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佟平

[原创]《闲读圣经和论语》(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 16: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7-3 19: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学到不少知识。[em56]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8: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子在2008-7-3 16:11:18的发言:
慢慢欣赏,认真学习。。。

 

谢谢关注,欢迎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薄于云天在2008-7-3 19:00:26的发言:
学到不少知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谢谢关注,希望多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9: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9,伊甸园的蛇和普罗米修斯——《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3篇继续写了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文章一开头就说“耶和华神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创世纪3,1)然后讲述了蛇怎样与人对话,蛇告诉人伊甸园中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可以吃,吃了不但不会死,还会变得眼睛明亮,头脑聪明,“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创世纪3,5)。于是亚当和夏娃就吃了上帝禁止他们吃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尽管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创世纪3,3)

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之后,没有死,眼睛变明亮了,头脑变聪明了,知道了羞耻和善恶。就事论事来说,神话里的蛇其实说的是真话,神话中的上帝说吃了会死反而是谎话。

上帝为什么要用谎话来骗亚当和夏娃?我想这倒也并不难理解,就好比现在一些父母为了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往往会编出一些谎言来吓唬孩子一样。可是只因为蛇、夏娃、亚当违反了上帝的一次禁令,只不过是为了让人变得聪明、智慧一些而偷吃了一个苹果,上帝就对蛇、夏娃和亚当进行了那么严厉的处罚。这种处罚不但加在当事者身上,还要加在当事者的世世代代的子孙身上。这是不是太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了?这样的上帝之神,会让人感到害怕和畏惧,但很难让人觉得可亲可敬,更难让人会觉得可爱。

上帝罚蛇“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创世纪3,14)还罚蛇与女人世代为仇:“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纪3,15)

《圣经》作者的高明和有趣之处,是他们善于利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可见现状来把神话说得像真事一样。比如利用现实生活中蛇的行走方式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把这样的行走方式说成是上帝对蛇的惩罚。其实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除了蛇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东西也是像蛇那样不用脚行走的,比如鳗鱼、鳝鱼、泥鳅、蚯蚓、无足蜥蜴、蚂蝗、毛毛虫等。

不过有一点可能是《圣经》作者的重大失误,那就是蛇并不是吃土为生,而是吃老鼠等活物为生。这样一来,《圣经》作者原本是想增加这个神话故事的可信性,反而由于这个重大的错误,严重降低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可信性。

上帝罚夏娃的是:“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世纪3,16)

女人分娩的痛苦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生理现象,《圣经》的作者却能巧妙地将这种无法避免的痛苦说成是上帝对女人的惩罚。只是这样的描写也有点弄巧成拙,因为这样难免会让妇女在忍受分娩的痛苦时会埋怨上帝:偷吃苹果的是夏娃,上帝为什么要来惩罚我呢?实在太不公平啊。

上帝罚亚当的是:“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世纪3,17)“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世纪3,19)并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如果说女人分娩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那么男人的劳苦却是可以逃避的,两相对照,更难免让读者产生一个有违《圣经》作者初衷的想法:那就是一个男人只要有钱有势,就不必终身劳苦,就能逃避上帝对他的惩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思考的话,可以说《圣经》作者对这个神话的创作是比较失败的。

随着现代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圣经》故事中关于蛇比一切其他动物都狡猾的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蛇比其他动物更聪明。目前已经可以证实的是,在所有动物中,除了人之外,灵长目动物才是最聪明的。

日本科学家最近通过一个实验证明猩猩的瞬间记忆力超过人。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个试验:通过一个触控显示屏,将一组数据在显示屏的地方不规则地瞬间显示,但是猩猩看一眼之后就能按照数字的顺序依此点击一遍。

随着科学的发展,《圣经》中许多神话故事的可信度在直线下降,这可能是《圣经》作者在创作时没有想到的吧?但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状态。《圣经》作者在《圣经》中所表达的一切关于人类社会的观点,都只能反映作者所处年代的认识水平,不可能反映或代表任何终极真理。正如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永远没有最终极的顶点。 只有在不断的被“证伪”中,才能走向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圣经》中这个关于蛇的故事,事实上表达的几乎是所有宗教都想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宗教的传播者都希望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宗教上,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上面,不要有太多的智慧,以便觉得自己能像神一样聪明,有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味道。这个《圣经》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在以一种严厉惩罚的恐吓来暗示:“人类不应该过分追求知识,不要以为人类有了知识,觉得聪明了就可以不受宗教领袖的约束。”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健康的、反科学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从维护宗教权威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圣经》作者的良苦用心,但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鼓励人类多学习知识,变得越来越聪明,正如《论语》所倡导的那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样人类才能不断向前进步和得到可持续发展。

《圣经》中这个关于蛇为了让人类变得聪明而宁愿自己被上帝惩罚的构思,也许是参考了希腊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甚至连上帝造人的故事,也可能是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但创造了人类,还是人类的老师,为了能够使人类生活得快乐和幸福,他教给了人类许多知识。最后,普罗米修斯甚至违反最高的天神宙斯的禁令,盗取了天上的火种送给人类,并因此受到宙斯的残酷惩罚:

宙斯差人将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此外,宙斯还派一只神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会长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今天正在中华大地上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其文化渊源,正是来自这个普罗米修斯的希腊神话故事。让人感慨万分的是,同样是给人类带来智慧和知识,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被赞美成舍己为人的英雄,在《圣经》神话故事中,蛇却被丑化成诱人犯罪的小丑。

