,教育没有宗旨。”

南先生当然并不是在鼓吹读书无用,而是批判那种“读书为学位”和“读书为做官”的学习。我想补充的是,人们之所以会扭曲读书的目的,关键其实还是在对职业的误解,总以为,只要读了书,就可以得到“高级的”职业,就会得到比别人多的收入,其实未必。

(未完待续)
2009-5-29
发表于 2009-5-31 10: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08: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8,4,洁身自爱——《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8.13』

许多武打小说安排的最美好结局、往往是一对神仙眷侣退隐江湖,在远离人世的桃花源般的地方结庐而居。

这样的隐居生活看起来很美很幸福,不过恐怕今天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是无法享受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年轻人都向往城市的繁华和热闹。正因为这种对繁华和热闹的渴望,使得许多原本相对简单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假如我们只是隐居在偏僻的乡村,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繁华和热闹,我们比较容易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只要能维持温饱的生活,我们也会觉得非常幸福。可是一旦我们陷入了都市的繁华和热闹,尽管我们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可是眼见那些超级富豪的奢侈消费和他们神话般天文数字的财富,我们往往会激发出不少的抱怨。

也就是说,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会极大地改变我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我们的贫富观被环境改变了。假如我们的贫富观没有改变,那么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我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都不会改变。因此是否拥有正确的贫富观,对我们是否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至关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一个贫富观,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8.13』

意思是说:“坚定信仰,努力学习,始终如一,追求真理。不去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政府有道就出来做官,政府无道就放弃做官。在有道的政府管理下,自己依然贫贱,是可耻的;在无道的政府管理下,自己却富贵,也是可耻的。”

我觉得孔子这一段话中最闪光的观点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也就是说,孔子既不认为越有钱、越光荣、越成功,也不认为越贫穷、越光荣、越高尚。换句话说,不只看一个人的财富现状,还要看一个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怎么呈现这样的财富现状的。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用今天的话来说,政府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完善、公平、公正的致富环境,你不去努力工作,整天游手好闲,在家当啃老族,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等到无老可啃之后,自己陷入了贫困,那么你应该为此感到耻辱。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用今天的话来说,政府并没有提供一个相对开放、完善、公平、公正的致富环境,认认真真、勤奋刻苦、奉公守法的人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自身贫困的,但是你通过与腐败分子勾结、利用权力垄断、甚至贪赃枉法、却走向巨富,那么你应该为此感到可耻。

有人批评说中国人有仇富传统,看不得别人有钱,容易得红眼病。我觉得这样的批评是不太确切的,这是在为那些获得不义之财、靠侵吞国有资产而暴富的罪人辩护。传统的儒家文化从来不仇富,只仇恨丑恶和不公正,只仇恨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发财的富人,同时却鼓励人们用正当的方式、堂堂正正地发家致富。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句话只有在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定居国家的前提下才能有效。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原则,我想可以作为我们在选择职场的参考。假如我们一旦发现我们所工作的企业属于“危企、乱企”,那么我们应该理性地选择尽快离开。假如今天的大学生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就不会再反复出现成群成群的大学生身陷传销窝点的丑闻。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其实应该成为每个官员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假如一个官员在其岗位上不能维护基本的正道、也就是不能满足国家法律的要求和人民的合法期待、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徇私枉法、或屈从错误的长官意志、或见不得光的所谓“官场潜规则”,同时对改变这些又无能为力,那么最理想的选择、应该是不同流合污地从官场“隐退”。

这样的“隐退”对于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官员来说可能还不很容易做到,但我们的古人却早就做到了,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就发生在1600多年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辞官行为之所以受到中国人长期而广泛的喜爱和敬佩,正是因为他身体力行了孔子这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和精神。

(未完待续)
2009-6-1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九,        精神之爱

9,1,怎样判定爱人的人品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⒍13』

我们通常把一对男女在结婚前那段时间的交往称之为“谈恋爱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因人而异。短的一见钟情,相爱几天就结婚了,被戏称为“闪婚”。长的爱情长跑几十年,从青丝到白发。

结婚前的恋爱时间究竟以多长为好,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国外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根据他们多年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以恋爱期为半年到一年的婚后最为美满。不过我对这个标准表示怀疑,每对恋人在同样长短的恋爱期内的接触频率不一样,每次约会时间不一样,每次约会中的亲热程度不一样,每个人的表达自己的能力和认识对方的能力也不一样,也因此不同的恋人在同样的交往时间内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恋爱的目的是为了结婚。因此,恋爱的过程就是一个彼此了解和培养感情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结婚已经不再是恋爱的唯一目的或最后归属,恋爱就是为了恋爱,恋爱的过程就是享受爱情的过程。对于拥有这样恋爱观的人,他既不需要了解对方,也没有兴趣培养感情,一切跟着感觉走。有感觉就一起走,没有感觉就分手。