(未完待续)
2008-7-7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0,《圣经》和《论语》的学习观——《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和《论语》都是向世人说教的经典著作,《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著作,通篇是从宗教的角度向世人说教,《论语》是一部世俗的经典著作,通篇是从世俗的角度向世人说教。不过在西方社会,今天也有学者把儒家思想当成是一种宗教,比如法国的拉露斯(LAROUSSE)百科全书就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放在宗教栏目内介绍。在国内,传统上也把儒教与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三教”,甚至在一些庙宇里面出现了三教合一的供奉。

 

翻遍整本《圣经》,我们几乎看不到有什么特别强调要学习的论述,而《论语》则充满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将《论语》看成是一本劝学书。比如从《论语》首篇的“学而时习之”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等,直到孔子对好学者的褒奖等,都可以看出,《论语》是把学习当成是人生第一大要义,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要想有所作为,都离不开学习。

 

孔子在《论语》中大力提倡和赞美的是人要学习、要知书识礼、要明辨是非、要分辨善恶,并且在书中介绍了许多怎样学习、怎样明辨是非善恶的方法和原则。他对弟子最高的夸奖之一是“好学”,在《雍也第六》(3)中有一段孔子赞美颜回好学的对话,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这里不但赞美了颜回的好学,而且赞美了颜回的另外两种美好品质,那就是不迁怒于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人类由于本身各方面的局限性,往往难免有意或无意犯错误。孔子觉得,由于无知而无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但重要的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主张人要善于反省,要见贤思齐,要从善如流。一部《论语》到处洋溢着怎样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情操和修养的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

 

信奉《论语》的儒家思想者还认为,人只要通过学习和修炼、能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君子的道理、并且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就能成为一个道德完美的君子仁人。《论语》『⒎30』中写到,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爱离我远吗?如果我想拥有仁爱,仁爱就会来。

 

信奉《圣经》的基督教则认为,由于亚当和夏娃当年违背上帝的禁令偷吃了苹果,今天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要为此负责,背负起亚当和夏娃当年偷吃苹果的罪责。这种罪责是不能通过学习和修养消除的,唯有信奉上帝是唯一的神、成为基督徒才可以获得上帝的赦免。这就是基督教根据《圣经》中的这个神话故事演绎出来的关于“原罪”的宗教理论。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要他们接受基督教的这种源于神话故事的原罪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试图让今天的人们去为原始宗教神话中的人犯下的错误而背上罪责、还要为此而赎罪,则更加困难。与此相比较,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劝学、为善、求仁的观点,显然更加容易得到今人的认同。

 

除了难以说服今人接受基督教根据《圣经》中的神化故事演绎出来的原罪宗教理论,还在于这个神话故事存在着严重的拒绝人类接受和追求智慧的消极暗示:故事中的上帝之所以要禁止亚当和夏娃吃智慧果,是担心亚当和夏娃吃了之后会获得智慧、懂得廉耻。如果上帝的这种担心和禁止是正当的,那不是等于在暗示我们:人类不应该追求智慧、不应该懂得廉耻吗?假如人不追求智慧、不懂得廉耻与动物何异?

 

假如你已经为人父母,你愿意你的子女从小不追求智慧,不懂廉耻,每天只让他求神拜佛吗?告诉他只要信神就能成为看见真理的人,就能成为有福的人吗?你愿意你的孩子除了迷信和崇拜神之外对什么都很无知吗?

 

这样的消极暗示显然是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圣经》中这样的拒绝人类追求智慧、拒绝人类知廉识耻的消极暗示,与《论语》中积极倡导人们要善于学习、要知廉识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未完待续)
2008-7-8

发表于 2008-7-8 1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佩服LZ,静的下来又坐得住。。。[em52]
发表于 2008-7-9 00: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0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谢谢楼上两位朋友的关注和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09: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1,该隐和亚伯为什么会兄弟相残——《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4篇中,讲述了一个哥哥残杀弟弟的血腥故事。故事说,亚当和夏娃生了大儿子该隐和二儿子亚伯。该隐种地,亚伯牧羊。“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上帝。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脂油献上。上帝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创世纪4,3-4-5)为此,“ 该 隐 起 来 打 他 兄 弟 亚 伯 , 把 他 杀 了 。)(创世纪4,8)

上帝知道该隐杀死亚伯后处罚该隐离开故乡。该隐对上帝说,这样的处罚太重了,因为一旦接受这个处罚流落到他乡,别人见到他就会杀了他。上帝听了他的辩解不但接受了,还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变成了该隐的保护神,宣称“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创世纪4,15)

正因为有了上帝这个保护神,该隐的子孙拉麦更加有恃无恐,狂妄地对他的妻子和儿子宣称:“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创世纪4,23-24)

从这个兄弟相残的圣经故事来看,我想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凡是做父亲的、做家长的、做宗教领袖的、甚至包括所有做大小领导的,都必须保持公平公正,否则就可能引发部下的不满,这种不满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就可能引发惨案。

故事中的该隐和亚伯原本是一对和睦相处的亲兄弟,一个种田,一个放牧,相安无事,优势互补。而且都对上帝表示尊重,将自己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上帝。如果上帝能平等地对待这两个人,那么他们兄弟俩很可能会继续友好下去。可是却由于上帝不能公平地对待这两兄弟同样真诚的供奉,喜欢一个,不喜欢一个,结果激发了哥哥该隐的愤怒和不满。

该隐的愤怒和不满是上帝造成的,他的愤怒和不满也是针对上帝的不公平,可是由于上帝是那么强大,该隐的愤怒和不满无法发泄到上帝身上,他只好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发泄到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亲弟弟亚伯身上。这种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发泄到弱小对象身上的现象,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比如男人在单位里受了上司的气,回到家里将怨恨和愤怒发泄到老婆孩子身上。

其二,这个《圣经》神话故事不适当地肯定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暗示了“强权即真理”的合理性。牧羊的亚伯尽管得到上帝的偏爱,但是由于本身体弱,抵抗不住哥哥该隐的攻击,结果被活活打死。上帝原来不喜欢该隐,甚至为了惩罚他的杀弟之罪才将他赶出故乡,可是只因为他当时是亚当唯一的孩子,上帝却反过来保护起他来,最后还让他子孙满堂,这真有点“好人不长命,恶人活千年”的味道。根据《圣经》介绍,亚当是在很久之后,直到他一百三十岁的时候才生了第三个儿子塞特。

其三,这个《圣经》神话故事虽然是向人们宣传宗教的,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却在客观上起到了反宗教的作用。《圣经》中说,上帝之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可是,在亚伯因为供奉上帝并得到上帝的喜爱而遭到该隐嫉妒和打杀的时候,上帝为什么不出面来保护亚伯呢?按照《圣经》的说法,当时地球上只有四个人,上帝尚且无法保护亚伯的生命,那么今天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上帝还怎么可能有能力来保护那些信奉他的信徒呢?尤其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上帝为什么不去保护他所喜欢的亚伯的生命,反而去保护杀害亚伯的该隐的生命?

其四,这个《圣经》神话告诉我们,仇恨一旦被煽动,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疯狂。上帝为了保护该隐的生命,宣布“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杀人偿命,一命抵一命,这才是平等公正的。“杀一报七”已经是过度报复、过度仇恨了。更加恶劣的是,有了这个“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坏的先例之后,该隐的后代子孙麦拉进一步把报复的倍数提高到了“七十七倍”!由此可见,仇恨一旦被煽动起来是多么可怕。

其五,这个《圣经》神话告诉我们:只有惩罚,没有教育是不能制止罪恶的。从《圣经》的故事来看,上帝和亚当都没有对该隐进行任何教育引导,在他杀人之前没有,在他杀人之后也没有。该隐的子孙不但不能从该隐杀人的罪恶中得到教育,反而变本加厉地提高了报复别人的倍数。我们不难想象,一旦所有的家庭或所有的民族都以如此“七十七倍”的仇恨去报复对方,这个世界将陷入怎样的黑暗之中!以巴战火至今不止,也许可以从《圣经》中找到一些根源。

与《圣经》作者所渲染的这种强烈的复仇理论不同,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的是对人的仁爱思想的培养,《论语》“学而第一”(2)写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的作者认为,为人的根本要从培养孝顺仁爱思想开始,不能从培养逞凶斗狠的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七拳的复仇思想开始。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上帝在制造亚当之后,能及时地教育他要培养儿子的仁爱思想,亚当也同样从小就培养该隐的仁爱思想,该隐还怎么会杀死他的亲弟弟呢?

我想《圣经》的作者之所以要编造这一神话故事,目的之一可能是为了培养犹太人信教的理由,宗教家试图把犹太民族被驱赶离开自己的祖国解释成是由于祖先犯了错误,遭到神的惩罚。然后试图告诉他们,只要通过全民敬神的方式,就能得到神的宽恕和保佑,就能重新夺回被其他民族占领的祖国。

这种在人力无法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情况下,将希望寄托在神的力量上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今天还继续维持这样的观点就非常落伍、非常错误了。因为犹太民族被驱赶离开自己的祖国与犹太民族的祖先是否犯错误没有任何关系,真正原因乃是由于其他民族的罪恶的野蛮侵略扩张造成的。正如不能把美国基督徒当年对土著印地安人罪恶的野蛮侵略和屠杀说成是印地安人犯了什么错误。

(未完待续)
2008-7-9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13: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一个基督徒的公开反省

(基督徒提倡祷告忏悔,儒家提倡反思反省。这篇文章却是一个基督徒的公开反省,反省的主题、即原文的题目是“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我觉得这篇文章像一面很好的镜子,照出了绝大多数人今日中国基督徒的众生像,特转来这里与各位分享。这篇文章的作者西穆尔登教士先生是在我与其交流《闲读圣经和论语》时认识的一位基督徒网友,现在的题目为我所改。)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

在猫坛看了网友“虚心姊妹”的一篇文章《我不能不告诉人们我是一个基督徒》,跟贴也看了些。有些想法。

和这位“虚心姊妹”想法不同的是,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尽管我接受改革宗神学,热切地希望那些我所爱的人也能拥有和我同样的信仰,但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

作一个基督徒,有什么值得去宣传的?基督徒不是道德品质高人一等的人。那么,信仰本身值得炫耀吗?我知道了真理,我就比别人都聪明吗?信仰不是拿来炫耀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了有许多的人告诉我,说他们如何在成为基督徒之后,有病得到医治,家庭变得和睦,生意也变得顺利起来——他们无非是想告诉别人,上帝是一个施行神迹的医生、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擅长投资理财的老板,但他们忘记了上帝远在彼岸;

我已经厌倦了许多的人喜欢告诉别人他们有多么博爱,他们的内心有多么平安——他们无非是要告诉你,他们比你们更仁慈、更高明,但他们忘记了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教会的血腥和散布蒙昧的罪行;