不过个人觉得,这种爱情观严格来说已经不属于真正的爱情,而只是在以爱情的名义来满足性的需要或填补感情的空虚,甚至只是为了满足某种生存的需要而不得已为之。除此之外,我之所以觉得这种爱情观已经不属于真正的爱情,是因为这种爱情缺少真正爱情的核心要素之一的“责任”。

尽管我不认同这样为了享受恋爱而恋爱的观点和行为属于真正的爱情,但并不妨碍认同这种爱情观的人们享受这样的恋爱方式,更不反对坚持这种恋爱方式属于真正爱情的观点。在一个文明开放的社会里,我们有足够的宽容来尊重不同的观点。恋爱是一种非常个人的事情,只要恋爱的双方都认同这样的恋爱方式和恋爱观,其实与别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可怕的不是有不同的恋爱观的和平共存,而是不同恋爱观的两个人彼此恋爱。一方是以结婚为目的而恋爱,一方是以享受恋爱而恋爱,那么这样的结果,必然只能以悲剧收场。最可怕的还不是以悲剧或分手收场的爱情,而是被欺骗。那些明明是以享受恋爱而恋爱的人,为了博取对方的欢心,往往会欺骗对方说:原本我是想和你结婚的。

假如你的爱情观属于传统的爱情观,那么,为了避免遭受爱情的伤害和失败,你在恋爱中,就要善于擦亮眼睛,仔细观察你所爱的人是否真正拥有和你一样的爱情观。同时,还要在恋爱中尽量确认对方是一个君子、还是一个小人。

在观察的同时,你也可以试着像孔子在《论语》中对子夏说的那样,提醒你的爱人: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⒍13』

意思是说:“你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君子,不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小人。”

在恋爱中,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学,往往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一旦你对爱人所擅长的专业不很清楚,你根本就无法直接做出准确的判定。但是,要想在恋爱中判断一个人的人品,看看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则只要略微细心一些,就不难做出比较准确的判定。

只是在我们观察爱人的时候,主要不是观察爱人对自己怎样,尤其是当爱人是处于主动追求自己的情况下,所有的表现都要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外。因为这种情况下对自己的各种好,都属于强烈功利性的献殷勤,都不一定能反映对方的真正人品。

要想在恋爱阶段这一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比较全面准确地观察了解到爱人的真正人品,应把重点放在观察了解爱人怎样对待别人,比如怎样对待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陌生人等,怎样处理各种公事私事,特别是怎样处理和对待与其他异性的关系。

在观察的过程中,除了要看爱人具体怎样做,更要看爱人根据怎样的原则去做。是像一个君子那样堂堂正正地、文明礼貌地、客观公正地、充满爱心地、见义勇为地去做,还是偷偷摸摸地 、粗俗野蛮地、自私自利地、冷酷无情地、见利忘义地去做。

(未完待续)
2009-6-3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6: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9,2,怎样判定爱人的价值观——《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⒋16』

前面我们提到了怎样判断爱人的人品问题,不过,人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看爱人处理某一些事情,并不能全面看出一个人的人品究竟怎样。同时,怎样处理事情人品属于好?怎样处理事情人品属于不太好呢?也就是说,我们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爱人究竟属于君子还是小人呢?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里仁⒋10』

意思是说:“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特定的厚薄亲疏,而是以是否符合义去衡量。”

人是感情动物,一旦陷入热爱之中,判断是非真假的能力往往就会直线下降。许多人往往在恋爱的热情过去之后,埋怨说自己被骗了。其实,许多人被骗,并不是因为骗子的骗术高明,只要我们稍微细心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被骗的。

许多人在恋爱中被骗,主要是模糊了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比如说,你明明看见恋人有“不义”的言行,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甚至还在心里暗自为之叫好。也许因为你觉得恋人的“不义”言行,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别人,有些甚至还是为了讨好、迁就你才对别人“不义”的。

当你看到恋人为了与你在一起而编造谎言欺骗家人、欺骗朋友、欺骗同事等,为了讨好你而对家人恶语相加、为你在公交车上争夺座位而与人争吵、为了向你献殷勤而随意采摘公共场所的花朵、甚至为了满足你的物欲而去违法乱纪、去偷、去抢等,你千万不要因为对方“都是为了你”而否认对方的“不义”言行。
当爱人为了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欺骗家人、朋友、同事等,可以与他们恶语相加、拳脚相加、可以违法乱纪,那么,为了他自己、同样有一天会理直气壮地欺骗你、对你恶语相加、拳脚相加。等到那时候才后悔,就太迟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目前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自然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暴力倾向。一个人是否有暴力倾向,只要细心一点,在恋爱阶段还是可以观察出来的。怕就怕,恋爱中明明已经看到了却不以为意,错误地以为那种暴力只会对别人,不会对自己。