我已经厌倦了许多的人用噪音和不雅的姿态来表明他们的信仰是何等的生动活泼、有上帝与他们同在——他们无非是想表明,他们和世俗人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忘记了正是基督教徒那种自以为是的信仰表达方式造成了不宽容和蒙昧主义。

我也已经厌倦了那些基督徒在攻击伟大的艺术时,把民间小调般的宗教歌曲当作最神圣的音乐、把地摊文学般的信仰见证当作精神食粮,并不断地向人推销;

我也已经厌倦了有人在祷告的时候把手放在我的身上,告诉我说他在把上帝的灵传递给我。

但我并不厌倦去信仰基督。

什么是信仰基督?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单纯地去跟随基督,但如果一个信徒夸耀自己的单纯,他不过是在说,瞧,我的信仰多么虔诚——那根本不是追随基督。当基督在召唤一个人去追随他的时候,他是在叫这个人去死。可是我们有许多的人告诉别人,信仰基督,你的生活将会多么幸福,你的生命将会多么丰盛,你的人生也会充满喜乐。难道,追随基督的目的是为了幸福?他们是在误导。

我不想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没有那种热情叫所有的人都来信仰基督。我只希望我爱的人能得蒙主的祝福。在我看来,信仰基督,只能是发自一个人内心的意愿。我需要做的,只是用我的行为无声地、被动地告诉他们主怎样在慢慢地改变我,拯救我。

我也不想通过言语的辩论来叫人信仰基督。我只要在生活中追随他就够了。我只要能因为照着基督的吩咐去生活,让我周围的人看到他对我的影响就够了,吸引人们归向主的,不是基督徒,而是基督。

在我看来,对基督的信仰不是在言语上的,在于我们的身体力行。

信仰基督是一种很荒谬的事情——一个被世人所弃绝的人能带给我们平安?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居然能拯救世人?一个死去三天的人居然能复活?

在今天依然相信基督,是一件困难的事。只有在我们不去做一个基督徒的时候,我们才能追随基督。

追随基督,而不去做一个基督徒,同样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已经习惯于在教会中寻求归属感,寻求心灵的寄托;我们也已经习惯于告诉别人我们是基督徒,并以此建立起一种道德优越感。我们也早在窃取上帝荣耀的过程中麻痹了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在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基督徒的时候,究竟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想表达什么?有些人告诉别人自己是基督徒,不就是为了表现得与众不同吗?不就是为了勾引人入教吗?不就是为了假基督之名来彰显自己的博爱吗?不就是为了假基督之名实现自己的经济理想、政治理想吗?

那么我想告诉那些习惯于表明自己宗教身份的信徒,如果你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信了基督教就高人一等,别人的信仰都是没有根据的,从而遭到别人往你的脸上扔一个臭鸡蛋,那你是咎由自取。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也因为我绝非一个配得上基督徒这个名称的人。

或许是因为我不愿意承担起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责任,或许更是因为我还保持着对某些罪中之乐的喜好,我不愿意被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承认,在我里面依然有着不宽容、恶毒、怨恨、污秽的种种念头。我的言行会告诉别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人知道我是一个信徒而依然如此的时候,岂不会说,看哪,信基督的就是这样的人,基督并没有叫他变得更好。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基督徒,因为我不能窃取上帝的荣耀。

有一次,和一个学生对话,她在手机短信里告诉我,无论我的源泉从何而来,她只看到我,而不是我所信仰的那一位,她有我的帮助就够了,不需要主的引领——那时我才知道过去自己是如何地假冒为善:我把她的目光吸引到我的身上,我阻拦了她把目光投向基督。难怪过去别人称赞的是我的才华和我对信仰的理解,而从来没有因为我而知道基督。

就是从那天起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是怎样在做一个基督徒。

成为基督徒是容易的,据说只要跟着一个信徒做一个决志祷告,经常上教堂、经常参加基督徒的聚会,天天读圣经、祷告,经常给别人传福音就可以了。但那不是追随基督。

什么是追随基督?或许,像克尔凯廓尔那样毅然与基督教决裂,才真正开始了追随基督;或许,像薇依那样永远拒绝洗礼,才真正知道追随基督的意义,或许,像史怀哲、德兰修女那样服务于人,才是真正在将追随基督身体力行。

我做不到。

既然我做不到,我就不会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0: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2,亚当和彭祖为什么能长寿?——《闲读圣经和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之(9)写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不但是儒家提倡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最深厚的宗教崇拜是祖先崇拜。儒家思想认为,如果能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感激久远的祖先,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就会日趋敦厚。用现代词汇来说,也就是说儒家思想通过“慎终追远”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5篇中,停止了前面的神话故事的叙述,单独介绍了“亚当的后代”。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犹太人与古代中国人有着类似的祖先崇拜传统,才会将祖先的名字逐一写进宗教典籍中,就像中国的许多大家族都有家谱一样。与中国不同的是,古代犹太人崇拜的是他们这个民族共同的祖先,并把这个祖先神化了。这个故事中的亚当,很可能就是犹太人的一个远祖,而不是什么全人类的祖先。

故事中说,亚当活到了930岁去世,他之后的十代人也都活到了八九百岁,在这一篇中,作者依次介绍了从亚当到挪亚的十代代表人的名字,顺便也为后面的神话故事“挪亚方舟”预留了伏笔。

根据我们今天的人口学资料显示,直到十八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8.8岁,到了20世纪,随着医疗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欠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超过了60岁。另外根据相关医学资料介绍,人类的最长寿命可以活到200岁。因此故事中的亚当活到八九百岁,也只能看成是一种神话传说。类似的神话传说中国也有,比如传说中的彭祖就活到800岁。

据《神仙传》记载:“彭祖者,颛顼玄孙也。”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相传他的家乡在宜君县偏桥乡彭村。传说,彭祖活到767岁,仍无衰老迹象,耳不聋,眼不花,背不弯,腰腿不疼。有人问他的身世,彭祖唉声叹气地说:“吾遗腹而生,三岁丧母,又逢战乱,流落西域,几百余年。”又说“他一生丧49妻,亡54子,屡遭忧患。”谁知又过了70来年,有人发现他还在流沙国游玩,直至800多岁才死。

按照“创世纪”这个神话故事的介绍,从亚当到挪亚一共是十代人,但是每代都只列举了一个人来做代表,这十代人加起来前后约1500年。而且每个人生下一个接班人的年龄也相差悬殊,比如亚当活了930岁(创世纪5,5),但到130岁才生下接班人塞特(创世纪5,3),而玛 勒 列 活 到 65 岁 , 就生 了 接班人雅 列(创世纪5,15),最晚的是挪亚直到500岁才生下接班人(创世纪5,32)。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人名很可能是犹太人远祖的真实记录片段,由于时代久远无法全面记录各代人的所有真实历史资料,只好记一个大概,就将那些记不住的人从历史中省略掉了。为了保持记录的连贯性,则通过夸大延长远祖年龄的方式来弥补其中的缺漏,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神化祖先的作用。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来推测,“创世纪”可能是古代犹太人将神话与自己的族谱相结合的产物,绝对不可能是什么全人类的发展历史记录。上帝这个古代犹太人制造的神、很可能就是神化了的犹太人的祖先、也只是犹太人的神,而不是什么全人类的神。

信奉《圣经》的基督教禁止信徒祭拜自己的祖先,本质上是违反《圣经》的原意的,事实上,《圣经》中许多犹太人的祖先,都被当成“先知”之类的神圣人物来崇拜。

《论语》“为政第二”之(24)写到,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有很深厚的道理和合理性。在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每个民族都能坚持自己的传统才是最理想的,否则如果全世界都只剩下了一个神,就好比全世界只存在一朵花,那是很悲哀的。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如果不去祭奠自己的祖先,反而愚昧无知地用别人的祖先来取代自己的祖先去敬拜,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数祖忘典呢?

(未完待续)
2008/7/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10: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3,挪亚方舟记录的是灾难还是救星?——《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作者在“创世纪”第6、7、8三篇中讲的是关于挪亚方舟的神话故事。在没有阅读《圣经》之前,我一直以为“挪亚方舟”的故事是赞美上帝对人类慈爱的故事,阅读之后才知道:挪亚方舟只是上帝在毁灭人类之后所做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补偿。

 

“创世纪”第6篇继续前面的神话故事说,“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创世纪6,2)然后,上帝看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究竟是什么罪恶,《圣经》里并没有说,只说是“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创世纪6,11)于是就要将“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创世纪7,23)

上帝认为挪亚是个“义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义人,《圣经》上没有说,只是决定在用洪水毁灭地上和空中的一切生物时,提前七天通知挪亚,让他造一条船,以便挪亚夫妻和他的三对儿子媳妇、以及“飞鸟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每样两个,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创世纪6,20)还要挪亚把“各样食物积蓄起来,好作你和它们的食物。”(创世纪6,21)“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可以留种,活在全地上。因为再过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创世纪7,2-3-4)


“挪亚就遵着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了。过了那七天,洪水泛滥在地上。当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创世纪7,5-10-11-12-17-19-21—23-24)”

 

“风吹地,水势渐落。渊源和天上的窗户都闭塞了,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从地上渐退。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挪亚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到了二月二十七日,地就都乾了。”(创世纪8,1-2-3-8-11-14)

 

《圣经》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利用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培养人们对虚构的神的恐惧。在这一点上,古代犹太人的想法与古代中国人的想法差不多,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利用大自然来恐吓人的记录,比如中国古代曾有人利用月蚀来恐吓人的,也有许多雷神雨神的故事,比如中国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在古代都有过大旱之年祈雨的传统,他们也把大自然灾害理解成是神对人的惩罚。

 

不过中国的神话中,也有许多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比如《山海经》中的羿射十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都是说的人类与水灾、旱灾作斗争的神话故事。有网友在网上调侃地说:“当基督教故事中的挪亚在大水上漂的时候,中国的大禹却在治水,这就是这基督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距。”这话虽然有点夸张、有点片面,却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挪亚方舟的故事,讲述的不是上帝在人类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主动降临人世来挽救人类,而是上帝以自己的是非观去判定人类好坏,然后将人类全部毁灭的故事。尤其让人震惊的是,即便人类真的曾经有错,那么也与陆地和空中的动物、飞鸟、昆虫等无关,为什么上帝连它们也要一并屠杀呢?这样一味地屠杀,甚至迁怒于无错的动物、飞鸟、昆虫的做法,这实在让觉得太过霸道、野蛮、残忍了!

 

《圣经》的作者之所以要编写这样的故事,也许是在宣传一种对待“恶”的态度,那就是“以杀制恶”。这种以杀制恶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相对野蛮落后的丛林法则,这种丛林法则从美国西部牛仔身上和今天的恐怖主义者身上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这种丛林法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独裁专制;体现在国际事务上,就是以实力独霸话语权的单边主义,体现在宗教上,就是唯我独尊的排他主义。

 

有基督徒在网上宣称,上帝安排了挪亚方舟来挽救人类,人类应该感激上帝的恩赐。可是阅读完《圣经》中的这个完整故事,我实在无法产生这种感激之情,反而对上帝的爱心、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正义等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假如一个黑社会头目将全城人都屠杀掉,只留下一个人没有杀掉,为这个城市留了一条根。难道我们要感激这个黑社会头目没有斩尽杀绝的恩德吗?