恋爱中的男女,许多时候会相互影响。前面我们分析的只是单纯地观察对方怎样,没有谈到自己怎样要求对方、影响对方。随着恋爱年龄低龄化的蔓延,许多青年人在开始恋爱的时候,还没有最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是非观,也就是还处于可塑性非常大的状态。

在恋爱中的人年龄比较小、自己的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情况下,一旦陷入恋爱之后,往往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假如遇到了一个人品比较好的人,可能会受到好的影响,假如受到人品不很好的人,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同时,自己的人品好坏,也一样会影响对方。

人们常说,恋爱中的人是盲目的,这一点对恋爱中的少男少女尤其明显,比如说,明明知道有些事是不应该做的、是错误的,但是只因为爱人要求自己去做,就会毫不迟疑地去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爱。甚至错误的以为,为了爱可以做一切不应该做的事。令人愤慨的是,许多影视、文艺作品都存在着此类严重危害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刻意误导。

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早恋,而是面对早恋客观存在的事实,提醒那些早恋的人应该怎样把握自己、把握对方。适当的、美好的早恋会为社会塑造一个好人,不适当的、丑陋的早恋会为社会增加一个坏人。许多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初恋时遇人不淑大有关系。

恋人之间的人生观相互影响的现象不只存在于少男少女之间、也普遍存在于成年恋人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少男少女由于本身的人生观不很稳定,彼此影响比较容易、比较快。成年人由于人品已经定型,影响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一定的恋爱时间和感情的深度,影响起来比较慢。

恋爱究竟能多大程度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人品,是一件非常不确定的事。这除了相互影响之外,更大程度取决于每个人自身有没有改变的愿望和改变的能力。有些人儿童时期形成的人生观一辈子也改变不了,民间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有些人则能一直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年四十而悟三十九年皆非”。

(未完待续)
2009-6-6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10: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9,3,怎样衡量爱人的追求——《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15.20』

说到“追求”二字,可能许多年轻人会觉得这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那只是很少一部分优秀杰出人士才会有什么“追求”。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每一个大脑健全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唯一的不同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和层次不一样。有的人追求的层次比较低,比如说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有的人追求的层次比较高,除了满足吃饭穿衣住房之外,还有其他更高的追求。

美国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上反应了每个人一生的不同层次的追求。

孔子也在《论语》中提出过人生的追求: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15.20』

意思是说:“君子最大的遗憾是到死还没有得到世人的称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标准来看,孔子提出的这一追求目标,显然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追求了。

那么本书所要探讨的中心话题——爱情,属于哪一层次的需求呢?对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标准来看,爱情属于第三层次的需求,也就是属于中间层次的需求追求。传统的中国婚姻,主要目的在于“传宗接代”和“穿衣吃饭”,假如我们今天的婚姻依然停留在这样的层次,那么这样的婚姻只能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钱没钱,讨个老婆好过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也是一种追求,一种最低层次的满足生理需求的追求。

一个人追求需求层次的高低,并不能显示一个人的贵贱高低,只显示一个人的追求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有的人,出生贫寒,他的追求,必须从满足自己的吃饭穿衣、从维持生存开始起步。有的人,出生豪门,不需要为求生存的需求追求开始起步,可以直接进入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

比较这两种人的追求,我们不能说,满足生存需求的低层次的追求不如直接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恰恰相反,从满足最低层次需求开始的追求,是最艰难的追求、也是最值得敬佩的追求,一个具备了这种追求精神和勇气的人,才是真正可信赖的人。

当然,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那些从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者的意思,出生豪门不是什么坏事,也不会因此就变得不可信赖。他们可以省略了满足最低层次需求的追求,但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样可以检验他们是否可信赖、是否可敬佩。

每个人的追求起点不一样,同样,每个人的追求终点也不一样。有的人从满足最低需求的追求开始,也止于满足最低需求的追求。只要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切就都心满意足了。有的人则在满足了最低需求之后,还继续更高需求的追求。

高到怎样的层次呢?最高境界的追求,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们通常把儒家思想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形象地刻画出了儒家思想对人的一生追求过程和顺序的轨迹,先从学习提高自己开始,然后管理好家,再管理好国,再管理好天下。我们不要狭隘地把这当成是鼓励每个人都去当大官,而应该抽象地去解读成是希望我们的心胸和境界应该从关心自己、逐渐到关心别人,从关心小范围的人、到关心大范围的人、直到“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