 

假如上帝连自己造出来的人都教育不好,怎么好意思宣称无所不能呢?

 

假如谁有杀人的能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开杀戒,哪里还有什么正义可言?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当洪水过去后,挪亚等一切躲避在船上的生物走了出来,“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创世纪8,21-22)

 

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上帝屠杀人类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人类犯了什么罪,而只是因为当时的人类没有供奉上帝?

 

《圣经》的作者也许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恐吓信徒:你们必须信奉上帝,并供奉上帝,并让上帝时常能闻到馨香之气,否则上帝又要大开杀戒了。但这样的类似于黑社会的精神恐吓,在本质上是丑化了上帝的形象,也丑化了奉上帝为神的这个宗教组织本身。个人觉得,是不足取的。

 

(未完待续)
2008-7-11

发表于 2008-7-13 08: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也来闲读佟先生的连载.

从一开始就关注到现在,细细看了好几段,

因为本身对这两本著作很陌生,所以不敢妄自回贴,

怕因自己心境浮燥言语不当贻笑大方.

不过我是确确实实折服于佟先生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QUOTE:
以下是引用凌寒如雪在2008-7-13 8:38:47的发言:

我也来闲读佟先生的连载.

从一开始就关注到现在,细细看了好几段,

因为本身对这两本著作很陌生,所以不敢妄自回贴,

怕因自己心境浮燥言语不当贻笑大方.

不过我是确确实实折服于佟先生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

 

谢谢关注和鼓励.

 

其实我也是在学习,难免有许多不妥之处,欢迎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4,挪亚方舟的真伪之辩——《闲读圣经和论语》

挪亚方舟不过是古代犹太人编写的一个《圣经》神话故事而已,然而,一些基督徒为了传教的需要,却硬要坚持那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甚至有一位基督徒专门向我推荐了一篇题为“土耳其亚拉腊山, 发现挪亚方舟遗址”的文章,试图“科学”地证明这个神话的客观存在。为此我不得不专门写这一章来证明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我仔细阅读了那篇文章,发现那是一些人在香港基督教会的资助下搞的一次业余考古介绍,而且文章中的结论与题目相距很远,文章中说:

为了进一步证实挪亚方舟遗骸的真实性,“我们除了把实际情景拍成影片外,也正向全世界公开招募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和科学家,安排再度前往探索和考证,希望有兴趣的人能一起去探个究竟。”

也就是说,通过这次考古,并没有得到任何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挪亚方舟的存在,依然只是一次猜测而已。文章中更加具体介绍说,他们在那里看到的“只是方舟其中一角”,“利用碳14(carbon-14)所做的检验,证明这件发现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如果那真是一条只有5000年历史的木船残骸,那基本可以判定为不是《圣经》故事中的挪亚方舟了,因为根据《圣经》故事情节的介绍,从亚当到挪亚清楚地写着只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如果加上这5000年的历史,那么等于是说人类只有6500年的历史,但是事实上考古科学已经证明人类的历史远远长于这个历史,正如我在前文所介绍的那样:

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化石形成于六千五百万年前,人类最近的祖先南方古猿的化石于1920年在南非发现,大约有600万年的历史,1987年在以色列发现的智人化石也有九万二千年的历史。

那篇文章又说:“按记载,方舟300肘,阔50肘,高30肘,以今日计算单位,约长135公尺,宽22.5公尺,高13.5公尺。这个比例,在风浪中傾斜60度,也不致翻覆。估计其可用平面空间超过10万平方英尺,比20个篮球场还要大。立体空间151万8000立方英尺,最少等于569个現代货运火车的容量。”

“现今,地球动物及水上生物共90多万种,据专家统计,放入方舟的陆上动物约有35000种,其中少数是巨型的,如长颈鹿和大象,大部分为小动物,如老鼠、猫等。所有动物进入方舟后,约等于方舟37%的体积,仍有大量空间存放粮食及活动。”

首先,假设真有这么大的船,挪亚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呢?请注意,上帝只是七天前才通知他的,他们一家八口不吃不喝不歇连续砍树造船,七天可能造出那么大的船吗?你千万不要说是上帝帮他造的,那样就不是用科学说话,而又回到神话故事里面去了。

其次,《圣经》里面并没有具体说装进了多少种动物,这位作者是怎么知道大约装进了35000多种呢?既然这位作者也知道当时大约有90多万种,那么请问其他的生物是怎样渡过劫难的呢?尤其是地上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及昆虫等,他们之间有一个彼此相食的生物链关系,你把它们都放在一起整整一年,怎样才能保证它们不彼此相食呢?或怎样才能让它们彼此相食还能在一年之后依然保持每个种类还是一公一母呢?

尤其是这些生物不是死的,是活的,不可能像货物一样叠放在船里,所以用空间容量来计算是荒唐的,你只能用平面来计算。你怎么能保证他们在其余的67%的绝对空间里可以容纳下他们的食物呢?我们一个人如果一天只吃一斤食物,一年要吃掉我们自身两倍多的重量的食物,许多动物,一年更要吃掉重于自身数倍到数十倍重量的食物,那剩余的67%的绝对空间怎么可能放进这35000种生物一年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呢?

再想想,那么多动物的排泄物是怎样搬出船的?你总不能让那些动物飞鸟昆虫都学会上厕所自己去船边排泄吧?如果你说是那船上的八个人在清扫船仓,他们又是怎样才能在清扫时避免当成食物被那些野兽所吞没呢?

还有,世界上的生物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他们所需要的生存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让那些只能生存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生物在同一条船上整整生存一年是不可能的。如果迁就了这一种生物所需的环境温度,必然不能满足另外一种生物所需要的环境温度。因此让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在一条船上生活整整一年,即便在今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其次,如果真有如此多的生物一起出现在一只大船上,那么住在挪亚周围的其他人,难道不会问挪亚为什么要造船?当大水来的时候,难道其他人宁可被水淹死也不会抢着上船吗?当有几只老虎或几只狮子同时想上船的时候,谁能阻挡得住、只准一公一母上来呢?挪亚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能在七天之内通知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各种生物一起来上船?当时挪亚既没有网络又没有电话,挪亚不但能与人交谈,也还能与一切生物交谈吗?这样的情景除了在神话中出现,试图“科学地证明”的你怎么还可能认为这是真实的历史呢?

最后,现代气象学已经告诉我们,地球上不管怎样发大水,也不可能将地球上所有的大山都同时淹没,充其量只能一时地局部地淹没一些地方,因为地球本身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水。古代犹太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天文知识,以为天空是上帝“将水分为上下”(创世纪1,6)造出来的,以为下雨就是“天上的窗户敞开了”(创世纪7,11),以为发大水就是“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创世纪7,11),才会编写出如此违反科学常识的故事。科普常识告诉我们,在地球的任何时候,可能会有洪水淹没地球上的某个局部地区,但不可能淹没地球上所有的地区。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试图“科学地”证明挪亚方舟的真实存在,实在是再荒唐不过的一件事了。

顺便说一句,科学家已经发现地球曾经出现过冰川时期,也就是全球曾处于冰冻状态,据说恐龙就是在那个时期消失的。如果《圣经》故事不说是上帝用洪水灭世而说是用寒冷灭世,或许倒还能蒙得过去,说曾经被大水淹没过,除了表明古代犹太人对洪水和地球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之外,也只能再次雄辩地证明这只是一个缺乏科学常识的民族根据宗教的需要编写出来的神话故事而已,与虚幻的神没有任何关系。

(未完待续)
2008-7-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德蘭修女 也有信仰危機


  
  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廣受愛戴的德蘭修女,竟然也有信仰危機?英國《泰晤士報》25日報道,德蘭修女生前的書信透露出,她心底隱藏著對上帝與信仰的疑惑,以及被上帝遺棄的痛苦,甚至自覺是表裡不一的“偽君子”。  

  德蘭修女自願前往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濟貧,靠著信仰與源源不絕的愛將人性光輝發揮到極致,1997年過世後,6年就晉封真福之列,係羅馬天主教會歷來封聖過程最快的神職人員。  

  雖然外人看到的是她陽光般的笑容以及源自信仰的堅定力量,不過她寫給親友與屬靈導師的信函,卻揭露出完全不同於外在印象的心聲:“內心深處除了虛無與黑暗,一無所有。”  

  自覺被遺棄 戴面具掩飾空虛  

  這是她在加爾各答扶貧濟弱之初的心聲,8年後情況亦無改善。書信透露她“強烈渴望上帝眷顧”,感覺“被遺棄、內心空虛”,少了“信仰、熱情與愛”。  

  據中國時報引述報道,德蘭說,世人熟悉的招牌笑容是“面具”與“幌子”,藉以掩飾內心被上帝遺棄的痛苦。她說:“我辛苦為了什麼?若上帝不存在,哪來的靈?若靈不存在,上帝也不是真的。”  

  德蘭對上帝的疑惑與疏離感,4年前首度被柯羅迪卓神父披露,而今他將書信集結成冊,公開出版,書名《德蕾莎修女:請當我的光》(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  

  其中一段寫到:“別人告訴我,上帝在我心裡。但我被龐大的黑暗、冷漠、空虛包圍,心靈枯竭,一無所有。我用盡一切心力,希望上帝與我同在,然而雙方依舊相隔甚遠。我飽受失落之苦,苦於上帝遺棄我,苦於上帝未真實存在。”  

  疑惑上帝存在 飽受失落痛苦  

  此外,1979年德蘭修女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之前,她向屬靈導師皮特透露:“耶穌對你特別眷顧,而我被無邊無境的靜默、空虛包圍,認真看,卻看不到,仔細聽,卻聽不見,動口卻發不出一語。”  

  柯羅迪卓認為,德蘭修女並未“動搖信仰”,一切痛苦係反映她對上帝存在與否起了疑惑。他說:“我們不能渴望身邊不存在的東西…現在我們對於她內心世界有了新的體悟,我認為這才是最偉大之處。”柯羅迪卓是羅馬天主教廷支持德蘭封聖的人士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8: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爱因斯坦亲笔信:信上帝是迷信 犹太人非"选民"

 

20080515 11:21中国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中新网515日电 由科学家爱因斯坦亲笔所书,一封外界不知道的信函本周即将在伦敦公开拍卖。而爱因斯坦在函中写道,犹太人信仰上帝是出于“幼稚迷信”。他身为犹太人,却不认为被称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会比其它族群更高明。

 