尽管马斯洛认为,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是一个逐一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必须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激发人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事实上,许多人在最低需求都还远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就胸怀大志,在为追求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努力,甚至为了追求最高层次的需求,而放弃了可以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机会。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是应该给予敬佩的,比如说,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英雄烈士们。

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被那些夸夸其谈的伪高尚者的追求者所欺骗,比如说,有人连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存的能力都不具备,却整天在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与自己的能力非常不相称的追求。那样的不着边际的追求,与其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不如说是在做梦。

(未完待续)
2009-6-8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09: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9,4,怎样衡量爱人的勇气——《半部论语学爱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15.9』

许多人对信奉儒家思想的人有一种误会,以为文人都是胆小怕事的,因此社会上也有“文弱书生”的说法,其实这是误会。

真正的信奉儒家思想的文人,也是真正的勇士,孔子在《论语》中就明确地教诲他的学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15.9』

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有仁爱的人,不会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做有损仁的事,只会牺牲生命以成全仁。”

孔子所提出的“杀身成仁”的观点,是对儒家勇气最形象的表达。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除了胆大,更重要的是要死得其所,也就是说,这个不怕死,是有价值的,是为了坚持仁的这个儒家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了无关紧要的东西徒呈匹夫之勇。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爱情过程中,需要“杀身成仁”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除了极少数不幸运的人会在恋爱的时候遇到打劫,通常是不需要男人为了女人“杀身成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女人考验男人是否有勇气的情况,不幸运的男人,可能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考验。

女人考验男人的经典台词是:“你爱不爱我?”你也许会笑话我,这算什么经典台词?地球人都知道怎样回答,当然是“爱!”其实,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开始,这只是一个套,等你进了套之后,才是真正的考验。等你回答说“爱”之后,她就会提出各种无理的、不应该的、与爱无关的要求。一旦你不答应,她就会说“你不爱我了!”“你是骗子!”“你对我的爱是假的!”等等。

我这样说毫无歧视女人的意思,事实上,根据我的观察,同样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男人身上,甚至许多爱情骗子正是用这样的手段,利用女人的善良和心软,达到其骗财骗色的目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所有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培养起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个“不”字,不是逞强好胜、唯我独尊、不讲道理的“不”,而是“杀身成仁”的“不”。也就是说,假如爱人提出的要求是不正当的、不公正的、不合理的、可怀疑的、有碍做人的基本道德和原则的、都应该坚决地说“不”字。

做婆婆的经常埋怨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一旦有了这样的抱怨,婆媳关系肯定和谐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男人通常会抱怨说自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根据我的观察,凡是存在婆媳不和的家庭,固然与婆媳双方的素质不高有关系,但根本原因还在男人身上。

为什么说根本责任在男人身上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这个男人敢于对母亲和老婆说“不”,既不怕老妈,也不跑老婆,那么老妈和老婆就都不会向他提无理要求,即便提了,他一出面阻挡,也就化解了。

可是,一旦这个男人既怕老妈,也怕老婆。那么老妈、老婆就都会向他提出无理的要求,即便是他自己觉得不可接受,老妈也觉得他是因为怕老婆才不接受,老婆也会觉得他是因为怕老娘才不接受。这样的事情一多,婆媳关系就会越来越恶化。

在恋爱的时候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女孩因为对自己的自信不足,担心对方爱自己不是真的、或不很深,因此故意提一些无理的要求去考验对方。结果适得其反,真正有素质的男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立刻分手说再见。也可能即便答应去做了,但在心里会鄙视这个女孩。

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女孩与对方分手,但没有勇气直接表达,就故意让对方去做一些没有道理的事情,试图让对方知难而退。如果这男人很有修养,会知难而退,但在心里会鄙视这女孩。如果这男人没有很好的修养,会故意去做,然后以此为借口纠缠女孩。

爱、还是不爱,该、还是不该,都要有勇气堂堂正正地说出来。如果要用一些违背道德和良知的方式才能维护的爱情,那么这样的爱情,趁早结束,未尝不是件好事。尊重无法割舍的亲情,也不能违背道德和良知的底线。对于怎样处理好爱人与家人的关系,也是一样:不能因为爱情而伤害亲情,也不能为了亲情而牺牲爱情,坚持客观、公正、理性、仁爱的原则,就比较容易得到各方都能相对满意的结论。

(未完待续)
2009-6-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3 18:08 , Processed in 0.0772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