据“中国时报”15日报道,爱因斯坦这封信写于195413日。当时他人在普林斯顿,信则是寄给同为犹太裔的哲学家艾瑞克.古特金。

 

上帝是“人类软弱的产物”

 

爱因斯坦似乎对古特金的某些观点不以为然。他信中说,犹太人崇拜的“上帝”,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措辞”,是“人类软弱的产物”。《圣经》则是集“传奇故事”之大成,内容“幼稚”。

 

这位发明相对论的科学大师认为,犹太教和其它宗教,都是“幼稚迷信的化身”。他身为犹太人,却不认为被世人称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有何特殊过人之处。

 

这封爱因斯坦以德文书写的亲笔信,15日将在伦敦布伦斯伯瑞拍卖会上拍卖,预计可卖到60008000英镑。

 

写了这封信之后,爱因斯坦于次年(1955418)去世。过去,人们对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有过不少争论,这封信的内容,将为这类争论火上加油。

 

矛盾宗教观再起争论

 

爱因斯坦生前曾针对信仰发表过复杂且矛盾的观点,他认为宇宙充满了灵性,但却拒绝一切有组织的宗教。这封信的内容说明,他对宗教的立场并未随着年龄而有所软化。

 

从事科学与宗教研究的牛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约翰-布鲁克表示,这封信只会强化人们的一种印象,即爱因斯坦虽然不主张无神论,但也不是传统的有神论者。他说,爱因斯坦就像过去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对宗教采取比较模棱两可的态度。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裔家庭里,他宣称年幼时曾经很虔诚,但从12岁起他便开始质疑传统宗教。

 

后来,爱因斯坦曾经对宇宙的奥妙和神秘发出惊叹,他称之为“宇宙宗教感”,并且说出他那句很有名的话:“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不信传统基督教宗教观

 

然而爱因斯坦也讲过,他不相信神学里那位赏善罚恶的上帝。他说:“我的上帝创造了能照料一切的法则。他的宇宙并非由痴心妄想来治理,而是由不变的法则来治理。”

 

布鲁克说,爱因斯坦相信有某种智慧透过大自然而运作。但他的想法当然不是传统基督教或犹太教的宗教观。

 

同样是在1954年,爱因斯坦在给一名工人的回信中写道:“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从不否认,而是清楚表达这一点。假如在我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为宗教的话,那便是我对科学所能揭示这个世界的结构,怀着无限的敬仰。”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8: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15,不教而杀谓之虐——《闲读圣经和论语》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挪亚方舟是一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圣经》神话故事,是《圣经》作者为了表达他们“以杀制恶”的宗教观点而杜撰的。佛教也有类似“以杀制杀”的观点,但是佛教的“以杀制杀”与《圣经》的“以杀制恶”有本质的不同。佛教只针对正在对其他生灵进行屠杀的人进行灭杀,这样的灭杀是为了避免被杀者去杀其他更多的人。《圣经》中的“以杀制恶”则与希特勒的从肉体消灭劣等民族的理论完全一样。也许,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理论正是来源于《圣经》的这个“以杀制恶”的宗教理论?假如只要将对方判定为恶、或加上其他的什么罪名,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对方屠杀,那实在是一种很恐怖的宗教理论。

《圣经》中的上帝之所以要用洪水屠杀人类,理由是人类表现不好。这个理由表面上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是仔细一琢磨,就发现了问题。按照《圣经》的说法,那些不好的人不全都是由上帝造出来的吗?上帝造了人为什么不好好教育呢?无所不能的上帝为什么不让那些人变好,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变坏呢?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所以那些人假如真变坏了,也可能是上帝没有把人造好,或上帝没有把人教育好。

由于《圣经》的作者在怎样教育人方面的无知,不懂得怎样来教育好人,面对不好的人怎么办呢?《圣经》的作者给读者推荐了野蛮血腥的屠杀方式,干脆将不好的人都杀掉完事。只是《圣经》的作者没有想过:即便现在将那些不好的人杀了,以后再出现不好的人该怎么办?难道也继续屠杀吗?

因此屠杀不但残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怎样管理、教育人类的问题,也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实施仁政?还是实施暴政?

与《圣经》如此赞美“以杀制恶”截然不同,《论语》提出了“不教而杀谓之虐”的观点。在“尧曰第二十 ”之(2)中孔子在回答子张关于怎样从政的对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这个观点。孔子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 ,意思是说,“不对民众进行教化就以他们表现不好而加以屠杀等于是故意虐杀他们”。挪亚方舟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不教而杀”的典型的反面教材。

孔子把“不教而杀”当成是首要“恶政”加以禁止,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管理民众的人本关爱和公正原则。从古代社会的神权和王权对普通民众生死的予取予夺、到神权退出的政教分离、再到皇权退出的民主法制社会的出现,所体现的正是逐步实现禁止国家机器对公民“不教而杀”恶政的趋势和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拥有“不教而杀”的权力的,但是却普遍拥有“不教而罚”的权力。上司罚下级、老板罚雇员、官员罚民众、老师罚学生、家长罚子女、男人罚女人、女人罚男人、等等。在你针对别人进行处罚的时候,你会不会对别人进行“不教而罚”,是检验你管理水准高低和自身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果你不想遭受别人对你“不教而罚”的虐待,那么也请你不要用同样的方法去虐待别人,这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分之一。

(未完待续)
2008-7-15
发表于 2008-7-17 08: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此文就如开在炎夏喧尘中的一朵高洁的莲花,

我愿褪尽一身的烦躁与轻狂,静静地,静静地,来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8:06 , Processed in 0.0692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